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批评

  • 后娘主义

    作者:尹吉男

    《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是《独自叩门》的续编,收录了作者发表于《读书》等刊物的艺术随笔37篇。作者以个性独特的思想方式触及了艺术界、思想界的潮流、现象和艺术家群体、个人的状态,表述了对当代艺术的冷静观察与直觉感受,尤其关注“前卫艺术”。全书分“前卫概念”、“美人/艺人”、“文化眼光”、“精英之后”四个部分,配有彩色图版100余帧。
  • 形象工厂

    作者:汪民安

    本书作者以一个观看者的身份,抓住观看艺术作品时独一无二的经验,并将之以文字表达出来。这些文字及艺术作品的汇聚,形成了《形象工厂》。 艺术作品的身体是熠熠发光的,但观看者在看到它们时第一时间所需求或追问的作品意义(假如确实存在的话),确是含混的,是迷团状的。批评家的职能在于用文字照亮这些谜团,让观者看清作品所分泌、放射或辐射出的意义的光彩与形象。这样说,仿佛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与秩序完全是自主性的,是自为存在的,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批评家以文字不仅照亮了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把艺术作品的意义纳入一种秩序,而且,他还让作品的意义形象更清晰、更饱满,他用文字文字提高了艺术作品的 力量强度,让作品所蕴含的能量更具爆发力,让作品所辐射的力量走的更远。从这一意义上说,批评家的文字是艺术作品意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体现出这种能力。我们能在本书中看到,汪民安正体现出了这种能力。
  • 新小说·新电影

    作者:克洛德·托马塞

    《新小说新电影》一本128页的书要涵盖新小说、新电影这样宽广而复杂的两个创作领域,仿佛在下一个赌注。首先是因为相关的概念模糊,使得任何试图以此作为界限明确的研究对象、并确定其内宾 做法都困难重重,并且问题颇多。同时也因为这样一项尝试只能精减内容,加上由于它的兼容并蓄,一开始就不得不将构成每部作品特色的特色的写作公歧弃之不顾。由此造成《新小说新电影》作者和读者的失望情绪,就像新小说家们被归并到“杂物柜和缩小仪的同一个标签”之下时表现出的迟疑正如M.比托尔在《履历》(1996)中所写的,他抱怨自己被贴上了标签,“它粘在我的皮肤上!现在仍然这样,在学校教科书或词典里,比托尔,就是新小说!好像我的工作就止步于1960年……”至于C.西蒙,在他最近的那本《植物园》里,嘲讽了20世纪60年代新小说的自我参照癖,同时呼唤能使新小说与此远离的东西。
  • 日本电影导论

    作者:马克斯·泰西埃

    所有这些影片,即使有时被批评界高估了,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今天的日本发表个人言论的意愿,不管这种言论是犹豫不决还是确信无疑,也不管这个日本是真实可信的还是虑无缥缈的。因此,日本电影已有所预示的复兴的希望会以其他艺术和经济形式在日本本土文化让位于国际多元文化主义的那个时刻显露出来。
  • 外国电影批评文选

    作者:杨远婴,徐建生 主编

    收录20世纪40年代至今多元文本,提供电影批评全景图像 从影史经典到小众佳片,从商业巨制到独立出品,涵盖影史脉络 巴赞、特吕弗、桑塔格、宝琳·凯尔,一堂看电影、写电影的“大师课” 本书由编者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外国电影批评佳篇中精心挑选结集而成。其中既有犀利、感性的散文式表述,又有展现理性之美的雄辩佳作,有安德烈·巴赞等理论巨擘对电影本质的阐幽发微,安德鲁·萨里斯等学院派教授对电影作者独辟蹊径的颂扬,萨义德、桑塔格等文化学者旁征博引的发散式评论,也有以宝琳·凯尔为代表的对玄奥理论和精英主义嗤之以鼻的大众立场,这些作者的知识背景、思考角度、写作风格迥异,对电影批评本身的定位也各不相同,但都给人以强烈启发,希望读者能从中体味到电影批评的独立价值及其可容纳的丰富可能性。 电影的历史不长,但其辐射力却很强,一百年的经营已经创造了大批激发阐释热情的经典文本,而任何谈论电影的欲望都会产生影评,所有电影研究的基础也都建自于电影评论,这本批评文论的选编就想对此做一个注脚。 ——杨远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