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史
-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本书为马长寿先生遗稿,系利用关中发现的碑铭25种,从其题名的姓氏、官爵、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等方面,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各族的历史,初步解决了过去很难弄清的问题。此书系以碑铭证史的典范,得到了治史者的高度评价。 -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
本书共分三篇,分别为上篇「礼观念的演变与儒教国家的成立」、中篇「政治制序与经典诠释」及下篇「礼制与『东亚世界』的政治制序」。上篇主要论述先秦至《大唐开元礼》中,各时代「礼」观念的转变及其意涵,中篇主要论述中国中古时期至隋朝间,各时代对「国家」、「君臣关系」、「罪」、「政治」、「文化」等观念的形成及其所构成的经典诠释,下篇则着重於中国、日本等,关於「东亚」世界的再省思。 -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血雨腥风的革命领袖终于在36岁时走上断头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的一生令人感慨,令人恐惧,更令人反省。他是卢梭最坚定的信徒,一个热衷改造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按照一种原理去设计一个理想天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去实现它,甚至不惜疯狂杀戮。他口才出众,风度翩翩,万人倾慕;他无比真诚高尚,是不可收买的革命者;他崇高伟大,具备难以企及的美德。但,他手上沾满鲜血,除了演说煽动,断头台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实现理想的工具。一个羞涩的年轻律师如何变成了暴力恐怖的化身? 理想、自负、盲从、狂热不会实现纯粹的理想国,最终只能是白骨累累。 -
天下一家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内容简介: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如何出现?又如何运作?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较,这套体制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经验中的一大特色。过往学者每每从春秋战国这“天地间一大变局”的角度出发,强调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剧变。注意变化,有时不免会忽略了其中的不变,或变化不是那么剧烈的部分。这些部分有的反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根本的“底色”。《天下一家》和《治国安邦》两本著作主要关注的就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和官僚士人的价值观。 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以时代、课题,或以材料区分,有所谓的断代史、专史,又有出土文献学、简帛学、敦煌学等等;中国史和外国史更是楚河汉界,互不相通的两大营垒。这样的专业分工造成研究上“囿于一隅”的现象,课题和视野都为之割裂、窄化和浅化。作者在长期对秦汉史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致力学习秦汉的简帛和图像资料,除了步武前辈,也试图探究新的课题,利用新的方法或工具,摸索新的可能。《地不爱宝》和《画为心声》?要收录的就是这两方面的论文。 -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结集于本书中的十四篇论文,写作年代前后相距近三十年,其中贯穿着同一种追问:如何从一部以汉文叙事的《元史》,去揭示出蒙元中国的制度成分及其文化所特有的多样性品格? 蒙元政权在征服中原、继而君临全中国的过程中,由草原游牧帝国转变为一个以治理广袤的汉文化地区为重要任务的“帝国式王朝”。本书聚焦于在此期间蒙元政治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从皇权、权力中枢机构、官僚体系、刑法体系、官僚铨选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方面,分别展开专题式的分析和论述。这一政治制度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汉化”特征,但又不能简单地使用“汉化”概念来界定或概括它,其中保持着或变相保持着一些蒙古制度成分。 -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本书从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理论中提炼出核心区和核心集团观念,将这两大主题贯穿于北魏至北宋建立前后约六百年的历史中,探求中古时期核心区与核心集团的凝结及转移轨迹等。 -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戊戌(1898)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清德宗「籲懇慈恩訓政」諭的頒布,形同開啟慈禧近半世紀柄政歲月中的第三次垂簾。綜觀西后三度垂簾(或訓政)之發展,幾乎皆是一段她在運用派系,與抑揚派系間,達到個人集權目的之歷程。而且,相較於前兩回垂簾,第三次訓政在權力集中效果上更為徹底。然而,慈禧個人權勢的迭創高峰,反襯的卻是晚清派系結構的沈淪,最終亦斷送有清一代。 事實上,清代後期政治派系運作之再起與變異,幾乎與慈禧擴權之歷程相重疊。不同的是,西后之權力,隨逐次利用派系對立格局,而開創自身操弄空間,愈趨攀升﹔相對地,原於太平軍之役後,因滿洲親貴與漢士大夫集團在政治運作上,漸見合流,而呈現多元發展之派系結構,卻於慈禧權力扶搖而上的同時,面臨土崩瓦解。晚清政局雖因此而又見權力集中之趨向,實際上卻是愈見孤立之滿洲親貴最後的虛幻榮景,而清室天下亦於不久後宣告終結。 無疑地,晚清政治派系活動之重振,與清廷為因應太平軍之役,而不得不進行之權力釋放,息息相關。派系之競爭,雖向來多為負面論述之題材,實亦有其正面功能。當人主可居於制高點,而掌握派系間之互動平衡時,則此一政治現實,未必不能使最高領導人更全面地吸收決策資訊,從中形成更見穩妥之決策模式,維持決策品質。在君主專制政體中,此一情形尤為明顯。以同治朝為例,儘管南北壁壘漸自明晰,恭、醇兩王之路線分立方興未艾,而歷如同治五年(1866)同文館擴大取才,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之交鋒,卻能創造後世史家所稱「中興」之世。「大亂初夷,群有致治之望」,洵非妄論。究其因,當時垂簾之兩宮-尤其實柄其權之西后-未逾人主尺度,而能收並取之用,應為重要因素。 然而同治朝之所以相對有成,亦正反襯光緒初年起,政爭所以漸趨激烈,而中興之望,漸去漸遠之底因。自光緒三年(1875)北派領袖李鴻藻丁憂,而南派領袖沈桂芬於恭王支持下援引門生王文韶入樞,一改南北平衡之局起,政見之爭,乃漸變質為純權力之爭,派系圍繞權力徵逐之根本矛盾,乃告圖窮匕見。尤其滿洲親貴集團中,恭、醇二王對立之表面化,更添問題之複雜性。如此赤裸之權力爭鬥,終令亦有其更大權力企圖之最高統治者,得以藉之操縱以逞其私願。晚清政治情勢,亦由此走上狹路。新局面之主角,以是歸於慈禧皇太后。 然光緒十年(1884)罷用恭王後,慈禧之專權固大為提升,但另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長成之德宗終須接掌政權—已擋在前方,遂使西后專權之路似不可能愈走愈寬。以下,則光緒結合以乃師翁同龢為首之新一代南派精英,圖為最終實現完整帝權之基本勢力,遂不可避免地將政局推向另一更為激烈之派系競逐階段。南派基於崇隆德宗,間取擴大派系權力版圖之連串作為,尤其以對李鴻章為首之淮系北洋所進行之壓縮,終令光緒親政前之各股勢力,舉凡淮系、醇系,與實力雖不之前勝,但終令猶有餘韻之北派,漸向應已退居二線,但影響力仍在之西后靠攏。經歷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之連番攻防,帝后黨立,終告難挽。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間之連串內外紛擾,國勢日蹙,由帝后黨爭之線索觀,幾皆成派系權力抗衡之動線。較諸后黨,實力基礎相對不固之帝黨種種試圖一翻劣勢之派系結構調整,與藉變法力挽頹局之掙扎,畢竟指向光緒二十四年(1898)之戊戌政變,終而成就慈禧個人於前更勝之權力高峰。 后黨在戊戌(1898)政潮中,最終以零和式結局宣告得來的勝利,也徹底改變同、光兩朝延續逾三十年之派系結構。做為漢官僚核心之南北派系,在帝后黨爭中之消融與崩解,也使戊戌(1898)八月後之權力結構中,漢官僚之決策影響力,掉落到1860年代以來之最低點。滿洲親貴集團之重新抬頭,使彼輩試圖以最迅速有效之方式,重掌絕對主動,以充分抑制漢人勢力。由光緒二十四(1898)至二十六年(1900)間,「廢立」與「排外」兩大課題,誠即彼輩落實政治目標之具體作為。1900年「義和團事件」之背景,實亦肇於焉。 只是,經過戊戌(1898)至辛丑(1901)之一段曲折,中國近代將臨巨變之伏筆,亦埋於焉。本文透過對派系分合所進行之分析,實亦欲對清政權所以崩亡,提出另種觀察角度。以此,則以下兩點,或可為本文作結。 首先,袁世凱繼續穩控北洋新建陸軍,並在榮祿以軍權掌握布局主動之結構中,穩步向上的走法,已將彼置於他日接收榮祿所有權力基礎,乃至清政權最終資產之有利地位。此種現實,不因光、宣之交,袁氏因滿洲親貴之疑慮去位而消散,反而於三年後以不得不重用袁氏而證明其難以動搖。事實上,即令於袁氏開缺回籍期間,新建陸軍之領導層仍難更易,袁系要角,如徐世昌、楊士驤、楊士琦、張勳、段芝貴等,仍各據要津,而以攝政王載灃為首之親貴集團不敢輕言黜動,亦可見端倪。他日袁氏得居接收清政權與革命派草創成果之有利地位,未始非早植根於帝后黨爭前後之派系布局與資源分配。而一以實力及軍政資源為取得權力唯一可靠條件之政治人物,居清政權終結後,領袖群倫之地位,也預示體制全面成長之艱難,與政局之不免多事。 其次,回顧時值世紀交替之晚清政局,筆者不能不深感歷三十餘載之派系參商,於清廷之最大傷害,實在漢士大夫集團之淪落凋零。以歷代政局觀之,士大夫因理念、立場,甚或政治利益而介入黨爭,幾乎無朝無之,晚清亦不過其中一例。然而,士大夫之行事,畢竟有其門風與讀書人之基本原則,固不能不為黨同伐異而有所為,卻也總能因清流自許而有所不為。因此,以士大夫為主流之派系角力,大抵再如何激烈,亦不致形成國運之隆替。但晚清三十餘年之派系鬥爭,最傷根本者,莫如都推漢士大夫於第一線,而迭經傾軋耗損,至清季末葉之此時,士大夫階層做為一股勢力,幾已完全由政局中退潮矣。此不啻令此下十餘年之政局走勢中,全以最赤裸之軍、經資源構建權力營壘之政治人物,與看似當道,實益孤立之滿洲親貴為主流,而盡失一股制衡力量。少壯知識菁英,無論革命派或立憲派,更大地流向體制外,尋求改變現勢之途徑,遂漸成風潮。一旦彼輩漸得庶民階層,尤其地主、縉紳階級之同情與呼應,則滿洲政權便臨末日矣。 -
现代法国的起源
《现代法国的起源》分为三部分,即旧制度、大革命、新秩序,本书即第一部分,讲述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社会总体状况,并以史诗般的全景式手法,描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表现,其中包括高层、中层、下层、公共知识分子、军队等社会群体的活动状况,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爆发之前,即将喷发的火山潜伏在一潭死水下的沉闷肃杀的社会态势;或者说,本书描述是,一个曾经称雄欧洲大陆的强国,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暴力革命的临界点。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不同之处在于,《旧制度与大革命》采用的是理论分析的方法,更像社会分析报告;而本书采用的是实证主义方法,除了社会分析,还有大量真实而令人震惊的社会情境叙述,它不是自问自答式的告诉读者“为什么”,而是通过叙述让读者自己明白“为什么”。 ★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人类文明史上百大经典著作”之一; ★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式的全景式描写,鞭辟入里的社会分析,深层次解读社会转型的艰难与曲折、从改革到革命的狂风暴雨式的突变; ★称雄欧洲大陆的法兰西帝国,为什么在一夜间迅速垮台?为什么繁荣与变革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青年学者黄艳红翻译,国内首次推出中文无删节平装普及全译本;国外政商学界精英人士必读书; -
统治史(卷三):早期现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从民族国家到工业革命
20世纪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芬纳的传世巨著,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亲为中译本作序,甘阳、张维为、刘军宁、汪晖倾力推荐! 甘阳: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政治史。 张维为:本书揭示了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政治神话的偶然性,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对人类社会的 巨大贡献。 汪晖:鉴前世政体之兴衰,考当今统治之得失。 刘军宁:《统治史》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来我首次读到如此详细研究古今中外政体的史书。 赵鼎新:《经济学家》杂志说如果政治学有诺贝尔奖的话,芬纳的三部曲就肯定会赢得此殊荣。我个人认为这一评价仍然低估了芬纳的卓越工作。 作为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塞缪尔•E•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传世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统治史》第三卷《早期现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从民族国家到工业革命》以日本德川时期为开端,接着评述中国清朝、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以及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民族国家和代议制的兴起,随后考察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对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现代国家路径”进行了概要性评述。 -
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名号制度是在北族政治发育过程中,从政治领袖的称谓名号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既复杂又多变的政治制度。本书通过对中国中古时期北方诸民族的政治名号制度的分析,特别是对这些名号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变迁的分析,揭示中古北族政治发育及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并强调在起源意义上有着明确连续性的政治名号,随着政治题的演变发展而向广义上的专名方向辐射,由此为深入认识中古北族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统治史(卷二):中世纪的帝国统治和代议制的兴起 ——从拜占庭到威尼斯
20世纪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芬纳的传世巨著,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亲为中译本作序,甘阳、张维为、刘军宁、汪晖倾力推荐! 甘阳: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政治史。 张维为:本书揭示了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政治神话的偶然性,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对人类社会的 巨大贡献。 汪晖:鉴前世政体之兴衰,考当今统治之得失。 刘军宁:《统治史》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来我首次读到如此详细研究古今中外政体的史书。 赵鼎新:《经济学家》杂志说如果政治学有诺贝尔奖的话,芬纳的三部曲就肯定会赢得此殊荣。我个人认为这一评价仍然低估了芬纳的卓越工作。 作为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塞缪尔•E•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传世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统治史》第二卷《中世纪的帝国统治和代议制的兴起——从拜占庭到威尼斯》讲述中世纪的历史,作者考察了拜占庭帝国、哈里发国家、唐朝与明朝的演变、封建制欧洲的特点,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共和制之被选择,代议制的兴起以及最后整个欧洲典型的国家建制的诞生。 -
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
全书约26万字,作者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间段,所论问题多是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努尔哈赤的一生、皇太极的即位问题、雍正是否夺嫡、奕訢受封恭亲王、慈禧太后的家族、关于李连英的记述等等。作者为皇室后裔,家藏有玉牒、圣旨、关防、祖先影像等,自小即备闻国乘家史,以其身份书写清史,不仅在材料、信息的占有方面,而且在观点和立场上都有独到之处。像《慈禧太后的家族》与《关于李连英的记述》等几篇文章,作者将对现有史料的解读与自己的家史及幼年的记忆相结合,是几篇很有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加之作者的文字清雅,能娓娓道来,可读性较强。 -
日本政治史(全四册)
第 一 部 明治国家之成立——由幕末维新到颁布宪法 前言 第一章 幕末十五年 王政复古 一 开国 日美通商条约 柏利来航 日美和睦条约 哈利斯、日美通商条约 违敕签字、将军继嗣 二 公武合体 尊王攘夷 公武合体、朝幕修好 攘夷亲征、八月十八日政变 征伐长州、下关战争 三 萨长协约 尊王讨幕 罗歇、帕克斯 萨长协约 幕法同盟 四 大政奉还 王政复古 大政奉还 武力讨幕 戊辰战争 第二章 维新政府 萨长土肥 一 中央集权 藩阀与旧藩 太政官制、版藩奉还 藩阀与旧藩 三藩献兵 废藩置县 二 岩仓遣外使团 征韩论争 派遣事由 英国、德国、俄国 留守政府 征韩问题 庙堂分裂 三 大久保政权 征韩派、民权派 清理秩禄、改革田赋 木户与大久保 四 西南战争 私学校蜂起 政府派出讨伐军 立志社动向 大久保与西乡 第三章 自由民权运动 一 自由党的成立 爱国社复兴 农民占八成社会、文明开化 国会开设请愿运动 自由党的成立 二 新闻与游说 府县会形势 党干部与党员 新闻与游说 府县会、地方政治 三 自由党解散 府县会党派 镇压与怀柔 资金枯竭 过激举动、解散党 府县会党派、企业勃兴 四 朝鲜问题 壬午军乱 渡韩计划 甲申事变 大阪事件 第四章 完善体制 制定宪法 一 明治十四年政变 积极财政、紧缩财政 宪法问题、大隈密奏 向民间出售官产问题、舆论沸腾 政商、三井与三菱 二 内阁制度 培训官僚 内阁职权、内阁官制 官员与藩阀 培训官僚、任用制度 三 帝国议会 地方自治制 帝国议会 众议院议员选举法 地方自治制 四 修改条约问题 大同团结运动 井上修改案 大同团结运动 大隈修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产业人口中农林水产人口比率(184l—1971) 表2 铁道营业公里数(单位:公里) 表3 由太政官制到内阁制的中央机构变迁 附图 日本旧国别全图 人名索引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本书从官僚政治制度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帝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在宋元以前部分没有作全面的铺叙,而是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有重点地探讨一些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和其他有关论著重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时期史料很不充分,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对全面的情况很难做到准确的描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流传下来的文献材料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在明的部分对有些问题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而在清朝部分则对当时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述,以期读者通过这一部分而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有一个比较更加具体的了解。 -
麦考莱英国史1
英国19世纪史学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是西方浩繁史著当中至为辉煌的作品之一。休谟《英国史》的姊妹篇。该书着重记述自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至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17年间的历史。麦考莱认为光荣革命是最成功的妥协,是一次幸福革命,而且是最后一次革命。他呼吁英国人民满足于现状,维护现存制度。第一卷内容为:从历史的黎明到詹姆斯二世权力的顶峰,本卷时间跨度最长,讲述从历史的黎明到蒙茅斯叛乱失败。主要内容依此为:英格兰,复辟与党争,经济与社会,詹姆斯的新政,詹姆斯的胜利。 -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一些心得、成果的汇集,从三十年邓文如先生领进门开始,六十多年来对魏晋南弱朝史的研究,一直用力较勤的方向。 本书所收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12篇大多写于1949年之前,极少几篇发表于其后,但构思属稿仍在以前。下编的22篇文章大都写于七十年末以后,只有《论诸葛亮》一篇写于1954年。 上编的论文属早年之作,行文格式与今天通行者多有不同。为便利读者及全书体例的统一,做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部分论文补充了一新发现的资料,同时订正了原文中排印及行文中的一些讹误,但文章的整体框架则一仍其旧。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二战已结束七十年,探讨战争起源的著作为数众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审视亚洲-太平洋战争,其总体解释框架是独一无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先生研究中国中古史的杰作,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最精辟的论述,博大处浩浩乎无涯际,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而此浩无涯际的宏观之学,全从先生精深独到的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而见大也。 -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内容提要 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 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 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前 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推究其所 以然,可得三大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 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 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 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 以 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 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 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 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 遂终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势乃迥异 甲午战争历时年余,其间政局 则李鸿章与淮军在日本与清流主 地,大为失势,其三十年来在中国 其二,则受抑十年之清流势力,在 同�一系,尤为之重心,上结德宗,外联湘军,一方面猛烈 打击李鸿章之主和,与淮军之战败;另方面则力攻其十年 来之政敌孙毓汶等,皆获相当成功,但其主战政策,则为太 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论,无术挽败局也。其三,则经此一 战,德宗与太后之见解益分歧,而宫廷内之矛盾亦愈演愈 烈,“帝党”、“后党”之对立,乃逐渐表面化。其四,则经此 一战,中国军队之弱点毕露,于是北洋新军,遂于战争末 期,创建于小站。 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 性。李鸿章既去,北洋军权渐归荣禄,而袁世凯接统新军, 大加整顿,亦渐露头角。中枢则翁同�主政,而清流势力 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上与宫廷矛盾相结,于 是帝后党争益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 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随时势之推 移,逐渐孳长,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矣。 -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是王赓武先生195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所撰写的博士论文,也是西文学界第一次系统地对唐宋变革期的五代历史进行研究的著作。这本著作集中讨论了五代时期迈向统一的各种方式方法,主要从军事斗争和社会管治两方面来展开论述。虽然在此书之前,学界对晚唐五代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其内容基本不超出对政治形势的粗略描述和对军阀黑暗统治的强烈鞭笞。因此深入到对晚唐五代政治史的研究,王赓武先生的研究还是第一部,因此具有首创之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