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法国哲学
-
德国哲学谈话录
*法德关系长期以来就是哲学关系。——让-吕克·南希
*各个哲学时代是不连贯的……对我来说,20世纪有一个法德哲学的时代。——阿兰·巴迪欧
____
阿兰·巴迪欧和让-吕克·南希,这两位当代欧洲极具影响力的法兰西思想家,在柏林畅谈对他们影响至深的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马克思,从阿多诺到海德格尔……这场交织着分歧与友爱的对话,不仅是德国哲学的极简入门,它更是一次哲学实践,引领读者重新迎回思想的活力。
-
列维纳斯传
◎ 内容简介
这部独一无二的传记,由踪迹和面孔构成,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生平与思想。作者所罗门•马尔卡穿梭于时空,寻访列维纳斯的人生踪迹:从他童年时代的立陶宛小城考纳斯,到战前的巴黎,再到纳粹集中营;从达沃斯到鲁汶,从梵蒂冈到特拉维夫;从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走廊,到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从他寂寂无名独自工作,到被全世界所熟知。
交织在列维纳斯人生踪迹之上的重要面孔,都在本书中参与了他的人格写照:挚友莫里斯•布朗肖、让•瓦尔,导师舒沙尼先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维格;还有对话者,保罗•利科、雅克•德里达,以及教宗保罗二世等。因此,这本传记也是对20世纪的独特一瞥。它的优长之处是充分挖掘了列维纳斯的犹太特征,又如实展示了他在哲学家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这是理解列维纳斯的关键。
◎ 编辑推荐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也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影响至深。西方与犹太在这位探究“他者”的哲学家身上共存。
本传记作者所罗门•马尔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跟随列维纳斯学习。在列维纳斯于1995年去世后,马尔卡花费五年的时间来为这部传记做准备。本书完整记录了列维纳斯出生于东欧,求学于法、德,成名于法国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
列维纳斯既是典型的20世纪法国哲学家,发展了存在、有、他者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同时,他也是一位百分之百的犹太思想家,犹太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贯穿着列维纳斯的一生。本书忠实再现了列维纳斯身上的双重属性,既关注《塔木德》的光辉,又关注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辨。
本书属于我思“墨涅摩绪”系列。
◎ 业界推荐
我的思想受惠于三个人:海德格尔、布朗肖、列维纳斯。
——雅克•德里达
我真的欣赏并理解了《总体与无限》中所有关于家庭之伟大的页面。……在德里达之前,只有列维纳斯以这种方式谈论了这一点。
——保罗•利科
哲学常常是一种去语境化的思想事业,列维纳斯的哲学则需要重置于他的生命语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失眠、倦怠、逃离、责任、人质,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哲学概念,需要生命的体验去激活。恰如列维纳斯所说,我们不能把接受到的信息与作为必要的对话者的脸分开。所罗门•马尔卡所写的传记为我们呈现出对话者列维纳斯生动的面孔。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这本传记交织着作者对列维纳斯的回忆、对其亲友的访谈、对其生平“地点”的探访……它们构成了列维纳斯的“踪迹”。通过这些“踪迹”,我们既在走近列维纳斯,与此同时,他对于我们又变得更加陌生。我们看到了他既普通又神圣的日常生活,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又似乎比他的思想离我们更加遥远。通过这些“踪迹”,我们离他既近又远,这恰恰也是列维纳斯所阐述的“亲近”,列维纳斯在其中既是理解的对象,又保留为他者。
——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子曾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列维纳斯尤其如此:他的哲学与他作为一个犹太人所曾接受的教育、遭受的苦难密不可分。这本传记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知其人”,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读其书”、入其思。
——朱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为哲学家,列维纳斯始终拒绝“所说”的内容与“言说”的行动分离。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言辞,应当得到其行动和生命的见证,否则所有高谈阔论和学问真理,也不过是欺诈的修辞。这本传记吸引我们。它不仅记录了列维纳斯生活的踪迹,也见证了他的哲学。在这个言论思潮泛滥的时代,我们自然迫切关心,那些扣人心弦的论述,能否被说者的行动和生命见证。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面对犹太人大屠杀造成的人性困境,从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列维纳斯提出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解读犹太经典时,赋予伦理学超越一切宗教概念的神圣性。或许,列维纳斯没能像同行一样受到重视,他显得“太犹太”了;作为犹太人,又被同胞诟病“基督化”。但正是在他总被曲解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爱,“帕斯卡的‘没有贪欲的爱’”。
——张引弘(青年学者)
伟大的心灵,孤独的旅程,思辨的一生。列维纳斯一直是西方文明中的异乡人,他独自思索着最艰深的哲学问题。
——公维敏(本书译者)
-
如何阅读德里达
◎“文本之外别无他物”
◎拆解“解构之父” 重估德里达思想遗产
◎十堂课读懂大师思想 让哲学不再令人生畏
◎英国格兰塔出版社王牌书系
【编辑推荐】
※德里达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在掀起巨大波澜和争议的同时也对后世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谈论20世纪哲学史和后现代思潮时,德里达是无法绕开的名字。
※英国知名出版社格兰塔王牌书系之一,广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本书系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每本书均由各个领域的权威教授和专家撰写,内容深入浅出,是阅读这些大师级思想家的绝佳入门。
※装帧精美,小开本便于携带。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以其创造的解构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包括性别、法律、文学、政治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他的思想在掀起巨大波澜和争议的同时,也成了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与此同时,由其创造的“解构”一词,也出现在诸多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之中,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自存在主义之后,鲜有哲学思想能产生这种程度的跨学科吸引力和流行魅力。
在《如何阅读德里达》中,佩内洛普· 多伊彻从德里达的著作中选取十段关键文本,逐一进行解读和分析,提炼和拆解德里达思想的关键概念,以向普通读者展示德里达的魅力与重要性。
【名人推荐】
“‘如何阅读’系列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让我们可以和这些大师级思想家面对面相遇。”
——特里·伊格尔顿
“这套看上去薄薄的小册子是一堂真正教你‘如何阅读’的课程,而非‘如何假装阅读’。”
——约翰·班维尔
-
雅克·拉康研讨班七
在本书即1959-1960年度的研讨班中,拉康以其对欲望的独到理解与创新阐述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一套以欲望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的伦理学”,并且通过从各个角度不断与西方伟大的哲学-伦理学传统进行深入对话,充分彰显了欲望极其宝贵的伦理学价值。通过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独具创见的批判性解读,拉康深入揭示了后者与萨德思想的隐蔽关联所引发的西方现代伦理学的重大危机,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精神分析式的解决方案,其中最关键的环节便是在实践中对欲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冲动的对象进行某种“升华”。通过对弗洛伊德冲动学说的重读和解构,拉康在深入揭示冲动和语言紧密关系的同时,也为冲动的可塑性进而还有升华的可能性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如何将欲望的心理活动付诸行动的问题上,拉康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弗洛伊德的三段论式的实践模式,并且对此给出了一套别开生面的阐释。以欲望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为主轴,拉康在对文学经典中的悲剧英雄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悲剧理论,并且揭示了他的这套欲望伦理学所具有的悲剧精神。最终,可以说这套以认识欲望、净化欲望并爱护欲望为宗旨的精神分析的伦理学,鼓励人们“不在其欲望上让步”或者说遵照其内心的欲望去行动,真正做到“从心所欲”。
-
行为的结构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一部早期著作。梅洛-庞蒂在本书中,试图对哲学史上重要的身心问题、意识与自然的问题给出一种解决。他在书中主要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并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结构理论,试图通过对人的身体的在世的讨论,解决身体、世界、他人、身心等许多哲学问题。具体来说,他在书中讨论了人的反射行为及其它一些高级行为,讨论了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和人类秩序等问题,从而对身心问题、意识与自然问题提出了一种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解决。
-
人道主义与恐怖
《人道主义与恐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一部著作,出版于1947年,集中体现了梅洛-庞蒂对于当时政治、社会问题的思考。梅洛-庞蒂的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二战刚结束时,法国的整个社会处于如何走的十字路口,这时法国各种思潮,左中右各种思潮,包括法国共产党,都在思考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梅洛-庞蒂从左翼的存在主义的角度,参与到了讨论之中。从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战后法国思想的一种趋向。
-
马克思的幽灵
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ISBN:9787300031712,作者:(法)雅克·德里达著;何一译 -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为德勒兹的访谈录,主要介绍了法国现代的哲学理论,讨论了从《反俄狄浦斯》到《一千个平台》、电影、米歇尔·福柯等方面的话题。 -
材料与记忆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绵延是否得到充分描述。《材料与记忆》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该书考察了纯粹记忆,并把以具体形式出现的知觉看作纯粹记忆和纯粹知觉的综合体,即思维和材料的综合体。 -
After Finitude
This book is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paperback, the remarkable debut of a former student of Alain Badiou. Quentin Meillassoux, a former student of Alain Badiou,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talented and exciting new voices in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Quentin Meillassoux's remarkable debut makes a strikingly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and is set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Written in a style that marries great clarity of expression with argumentative rigour, "After Finitude" provides bold readings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sets out a devastating critique of the unavowed fideism at the heart of post-Kantian philosophy. Meillassoux introduces a startlingly novel philosophical alternative to the forced choice between dogmatism and critique. "After Finitude" proposes a new allianc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nd calls for an unequivocal halt to the creeping return of religiosit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The exceptional lucidity and the centrality of argument in Meillassoux's writing should appeal to Analytic as well as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while his critique of fideism will be of interest to anyone preoccupi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theology and religion. -
Century
Everywhere,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judged and condemned as the century of totalitarian terror, of utopian and criminal ideologies, of empty illusions, of genocides, of false avant-gardes, of democratic realism everywhere replaced by abstraction. It is not this book's wish to plead for an accused that is perfectly capable of defending itself without the author's help. Nor does it seek to proclaim, like Frantz, the hero of Sartre's Prisoners of Altona: 'I have taken the century on my shoulders and I have said: I will answer for it!' The Century simply aims to examine what this accursed century, from within its own unfolding, said that it was. Alain Badiou's proposal is to reopen the dossier on the century - not from the angle of those wise and sated judges that too often we claim to be, bu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century itself. In order to do this, The Century makes use of poems (Mandelstam, Pessoa),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Sartre, Foucault), political visions (Mao), theatre pieces (Brecht, Pirandello)... This is the material through which the century declares, in thought, its life, its drama, its creations, its passion. Against the grain of all the judgments hitherto pronounced on the century, Badiou argues that this passion was not at all the passion for the imaginary or the passion for ideologies. Even less was it a messianic passion. The terrible pass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the prophetic characte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the passion for the real. It was a question of activating the True, here and now. This translation features a commentary and notes by Alberto Toscano. -
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全二卷)
当代法国哲学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最灿烂和最活跃的创造典范,为西方当代社会的整个文化生活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半个世界以来,法国思想界出现了马利坦、萨特、乔治·巴岱、罗兰·巴特、卡缪、西蒙·德博娃、列维纳斯、利科、列维·施特劳斯、拉康、福柯、德勒兹、德里达、李欧塔、布迪厄、波德里亚等近百个思想明星,使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弗洛伊德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符号论、反思的象征性社会理论、反思的诠释学、后现代女性主义等社会文化思潮层出不穷,理论派别更新频繁。本书作者广泛查阅分析法语的第一手资料,在留法20多年的亲身观察、访问以及直接与多位法国著名哲学家对话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综合取向和角度,试图对当代法国哲学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科学总结。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当代法国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具有学术理论上的重要价值,是大专院校学生、研究生、教师及研究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法国及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最完备的研究参考书;同时也是一般读者全面了解当代法国思想及西方现代文化的有效指南。 -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he three essays collected in this book offer a succinct introduction to Agamben's recent work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Foucault's notion of the apparatus, a meditation on the intimate link of philosophy to friendship, and a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iness, or the singular relation one may have to one's own time. "Apparatus" (dispositif in French) is at once a most ubiquitous and nebulous concept in Foucault's later thought. In a text bearing the same name ("What is a dispositif?") Deleuze managed to contribute its mystification, but Agamben's leading essay illuminates the notion: "I will call an apparatus," he writes, "literally anything that has in some way the capacity to capture, orient, determine, intercept, model, control, or secure the gestures, behaviors, opinions, or discourses of living beings." Seen from this perspective, Agamben's work, like Foucault's, may be described a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apparatuses, together with incessant attempts to find new ways to dismantle them. Though philosophy contains the notion of philos, or friend, in its very name, philosophers tend to be very skeptical about friendship. In his second essay, Agamben tries to dispel this skepticism by showing that at the heart of friendship and philosophy, but also at the core of politics, lies the same experience: the shared sensation of being. Guided by the quest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ontemporary?" Agamben begins the third essay with a reading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and Mandelstam's poetry, proceeding from these to an exploration of such diverse fields as fashion, neurophysiology, messianism and astrophysics. -
法国当代哲学论纲
这是一部以法国当代哲学思想为骨架,全面解析法国当代学术的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哲学、美学、宗教、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艺理论、数学中的哲学问题等。《法国当代哲学论纲》作者既不是以“半翻译”的介绍性的“译者”形式出现,也不是以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人物研究专家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旁观者的哲学目光,冷静分析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即,问题涉及到哪个领域,思路就跟踪到哪个领域。这就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论纲》尽管涉及的领域和人物众多,但是,总的研究线索和作者的思想,依然是清晰可见的。 -
归隐之路
当代法国哲学已经对我国学界产生很大冲击,而且有日趋严重之势。该书以外文原著为主,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发展线索,详细分析了胡塞尔、柏格森、普鲁斯特、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列维那、福柯、德勒兹、塞尔、利奥塔塔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 该书第一次提出理解现象学的新思路:现象学并不像国内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门现象学或者显学。实际上所谓现象学并不是显学,不是自然之镜或反映论,它是不可见的,这是胡塞尔所谓现象的真谛。显实际是隐,即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之路,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之路。作者认为所谓"隐"的含义应该在狭义的观念、概念、理性之外获得理解,即西方传统哲学所不熟悉的另外一个方向,是没有被说出来的,或者是不可说的领域。这个领域,要借助于直觉、意志、想象等被西方传统形而上学长期忽视了的思维形式。 作者认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可能只是关注了哲学或者智慧中的正面,即"明"的一面,但是,哲学还有它的反面,即"暗"的一面,从这个方面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在这些文本中为什么出现了大量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概念,比如悬隔、荒谬、虚无、他者、死等等,也就是作者提出的异域。正是福柯的“癫狂”和德里达的“解构”进一步被称做后现代的,从此敞开了归隐之路,一个隐的空间,我们尚未看见的空间,这就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足迹。 -
身体
身体之为身体,即让身体以身体的语言表达自身,但身体还并没有自身的语言,身体还似乎并不会说话,身体如何不以传统的存在论语法,不以传统对象化的认识论来认知,不以宗教神学对身体的贬低或者消亡的牺牲来处理身体。身体如何具体地表达自身? -
归隐之路
本书从第一哲学的视野,把20世纪法国哲学,特别是在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后现代哲学放在现象学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后现代哲学的核心精神就是追寻“归隐之路”,亦即通过显现达到非显现之路,并由此展现了后现代哲学与古典哲学的断裂及关联。 作者的话 1 上篇 缘起与过渡 第一章 引子:胡塞尔的感悟 3 一 自然的观点或显学 3 二 隔离与隐学 7 三 新的色彩 17 1. 直觉与顿悟 17 2. 感性、事物本身、想象 19 3. 意向与视域 22 四 时间 24 五 理性之外的“生活世界” 25 第二章 断裂或在时间之外:重新发现柏格森 27 一 创造生命 27 二 意识的直接性或“爱的姿态” 36 三 流淌出来的时间:记忆 40 第三章 寻找失去的时间之一:柏格森与普鲁斯特 44 一 感受:在习惯之外 44 二 情感的缺失与增补之链 49 三 普鲁斯特作品中的当代法国哲学问题 62 第四章 寻找失去的时间之二:海德格尔从“死”出发的时间 64 一 死或时间 64 二 消失的路:艺术之死 70 三 万物本源 74 下篇 异域: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 第五章 萨特与梅洛-庞蒂:虚无或看不见的 79 一 存在即虚无 79 二 陌生与过去的距离 82 三 身体与知觉 87 四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92 第六章 列维纳斯:异域、时间、死亡、它者 96 一 异域中的时间与死 96 二 时间与它者 104 第七章 福柯:独断与断裂 107 一 精神病、恶或原始身体活动的空间 107 二 福柯与德里达:说话与沉默 125 三 模仿与相似 132 第八章 德勒兹的一千个平台 136 一 盘根错节 136 二 分叉、突变、根状物、褶皱 145 1. 平台之一:狼迹 151 2. 平台之二:“物质的沉醉” 153 3. 平台之三:语言的乌托邦 155 4. 平台之四:如何形成“无器官体”? 158 5. 平台之五:面貌或长相 161 6. 平台之六:在不察觉中成为动物 163 第九章 米歇尔-塞尔:后现代艺术与科学 167 一 混沌、躁动、喧闹——繁多性的效果 167 二 科学四步曲 174 1. 交流 174 2. 干扰 179 3. 翻译 180 4. 有序与无序 182 第十章 利奥塔尔:后现代的纷争 184 一 引子 184 二 纷争 186 1.“读书卡片” 186 2. 纷争或言论自由 188 3. 名字、指称或乌托邦 190 4. 无题 191 第十一章 德里达:归隐 194 一 人/鬼/魂 194 二 解构:另一个发明 203 三 误解的历史/翻译/隐喻 208 跋 隐显之道 ——从道家看20世纪后期法国 212 -
论文字学
《论文字学》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着重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重新阐释了言语与思想、言语与文字等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莱维-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 -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中,清晰而全面地讲述了从1890年到1990年的法国哲学历史。考察了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唯灵论、大学唯心主义和早期科学哲学的历史背景,还讨论了哲学在法国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把这一历史背景与先锋文学和德国哲学的影响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作者展开了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随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内容丰富的阐述。最后,概述了当今法国哲学主流,包括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各现象学的回归和法国分析哲学。 -
海德格尔与存在之谜
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源于“存在”这个词,而现代世界似乎已然将“存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逐出。这一问题在今天已经“被遗忘了”。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一悖论并非源于这个贫困时代的遗忘症,而是因为海德格尔的批评者们认为这种源自海德格尔的企图重建一种“存在论”的意愿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任何对存在的探究从一开始就是可疑的。然而,人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传统哲学在柏拉图之后已经走上了一条漠视存在的不归路。海德格尔所做的只是要召回我们在遗忘女神那里迷失了的记忆:从柏拉图的《智者篇》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始,哲学的唯一对象就是“存在”,就是对那三个希腊单字的回应:ti to on,即“什么是存在?”,本书所集合的这些作者们试图探究的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思想。 本书由法国六位当代哲学家的六篇海德格尔评论文章辑结而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