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服饰
-
中华历代服饰艺术
《中华历代服饰艺术》简介 中华服饰艺术源远流长。中华衣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 蔚为大观。 本书作者黄能馥教授、陈娟娟研究员潜心中国服饰艺术研究40 多年,在服饰研究领域成果显著。他们在继承吸收先贤及同仁服饰艺 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克服诸多困难,以极大的毅力和高度的热情, 运用丰富的考古材料,深厚的学术功底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 会至现代7000年来的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 饰佩饰诸方面的发展演变和艺术成就,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集 服饰文物史料之精华,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体例完整,内容翔实,史料确凿,图文并茂,制作精美,是 目前已出版的中国服饰艺术图书中的代表性、权威性著作。 -
中国消失的服饰
中国消失的服饰,ISBN:9787547400081,作者:吴欣 著 -
看得见的中国服装史
以图说形式呈现的服装史,全书550幅图片较为直观地展现了中国服装和服饰妆容的发展过程。图片精美,其中约50幅图片为手绘图片。 -
中国服饰通史
本书按历史顺序,以服饰制度、服装款式、服装面料、服装纹样、首饰配饰等为主线,依据人类文化学、史学以及考古学的翔实确凿资料,全方位地介绍中国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交融、传承的轨迹。着重对考古科学的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与考古发掘材料及多幅首次发表的彩色传世图片相印证,展示了中华服饰文明的辉煌灿烂与博大精深。 本书主要适合各层次服装及相关院校的服饰类和艺术设计类师生阅读,更是服装及服饰设计者的灵感来源。 -
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
本书通过现代考古发掘、民族学研究成果等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与大量考古文物图片,从人类衣着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的衣装与饰物是什么样的,怎样穿戴它们,有过什么样的演变,融入了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在介绍这些服饰产生与演化的原因时,说明在衣装中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文化意识及其与这相关的政治、思想特色;介绍作为中国古代生产中最具特色的养蚕业、纺织业、刺秀业及有关考古研究成果,从而揭示出中华古代文明中最为灿烂的创造发明之一--中华服饰文明的基本面貌。 -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2 刺绣卷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内容简介:比卷为《中国织绣服饰全集》中的第二卷[刺绣卷],是一部具有发展史意义,迄今为止最全面展示历代刺绣珍品的最为丰富的图集。刺绣工艺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刺绣起源很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地发展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多彩的刺绣品种。西周时期的辫子股刺绣印痕,题示着刺绣工艺的成就;战国秦漠时期楚墓出上的各种纹样丰富的刺绣,及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体现出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西汉马王堆出上的[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尤为中外学者重视,代表着刺绣工艺开始进入辉煌时期;唐代刺绣中的宗教艺术品,标志着刺绣针艺技术已是大步创新的时代;宋代并行发展的纯欣赏性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大类,表明刺绣技艺已达到历史最高峰;元代精美的异域风格刺绣,展示了设色鲜亮、装饰性强的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更是一个刺绣艺术群芳吐艳、流派纷呈,空前大发展的阶段,而且图案纹样已不局限形式美,还包含着吉祥内容和处世哲理。总之,自古以来,中国刺绣工艺之精巧,品种之众多,内容之丰富,形式之绚丽,艺术风格之多样,举世无双。 本卷搜集了包括商、西周、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各代的刺绣物品四百八十三件。即精选从公元前一千年至二十世纪初,具有美术价值,纹样比较完整的国内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卷首发表《中国刺绣艺术发展概述》一文,选编的每件藏品都有图版说明。 -
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是服饰研究者以及从事民族学、民俗学、民艺学、科技史、工艺史、纺织史、印染史、刺绣史、金工史、服装设计、美术创作、影视演艺等各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更是民族服饰爱好者的入们指导书。 中华民族服饰历史渊远流长,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艺术宝藏。为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了解服饰文化研究工作的整体面貌,了解前人和社会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由李之檀先生经过十几年搜集、整理、研究编写了《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它可以把读者带入服饰文化宝库。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民族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下篇为“古代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民族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所收文献,以反映服饰的民族特征为主题,涉及综合论术、专题研究、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的内容,共收文献2563条,时间上自清初,下迄20世纪末,内容按民族排列。“古代服饰文化参考文目录”分:古代文献举要、综要论述、断代论述、专题论述、麻毛棉丝、织染绣、丝绸之路与服饰文化交流七大类,下分84目,共收文献6501条,收文时间上自先秦,下迄20世纪末,分类排列,查找方便。 -
珠翠光华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从中国首饰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等为线索,分发饰、耳饰、手饰、臂饰、冠饰、带饰、佩饰等九个类别,介绍了首饰的功用、材料、工艺、礼仪内涵等多方面情况,每一章后并附有质材介绍小文。 -
明代服饰文化研究
序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与物质文化研究 (一)文化转向:新文化史范式的确立 (二)物质文化研究 (三)作为物质文化的服饰与服饰文化研究 三、国内服饰史研究现状 (一)20世纪以来中国服饰史研究概况扫描 (二)研究现状简要评析 四、基本思路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礼制规范与社会控制:明帝国的衣冠之治(上) 第一节 儒家的礼治秩序与服饰规范 一、礼与社会秩序 二、儒家视野下的礼与服 第二节 规划礼治蓝图:明初制度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一、明初的礼治蓝图 二、纲纪、礼法与名分:“教化”理念的展开 第三节 明代服饰制度分析 一、“夷夏之辨” 二、“辨贵贱,明等威” 三、小结 第二章 礼制规范与社会控制:明帝国的衣冠之治(下) 第一节 服饰符号与权力运作:以冕服、网巾为例 一、皇权塑造:冕服 二、天下一统:网巾 第二节 秩序展演:仪式中的礼服 一、官方礼仪中的礼服 二、士庶通礼与礼服 三、“礼仪不行”与秩序破坏 第三章 中晚明社会:物欲释放与消费革命 第一节 中晚明社会的奢侈风气 一、奢侈风气的普遍盛行 二、奢侈风气的具体内容与表现 第二节 中晚明社会再阐释:消费主义的兴起 一、消费与消费文化 二、从消费文化视角理解社会历史变迁 三、中晚明社会的“消费革命” 第三节 消费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因素:生产与供应 二、城市化与消费市场的扩大 三、商业性出版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四、哲学思潮与文学思潮 五、新消费观念的萌动——奢侈的去道德化 第四章 服饰消费与时尚运动 第一节 时尚与时尚研究:从西方到中国 第二节 整齐划一:明前期的服饰风格 第三节 失序与纷乱:成化到嘉靖前期的僭越之风 第四节 竞巧争新、随时异制:江南地区嘉、万以来时尚的展开 一、江南时尚出现之原因与背景 二、禁奢令与“服妖说” 三、时尚运动之轨迹与概貌 四、江南的时尚与审美观念 第五章 身份、金钱与品味:从消费看晚明社会结构的变动 第一节 消费与社会分层 第二节 晚明社会的新贵:富商 一、商人的炫耀性消费 二、金钱与身份:商人社会地位的流动 第三节 继续领先的士绅阶层 一、新式有闲阶级:亦官亦商亦农 二、士绅阶层的炫耀性消费 三、士绅阶层与文化消费 余论 明代社会之变与常 一、断裂性/连续性与明代社会变迁之阐释 二、从晚明服饰文化看历史之“连续性” (一)晚明传教士眼中的另一个中国 (二)妇德与妇容:缠足继续蔓延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服饰是中国文化最具表征意义的事项之一,其中包涵着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联,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也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其背后潜藏着各自的社会规则与文化规范。 服饰的这种社会性与文化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法国年鉴学派那里,原来不能登史学大雅之堂的服饰开始得到了郑重其事的研究。费尔南德•布罗代尔认为,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他在其《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中,专列有《服装与时尚》一节,将服饰与社会阶级、服饰变革与社会变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一贡献使历史研究的视野大为开阔。新文化史家们继承了布罗代尔的研究传统,服饰文化是他们非常偏好的研究内容之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服饰文化史研究自20世纪年代以来即不绝如缕,在早期研究中,人们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服饰知识的进步历程,遵循的是传统科技史研究的模式,这种研究路径,近年来受到了挑战,学者们在反省历史研究的史料、方法乃至意义之时,对于服饰科技、文化乃植根并镶嵌于社会文化之中这一事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服饰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不再被当作传统科技史来记载,而被放回当时代的社会历史脉络中来理解。 事实上,中国社会文化对服饰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例如儒家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就非常大,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近年来,中国服饰文化史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海外有关物质文化史、服饰文化史研究的热潮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可以说中国服饰文化史研究在中国社会文化史领域中,尚处于一种边缘地位,其深层背景可能在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差别,这表明中国服饰文化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张志云博士以《明代服饰文化研究》为题,借鉴了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对明代社会进行政治、社会的全面分析,力图通过服饰、文化和社会多层面的互动考察,展示另一种历史阐释的空间,为我们理解明代社会发展之连续性与断裂性,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这部专著可以说是作者多年学养的体现和研究之总结,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具体而言,我以为本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突出的价值: 首先是其广阔而又独特的视角。本书通过考察明代服饰的变迁,着重探讨了当时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文化演变的过程与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明人服饰中冕服、网巾演变的详细考察,发现明朝前期国家通过冕服规制的改革,来规范社会等级,申张皇权,但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异,服饰僭越,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弱化和社会自主性的增强,这一见解不仅十分深刻独到,而且也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上对明代社会与服饰文化进行了衡论。 其次是深广的理论与翔实的文献紧密结合。作者不仅善于运用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对明代服饰的相关史料也作了深入、细致的梳理,显示了作者较强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能力。由于对明代服饰记载的史料较为分散,因此,作者查找了大量的正史、笔记、野史和地方志,尤其是在天一阁所藏的明代地方志以及《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搜集到珍贵的相关记载;同时,作者还引用了一些异域史料,如西方传教士对明代社会和明人衣着的观察与描述,并注意将其与中国传统文献中的记述进行对比,以探寻其意义之所在。在本书中,作者还引用了一定数量的服饰图片与小说版画插图,这些视觉材料能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直观感受。作者做到了广征博引,钩沉发微,可见用力之多。 其三是通过明代服饰文化史的研究,对中国社会文化史的诸多关键性的问题、方法、路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见解。在过去几十年来的海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在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学科中,人们探讨的焦点多针对士大夫阶层,探讨上层文化的建构、转化等问题。然究其实,文化传统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本缘于日常的积累,生活即是文化与社会具体而微的展现。因此,本书从服饰的角度来描绘明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轨迹,希望通过服饰、文化和社会多层面的互动考察,展示了另一种历史阐释的空间,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发展之连续性与断裂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以往服饰文化研究领域中,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地区,学者们的眼光常常聚焦于中晚明社会的服饰变迁,而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明朝礼、服与国家统治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文章比较少见,有鉴于此,作者从礼制规范与社会控制的层面系统地考察了明代的“衣冠之治”。然后,作者的视角又从国家转向社会,对明代中后期消费主义兴起的诸多现象进行了描绘与概括,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明代消费主义勃兴的原因与背景,这就超越了以往从奢侈风气来讨论社会变迁的思路,而主张从消费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理解中晚明社会。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消费是如何重塑晚明的社会结构的。在这一框架之下,作者将礼治主义与消费主义作为理解明代服饰文化及其变迁的两条关键线索,以此说明明中期以后平民服饰已发生变革,开始出现流行时尚,反映了相对高速的社会变动与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也为人们认识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清晰视角和研究路径。 除以上提到的三点之外,本书还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此,就不一一言说了。总之,张志云博士所做的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也是有创造性的,书中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在明代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然而,明代社会文化领域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本书虽然在这个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是需要探讨和阐述的问题仍然很多,这当然不是一部著作所能完成的,但《明代服饰文化研究》的出版,必将对于进一步推动明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向着深度和广度不断开拓进取产生积极的作用,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一新局面的来临。 姚伟钧 2009年8月18日 -
Chinese Fashions
Over 1,000 years of Chinese fashions for men and women are spotlighted in this exquisitely rendered coloring book -- from a strapless high-waisted dress with a transparent outer robe wor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to an elegant, knee-length sheath trimmed with a floral applique (late Republic). 43 full-page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
中国古代服饰图典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又是文化现象。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以及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而与此相伴随的社会文化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走过了这个漫长的岁月。今天,人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向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温故而知新,人类对自己过去文化的研究,是为了继承、开发与利用。当前,我们在研究与继承、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虽然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相距还远。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和总结,让世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深认识,从而使其发扬光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们奉上的这四本小书,远谈不上对衣、食、住、行文化的概括,更难谈对文化的弘扬。如能通过本书让大家对中华传统的衣、食、住、行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内容简介: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以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服饰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研究我国现代服饰文化的平台。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绝美的服饰艺术。但同时,女性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
中国服饰史略
本书主要有以下两点特色: 第一,中国服装史的资料较为庞杂,如《廿四史》中就有专门篇章(即《礼仪志》、《舆服志》)记述服装仪制的,其他著述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手描述(如古典诗词小说等),地下发掘文物中更有较多的遗存。本书限于篇幅,更限于本人的常识,对服装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可能详加阐述。为此,本书以服饰发展的线索为主,重在讲清各个朝代服饰的概貌,以简御繁;并辅以一定量的插图,使之图文对照,便于阅读。 第二,在讲清某个朝代服饰发展轮廓的同时,本书还尽力探索该服饰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倾向,所寄寓的审美特征、美学价值等,借以说明服饰与社会的关系。我认为,服饰不是孤立的物质形式,而是有着较深广的文化内涵的。一定的服饰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当今的服饰事业,使其真正发挥美化系列化的职能。 -
锦绣文章
本书收专论《织绣工艺的发展状况》、《传统纹样 的形成因素》、《织绣纹样的时代特征》,图版部分为龙蟒纹样、凤凰纹样、珍禽纹样、瑞兽纹样、花卉纹样、虫鱼纹样、人物纹样、宗教纹样、几何纹样、寓意纹样等,附中国织绣文物出土、收藏情况一览表。每种纹样均有详细介绍,每图附时代、名称等。 本书作者高春明积十余年精力,辗转全国近三十个省、市数百家文博单位收藏机构以及民间藏家处,钩沉素隐,遴选出1200余幅经典图照,煌煌巨梓,系统而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轨迹。 著名平面设计家袁银昌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准确把握主题气氛,精巧运用视觉符号,图像还原严谨到位,把中国书籍整体装帧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线上。 -
中国历代妆饰
《中国历代妆饰》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妆饰领域的基本发展状况。内容主要包括历朝历代的化妆和发式两大部分。其中化妆又细分绘身、文身、女子面妆、眉妆、眼妆、辱妆、面饰、护发护肤品、缠足及男子化妆几个分支;发式分男子发式和女子发式两个分支,基本上涵盖了妆饰领域的方方面面。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妆饰特色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是一部比较详尽的研究中国历代妆饰史及妆饰文化的学术著作。 -
中国丝绸艺术史
《丝绸艺术史》是我国著名丝绸史专家赵丰先生的处女作,而《中国丝绸艺术史》则是其修订版。赵丰先生的这部学术专著,不是从文献到文献、在古书堆中原地踏步去寻求丝绸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而是依据考古发现的古代丝绸文物,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与古代文献相佐证,作出客观的结论。这自然与赵丰先生扎实的丝绸专业知识结构、科学的求实精神以及艰苦的努力分不开。《丝绸艺术史》以科学的编辑方法,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历代丝绸品种的特色,再从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角度,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丝绸的科技和人文价值,全书图文对照,通俗易懂,从而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丝绸有七千年的历史,西方历史学家誉称中国为“丝绸之国”。但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国内政治腐败,帝国主义乘机侵略压迫,西方各国“探险家”纷纷从中国西北沿古代丝绸贸易通途经过的地带,盗掘大量丝绸及其他珍贵文物,先后出版从中国盗走的古代丝绸的图籍和研究资料,并散布“丝绸之路在中国,丝绸之路的研究在西方”的言论,对中国进行污辱和蔑视。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国老一辈学者如沈从文、朱新予等先生,先后以自己的权威性学术著作,为新中国服饰史文化和丝绸史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在学术研究领域弘扬了国威;在新中国成长的新一代专家学者,继承先辈遗志,奋起直追。时至今日,“丝绸之路”的研究已经遍天下,而对“丝绸之路”最深的研究已经在中国。赵丰先生的研究,必将在新中国的和风煦日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