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研究方法

  • 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

    作者:[美]斯蒂芬·V.埃弗拉著;陈琪译

    本书是对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的常识性介绍,适合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及其导师使用。 社会科学应该如何构造、评价和应用理论?“我不认可这种说法:硬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上所不同。科学就是科学。” 案例选择部分给初学者展示了专门的诀窍。 范埃弗拉认为,人们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界定通常过干狭隘。“创造理论和检验理论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如果所有的人只创造理论和检验理论,而没有人应用理论,那么创造理论和检验理论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政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方法提示”一章中,范埃弗拉集讨论了论文报告以及其他范围广泛的学术战略和策略问题。 范埃弗拉提出了政治科学家应如何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工作的问题。“所有缺乏明确义务的机构和职业都必须有内在的职业道德来界定其责任,从而确保它的正确航向。”
  •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

    作者:秦晓晴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是一本系统介绍外语教学研究特点、统计分析基础以及参数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应用的专著。该书由以下三大部分十四章组成:1)外语教学研究基础,该部分主要介绍外语教学研究和统计学基本概念;2)定量数据分析的准备,该部分以实例详述了如何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准备工作、问卷的项目分析,以及效度和信度分析;3)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该部分用实例讨论了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数据考察、假设检验,以及参数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运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为秦晓晴著。
  • 量化数据分析

    作者:Donald Treiman (唐启明)

    这是一本由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和睿智的教师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流教材。Treiman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最优的方法。本书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通过大量的实例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设计思想,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把握前沿最新社会科学成果。《量化数据分析:通过社会研究检验想法》不只是讲授统计学——它讲授如何用统计学回答社会问题,它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统计学开展一流的量化研究。
  •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作者: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共分为八章,从方法论角度对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进行了综合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研究、比较研究、综合方法研究、应用软件与工具的开发研究、综合应用研究。我们力图在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将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构建一种新的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简称"综合方法");重点研究其方法论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的原理、基本流程与模式,以及技术实现与实际应用的范围、应用案例和主要影响因素等。在比较研究部分,主要是从总体上比较这两种分析方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系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在基本构成,方法论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模式与基本程序,适用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应用案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异同点,弄清两者各自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为综合方法的论证奠定基础。综合研究部分是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方法论出发,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找出和理清两者综合的切入点与思路;探索两者综合研究的方法论依据与基础,论证综合研究对象可提取的信息特征,揭示综合研究的计量分析单元隐含的知识价值,构建综合研究的方法途径和体系架构,研究综合方法应用的基本程序与应用的范围等。最后,分别选择基于时空分布维度和内容层次维度的综合方法的应用途径,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综合方法的应用与评价研究,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影响综合方法应用的主要因素等。
  • 心理统计导论

    作者:理查德·鲁尼恩(Richard P. R

    心理统计导论(第9版),ISBN:9787115219992,作者:(美) 理查德`鲁尼恩 等著,林丰勋 译
  • 计量经济学导论(上、下册)

    作者:J.M.伍德里奇

    《计量经济学导论(第3册)》从计量经济学专业人士的视角来讲授计量经济学导论,不仅使这门学科更有意思,而且实际上讲解起来还更简单。其内容有: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与经济数据、简单回归模型等。
  • 回归分析

    作者:谢宇

    《回归分析》源于作者多年在密歇根大学教授回归分析的课程讲义,从基本的统计概念讲起,对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假定、回归中的统计推论和回归诊断做了详尽的介绍,同时还涵盖了很多在社会科学中对实际研究非常有用的内容,包括虚拟变量、交互作用、辅助回归、多项式回归、样条函数回归和阶跃函数回归等。此外,《回归分析》还涉及通径分析、纵贯数据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和Iogit模型等方面的内容。
  • 研究的藝術

    作者:Booth, Wayne C./ Col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研究的過程與步驟,並在講解過程中貼心的不斷鼓勵讀者,建立研究初學者的信心,讓他們理解,研究原來是一個嚴謹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與風格、可以促進人類福祉的工作。本書作者在每一個章節,針對每一個研究步驟與方法娓娓道來的過程中,亦同時將上述研究的真正內涵發揮得淋漓盡致。讀者無論是做為研究上的參考指南,或增進個人日常的思辯理解力,都可從中獲得極大的助益。 本書清楚地描繪了一個研究者如何從研究問題的規畫、蒐集資料、論證、到撰寫的一連串過程,將學者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和清楚的步驟,提供學生一個清晰的學習方法,對於社會科學的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入門和引導。 -王振寰(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的藝術》跳脫常見研究方法教科書的寫法,以讀者為念,回到研究的根本,將研究視為提問題、找答案、提出宣稱並加以支持,然後寫作出版的過程。不只對研究者有用,對日常思辨也有很大助益。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一般研究法的教學,往往將研究過程最真實、最關鍵、最具生命力與創造性的元素,隱晦在背景中,成為學習者心中的焦慮、困頓與迷惘。這本夢寐以求的好書,將學術解謎活動中,有血有肉的掙扎、感同身受的關懷、生命史與公共議題的交會……予以前景化。 -吳泉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我不相信有什麼秘訣一定可以讓人寫成美妙的論文,但我百分百確信:要避免繞冤枉路最好是先讀一讀《研究的藝術》這本書。此外,就算只是打發時間當閒書讀,它也能讓不必寫論文的人思路清晰,說話理直氣壯。 -楊倍昌(成功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兼STM中心主任)
  • 质性研究的伦理

    作者:梅拉尼·莫特纳

    《质性研究的伦理》内容来自一个由十余位质性研究者组成的工作坊多年来共同研究、讨论的成果。她们长期从事质性研究,并且对于其中的伦理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质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人本身为基本的研究工具,人要去观察、倾听、理解、诠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对研究者、研究对象的保护、关心等伦理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2010全見版)

    作者:畢恆達

    目錄 段落選單 1 本事:劇情大綱 2 熱情、熱情、熱情:選擇研究主題 3 想像我,陷入愛河...:論文題目的擬定 4 營造氣氛的前戲:前言 5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 6 是文獻回顧,還是家具型錄 7 哪一種研究方法比較好? 8 訪談作為一種交談行動 9 論文的核心:研究發現與分析 10 從無性別歧視到無偏見 11 論文寫作與心理 12 整本論文的意義:結論與建議 13 留下線索到原典:關於參考書目 14 論文口試的power與point 15 參考書目 有趣!有趣!有趣!:曾嬿芬序 論文登山者的霹靂包:藍佩嘉序 幕後告白:The Making of 2010 全見版序 漏網鏡頭 ㄅ 看電影,寫論文 ㄆ 論文寫作症候群 ㄇ 購買外文圖書的網路書店 ㄈ 質性研究英文期刊與網站 ㄉ 自動生產學術論文的電腦程式 ㄊ 錯字連篇的奇文/奇聞 幕後告白: The Making of 2010全見版 畢恆達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數據,臺灣每年有五萬名研究生畢業,而撰寫學位論文是畢業的基本條件。坊間雖然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方法書籍,然而要不是談論研究怎麼做的原則,要不教導研究生怎麼使用軟體以及寫作格式的細節,很少能讓研究生因閱讀而感動。研究的主體在於研究者,但是傳統的實證論著重一套客觀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只要遵循科學方法自然會獲致真理。結果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學術傳統與社會位置)卻在研究方法的討論中消失了。我藉著在臺大城鄉所開〈質性研究〉課程的經驗,以及上百次的參與學位論文口試的機會,企圖貼近研究生的研究與寫作歷程,先是為臺大城鄉所的通訊撰寫〈評審碩士論文的一些感想〉的短文。此後,隨時添加我認為有趣、有用的內容。經過研究生網路傳播,成為許多研究所的地下講義。於是應出版社之邀完成了《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 回臺近二十年來,在參加過的約兩百場學位論文口試中,看到許多共通的問題,例如文獻回顧寫的像是讀書報告、文獻與資料分析脫節、結論像是摘要、建議沒有建立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而引文與參考書目的格式也經常錯誤百出。在教研究方法課程時,也深知實例的重要性。這本書所舉的實例,由於都出自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的初稿,所以對其他正在撰寫論文的研究生而言,應該更容易體會與理解。然而由於我參加的是論文口試,書中所舉的實例,也會在口試場合中說明,因此很多我所提出的問題,在最後定稿的論文中大都已經進行修改而不存在了,因此不註明出處。此外,本書的目的在於協助研究方法的教學與學位論文寫作,因此儘可能將論文作者匿名,並將實例的內容略做修正,以免讀者對號入座。坊間關於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書籍,不論翻譯或本土寫作,其數量都不少,因此我並沒有寫作一本研究方法或論文寫作「教科書」的企圖,不會涵蓋研究寫作所有應該注意的面向;反過來本書可以作為研讀這些教科書或修研究方法課程的另類伴讀手冊(companion),以補對方之不足。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於2005年出版後,獲得很大迴響。隨後也出版簡體字版,只是無從得知中國印刷了多少本。許多指導教授購買此書送給她的研究生,同樣地,有很多研究生購買此書送給他的指導教授。正在撰寫論文的研究生見面時,紛紛問候對方:「請問你/妳的第二專長是?」。我也接到數百封的讀者回函,背景涵蓋高中生、大學教授、醫師、工程師、留學生,當然主要的讀者是大學生與研究生。多數讀者表示看過此書之後,在論文苦海中抓到一塊浮木,或者在焦慮的生活中找到一絲篤定。有人看完有「突然就想通了」的頓悟,差點就大吼一聲。還有位碩士畢業生說,很遺憾當時寫論文的時候沒有這本書。現在看過之後,她計畫再讀一個學位,為的是可以再寫一篇論文。比較沒有料到的是,輔仁大學教務處發的一份公文,就用此書中的文字來說明學術抄襲的定義。此外,讀者的感受,也可以從以下這些趣味文字遊戲中得知,例如「不要問『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而要問『為什麼我沒有問教授』」、「教授為什麼沒空指導我」、「如果教授早一點告訴我」、「教授的教授也沒有告訴我」。 當然,讀者也提出許多批評與建議。有人認為此書偏重社會科學,忽略了管理、歷史,甚至音樂學的文獻資料庫與寫作格式,也缺少日文、法文等其他語言的資料。有人指出能不能畢業,光把論文寫好還不夠,和指導教授處得好不好才是關鍵。有人建議我撰寫質性研究軟體的操作方法、MLA等不同的寫作格式、如何讀書作筆記、英文論文寫作等,不勝枚舉。這些建議,都是支持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出版至今五年,隨著更多的閱讀、教學與口試經驗,當然有增補內容的欲望與熱情。此外,網路不斷演化改變,資料庫、網頁、軟體等資料都需要更新。2010年全見版除了重新組織書籍內容、更新資料之外,全書字數從七萬多字增加到約十五萬字。新增的主題包括建構研究發問、訪談的竅門、資料分析、圖形與理論建構、論文口試,以及如何從電影學習研究方法與寫作。新版當然仍不足以涵蓋所有研究寫作所需的知識,我也沒有這種企圖,但預計幾年之後應該會有另一個新的版本。 這本書得以出版,當然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包括共同參與超過兩百場學位論文口試的研究生與口試委員們,給我許多素材與啟發;曾嬿芬與藍佩嘉在百忙之中撰寫序言、何春蕤慨允我轉引她在臺大城鄉所講授「論文寫作」的部分內容;吳鄭重、林鶴玲、余漢儀、王舒芸、陳彥蓁、呂明蓁與吳欣隆等許多朋友在寫作過程中給我修改的具體建議;饒祐嘉、陳德容繪製書中的理論圖;黃沛瀅、施承澤與吳柏勳設計具質感而吸引人的封面與插圖;陳志宇、林孜懃、王明雪與女書店的瑛瑛在書籍內容、編輯與出版事務上,給予許多過來人的建議;好友獸獸友情客串,設計目錄與出版社的logo。洪文龍對於出版、學術與社會運動的結合深具熱情,很樂意這本2010年全見版成為他成立「小畢空間出版社」的創業作。 推薦序 有趣!有趣!有趣! 曾嬿芬 寫一篇論文,「落九枝花」 母親提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閩南語俗諺:「生一個子,落九枝花。」意思是說,女人生一個孩子,損耗她的青春精力甚鉅,當時聽了覺得「落九枝花」的形容詞很聳動。現在,當我看到處於寫論文階段的學生時,我常會想起「落九枝花」這個比喻。據我的觀察,十個眼睛閃爍著智慧光芒、頭上環繞著知識桂冠的學生,會有九個半一旦到了做研究、寫論文的「生命階段」,對自己走學術之路的信心逐漸花果飄零,「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走學術的路」是經常出現的告解內容。如果你已經或接近宣告「自己真的不適合走學術的路」,且慢,你或許即將發現「教授並沒有告訴你」許多寫論文的生存之道。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是畢恆達將從事論文寫作與指導論文經驗的點點滴滴,匯集成一本寫作小指南,他所設想的讀者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生,也就是書名中的「我」,這本書可以}除學生以為寫論文只要拿學長姐的論文參考一下的迷思。我{為本書也會吸引另一群讀者,就是屬於主詞的「教授」們,讀這本書不斷地讓我回想起在求學階段,我的老師可以告訴我但沒有告訴我的事原來有這麼多,也提醒{在已經在大學教書的我可以告訴學生有關論文寫作的事原來也有這麼多。讀完本書,有些教授們會像我一樣因為受到啟發才}始想告訴學生寫論文的經驗與知識。 我無法想像自己有能力為學生寫一本這樣的書,所以,我實在非常感激畢恆達代替我們這些論文指導老師所做的付出。對於論文寫作,自己累積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話,憋在心裡,一直沒機會講,趁著替這本書寫一篇序的機會,一吐為快,為此我要感謝畢恆達邀請我搭這個便車。 以前沒人告訴過我 雖然這本書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個標題的原意比較像是嘟嚷和抱怨,這本書當然不是為了解釋這個現象而寫,但是,我覺得想辦法解釋一下「教授為什麼通常不教?」,可以引發我們對專業訓練以及創造力之間複雜關連的討論。稍微瞭解這個複雜性,可以先幫助我們評估論文寫作所需的知識特性。 自從博士階段}始,我對寫作技能所做的投資非‘少,頂多選幾篇寫作風格不同的論文,揣摩一下自己想當哪一類的作者,從{摹}始。由於沒有建立標準的作法,以致於每一篇論文的創作過{差異度都很大,有些論文寫作過{風景秀麗、有些則荊棘遍地;有時腦裡想寫的字句像杯子溢滿啤酒泡沫一樣來不及接住,有些論文則從前言}始就一路NG到底。為了幫助自己建立比較可預測的寫作計畫(而不是任命運\佈),在讀畢恆達這本書之前,我正}始讀一些研究與寫作DIY的書籍來克服(或起碼讓自己體{到)一些論文寫作的弱點與障礙。不過,我一直覺得有關於寫作過{中各種挫折與收穫的轉折,理論歸理論,真的}始寫,什麼寫作手冊都沒有效,因為我們很難將那些書中列舉的好論文的構成元素以及寫作的步驟,這些正式的特性,運用到我們每個人面對的情境。 畢恆達這本書多少改變我這個悲觀論。這本書雖然也介紹寫作的構成與步驟的正式知識,它還包含了更多畢恆達累積多年的經驗知識。這些知識包括對於國內碩博士論文寫作風格的瞭解,書中改編了一些論文草稿的片段作為例子,非‘貼近{實中讀者所需的知識。我覺得畢恆達其實是用這本看起來輕薄短小的書完成了一項}鉅的任務,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像寫論文這樣的創造技能有很多部分是屬於Michael Polanyi說的隱微知識(tacit knowledge),相對於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被{為需要正式的學習,並且有正式、標準的溝通方式(語彙)傳遞這種知識。隱微知識的特性是:擁有知識的人所知道的比能說出來的多(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這種知識隱藏在身體和腦裡,很難捕捉、很難歸類,因此也很難教導。論文寫作就是\多教授{定為一種無法表達、教導的經驗。 寫作訓練是專業訓練中的屬於創造力培養的部分,由於這種能力經常被視為隱微知識的一種,學習創造的管道也就依賴師徒制,假設學生必須從不斷親近以及觀察老師的實作過程中,揣摩自己的方法。隱微知識是否一定只能靠人與人近身的傳授,而不能制度化、正式化的學習,這是專業社會學感興趣的問題。有許多人開始討論將隱微知識視為個人化的知識、不能予以正式教導,是一種迷思,並提出許多導引隱微知識向外顯知識靠攏的可能。比如擁有知識的人更加覺知自己學習過程的幾個導致成功的步驟,當然我們知道,這並不容易,一位作家不必然會教別人如何寫作。覺知自己的步驟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必須建立一套被歸類、可以連結意義的術語以溝通這些知識的內容,教別人如何寫論文也需要一套這樣的術語。 將隱微知識正式化有兩個重要的意義,一是增加個人取得知識的公平性,二是擴大社群的創造力。比如研究所的訓練過{,有\多像寫作這種正式課{不會教的技能,是社會學家講的「非正式的專業社會化」,也就是學習者必須在課餘自行充電、揣摩相關的專業技能與文化。研究生大多由「做中學」習得有關寫論文的技能與規範,主要的社會化管道是參考寫作的工具書、請教別人的經驗。結果使得對於這些專業技能的學習私人化,你的老師有教最好,沒有教的話,也沒人理你。缺乏正式的寫作訓練所造成的問題,也是集體的損失,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累積所造成的損‘比對自然科學更大,因為自然科學的表達方式比較有標準模式可尋(社會科學中量化論文的寫作方式也比較標準化),社會人文科學對寫作的創造性要求更高。台灣的情況又比有些國家的情況更需要關注,因為在台灣的大學部教育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寫作提供正式的課程。大學時期沒有打好根基,上了研究所,知識的內容愈益複雜,表達的難度增加,問題跟著就會浮現。針對此,畢恆達顯然{為有經驗的作者和老師能教的寫作經驗與技能多於我們所想像的(我將Polanyi的話改寫一下,就成為了「畢氏」定理:We can tell more than we can imagine)。從這個角度來說,畢恆達作的事情真的很了不起,他努力將寫論文這樣的隱微知識外顯化、正式化,也就是可以像外顯知識一樣地用書或課{教導出來。讀完本書,我已經成為畢氏定理的跟隨者,準備將寫作技能從隱微知識正式化,我}始想到\多可以教導學生的經驗與知識。以下我只談我立即可以談的三個主題,一是選擇研究主題這樣的大事,二是如何進入寫作或脫離寫作狀態的例行「小事」,三是學生和老師的角色所造成的寫作心理。 熱情的作者、有趣的主題 研究主題絕對是一篇論文的靈魂,作了不當的選擇,接下來的日子當然魂不守舍。畢恆達認為「熱情!熱情!熱情!」是一位作者選擇研究主題的最重要動機,也就是作者要對研究主題感到一種熱情,我完全贊成,不過,除了作者要有主觀想表達的熱情之外,我認為也要兼顧考量讀者的閱讀興趣。用愛情作比喻就蠻清楚的,一個人光有愛人的熱情還不夠,要想辦法讓她/他在乎的人覺得可愛、有趣才行。就像這本書的成功之處,除了讀者很容易感受到畢恆達寫這本書時充滿「熱情!熱情!熱情!」之外,讀者很可能立刻有另一種感受,那就是「有趣!有趣!有趣!」 讀過一篇文章討論如何建立讓社會科學學者印象‘刻的論證,值得在此推薦該文的結論,這篇題為What’s Interesting!?(作者為Murray Davis)的文章,從標題開始就讓人印象‘刻,畢恆達的「熱情論」是強調作者主觀上有想要說故事(理論、論點)給別人聽的動機,Davis提出的是「有趣論」,強調作者必須設想如何引起讀者讀你嘔心瀝血之作的動機。我的看法是,選擇研究主題時若能兼顧「熱情論」與「有趣論」,應該會很完美。讓我們稍微瞭解一下「何謂有趣?」 Davis 在What’s Interesting!?這篇文章中列舉有些社會理論歷久不衰的原因,他發{的簡單結論對想找研究主題的人,可以有很大的啟發。 Davis對「有趣」的定義,一言以蔽之,就是引起別人的注意(engaging the attention)。根據這樣的定義,找到有趣主題的方法,就是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先找出大家原本看問題或現象的注意力在哪裡,研究者的挑戰是,如何設定一項研究主題來引起新的注意(或喚起大家對某一面向重新的注意)。依照Davis的看法,有趣的研究或論證可能在某些面向上改變大家的認知,一個無趣的研究或論證在每一個面向上都只是再度確定大家原有的認知。 開機、登出、關機 創造力不是憑空而降,如果你有機會讀一些有經驗的作家談他們的寫作,你大概會瞭解安排寫作的時間與空間對創造力的重要性。寫作這個工作並不像我們想像的,是「一群有才氣的人在靈感一來時才捉住筆寫,寫個不停」,她/他們多半有一套每天例行的步驟以保持固定的寫作量,也為自己脫離寫作的狀態建立一種模式。比如據說海明威習慣清晨四、五點一直工作到中午,下午去釣魚(通‘就是馬林魚),傍晚去酒吧(而且只去固定的那一家),每天日出、日落,過著非‘固定的生活(當然,一望而知,這套寫作與不寫作的例行公事完全不適用於重視照顧家庭的作家)。 為了安排寫作的時間與空間,作家通‘會建立一些寫作「儀式」。寫作儀式指的是,寫作之前可以建立自己的儀式以幫助自己進入寫作狀態,因為是每次必作的步驟故稱儀式,目的是為了送出一連串訊息給還不願意進入寫作狀況的大腦。畢恆達對寫作儀式的建議包括淨空寫作的時間與空間,比如關手機、殺掉電腦裡的遊戲軟體這些展{壯士斷腕決心的步驟。他也提到脫離寫作狀態時他自己的例行公事(比如刷馬桶),之前網路上流傳一則研究生寫論文的紀實中以「發展第二、三種專長」來稱呼這種不寫作時的例行公事,可見「停筆」儀式需要一些精心安排。畢恆達談比較多}機寫作的儀式,我來分享一下我的「停筆」儀式。對我而言,停筆通‘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登出,另一種是關機。第一種情況指的是連續寫作狀態中的暫時停頓,這時進行一些「停筆」儀式的目的是讓大腦處於「登出」而非「關機」狀態。我有時會謹遵有經驗作家的建議,停筆前,先寫下一點有關下次應該從何處}始、有哪些重點要繼續發揮或‘意的紀錄,這是為了避免在下次要動筆之前,進行了各項「寫作儀式」(整理了書桌、泡好了咖啡、花草茶)之後,腦袋依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延續停筆前寫作的思緒。 第二種情況指的是當我決定讓腦袋關機、脫離論文的折磨,這也需要一些「停筆」儀式,這時儀式的目的是為了徹底關機。寫作到了一個地步,即使不寫,也很難完全不想論文內容,這時就需要一些儀式讓自己關機。我寫論文寫不出來,經‘是已經到了「望文生厭」的地步,這時候勉強自己繼續瞪著電腦,邊際效益不大。但是,我發{即使做別的事,心思還是無法逃離論文的內容。這時如果我有選擇,我不會像畢恆達一樣選擇刷馬桶或打毛線(通通會讓腦袋繼續困在論文的網中),寫博士論文時,跑去看電影是我的停筆儀式,靠著全心投入在電影的影像與劇情中,徹底忘記電影院外的世界。這樣的儀式一旦建立,寫作障礙一來,你就知道離}書桌去做什麼可以幫助自己「不寫」、「不想」、「不焦{」的事,而不是花更多時間去想作什麼事情來讓自己的腦袋關機。 請將老師想像為學生 學生寫論文的時候,往往碰到一個非常大的心理障礙,由於碩博士論文的第一讀者是老師,老師被認為比學生更熟悉文獻、更理解該領域的發展、甚至對研究主題更清楚,再也沒有任何寫作情境比這更令人挫折、更讓人沮喪的了!寫作的衝勁與熱情本來是出自於想告訴讀者一個她/他所不知道的故事、不知道的觀點、不瞭解的{象;寫作給你認為已經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可能有什麼觀點、對{象瞭若指掌的讀者,簡直就是...「毫無意義」!如果不突}這個心理障礙,作者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產生一些典型的反應,包括寫冗長的文獻回顧以便向老師證明自己有在唸書、寫很抽象的文字證明自己有理論思考的能力,以致於跟畢恆達一樣,我讀碩博士論文,經‘好像在海灘上撿貝殼,要在一堆不相干的文獻回顧和抽象費解的文字中,尋找{{的貝殼。那些作者真心想對話(或最傾心)的理論、最想回答的研究問題、真正想寫的結論,往往被埋沒在沙堆中。 因此,}除這樣的心理障礙對作者與老師而言都將是雙贏,但是要辦到這一點需要一點技巧。我想提一本書The Craft of Research中,幾位作者給的建議(Booth, Colomb, & Williams 1995)。他們{為學生在寫作論文或報告時,應該要練習作角色的對調,練習將老師視為學生、將自己當作老師。你要假設沒有做這個研究或沒有用你覺得最相關的理論分析{象的老師,不論她/他是否是這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在聆聽、\讀你所發表的研究時,她/他是你的學生。同事吳嘉苓告訴我,她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懂角色調換的重要,這位老師一直會跟她的學生強調,在學生的研究中,老師和其他的論文委員都不會比學生更瞭解那一個主題。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那麼幸運,\多老師並不知道學生寫論文面{這項心理障礙(這也可能是因為\多老師在當學生寫論文時,未必會意識到自己碰到這樣的心理障礙)。要作這樣的角色對調,很難嗎?的確很難。依我的經驗,有幾個方法或\有助於你從事這樣的角色對調。如果你做的是經驗性的研究,這種情形蠻容易處理的,因為,你的老師起碼沒有跟你做過一模一樣的經驗性研究(如果有,她/他早就會勸你換題目了),所以,發表經驗性研究時,至少你為這個領域增加了新的、你的老師並不知道的經驗資料。增加新的資料對於碩士論文的目的而言,其實已經足夠。當然,如果你從事的是博士論文的研究,你的要求可能會高一點,你會想要用一本論文來改變別人先前的想法,或對某一個理論增加一些新的面向,但是,作這件事之前,請先想像一下,大部分的讀者(包括你的老師)都是需要被你的論文改變想法的對象。 {在回想起來,我在博士論文的階段,無意地作了一些事,其實是達到突}學生對老師那種下對上的心理障礙,這是一種角色對調的效果。我做的事是搶在老師前面讀最新的文獻,這一點很容易辦到,因為老師通‘很忙,即使知道有新的文獻,也‘還找不到時間讀,更別提我比他有時間追新文獻。我搶在他讀以前讀,並解說給他聽,那篇新文獻說了什麼以前的人沒說的。有時我會讀一些其他相關領域的文獻,並發{這些文獻與研究主題的關連,這也不難,因為老師多半讀的領域比較專精,反而不像學生帶著想像力在領域之間穿梭。不論我是分享新文獻,還是與其他領域的新連結,都是在扮演老師的角色。後來,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和我見面談論文時,‘會請我先講我的心得與發{。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演練角色對調,多幾次這樣的演練,你可以}始想像自己是主角、老師是配角。 願這本書陪你入睡 我建議讀者用最迅速的方式瀏覽這本書之後,先去安心睡個覺,等明天一覺醒來,你可以仔細分析這本書中你覺得對你最有用的部分(通常也就是你的弱點),然後,再依據他的建議,一一列出你可以具體做到的重點。建議已經進入密集寫作狀態的讀者不要將本書擺在書櫃中當作參考書(尤其是字典類)作為陳列之用,這本書的理想收納地點就是你的書桌和床頭,總之,一個你隨時可以看到的地方,因為相對於其他的論文寫作手冊,本書非常生活化,它應該和正在密集寫作的「作家」們,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本書的副標題是枕邊書,各位不要覺得很誇張,相對於其他書多少有點像百科全書一樣羅列各種「須知」的寫作手冊,或\是為了不要增加已經被論文壓得喘不過氣的讀者\讀的負擔,畢恆達只寫他{為最重要的幾件事,而且從頭搞笑到底。我讀了之後不但沒有腦袋被更多訊息塞滿以致於睡不著覺,反而好像打完羽球之後身心獲得抒解可以進入好眠。不過,不要將這句話當真,寫論文的時候很緊繃,不能靠讀書來放鬆,要多運動讓自己淋漓暢快。學學畢恆達每星期至少打兩次羽毛球,對了,為什麼畢恆達沒有告訴你這一件重要的事? 推薦序 論文登山者的霹靂包 藍佩嘉 小畢說他在撰寫博士論文的期間,經‘用刷馬桶來解消寫作的焦{,這是愛清潔的處女座的實用美德;雙魚座的我在面對論文寫作的困局時,則經‘用想像來超越。我在論文的一半都還沒完成時,就已經把序言和謝辭寫好還反覆修改,在腦子裡投射豐收時‘的3D影像,來誘引自己勉力向終點走去;或者,我喜歡編排章‘與計畫頁數的遊戲,把寫論文當作\房子,如果血肉發育遲緩,至少先有骨架藍圖讓自己心安。 我也參加過論文寫作的互挺會(support group),其中聽到各式各樣的克服寫作困頓與焦{的招數,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脾性與生活型態,從經驗中發展出獨特的撇步。‘之,論文的研究與寫作是一個漫長的旅{,沒有捷徑可抄小路。所謂「沒有靈感」的俗民說法,把作品幻化為作者天縱英明的產出,其實與文字工的{實大相逕庭。不論是文藝或學術性的寫作,都有規訓與苦力的面向,作者必須時時鞭策自己,對抗自己在思考與文字上的疏漏、跳躍與怠惰。 我迄今在台大社會系教了四年的研究方法,覺得這門課既重要、又矛盾。方法課{有如地圖學,像教一群從來沒爬過山的人看登高地形圖,這樣的看圖索引有如紙上談兵,容易失之抽象無用。做過研究的人都知道,唯有在迷路的旅{中方能摸索到自己的方法路徑。然而,這些招數與撇步,也並非不可言說的神妙秘密,這本書就提供了\多具體而實用的建議。 畢恆達在書中舉出\多他在評審學生論文時經‘發{的問題,其中有三項是我特別感同身受的: 其一,文獻回顧變成家具型錄:\多論文在回顧文獻時失之繁蕪雜亂,而非所謂「批判性的回顧」(critical review),本書清楚說明了文獻回顧的目的,強調建立精確的「概念脈絡」的重要性。 其二,引用資料變成剪貼拼圖:{間\多質化研究的碩士論文,任意而草率地剪貼引文,把受訪者的經驗分類、掛上幾個書袋後,就以為完成了分析。本書使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適切地引用概念,並且發展「分析性的概念」(analytic concepts)。 其三,書目引註充斥疏漏錯誤:小畢把他對細‘的敏感與龜毛,轉化為有關文獻引用、書目格式,甚至文字措辭等非‘詳盡且明確的提醒,像我這樣粗枝大葉的文字工,讀來也覺得受惠}多。 至於,讀者要如何使用這本書?我建議,對於尚未}始進行研究的同學,請把\讀這本書當作啟{前的暖身,熟讀地圖可以減少你走冤枉路的風險。對於正在進行研究或寫作的同學,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本索引與指南,在路{中碰到方向迷離與}步恍惚之際,時時翻\參考、自我檢視。 最後,就祝各位一路順風,在論文研究的過{中賞玩有味! 推薦 「記得和論文墬入愛河之前,先和這一本枕邊書共纏綿,耳鬢廝磨一番,也許你就不會大聲抱怨和嘟嚷:『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Anonymous 「書中指出的論文寫作所遇到的困境、思考的瓶頸、操作的缺陷、幾乎都發生在我身上。學校實在應該送每位拿到研究所錄取通知單的準研究生一本。可惜我是在痛過、哭過、恨過後,才看到這本書。」--Kay 「這本書是去年最耀眼的「學術書」,作者畢恆達的特異功能是把很難很難的學術,用日常用語表達出來。這是一本「救命」的書。現在的研究生都知道寫論文和擦馬桶的關係,就是出自這本優雅的小書。」--群學總編劉鈐佑 「有種被打開天靈蓋的暢快感受。讓萬千陷在研究若海中的學生抓到一塊救生浮板。」--張怡棻 「翻開這本書,一看到作者照片就讓我笑了。讀了這本書之後就想丟掉家中其他的研究方法書籍。」--Sandy Yang 「在我對學術研究失去信心,想要放棄的時候,發現了這本書,我決定再給我自己一個機會。」--毛雅慧 「看完這本書後,真希望能夠再重讀一個碩士學位。」--洪雪珍 「這是我少數帶去美國的中文書。」--張永健
  •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

    作者:柯惠新,沈浩

    有人说“统计不容易学”,那是没遇到一本好书。 作为一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常规专业调研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就如何实际操作提供了具体说明和案例。这使得本书还可作为实务工具书、超越一般统计方法的教学参考书或专业著作。本书体现了作者多年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推理明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
  • 学术写作手册

    作者:罗伊娜•默里,萨拉•穆尔

    《学术写作手册》为忙碌的学术人员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帮助他们将写作融入工作生活。它重新定义了学术写作,以及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它所包含的主题有: • 如何获得动力; • 审读和修改 • 自我管理 • 坚持写作不辍 • 写作小组和“写作者之家” 学术写作对所有的学术人员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一项必须面对的使命。在有些学科,会有如何成为一个高产的成功写作者的相关指导;但是在有的学科却缺乏此类训练、指引。这本书帮助上述两类学术写作者改进他们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策略,同时也帮助他们从经常并且高效的写作中获得满足。
  • 量表编制

    作者:罗伯特・F・德威利斯

    《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2版)》简介:测量是社会和行为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不论研究的其他方面计划和执行得多好,测量可以使一项研究成功或者失败。《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2版)》可以为您在测量中的量表编制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2版)》采用图表的形式,使复杂的统计和测量学原理直观明了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2版)》采用类比的方式宋代替数学化的术语,使内容浅显易懂。 《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2版)》中大量的量表编制方面的实例,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2版)
  • 聆听与倾诉

    作者:杨钋,林小英

    质的研究方法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本书集中了一批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这些研究涉及许多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研究者以观察、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对象内心深处,体验、了解问题的深层原因并给予意义的解释,是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动教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课程只是一门入门课,将我选修过的三门有关质的研究的课程内容糅为一体,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本土化”改造。本论文集收入有:在行动与思考中学作质的研究,女教师性别角色意识研究,不该发生的故事——对首都某高校四名作弊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等篇章。 本书是一部学生心得体会的汇集,收集的是1999年秋季学期学生的期末论文,本论文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在学习中的反思。从初学者的视角描绘了他们个人的感悟与体会,从这些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些中国学生在特定教育环境中使用质的研究方法有可能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收获。
  •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

    作者:李琨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是由北大研究生院组织规划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创新能力建设丛书》中的一种。北大研究生院已确定该系列教材为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研究方法等公共必修课的指定教材或必读参考书。《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解释框架,研究问题和方法类型; 重点介绍了定性方法的步骤,包括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分析和对研究结果的检验和评价。本还讨论了传播学研究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书后附有国内外应用定性方法研究传播学问题的案例。
  • Content Analysis

    作者:Dr. Klaus H. Krippen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the textual fabric in which contemporary society functions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 namely, the ongoing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wo decades ago, content analysis was largely know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s. Today, content analysis has become an efficient alternative to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 a method of tracking markets, political leanings, and emerging ideas, a way to settle legal disputes, and an approach to explore individual human minds. The Second Edi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is a definitive sourcebook of the history and core principles of content analysis as well as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studies. The book introduces readers to ways of analyzing meaningful matter such as texts, images, voices -- that is, data whose physical manifestations are secondary to the meanings that a particular population of people brings to them.Organized into three parts, the book examines th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also traces several path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protocols. The author has completely revised and updated the Second Edition, integrating new information on computer-aided text analysis. The book also includes a practical guide that incorporates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and how to advise academic and commercial researchers. In addition, Krippendorff clarifies the epistemology and logic of content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for achieving its aims. Author Klaus Krippendorff discusses thre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ntent analysis: that it is fundamentally empirically grounded, exploratory in process, and predictive or inferential in intent; that it transcends traditional notions of symbols, contents, and intents; and that it has been forced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of its own, one that enables researchers to plan, execute, communicate, reproduce, and critically evaluate an analysis independent of the desirability of its results.Intended as a textbook for advanced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Content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will also b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practitioners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 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

    作者:Howard S. Becker

    援引超過數十年研究與教學的經驗,Becker傾囊相授他一生所知做研究的竅門,委實可貴。《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幫助學生思考研究計畫。他的建言,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研究,同時誘導出新的想法,明白從什麼地方挖出新的資料。 Becker的竅門含攝社會科學的四大領域: 一、 創造「意象」以引導研究。 二、 抽樣法,以產生資料的最大多元性。 三、 發展概念與組織你的發現。 四、 運用邏輯方法,有系統地探索研究發現的意涵。 Becker的忠告,簡單者如改變訪談提問,從為何改為如何(讓受訪者不必為自己辯護,逕入交談);到技術更高的忠告,例如如何操作真值表。像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一樣 ,《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將可幫助好幾代的學生紓解壓力。
  • 设计质性研究(第5版)

    作者:凯瑟琳·马歇尔,格雷琴·B.罗斯曼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 “菜谱”书,她是从质性研究全过程的视角出发,来指导读者做研究设计和计划书写作。其写作的体例遵循了研究的基本流程——首先讨论进入研究前需要考虑的“做的可能性”等问题;而后是认识并合理选择研究的类型;接下来,要考虑伦理等问题;然后便进入建立概念框架、收集资料等关键环节;最后是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最终报告的呈现。阅读本书,研究者不但可以依序而行,写作研究计划,而且还能够全面地理解质性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 本书在内容和体例上的优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按照准备一份质性研究计划书的过程来组织章节结构。也就是说,本书不但包括了质性研究计划书的各个部分,而且将这些以一个过程的方式展现出来了,即详细地展示了质性研究设计的步骤。从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到概念框架,再到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以及最终报告的写作与呈现,本书都详细地论述了相关的规划设计。因此,本书不但对质性研究设计进行了指导,实际上也对整个质性研究的开展过程进行了概述和讨论。 本书的第二个优点是:在为质性研究设计提供清晰且明确的指导的同时,本书也一再强调实践的复杂性,进而强调要在质性研究设计中保留灵活性,确保研究者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对研究计划进行调整。 与实践关怀一致,本书还特别关注质性研究的现实社会意义(这也是本书的最重要的优点),明确地强调了研究者需要考虑自己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哪些帮助、可以如何帮助被压迫群体和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实现“解放”。 除了内容本身外,本书在形式上的用心也是一大看点: 1. 本书作者针对计划书写作的关键节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提供了30个精彩范例(详见“范例目录”)。这些范例与相应的内容结合起来能够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2. 本书虚构了两个博士生在写作质性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婆婆妈妈”的通信,但恰恰在这些“唠唠叨叨”中,却生动体现了博士论文写作的种种困惑。
  • 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

    作者:徐云杰

    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从立题到发表,ISBN:9787562460749,作者:徐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