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典

  • 味水軒日記

    作者:[明] 李日華

  • 牧神午后

    作者:肖复兴

    这是一本肖复兴的关于古典音乐的感受和笔记,第一篇是写德彪西的,对应着本书的名字《牧神午后》。之后他写了很多很多的音乐家,从帕来斯特里那、蒙特威尔第到现代的训伯格等,都有涉猎.对于希望接触古典乐的读者很有帮助.
  • 宋词之旅

    作者:李元洛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宋词之旅》之于我们中学生,又岂是仅仅具有为升学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意义呢? 《宋词之旅》的旅程中有两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自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金兵铁蹄踏破北宋江山;自高宗偏安江南,到两宋王朝最终在蒙古骠骑南下牧马之时寿终海寝。“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这原本尘封僵硬的历史,自旅途的各位时代骄子的生平与长短句中翩然而至,串起三百多年的兴亡感慨,生动撼人,不免使人陡感时代更迭,潮起潮落,物是人非。本书由李元洛原著,王希明编注。
  • 小窗幽记 围炉夜话

    作者:陈继儒

    人们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而此书则被今时的读者视为古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经典宝训。《围炉夜话》文辞浅近、意旨深远,情真语直,意存劝诫,与《小窗幽记》等名作相得益彰,同样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现代人生的意义。无论你是从政、治学、经商者,还是创办实业者,无论你是成功者还是暂时的失败者,只要能认真读一读这两部人生哲言小品集,都会开卷有益的。
  • 幽梦影

    作者:(清)张潮

    《幽梦影》清代文学家张潮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文学家章衣萍在徽州用重金购买了同乡张潮的《幽梦影》抄本,林语堂看后也很喜欢这本书。随后章衣萍将此书校点后交上海中央书店出版社出版。
  • 情到此间怎由人

    作者:周如风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分离无时期,相聚为几时?生生死死情难了。 蹙眉峰捧心有因,悲鸿雁思君无尽。哪位君王似夫君,一生只宠一红颜。问今夜有谁折证,银汉桥边牛女星…… 人世沧桑,不过如此,有聚便有散,都若浮云,为何就这点花月痴情割舍不下?今日割舍不下,明日依然要割舍,依然是个无终的结局。世人都以为执着的爱是美好的,却忘了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既然相爱,又何必执着。
  • 說郛

    作者:陶宗儀

    《说郛》是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书名取扬子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说郛》意思就是五经众说。共100卷,条目数万,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作序,说:“学者得是书,开所闻扩所见者多矣。” 陶宗仪(1321~1407),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父陶煜,字明元,号逍岙山人。相传他家是东晋陶渊明的后裔。果真如此的话,那陶宗仪不慕荣利,清贫执教,唯以著书为乐事,还真有先祖陶潜之遗风。他一生著书10余部数百卷。这部《说郛》,被收进了《四库全书》,除此之外,《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他的《南村诗集》、《国风尊经》、《四书备遗》、《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代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淳化帖考》等著述。台州的文人学者,若论其著作被《四库全书》著录的数量,实在无出其右者。 陶宗仪编成《说郛》不久病卒,抄本被松江文士数家收藏。七十年后,官居湖广副使、六十五岁的郁文博罢官归松江,在龚某家借《说郛》细阅,觉得“是书搜集万事万物,备载无遗,有益后人。”但又发觉抄录者马虎了草,字多讹缺,于是每日端坐“万卷楼”,逐一校勘,费时近十年,重新编成100卷。可见陶宗仪原书工程之巨大。 明末清初,云南姚安人陶珽又对《说郛》加以增补,编成120卷。陶珽自署黄岩,是宗仪的远孙。1914年,学者张宗祥任北京教育部视学,开始接触古籍;1919年,教育部长傅增湘请张筹办京师图书馆,并兼主任,时鲁迅亦在教育部任职,对张宗祥说,馆中藏有明代《说郛》120卷抄本,要他抄录出来供大家研究。从此,“铁如意馆主”张宗祥走上古籍校勘之路,先后费时6年。 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得到消息,向张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楼”为名,于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连英国牛津大学也订购两套。 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陶宗仪、陶珽120卷本和《续说郛》46卷本,汇集影印出版,定名《说郛》三种,这是中国当代出版最大的丛书之一。 目前通行的《说郛》有二种本子:一是张宗祥先生根据原北平图书馆藏约隆庆、万历间抄本、傅氏双鉴楼藏明抄本三种(弘农杨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吴宽丛书堂抄本)、涵芬楼藏明抄残存九十一卷本和瑞安玉海楼藏明抄本十八册校理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即通常所谓涵芬楼一百卷本,也是现今学者据以考证、研究的主要本子;二是清顺治问陶珽重编的一百二十卷本,即通常所称的宛委山堂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上述二种及《说郛续》,还有张宗祥先生用休宁汪季青所抄明抄本二十五册校涵芬楼本的校记十余万字,合以出版,称为《说郛三种》,真可谓集《说郛》之大成了。该书出版说明中说:“至此《说郛》三种所收内容,合而观之,已多于《中国丛书综录》著录,虽尚未敢称为全璧,以目前而论,庶几近之。” 明代藏书家钮石溪家世学楼藏抄本《说郛》100卷,为世所重,现藏北京图书馆。 明代藏书家毛晋家汲古阁亦藏抄本《说郛》,后归皖人马玉堂(笏斋)。同治间为黄岩王咏霓(字子裳,号六潭)购得,民国间王舟瑶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建国初,项士元先生征集收藏于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今临海市博物馆),现为临海市博物馆的善本书之一。 补录 1.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序 (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初为毛晋所得,后归皖人马玉堂(笏斋)。同治间为黄岩王咏霓(字子裳,号六潭)购得,民国间王舟瑶(字星垣,号玫伯、默庵)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民国廿五年(1936)曾在杭州“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展出。建国初,项士元先生征集收藏于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今临海市博物馆),现为临海市博物馆的善本书之一。此本共六十卷二十册,卷首有杨维祯序,序云:“天台陶君九成取经史传记,下迄百氏杂说之书干余家,纂成六十卷,凡数万余条,名之曰《说郛》。”序末署“时至正辛丑(二十一年——1361年)秋九月望前二日”。这与涵芬楼本所刊杨序“纂成一百卷”云云迥异。书中第二十卷曾经毛扆用朱笔校过,并于卷末题一短跋云:“此本《说郛》与世行本迥异,所未详也。其二十卷载《鸡肋编》,纰缪百出,几不可读,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然挂漏尚多,未能尽除也。岁在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阳前四日,虞山毛扆识,时年七十有一。”旁钤“虞山毛扆手校”长文形朱文印(是卷首页亦钤有此印)。在每册的首页皆钤白文“马玉堂印”与朱文“笏斋藏本”,又每册的首页和末页则钤朱文“黄岩九峰图书馆藏书之印”,第一册扉页则盖有“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朱文大印。王舟瑶也曾校过一部分,于卷首书目之后亦题有朱跋。) 陶氏《说郛》,诸家俱称百卷,惟都昂《三余赘笔》称本七十卷,后卅卷乃松江人取《百川学海》诸书足之。《四库提要》疑印时原书残缺,仅存七十卷。《简明目录》直谓原书一百卷,后佚卅卷,宏治中上海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今案:郁氏序称:“《说郛》百卷,余初未见,成化辛丑借录于龚氏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笔者按:此段文字系节录)。并无“佚去卅卷,仅存七十卷”之说,且言“已编入《百川学海》者六十三卷。《学海》盛行于世,不宜存此,陡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者尽删之,当并者并之,字讹者正之,缺者补之,与仍编为一百卷。”是郁氏所见本有缺字,非缺卷,删去已见《学海》者,非取《学海》诸书足之,与都昂之说正相反也。至顺治丁亥陶珽所编百廿卷本,已见《学海》者凡八十余中,是杂取诸书增益,不第非南村原本,亦非郁氏订本矣。是本仅六十卷,为汲古阁旧藏以百廿卷刻本较之,非仅卷数不同,即编次亦异,凡刻本有而此本无者,约八百六十余种,此本有而刻本无者,亦约有百余种,当是南村初稿,其后增益为百卷耳。唯俗手所抄,误字如麻,几不可读,其第一、第五、第七等卷、虽间经校过,然亦草草,唯第廿卷为毛子晋所校,有跋语。其书后为皖人马氏所藏,同治间复为吾乡王六潭太守所得,今余为九峰购之,略记梗概如右。丁巳(民国六年——1917年)闰月王舟瑶。 2.续说郛四十六卷(通行本) 明陶珽,编。珽,姚安人。万历庚戌进士。是编增辑陶宗仪《说郛》,迄於元代,复杂抄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其删节一如宗仪之例。然正、嘉以上,淳朴未漓,犹颇存宋、元说部遗意。隆、万以後,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侈称卓老,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著书既易,入竞操觚,小品日增,卮言叠煽。求其卓然蝉蜕於流俗者,十不二三。珽乃不别而漫收之,白苇黄茅,殊为冗滥。至其失於考证,时代不明。车若水之《脚气集》以宋人而见收,鲜于枢之《笺纸谱》以元人而阑入,又其小疵矣。 ----出《四库总目提要》
  • 千百年眼

    作者:【明】张燧

  • 最是寻常梦

    作者:绫子

    《最是寻常梦》:也许很多人爱上诗词,就是因为这些素净雅致却情感深邃的句子,阅读时,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无端漾起,像是落上生宣的一点墨,从千年前的南唐,渐渐晕染到你的心里去。不只因为他笔下的清俊秀逸,也未必是因为他一生的命运,文字与音乐、绘画这些东西是共通的,无论国界,不论时空,即使是过了千年,一样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感慨。但他始终是一个传奇,有人称之为词宗,亦有人称之为词帝,他是李煜。
  • 且向花间留晚照

    作者:周悟拿

    她用心阅读晏殊独上高楼的惆怅,元稹曾蛀沧海的深恨,崔护物是人非的落寞。 她独到诠释苏轼词中墙里墙外的世界,辛弃疾蓦然回首的惊喜,王维西出阳关的离愁。 她跟随李商隐的脚步,寻觅巴山以北的缥缈乡音。 她还愿意和杜甫一起煮水湖茶 ,回忆多年前醇厚的友谊。 她邀请你一同遥想江南的渔舟唱晚,重品隽永的水乡余韵。 每一页沉静的书页,都期待为你带来优美的阅读时光。
  • 幽梦影

    作者:张潮

    《幽梦影》是清代张潮著,共219条人生的领悟和自然的静赏,用幽静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自然,如梦一般的迷离,如影一般的朦胧,享受那种艺术家对生活所拥有的感受和体验。此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感人至深!
  • 慰藉·救赎·解放

    作者:鲁成文

    事关古典音乐,我们需振衣濯足。 作者将古典音乐奉为上帝,尊其为高雅艺术之最,竭其半生精力化入爱乐之境。此书不仅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赞歌,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结晶。全书通篇以感人的笔触,全面深入地表达了古典音乐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慰藉、救赎和解放。此外,作品内容广泛涉及古典音乐的基本历史、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并音乐百科书般地囊括了大量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值得深思的是,作者通过此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爱乐行为和人的生命过程及思想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接近音乐艺术的深层理论。
  • 武林旧事

    作者:[宋] 周密,钱之江 校注

    《武林旧事》翔实记录了南宋临安城的四时风俗,上至皇家仪轨,下至百姓生活无所不包。卷一卷二详细记载了皇家各个重要的朝会典礼。卷三介绍行都四时风俗。卷四详细罗列了行都宫殿和教坊乐部。卷五介绍杭州风景古迹。卷六介绍行都饮食娱乐和各色伎艺人。卷七记录高宗退位后的优游生活。卷八介绍皇帝驾幸太学、接待敌国使臣和皇后册封、皇子诞育等皇族日常生活礼仪。卷九记录宋高宗驾幸功臣张俊的礼仪节次。卷十记录官本杂剧段数和张镃的四时游赏。短短一册十卷的笔记,几乎每一章节都是研究南宋一朝最可宝贵的资料。尤其是“诸色伎艺人”和“宫本杂剧段数”二节所记录的民间艺术种类、艺人姓名和杂剧剧目,是研究南宋文学艺术和戏剧史最重要的资料。 本书具体成书年代不详,一般认为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德祐二年(1276)元兵入临安,恭帝北狩。次年,杨琏真迦任江南释教都总统,主持盗掘绍兴宋六陵。又过两年,即祥兴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陆秀夫负幼帝赵昺跳海殉国,南宋王朝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就此破灭。这便是周密在序言里说的“物换星移,忧患飘零”,而“感慨系之”。事实上,写下这部记录南宋承平繁华的《武林旧事》,本身就是对宋王朝最深切的悼念。 《武林旧事》的版本系统较为复杂,本书以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宋廷佐六卷本(简称“宋刻”)和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后武林旧事》(简称“陈刻”),也参考了《说郛》本和《永乐大典》本。除点校之外,为了使本书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笔者也对全书作了一些笺注,囿于本人学术水平和文献不足征之故,仍然有大量值得考究的地方只能暂付阙如,以俟后之博雅君子。
  • 宛在水中央

    作者:徐磊

    这既是一本诗集,又是一部经典,孔子有言,〔诗三百,以一言蔽之,日思无邪。〕它用珠玉垒成的字句,娓娓道来那古老的情怀,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源头,将风雅注入华夏民族的骨子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轻轻地撩拨着我们的心弦,一直存活在我们心中。十五国风的风情,庙堂之音的庄严,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 药窗诗话

    作者:吴藕汀

    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诗话"、"词话"等似乎已是"古典化"的"贵族文体",早已绝迹于今世.所以,当我读到吴藕汀老人之<药窗诗话>时,不禁有一种"化石复活"之感.藕汀老人在书画、文学、经史子集诸多领域皆有不凡建树,却自甘淡泊,避居嘉兴,不赴都市凑热闹,不与世俗同沉浮.比之那些喜欢在电视上出风头的"文化老人",其高下若云泥立判.藕汀老人虽已年过九旬,仍如老顽童一般,对各种新知充满好奇之心.吾友许宏泉君云,藕汀老人无一日不读书、写作、作画,比好些年轻人还要勤奋.更可佩的是,老人通过种种渠道获取新信息,甚至对网络上的言论亦有相当的了解,若干见解与年轻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约而同". 本书是文化老人吴藕汀先生晚年闲居嘉兴的信笔之作。诗话共三千余条,作者生前编定两百条,认为可流传后世者。内容简介: 本书一诗一话,内容涉及书画、饮食、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作者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对民国时期浙江嘉兴及其周边区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方式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在净化的方寸和升华的岁月中,作者善于挖掘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史典故,举凡家国传统、历史风貌、人物品鉴、饮食文化等,均能举重若轻,启人深思,与人平等对话而又令人肃然敛容。读者从中既可以感受到清明的历史领悟力,又可以品味到作者高超的艺术鉴赏力、精深的诗词造诣,以及对故土、故人的真挚情感。作者为地方文化事业和乡邦文献作出的重要贡献亦...
  • 黛玉传

    作者:西岭雪

    《黛玉传》所说的“叙事风格”,当然不是指小说的语言文字风格,而是指叙事的结构方式及推进速度之类。若单就语言文字的基本风格而言,按常理,肯定应该是力求贴近曹雪芹原著才行。不仅语言文字,即在人物的外貌举止和性格特征上,在故事和环境的特定氛围上,都应该力求达到与原著相似甚至乱真的程度才好。这恐怕是古今中外一切严肃的续书所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游戏规则吧。
  • 香典

    作者:周家胄,洪刍,陈敬

    《香典:天然香料的提取、配制与使用古法》内容简介:从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说起,分别阐述了列代名香的特性、提取方法、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香盘等香器的燃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焚香礼仪等进行了详细记述。这不仅囊括了中华香文化的全貌,而且还原了香的天然品质,是今人藏香、用香、品香的必备权威古籍。 该书由《香乘》、《香谱》和《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构成,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香文化的卓越研究与非凡理解,以帮助人们在化学香精的时代摆脱“香”的危害,并因此重新与天然之香融洽相处。
  • 搜神记

    作者:干宝

    《搜神记(插图本)》是插图本。《搜神记》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编撰,全书凡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楚辞》、《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 礼记正义(全三册)

    作者:[汉]郑玄 注,[唐]孔颖达 正义,吕友

    本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今归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由吕友仁先生以影印宋绍熙刻本《礼记正义》校以品本,并将唐陆明《经典释文》中《礼记音义》,分别插入经、注各条之下,以方便读者。 校點前言 禮記正義序 卷第一 曲禮上第一 卷第二 曲禮上第一 卷第三 曲禮上第一 卷第四 曲禮上第一 卷第五 …… 卷第七十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後序 附錄 四庫全書總目禮記正義提要 禮記注疏校勘記序 宋本禮記注疏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校勘記附識 重印禮記正義校勘記序 禮記正義古鈔殘本及單疏殘本跋
  • 三国演义

    作者:[明]罗贯中

    以清初大魁堂刊行的毛氏评改本为底本中心进行点校出版,剔除其中评语,对原书讹误衍夺之处,据后刻本和建国后有关的整理本细加校勘比照,或径改,或择善而从,或作补正,为避免烦琐,不出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