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王芸生

  • 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

    作者:王芝琛

    《大公报》之崛起,一本文人论政,承袭旧风,屡有发扬。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之始,标举四不主义为宗旨,曰不党,不为一党之见;曰不卖;不卖于私人或集团,不向外界一分经济援助;曰不私,非一私之言论,取国民之公意;曰不盲,一本既定立场,不盲从于众。此四者。实得文化论政宗旨之精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亦由些得保障。 如果有简单的语言加以归结,文化证政不是标语口号,是本人民的立场,是其所是,非斯 所非。是非之间,容有偏差或欠准确,要之亦可为事实所纠正。大公报人诚然政治见解各异,而在报社内部则兼容并包熔于一炉,有其公是公非,一切惟人民利益是从。时代的进代,历史斩进步,《大公报》之可贵者,乃在与时俱进而不媚时。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保持其独立精神。
  • 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作者:陈建云

    民营报刊的消失和民间报人的转变,是至今令人感慨不已的事情。本书选取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这三位民间报人,及其所主持的《文汇报》、《夫公报》、《观察》周刊,铺排史实,索隐钩沉,感受他们在1945-1957年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憧憬与彷徨,欣喜与迷惘,奋发与无奈,坚持与哀愁。几许中国新闻历程的碎片,三个民间报人的艰难抉择,一段大变局中的自由心灵史。
  • 王芸生

    作者:周雨

    中国、外国都有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由于他们发表过大量成功的新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我们编辑、出发这套丛书,就是为了探讨中外名记者成长的道路,借鉴他们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名记者,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服务。这套丛书的编辑体例是:每位名记者各占一本,每本15万字左右。前面是专家对他们的评传,后面是对其作品的精选。
  • 一代报人王芸生

    作者:王芝琛

    芸芸众生中崛起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1901-1980),作为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中日关系研究专家,将毕生精血倾注于《大公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 出身贫寒、自学成才的王芸生,关切国运民生,伸张正义真理,在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相标榜的《大公报》阵地上,慷慨陈词,奋笔疾书,为唤醒民俗精神,为反对日本侵略、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争取民主自由与新闻自由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生无愧于“名世大手笔,爱国言论家”之美誉。 本书由王芸生之子根据翔实资料和王芸生晚年的回忆评说写成,并汇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全面展现了王芸生与《大公报》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大公报》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几盛几衰,王芸生的个人命运也随之载沉载浮。与张季鸾笔战福祸相倚投身《大公报》,先生加入国共两党终又张行“中道”,战乱年代的艰辛,政治风云的变幻,婚姻道路的插曲,也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和蒋介石、段祺瑞、陈诚及诸多名流学者的交往,王芸生的一生既以其业绩与人格留芳,又因之屡屡罹罪。一代报人的高伟形象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和长长的背影。
  •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作者:王芸生

    全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叙述六十年间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东北亚、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其中包含大量故宫博物院(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编印处)和北平各图书馆的珍贵档案史料。作者还走访了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很多资料。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内容,不仅涉及中日两国关系,而且以六十年来远东关系为经,以中日两国关系为纬,以原始记载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分析比较,探清真相,找出结论,展现中日关系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