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主化
-
Democratization
1: Christian W. Haerpfer, Patrick Bernhagen, Ronald F.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Introduction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2: Richard Rose: Democratic and Undemocratic States 3: Patrick Bernhagen: Measuring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4: Dirk Berg-Schlosser: Long Waves and Conjunctures of Democratization 5: John Markoff (with Amy White): The Global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6: Christian Welzel: Theories of Democratization Causes and Dimensions of Democratization 7: Hakan Yilmaz: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8: Patrick Bernhagen: Democracy,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 9: Chritian Welzel and Ronald F. Inglehart: Political Culture, Mass Beliefs and Value Change 10: Pamela Paxton: Gender and Democratization 11: Natalia Letki: Social Capital and Civil Society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12: Federico M. Rossi and Donatella della Porta: Social Movements, Trade Unions and Advocacy Networks 13: Ian McAllister and Stephen White: Conventional Citizen Participation 14: Leonardo Morlino: Political Parties 15: Matthijs Bogaards: Electoral System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New Democracies 16: Katrin Voltmer and Gary Rawnsley: The Media 17: Stephen Fish and Jason Wittenberg: Failed Democratization Regions of Democratization 18: Richard Gunther: Southern Europe 19: Andrea Oelsner and Mervyn Bain: Latin America 20: Christian W. Haerpfer: Post-Communist Europe and Post-Soviet Russia 21: Francesco Cavatorta: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22: Michael Bratton: Sub-Saharan Africa 23: Doh Chull Shin and Rollin F. Tusalem: East Asia 24: Christian W. Haerpfer, Patrick Bernhagen, Ronald F.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The Future of Democratization -
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
本书是一本针对原苏东国家的政治经济转型进行深入学术分析和理论思考的力作。全书涉猎广泛,综合运用全球资本主义、民主化、经验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等理论,结合比较统计法和个案分析法,以全球视野审视当前正在推行市场化和民主化改革的转型国家,重点剖析原苏东20国在过去十年(1989—1999)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市场与民主、经济转型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 全书从外部结构变量(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和内部转型战略两个层面入手,以政治学视角剖析经济体制改革,将其划分为美国、西欧和东亚三种转型模式。作者旨在回答下述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实施经济转型方面比其他国家能力更强、成就更显著?激进转型战略与渐进转型战略哪一种更优越?哪一种模式是最佳转型模式?本书的结论发人深思,对于当前正在思考中国改革得失、探索未来改革之路的国内学者来说,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
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
在利用当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十二年拉丁美洲和亚洲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作者发展了一种研究民主化转型的新视角:从分析经济危机和威权退却的关系开始,继而分析了威权统治的经济和制度遗产如何影响新民主政府发动和保持经济政策改革的能力,最后分析了政治经济改革成果在长时段内巩固的问题。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经济环境、竞争性群体的利益和权力以及代表机构(尤其是政党)居间调节角色的关系。 -
Will China Democratize?
While China has achieved extraordinary economic success as it has moved toward open marke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ts leadership maintains an authoritarian grip, repressing political movements, controlling all internet traffic, and opposing any democratic activity. Because of its huge population, more than hal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lack political freedom live in China. Its undemocratic example is attractive to other authoritarian regimes. But can China continue its growth without political reform? In Will China Democratize?, Andrew J. Nathan,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Plattner present valuable analysis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is significant yet perplexing question. Since the Journal of Democracy’s very first issue in January 1990, which featured articles reflecting on the then-recent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the Journal has regularly published articles about China and its politics. By bringing together the wide spectrum of views that have appeared in the Journal’s pages—from contributors including Fang Lizhi, Perry Link, Michel Oksenberg, Minxin Pei, Henry S. Rowen, and Nobel laureate Liu Xiaobo— Will China Democratize? provides a clear view of the complex forces driving change in China's regime and society. Whether China will democratize—and if so, when and how—has not become any easier to answer today, but it is more crucial for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an ever before. -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East Asia
For decades, scholars and politicians have vigorously debated whether Confucianism is compatible with democracy,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it affects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East Asia. In this book, Doh Chull Shin examines the prevalence of core Confucian legacies and their impacts on civic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s in six Confucian countries: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Singapore, Taiwan, and Vietnam. Analyses of the Asian Barometer and World Values surveys reveal that popular attachment to Confucian legacies has mixed results on democratic demand. While Confucian political legacies encourage demand for a non-liberal democratic government that prioritizes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the community over the freedom of individual citizens, its social legacies promot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tolerance, which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democratic civic life. Thu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citizens of historically Confucian Asia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mbine the best of Confucian ideals and democratic principles in a novel, particularly East Asian brand of democracy. -
民主在退潮
如果民主並不承諾更好的生活,那我們還要追求民主嗎? 為什麼中產階級會反叛?代議政治會衰敗? 一場世界性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這場百年來難得一見的巨變,正在等待我們做出選擇。 ․科藍茲克把先前為人們所忽略的東西呈現在讀者眼前,幾乎沒有別的書像此書一般,如此徹底且廣泛地探討這 個主題。──珊曼莎•萊區(Samantha F. Raitch)《Marketization and Democracy: East Asian Experiences》一書作者 ■民主仍然是一種普世價值嗎? 民主曾被認為是普世價值, 但今日的世界, 核心的民主大國經濟普遍缺乏成長,行政缺乏效力, 新興民主國家軍方勢力抬頭,人民也不再認為民主是一種好的選擇; 反之,中國以自身的經驗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一肩扛起世界經濟復甦的責任, 中國的體制,讓許多新興國家眼前為之一亮,被視為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向。 面對世界的變局, 民主是否仍然還是一帖萬靈丹? 又或者,如果民主仍是一種普世價值,那麼民主只有一種方式嗎? ■世界發生了什麼改變? •70%的新加坡選民2015年大選時再度選擇了一黨專政的人民行動黨, 因為他們害怕國家經濟會因政治更加民主而崩壞。 •當美國在對各國的民主進度指指點點時,他們連在國會通過預算都做不到, 美國人民對體制不滿的人數日趨上漲。 •中國的成長穩定了金融海嘯之後的全球經濟,不經任何政治改革就能引領高成長, 「中國模式」成為許多國家紛紛仿效的對象。 •泰國拋棄專制轉向民主後,原本支持民主的中產階級竟然回頭擁抱專制, 此後政變不斷,國家經濟整體停滯不前。 •阿拉伯之春,曾被認為是民主的勝利,但結果卻使得中東政局不停輪替, 結果是帶向混亂。 ■我們是否還需要民主,或需要什麼樣的民主? 從200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新一波民主退潮,是全球性的, 範圍之大、影響之廣,超越想像。 以美國為唯一強權主導的西方民主體系開始衰退, 被視為是民主中堅的中產階級轉而不再支持民主,甚至開始背叛民主, 民主與經濟成長是否真的互相關聯,則已成為眾人的問號。 被認為是民主推手的互聯網成了民主的兩面刃, 結果是讓民主制度進入在經濟、教育、社會上都尚未準備好的國家, 讓民主更快退潮,讓這些在民主發展中國家的男男女女付出慘痛的代價。 更不用說當新興國家的主權與利益被成熟民主國家以民主與人權為由被侵害的時候, 執政者與人民都不可能覺得必須站在民主的一方。 如果民主仍然是我們長期最好的選擇,那麼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民主? 名家推薦 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專文推薦 朱雲漢(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林中斌(前國防部副部長)、錢永祥(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思想》總編輯)聯合推薦 這本書為過去十年來的政治發展提供了有理有據且全球的探討,特別著重於民主國家。科藍茲克用一種獨特、具原創性、且令人信服的方式將一切組織在一起。──布萊恩•喬瑟夫(Brian Joseph)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亞洲與全球計畫主任 媒體讚譽 《華爾街日報》最佳書籍•《商業周刊》最佳書籍 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對發展中國家的自由市場和政體的一些幻想破滅──柯克斯評論 美國國會任何拒絕妥協預算的成員,都應該強制閱讀這本《民主在退潮:中產階級的反叛和代議制政府的世界性衰退》──特魯迪•魯賓/費城詢問者報 -
从威权到民主
7月10-11日国际经济学会(IEA)圆桌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召开。会议以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CACES)、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的名义承办,中信集团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给予大力支持,中信出版社《比较》编辑室负责会务工作。国际经济学会候任主席青木昌彦教授和国际经济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吴敬琏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圆桌会议。 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成立于195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其宗旨是促进各国经济学家的沟通与合作,关注理论与现实问题。该机构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会员遍布全球,著名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肯尼思·阿罗、阿玛蒂亚·森和雅诺什·科尔奈等先后担任过该学会的主席。圆桌会议是国际经济学会的主要活动,平均每年举办一次。本次圆桌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从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为题,共包含四个专题:(1)东亚经济奇迹的回顾;(2)拉丁美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3)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的比较;(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珀金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罔崎哲二、日本政策大学院教授和越南政府改革顾问大野健一、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朴英哲、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李钟和、智利天主教大学教授菲利普·拉兰、中国发展基金会卢迈秘书长、康奈尔大学教授考希克·巴苏、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普拉纳布·巴丹、伦敦经济学院许成钢教授和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叻等作了专题发言。 编者序 1950-2006年的亚洲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东亚奇迹 战前日本的经济发展、收入不平等与社会稳定 东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 第二部分拉美发展的经验教训 丰裕时代的拉丁美洲 拉美经济的主要挑战和经验教训 第三部分龙和象——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比较 印度经济和亚洲的巨人 觉醒的“泥足巨人” 第四部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政治集权下的地方经济分权与中国改革 认识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趋势 -
The Third Wave
Between 1974 and 1990 more than thirty countries in southern Europe, Latin America, 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 shifted from authoritarian to democratic systems of government. This global democratic revolution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trend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Third Wave, Samuel P. Huntington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nature of these democratic transitions, evaluates the prospects for stability of the new democracies,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countries becoming democratic. The recent transitions, he argues, are the third major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in the modem world. Each of the two previous waves was followed by a reverse wave in which some countries shifted back to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Using concrete exampl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insightful analysis, Huntington provides neither a theory nor a history of the third wave, but an explanation of why and how it occurred.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emocratic trend include the legitimacy dilemmas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ed rol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imp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nowballing" phenomenon: change in one country stimulating change in others. Five key elite group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nondemocratic regime played roles in shaping the various ways democratization occurred. Compromise was key to all democratizations, and elections and nonviolent tactics also were central. New democracies must deal with the "torturer problem" and the "praetorian problem" and attempt to develop democratic values and processes. Disillusionment with democracy, Huntington argues, is necessary to consolidating democracy. He concludes the book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will decide whether or not the third wave continues. Several "Guidelines for Democratizers" offer specific,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initiating and carrying out reform. Huntington's emphasi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makes this book a valuable tool for anyone engaged in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At this volatile time in history, Huntington's assessment of the processes of democratization is indispensable to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in the world. -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本书稿对台湾民主转型过程的经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客观总结与分析,第一编涉及台湾的民主转型与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政商关系重组、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民主转型与宪政选择以及民主转型与政党竞争和国民党与台湾民主转型等议题。第二编主要是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对话的内容,包括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应孰先孰后、台湾民主化的路径依赖、民主化中网络的作用、宪政转型与民主法治的关系、台湾的选举以及政党在宪政转轨中的作用等。 作者在肯定台湾民主经验的同时,对其不足也提出了批评,对于美国式民主的局限与“假民主”的弊病也进行了批判、分析与探讨。这些都具有启发意义。另外,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多对社会主义民主持肯定与同情态度,认同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台湾的自由民主或者宪政民主具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同时,各位学者在研讨的过程中也有交锋,对于深入认识民主的本质也具有启发作用。 由于各位学者观察的角度与不同程度具有自己的政治甚至党派立场,所持论点因此也各异,我们虽然不同完全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这应该是允许了。 -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这部权威著作代表了作者毕生研究民主崩溃、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所达到的顶峰,它在很多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作者重新概括了当代非民主政体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每种类型向民主转型的可行道路和民主巩固所要完成的任务。作者提出的对民主的巩固而言必需的五个场域——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法治、官僚机构和经济社会——以及诸如“后全能主义”等更加宽广的分析范畴,将成为规范的分析框架,而他们对前共产主义世界的研究,也标志着苏联学开始回归主流比较政治学。 无可置疑,本书将成为有关建立民主政体的最重要文献。所有对民主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东欧、中欧和南美的学者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来阅读本书。 -
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
《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凯末尔主义的实践与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成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与一党制政治框架的形成,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权力来源的转移,一党政治的形成,国家主义与民族经济的发展,土耳其共和国初期的经济状况,共和国初期的经济政策,国家主义政策的影响等等。 -
第三波
本书是已故政治学巨擘亨廷顿的代表作。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20世纪后期重要的、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大约有30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年到1990年间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
第三波
本书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后期一项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全球性政治发展:即大约有30个 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这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1990年间这一 波民主化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本书横跨理论和历史两个领域,但是它既不是一部理 论著作,也不是一部史书。它位于两者之间;它基本上是一部解释性的专著。 -
多头政体
在当今世界,研究政治制度尤其是民主的政治制度,达尔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在第一章里,达尔开宗明义,将公开争论(政体的自由化)和参与权(政体的包容性)视为民主化的两个基本尺度,并由此界定了四种极端的政体形式:封闭式霸权政体(低度自由化,低度包容性)、包容性霸权政体(低度自由化,高度包容性)、竞争性寡头政体(高度自由化,低度包容性)、多头政体(高度自由化,高度包容性)——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其实处在这四种政体之间的模糊区域。达尔用这样干净漂亮的术语,取代了早已内涵模糊的“民主”、“权威主义”等概念,大大增强了其论证的严密性。 达尔相信大多数读者会同意多头政体比其他形式的政体更可欲,问题在于,只有在政府和反对派都能获得高度相互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构筑通往多头政体的道路,这种相互安全保障的体制在人数较少、理念较为接近的精英中间比较可能发展(比如英国);而在普选制和群众政治的条件下,要设计这种相互安全保障的体制是很困难的。这很有可能在政治变迁中导致一个令人遗憾的后果,遗留下很大一个分裂出来的和竞争性政治的合法性相对抗的公民团体——这种情况在当今世界并不鲜见。 达尔认为:“前工业化的乡村农业社会肯定不是天然就不适合竞争性政治或者甚至多头政治的。因为某些前工业化的乡村农业社会已经有过竞争性的政治制度——有时也确实令人惊奇地为包容性的多头政体提供了基础。”他指出发达的经济对多元社会秩序以及多头政体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多头政体也特别容易受到极端不平等的损害,在一个已经实行公开争论制度的社会,极端不平等增加了竞争性政治被霸权政治取代的可能性。 然而达尔着墨最多的还是本书的第八章:“政治积极分子的信念”。在他看来,“正如任何试图说明不同国家政体变迁的理论都必须将诸如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等的性质和程度、亚文化分裂的程度等等这样一些因素视为主要的独立变量一样,这样的理论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政治积极分子信念和‘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主要的独立变量。” -
南非的启示
“我们时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秦晖从南非发现另一个中国,反思福利、暂住证、农民工工棚、非法强拆、新农村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十九年。 曼德拉病危使全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注意到南非——这个以往多灾多难、如今多姿多彩、而未来前程无限的“彩虹之国”、“金砖”新秀。自从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废除种族隔离、建立民主南非、实现种族和解以来,新南非已经走过了19年的难忘历程。 新南非至今虽然只有19年,但此前四年曼德拉出狱后南非就已经开始新旧“过渡期”,1993年各种族各党派终于达成最后协议即民主南非协商会议公约(CODESA),并通过了新宪法决定建立新南非,至今刚好20年了。而再往前回溯,30年前的1983年发生了非国大武装斗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暴力行动“教堂街事件”;55年前的1958年非国大在加纳第一次呼吁国际社会制裁南非。另一方面,今年也是1948年南非白人国民党上台开始全面实行系统性的种族隔离制度的65周年;1913年第一个种族隔离法《土著土地法》颁布的100周年;南非布尔人殖民者击败反抗的祖鲁人的“血河之战”175周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南非的关注中,秦晖注意到发生南非“部族冲突”的黑人多是祖籍不同的“黑人家园”而在城打工的、南非当局所谓的“流动工人”,他们的“部族矛盾”表象下有着社会地位的微妙差异:科萨族劳工多是都市贫民区的安家户,而祖鲁族劳工则多是住集体宿舍、家属留守“黑人家园”的单身劳工。由此他联想到我们国家的类似现象,以及两国类似现象的制度背景,这些背景与两国经济发展及高速增长时期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到民主化前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演变以及与我们的对照。 主要观点: 曼德拉不是霍梅尼式的“圣人”或曹操式的“英雄”,更不是绿林式的枭雄,他是集道义与理智、勇气与宽容于一身的圣雄式人物。圣雄不是完人,但他给南非带来了希望。因此,无论基于价值判断还是基于功效判断,曼德拉投身“革命”如果说无须被“崇拜”的话,那么至少也是不该被诅咒的。 ——“曼德拉现象”的历史意义 许多国家、包括印度与拉美的贫民主要特征就是贫困。而与此不同的是:南非的“进城黑人”与中国的“进城农民”除了贫困,更严重的问题是公民权利的缺失。他们不仅是穷人,而且是“贱人”。当然,印度民间的种姓制下也有“贱民”,但那里的“贱民”只受民间传统的歧视,国家把这种歧视视为非法。而中国与南非的贱民受到的恰恰是来自国家的“合法”歧视。 ——从南非看中国 南非共大概可以说是当代世界最“自信”的共产党之一——她的自信表现在不害怕在民主政治舞台上与别人公平竞争,自信可以靠讲理、靠做事,而不是靠“专政”,靠强权封别人的嘴来取胜。南非共从来不是“甘地主义”者,在别人武力镇压她时她会武力抗争,不会任人宰割束手待毙。但她也不相信武装夺权,早在武装斗争时期她就已经在自己的纲领中放弃了“专政”的说法,更不会用武装去摧毁宪政民主。 ——新南非十九年 -
柏林墙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 -
威权统治的转型
《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是吉列尔莫•奥唐奈、菲利普•施密特、劳伦斯•怀特黑德合编的四卷本《从威权主义统治转型:民主的前景》的最后一卷。该丛书是研究威权政体和民主转型的划时代著作。《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在精辟地总结前三卷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开山性质的关于政治转型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并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和恰当的隐喻讲述了政治转型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和不可预测的结果。 我们相信,借着表现出我们的无知,我们对悖论与抉择的反思,还有对典型案例的转型过程的总结,我们提供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一份地图的几部分——给那些今天正在探索以及那些明天将会探索的人们,一份关于从未知路线走向民主政治的地图。 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项目至少能够促成一个对于学者和活跃分子而言更理性、信息更充分的讨论,一个关于威权主义制度衰败和有可能被民主制度代替的这一复杂过程中涉及到的潜力、困境,及其局限性的讨论。 《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对在转型之后建立民主或多头政治的分析方法与规范性视角,提供了一个不只是对学者,而且对政治参与者同样有价值的视角。 ——亚伯拉罕•F. 洛文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