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史
-
宋代政治史
宋代政治史,ISBN:9787308053105,作者:何忠礼 -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简介: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了“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近60名专家学者,就如何超越传统的政治史研究、重构清代政治史的认识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满人主体性与对满汉文化交融状态的考察出发,理陸回应了“清代的国家与民族认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话题。《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即是此次会议的论文辑集,分为7个部分,一共44篇文章,不仅打开一个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视野,激发了学界对“回归政治史”的强烈企盼;而且对问题意识的构建、对学术思维的磨砺,以及在学术理念与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
明代政治史(上下)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其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新旧矛盾的斗争既紧张又充满着张力。一方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另一方面是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充分展示了政治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本书作为明代政治史专著,把当时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重大变革中,并以此为背景,用翔实的资料、宏大的篇幅、全新的视角、公允的立场,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了时代的阶级结构、国家形态、政府机构、官僚管理、法律制度、政治改革、党派斗争、民族政策、对外关系、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通过进代政治运作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书倾注了八位国内明史专家的心血,他们磨剑六年,爬梳剔抉,秉承历史学家的良知和严谨的学术风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明代社会政治画卷。 -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
新史学(第七卷):20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
20世纪革命几乎席卷了全球。对中国来说,20世纪更是革命的世纪。如果要为20世纪中国寻找一个主题的话,那么这个主题恐怕只有“革命”最合适。避开革命而探讨20世纪中国历史几乎是难以想象的。革命不仅多次重构了最高权力结构,也全面重塑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伦理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革命成为当代中国人最强烈、最深刻的记忆。本辑《新史学》正是以此为题展开,收录相关海内外学者论述。 -
北齊政治史研究
一般對於北朝史的研究,大多偏重於北魏、北周,尤其是北魏的均田制、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北周的府兵制等問題。然而在北魏滅亡後,,與北周處於同時期的北齊,研究者卻比較少。北齊是北魏末年「六鎮變亂」之後,高歡所創建的政權。北齊的歷史研究,有助於澄清下諸問題: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胡漢人民相處得如何?北周後期的胡族政權,政治上的胡漢關係又是如何?南北朝後期的國際形勢如何演變?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擁有最富庶生產地帶的北齊何以被北周所滅?北齊政權內部是否有某種不易克服的弱點,影響到本身的衰亡?如果以北齊為個案研究,能否看出胡族政權之所以短命的「衰亡模式」? 本文的推理過程,是先由外在形勢的演變,討論北齊政權如何建立起來,又是如何逐漸走向衰亡,由其整個興亡過程,探索出促使北齊衰亡的原因,並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演變,有個基本的了解。在討論此衰亡過程時,把當時的周齊對抗,放置在東亞與北亞的大環境之下來討論。接著考察北齊的政治,逐步探討北齊內部的弱點,最後再對這些弱點做深一層的討論,把北齊政權所面臨的困境,追溯到五胡十六國以來的胡族政權,試圖為北齊的衰亡尋出歷史意義。 凡例 緒論 上篇:北齊政權之創建及其衰亡過程 第一章 高歡之族屬問題與北齊政權之基礎 第一節 高歡之族屬問題 第二節 北齊政權之基礎 第二章 外在形勢對北齊北周抗衡的影響 第一節 侯景之亂對南北朝形勢的影響 第二節 突厥興起對北齊北周的影響 第三章 北齊北周對抗的消長過程 第一節 北齊優勢時代:五三四--五五四年 第二節 北齊北周均勢時代:五五五--五七三年 第三節 北周優勢時代:五七四—五七七年 下篇:北齊衰亡原因之探討 第四章 北齊基層統治的考察:吏治與變亂 第一節 北齊的吏治 第二節 北齊的變亂 第五章 北齊統治階層內部之衝突及其演變 第一節 高歡時代的政治衝突:五三四年--五四六年 第二節 高澄高洋高殷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四七—五六○年 第三節 高澄高湛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六○—五六八年 第四節 高緯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六九—五七七年 第六章 北齊政權的歷史困境 第一節 北齊的君權問題 第二節 北齊的胡漢衝突問題 結論 徵引書目 圖表: 一、史藉所載高氏先世世系表 二、六鎮變亂簡表 三、東魏與梁交聘表(五三六—五四○年) 四、北齊築長城簡表 五、北齊北周交戰簡表(一)(五三四—五五四年) 六、五四七—五五五年大事年表 七、北齊北周交戰簡表(二)(五五五—五七三年) 八、陳與北齊北周之交聘表(五五七-五七七年) 九、北齊北周交聘表(五六八—五七五年) 十、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一)(五三五—五四八) 十一、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二)(五五七—五七三) 十二、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三)(五七四—五七六年) 十三、北齊政治大事表 十四、高氏宗室世系表 -
汉代行政记录(上下)
本书把发现于额济纳河流域的大约700枚木简文书的研究分作两个部分,首先是通过对证据的研究面得出结论,其次是列出这些证据本身。第一卷主要是面向研究中国历史的一般学者、通过引证简牍文字来阐明作者的论点。第二卷主要是为那些对雨汉时期有专业兴趣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而写的,裹面有精选的简文的原文和翻译,在这些简牍资料之前是对其重要性的介绍,而在这些资料之后则是对译文的注释。 -
清初政治史探微
《清初政治史探微》(以下简称《探微》)包括前编和后编两部分。前编是我的博士论文《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后编由三篇文章组成。《初探》的任务是解决八旗制格局之上的国家形态。为此,首先要对八旗制有我自己的界定。在我看来,八旗是满族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八旗既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同时又是满族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格局,故而我将满族国家称之为八旗制国家。建立在八旗制之上的国家主要机构与八旗制本身的矛盾统一运动,构成《初探》一以贯之的线索。从时间跨度而言,《初探》大致涵盖了太祖、太宗两朝,即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主要内容。后编三篇文章,是《初探》的续篇,分别论述多尔衮摄政时期、清世祖福临亲政十年以及康熙初年四辅臣阶段。三篇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探讨入关后满族八旗制对清初国家体制及政局的影响。这三篇文章都是旧题,我并非刻意求新,只是从自己对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理解出发,重新进行了一遍梳理。 -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十五章。上编内容包括:入关前的八旗领主分封、八旗领主分封与清初政权的体制、八旗领主分后金(清)政权的特性、满族领主分封制与清政权的统辖体系、清入关前八旗宗室领主、大臣的联旗共议国政制、清初八旗领属关系的多次改变及其政治影响、清初与领主分封制相关的八旗诸问题考释;下编内容包括:八分体制瓦解后八旗领主分封的长期残留及其政治影响、旗人内部的等级差别与“抬旗”、入关后八旗王公大员议处国家机要大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八旗教育及其政治作用与影响、旗人之任官制度与其政治影响、清入关后的八旗奴仆及其与清朝统治、八旗旗人的婚姻及其政治相关内容、总结与余论。 -
忠贞不贰?
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以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907)至宋辽“澶渊之盟”(1005)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前三章)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border)、族性(ethnicity)、忠诚(loyalty)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后三章)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从唐亡至“澶渊之盟”近半个世纪民众的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 -
朗润学史丛稿
本书收录了邓小南教授史学论文二十三篇、回忆文章一篇。文章涉及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史料考辨、理论思考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作者三十年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轨迹与心得。因为作者歆慕学人治史的朗润气息,且长期生活、工作于北京大学朗润园,故名《朗润学史丛稿》。 -
文武之间
从唐后期到北宋,一群掌管宫廷事务的内职近侍、“陛下家臣”,因其“结构性孤立”,在特定的历史机缘下,逐渐成长壮大为一个新的官僚群体——武选官。边防军的统兵官、管理基层经济事务的监当官,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是武选官最具代表性和最大宗的两类职位。武选官的存在,有效地分割了统兵权,而这个群体却被“隔离”在政府行政决策权力之外。宋代的官僚结构、官僚生态因而发生重大而微妙的变化。本书所呈现的,是武选官的“前世”与“今生”,是成长过程与变化机缘,是皇帝、官僚群与制度互动的生动细节。 -
中國革命簡史: 從孫文到毛澤東
《中國革命簡史》,是唐德剛教授一九六○年代用英文寫就、以英文讀者為對象的通史著作,可惜在他生前未能出版。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的古蒼林、夏沛然兩位先 生,花費大量時間心血,將這部著作不失原貌地翻譯為中文,獻給中文讀者,也許可以為唐德剛作品集「民國通史」系列略作補充。 中國從晚 清末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數十年,是歷史大轉型的關鍵時刻,一轉百轉,錯綜複雜。隨便描繪一事件或一歷史人物,都是千頭萬緒,令人無所適從。唐先生的 《中國革命簡史》,大筆一揮,把這數十年間的犖犖大事,勾畫得輪廓分明,脈絡清晰。全書言簡意賅,風格獨特,力圖超越黨派私見和學派偏見,是一個有深湛功 力的專業歷史學家特意為普通讀者所寫的通俗史書,值得一讀。 -
宋代政治结构研究
本书试图阐释宋代专制体制产生的过程和背景。作者从宏观和微观多种角度进行了探讨。宋代的士大夫是以科举为基础而产生出来的儒士,他们把“经世济民”作为政治信念,实则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其“升官发财”的梦想,为了在官场能出人头地,他们利用同乡、同宗、同学、同行等各种“关系”构筑起关系网,并利用各种关系策动政治斗争,树立党争派别,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加剧了中国“君主独裁政治”的形成。全书论点清晰,资料翔实,文风绵密,醒人深思。论文由林松涛、朱刚等文化学人担当翻译。 -
罗马共和国史:自建城至奥古斯都时代
《罗马共和国史:自建城至奥古斯都时代》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有趣,研究视域广阔,大量收录了古罗马时期的历史文献、名人书信演说、墓志碑铭等珍贵史料,生动地展现了罗马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书聚焦罗马帝制之前的罗马史,是西方古典学界推出的罗马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布林格曼以事件为纲,以人物生平为核心,广泛吸收近几十年来社会学、政治学、政治史学、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和地理学等多方成果,全面展示了罗马共和国从建城之初直至奥古斯都称帝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与此同时,布林格曼坚守公正客观的史学观念,不因袭旧说,不盲信权威,从客观史料出发,分析了罗马贵族共和制如何使罗马由弱转强,成为地中海霸主,最终却因无力应对对外扩张造成的内忧外患,走向终结,被元首制取代的历史原因,揭示了罗马贵族共和制在罗马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
希腊共和国
《希腊共和国: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和经济》原著是一部篇幅较大且内容丰富的古典学著作,如作者齐默恩所说,本书的目的在于研究清楚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是什么样的,因此本书的内容牵涉古希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而作者着重研究了推动雅典生活的两大因素,即政治和经济,分析了它们的性质、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描绘出雅典社会的图景。 作者批判了“见木不见林,逐末而忘本”的追逐细节而忽略宏观因素的过度专门化研究趋势以及以今人眼光看待古代历史的错误方法,在论述过程中注意运用当时最新的考古证据,并大量引用时人的著作,运用古典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和诸多观点在现今看来仍能提供借鉴、引发思考。该书1911年问世时,不仅在古典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还在客观上促使“共和国”(commonwealth)这一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
明季党社考
本书是当代日本著名中国学学者小野和子的代表作。它以明代万历年间到清初晚明政权覆灭的政治史为背景,围绕这期间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比较具体地考察了被称为东林派或东林党以及其后继者复社的形成过程,主要成员、主要见解,组织和人际关系。虽说题名为“党社考”,但本书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考证”之作,而是夹叙夹议,可谓一部从党争角度描述的晚明史。 -
打造美国
《打造美国》主要内容: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作者,美国首任国务卿、第三任总统。约翰•马歇尔,“国父”华盛顿最欣赏的才俊,美国第四任国务卿、第四任首席大法官。这两位美国的开国元勋,本为远方表兄弟,皆曾在威廉与玛丽学院研习法律,同是亚当斯总统内阁要员。然而,两人之间却水火不容,从生活方式到政治信念,都天差地别。杰弗逊张扬而奢华,是州权的积极倡导者,力主13个州代表13个主权,应与联邦政府平起平坐;马歇尔低调而朴素,推崇强大的联邦政府,坚信13个州应该依据宪法整合为一。 在两百年前的美国政治舞台上,两人均为长袖善舞的帅才;他们为各自的信念,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角逐。这场史诗般的对抗,华盛顿、亚当斯、麦迪逊、汉密尔顿等开国元老均卷入其中,美法和谈、亚当斯与杰弗逊的总统选战、“马伯里V.麦迪逊”一案、副总统伯尔的叛国等一系列事件串连前后。最终,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独立的司法机构写就了美国基本的宪政格局;在美洲新大陆上,一个合众国得以打造而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