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

    作者:施仲连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作者施中连,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记录和总结。四书五经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名篇,表达了古代思想家地社会、人生的思索,反映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学、民俗等诸方面的情况。为便于读者了解和欣赏四书五经名篇的精华,我们约请了一批专家学者编撰此书。 所选篇目,主要以思想性、经典性、代表性和知名度为据,同时也兼顾各个方面、各种体裁等。所撰鉴赏,着重阐释思想文化的深刻的内涵,并通过对四书五经名篇内容的解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四书五经译注(套装全九册)

    作者:程俊英

    《四书五经译注(套装全9册)》主要内容:为帮助现代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社曾积十年之功,邀请专家对儒家十三经分别作了深入浅出的注释和今译,汇为《十三经译注》。自刊行以来,《十三经译注》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但也有部分读者略嫌十三经篇帙浩繁,难以卒读。今特从《十三经译注》中选出四书五经部分,合为一编,名为《四书五经译注》,希望能为儒家经典的读者提供一套可信的最基本的读本。
  • 四书五经

    作者:孔子

    《四书五经》图文配合,约三百幅版画配图,意境古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带给你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专家难点释文,使原文通俗易懂。 选字注音,生僻字和多音字分别注音,使读者诵读经典畅快淋漓。
  • 四书五经

    作者:(春秋)孔丘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 “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治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它采用原译文对照的形式,精选原书中千古流传的珍句名篇,以最新的视角解读最传统的文化经典,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与古人作一番心灵交流,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丰富遗产。
  • 论语·大学·中庸

    作者:李浴华,马银华

  • 礼记

    作者:崔高维

  • 孟子

    作者:万丽华,蓝旭

    孟子,ISBN:9787101052725,作者:万丽华、蓝旭
  • 四书

    作者:王国轩、张燕婴、,蓝旭、万丽华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总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儒学经典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篇章。《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著作。其中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历史的资料。 本书以权威版本为底本,并作了晓畅通俗的白话翻译。文白对照,并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最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快乐地徜徉在经典的同时,也能一起感悟经典的魅力。
  • 四书章句集注(上下)

    作者:[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上下)内容简介:“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理学家极为重视这四部经典,纷纷对其进行注释讲解,其中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最为著名。朱熹此书去取诸家之说,推敲注释文字,倾注了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钦定的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与“五经”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四书五经

    作者:孔丘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 四书五经

    作者:孟子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这次出版的《四书五经》,是《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之一种,白文点校本。为确保其文字的准确可靠,《四书》以中华书局版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盈子集注》)为底本;《诗经》以中华书局版的《诗经注析》为底本,参校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尚书》以中华版《十五经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排印本;《礼记》以中华书局版的《礼记译解》为底本;《周易》以中华书局版《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排印本;《左传》以中华书局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底本。
  • 论语通译

    作者:徐志刚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书。这本通译将《论语》原文与今译相对照,并有注释,力求译义准确,注释简洁。
  • 四书五经

    作者:宋元人注

    《四书五经(套装上中下册)》内容简介:历年真题详细解析,解题速成技巧全面揭秘。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