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生活史

  • 劫后“天堂”

    作者:巫仁恕

    茶馆、菜馆、烟馆、旅馆,为何会在沦陷后的苏州愈加兴盛?这些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沦陷区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那动荡的八年?对伪政权统治沦陷区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本书对焦沦陷区城市中的普罗大众,揭示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

    【图书简介】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本书看点】

    1.城市史、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新近力作,少有的沦陷区城市生活史,为观察20世纪中国的沦陷区城市特征提供了一扇窗户。

    台湾著名明清史专家巫仁恕先生聚焦身处沦陷区百姓动荡的八年生活,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2.以小见大,视角独特,从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沦陷区百姓生存面貌。

    从社会文化史以及市民大众的角度出发,透视茶馆、酒菜馆、旅馆及烟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揭露沦陷区城市“畸形繁荣”的风貌,挑战长期以来读者对沦陷区城市的既定认识。

    3.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作者以大量的档案公文、新闻报道、地方文献、口述史料为基础,综合当地知识分子的私人日记,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4.一部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让我们看到抗战时期苏州城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 帝京拼贴

    作者:高雅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东京繁阜盛景的回忆,跨越千年,直指人心,一字一句,仿佛眼前之物。虽不得再见,却要不厌其烦,将城中赏心乐事一一说与人听,落笔之时,不知是笑是泪。同样历数过长安寺塔光影的段成式,说“当时造适乐事,邈不可追”的时候,大约是和孟元老一样的心情。

    读罢《东京梦华录》,我迷上了赏游旧时帝京。因是赏游,少了一本正经的科普,只由着性子寻乐,冷不防便遇上了园林建筑、天文考古、自然灾害、军事政治、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书画笔记、文人八卦、正史年谱……原来,这些线索绝非孤立,而是自有联系。于是,我试着将它们拼贴在一起,慢慢显现的,是古代中国城市的完整生活图景。

    并非一本正经的科普,而是诸多历史碎片的交错、重构与拼贴。作者不仅旁征博引,还真诚地融入思考与情感,以现代规划师的视角,试图拼出鲜活温暖的中国古代城市生活。

  • 如果房子會說話

    作者:露西.沃斯利(Lucy Worsley)

    看看自己的房間,你看到了什麼?答案是,「你自己」。 BBC熱門節目主持人,探詢「家」的祕密歷史 衛報、Antonia Fraser推薦 家,不只是抽象的心靈避風港,家居的物質層面更是別有趣味,反映出我們的慾望、期待和新的追尋,也瞭解人類如何生活、相愛與死亡。 露西•沃斯利,這位俏皮、幽默的歷史學家,不僅在BBC以實境體驗古人生活的方式,主持節目,還將更多精彩的內容寫作成書。她從臥室、浴室、客廳、廚房,一路展開,帶領我們探詢這些家居空間的分化與演進,細數各項物件進入家居生活後,促發的新社會關係與新知識。 舉個例子,我們當今記載精細的現代食譜,例如:對於火候的精準控制,是依靠瓦斯爐的發明才能辦到的。在瓦斯爐發明之前,家常的烹調方式是燉煮,一爐火,一個鍋,把東西全部丟進去,最能有效處理食材。等到瓦斯爐、電爐發明之後,人類的廚藝才大為精進。人們開始能精準掌控溫度、計算時間,客觀地傳遞烹飪知識,製作出古人無福享受的菜色。 又例如:客廳是用來建立社會關係的,當沙發引進之後,我們不必再正襟端坐於單張個人椅上,而能與朋友並肩同坐,輕鬆地表情達意,適切地展現身體語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新一層的操作空間。 物質文化還深深刻蝕在我們的語言情境裡,例如:古代的床,床底由繩子縱橫交叉、撐出平面,上面再鋪上稻草等柔軟物當床墊。唯有繩子夠緊繃,撐出的平面夠硬實,睡在上面才舒適。於是,英文裡面Sleep Tight(「晚安」)便是這麼來的。 看看房間、研究日常物件,在作者信手捻來的小故事裡,最後,我們看到的是一部人類行為的演進史。
  • 英国庄园生活

    作者:(英)亨利・斯坦利・贝内特

    本书是研究中世纪庄园农民的经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为单位,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季节的影响,田间劳动的知识,地租和劳役,庄园管理、民间娱乐、宗教影响、法庭近作等,从而全方位地勾画了英国庄园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图景。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他的这本著作不仅回答了英国封建社会的起因问题,同时也让读者认识到资本主义所脱胎的土壤。
  • 民生与家计

    作者:黄敬斌

    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ISBN:9787309067163,作者:黄敬斌 著
  • 走进日常

    作者:黄正建

  •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作者:严昌洪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它将中国20世纪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画卷铺展在人们面前。那些身边周而复始的生活琐事,看似细碎、平凡,却原来饱含着那么久远的源流,那么丰富的内容,那么精彩的故事。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婚俗、两性、养老、丧祭、节庆、娱乐、社保……,作者将百年来的世态风情、沧海桑田浓缩在这尺寸之间。一饮一食的传承,无不浸透着中华古国的悠远传统;一衣一帽的变化,无不展示着神州大地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一部人人都看得懂的书。书中讲的,就是每天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和一百年前相比,宛若两个世界。一百年前的人们不可能想象生活的种种演变成今日的模样;但是,今天的人们是否真的知道祖辈是怎样渡过的岁岁朝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百转千回,穿越时空隧道,遂成现在的模样。我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演进和文明的融合。 这是一部人人都会喜欢看的书。书中讲的,正是人们都知道而又不详细知道的生活。面对当夜清宫戏、民国戏、现代戏充斥荧屏的朝代,面对各种戏说、正说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本书以严谨的学风,翔实的史料,交给你一把尺子,你可以用来量一量,舞台、荧屏上展示的种种生活状态,是否真的是“真的”。
  • 明人的舟遊生活:南方文人水上生活文化的開展

    作者:林利隆

    明人的旅遊,「遊」字佔有相當的比例,是與愉適的追求發生關係,並且以擁有自由時間作為條件。當中包含精神啟蒙作用的積極意義,也包含恢復、復元以及再造的意涵。而明人的舟遊,不僅以「舟」作為載體,行旅往來的工具,更發展成為一種人文的空間,一種具有雅致氛圍的場域,許多文人化優質的活動都在其中展開。此外,一種文化的典型以及生活方式也正在凝聚成形。 本書爬梳明代史、子、集部中的史料,並且以人、事、時、地、物的方式,分別探討明人的舟遊生活的面貌,企圖呈現其生活圖像、活動內容、活動分類以及活動的精神意涵。
  • 宋词里的衣食住行

    作者:莫丽芸

    《宋词里的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记载了古人的情感和生活感悟,也描绘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宋词里的衣食住行》以宋词为范本,从衣、食、住、行四方面,选取贴切的词句,并配以精彩的插图,探究宋代人们的生活,再现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百态。
  • 明人的旅遊生活

    作者:张嘉昕

  • 游戏、竞技与娱乐

    作者:王永平

    本书通过对各种游戏、游赏、百戏、宴集、文体娱乐竞技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节日娱乐、庙会娱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等内容的全面系统的发掘、梳理和研究,揭示出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填补此方面研究的不足。
  • 帝俄时代生活史

    作者:【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

    《帝俄时代生活史(历史人类学研究1700-1917年上下)》一书的作者米罗诺夫在详细分析大量的人类学资料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价了220年间俄罗斯生活水平的变化,包括各地区生活水平的变化,还用农业生产、税款、赋役、收入、价格和工资、饮食和人口、农民和工人的预算以及国民收入方面的资料(使用有关方面公开的统计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研究结果。 帝俄人民的福利状况是俄罗斯人民和政府在改善国家生活方面共同努力(从17世纪末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直至20世纪初尼古拉二世改革结束)的结果,同时也是衡量现代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那么则意味着从17世纪末起由最高政权开始的,在200多年间以不间断的交替方式进行的改革,至少在经济方面是有成效的,满足了多数居民的迫切需求,不管这些改革是否受到这些居民的支持。反之,如果多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降低,那么对改革的评价就与上面截然相反。人民的福利状况是评价俄罗斯整体发展状况、执政上层政策的效率、所谓的自由和革命运动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重要论据。
  • 拿破仑时代法国人的生活

    作者:[法]让·蒂拉尔

    第一帝国不仅仅是滑铁卢战役和约瑟芬皇后,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百姓的生活。在这里,拿破仑让位于他的子民,由后者构成本书的主角。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伴随着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资产阶级制度的框架得以构建而成。相对于版图上的空前扩大,这才是拿破仑对法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所在。 前言 第一部分 静止的法兰西 第一章 时间 第二章 农民的分化 第三章 农活 第四章 物质生活 第五章 行政官员 第六章 城堡 第七章 扫盲与信息 第八章 疾病与死亡 第九章 宗教信仰 第十章 娱乐和游戏 第十一章 战争的负担:征用 第十二章 吃人巨妖和征兵 第二部分 道路 第一章 公路 第二章 怎样旅行 第三章 谁在路上 第四章 以路为生的人 第三部分 城中世界 第一章 资产阶级生活 第二章 办公室生活 第三章 工人 第四章 危险阶层 第五章 军旅生活 第六章 法国之外的法国人 第七章 宫廷 结论 文献来源 译后记 附录一 人名表 附录二 地名表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作者:侯旭东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内容简介:中国历史分期问题,迄今尚无定论,这是坏现象,也是好现象。这正好促使中国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中国社会和政治史研究者,对中国社会历史作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我们策划组织了《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并把它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社会史和政治史,是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主流,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史应该是研究中国史的主流。
  • 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

    作者:(法)达尼埃尔・亚历山大比东

    作者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实在是做得非常充分。且不说他在讨论每一个问题的时候所列举的论据有多么翔实,单只看他在文中所引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故事,无不加以详细的出处说明。作者参考的资料来源很多,其中的一部分是各种专业期刊、会刊。要想在这么多涉及神学、考古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地质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范围的资料中,找出能为自己所用且与主题紧密贴合的只言片语来,需要多么大的阅读量和投入整理工作的时间啊!相比起来,笔者本人所花的心力就太微不足道了。我相信,作者所引用的资料,对于国内从事同一领域研究的工作者们而言,也是非常有用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最难得的是,在这本书中,诙谐 、幽默,甚至是离奇的参考资料也时有出现。
  • 明代社会生活史

    作者:陈宝良

    本书从服饰、饮食、居住、行旅交通、冠婚丧祭、宗教信仰、节日、休闲娱乐、社交礼仪诸多方面,对明朝人观念与生活的变迁作了详细的考察。并对上自皇宫贵族、士大夫,下至商贾百工、医卜星相各社会阶层的生活面貌作了具体的刻画,进而指出明朝人生活具有商业化、艺术化的趋向。
  • 民国笑忘书

    作者:肖伊绯

    民国是理想与现实交织而成的文化想象,但绝非过眼云烟式的纸上怀旧。"民国"可以是某种怀旧格调中的"理想国"符号,但绝非"理想国"本身。作者撷取诸如周作人、胡适、鲁迅、傅增湘、郑振铎、胡兰成、梅兰芳、张爱玲等等民国公众人物人生当中某个不为人所熟知的侧面、某段逸出于公众视野之外的生活事件等等进行生动而实际的记录和再现,比如严复的"鸦片天演学"、胡适与周作人的诗词酬和、张爱玲的千里寻夫、 梅兰芳的钟情佛教绘画、陈寅恪与顾颉刚的择偶观等等,为读者讲述民国的精神氛围中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的种种摩擦与融合,呈现一个希望、勇气和失望并存,光明与幽暗交织的况味复杂的时代的精神氛围。
  • 潘金莲的发型

    作者:孟晖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 “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作者:[美]苏珊·B·韩利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其生活水准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究竟是高还是低?用什么标准衡量日本的经济、民生水平?作者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室内装修、餐饮、服饰乃至洗澡,即当时日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物质文化的考察,来评价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什么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开展工业化?作者通过自己特殊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以人均收入、储蓄、消费、GDP……这些数据来评价那个时代,很难让人发现其中的奥秘。本书对于研究日本经济、历史的人固然有意义,对于那些迷恋于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浆洗和缝补衣服、如何准备膳食的人来说,也可以读得饶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