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评传

  • 昌耀评传

    作者:燎原

    《昌耀评传》一书,是有关我国当代已故著名诗人昌耀的一部评论性传记。 昌耀(1936—2000)生前系青海省作协专业作家。被当代诗界和学术界誉为“中国新诗运动中的大诗人”,“诗人中的诗人”。由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都将其作为一个单元予以重点论述。2000年1月获得由中国诗歌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国诗人奖”。同年3月在病痛折磨中跳楼身亡。 昌耀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他出生于湖南乡下一个豪门大户,13岁投笔从戎,继而成为朝鲜战场上的一名文艺兵。负伤后进入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奔赴青海。1957年成为右派,在青海祁连山等地流放21年,其间与一藏族女子结婚生子。1979年复出,以一个边缘诗人的身份,在当代诗坛堆垒起一座 “青藏高原”。 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博大坚定的道义担当,矿物质般的陌生奇崛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昌耀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也成为他获得诗界普遍敬重的根本理由。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身世和人生精神背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复杂的诗歌世界,昌耀及其诗歌对于当代诗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燎原本人曾长期生活在青海,与昌耀交往密切。熟悉昌耀的家庭及日常生活,熟悉并与昌耀共同经历了当代诗歌场景中的一些人与事,熟悉昌耀诗歌赖以生成的高原地理和历史民俗文化。他从1980年写出昌耀诗歌的第一篇评论开始,一直对昌耀进行跟踪性研究。1992年调离青海后,仍与昌耀保持联系。昌耀去世前得知燎原准备书写这部评传时,郑重地委托身边的亲人,将诸如自己家庭身世的档案文书、重要信件、手稿、照片等,转交给燎原作为资料。所以,此书是建立在作者亲历的现场感、翔实的档案文书资料上的一部“信史”。其中的许多资料和历史事件 ,都是首次公之于世。概括起来,本书有如下特征: 一、理清了昌耀家族根系庞大枝蔓上的线索,这个豪门大户在时代变迁中的盛衰及其成员不同的人生道路。比如其伯父王其梅作为少将和西藏军区政委、五叔王其榘作为中科院史学研究员、父亲王其桂因解放战争期间脱离部队的历史问题在建国后被判劳改等,由此探讨并揭示了昌耀的性格和命运渊源。 二、理清了昌耀流放生涯中各个时段的具体环节,他在人生绝境中与其藏族义父及家族传奇性的曲折关系;不同的流放地政治、人群、劳作生态及昌耀在其中的具体状态。以此解读伏藏在其诗作中的诸多意象密码。 三、对昌耀人生不同时段的国家政治时势,不同流放地的山河地理生态,当地人群流变的历史渊源、由此积淀的土著风土习俗,进行了深入描述。在此背景上凸现其大地性诗人格局的生成,及其诗歌中底色性的高原异质元素。 这部评传在写作上分“传”与“评”两条线索,“传”的部分资料翔实、线条清晰,以丰富的细节展示了昌耀现实生活中的天真执拗与诚挚严谨;“评”的部分理论视野广阔、触角敏锐,以严谨的学理剖析凸现了昌耀对当代汉语诗歌的特殊贡献。 该书最终表明,昌耀是由我们这个民族多难的历史和多情的时代,由积储在大地民间古老的文化血脉、道德力量、山河魂气,奉献给20世纪的一位大诗人。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以及“君子自强不息”的行迹。 这部评传的出版,使昌耀从模糊幽暗的背景中得以清晰凸现,它既是目前关于这位大诗人的研究中,一个开创性的成果;并为当代诗界和学术界之于昌耀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 扑向太阳之豹

    作者:燎原

  • 庄子评传

    作者:颜世安

    《庄子评传》内容简介: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囊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
  • 老子评传

    作者:陈鼓应,白奚

    《老子评传》内容简介: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惟一可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子的争论最多,误解也最深,《老子评传(精)》以全球文化的眼光和现代学术的方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讨论,力图展现一个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着重阐发了老子在价值观念、道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所做了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强调了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和老子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的重要观点。对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充分利用、努力澄清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充分揭示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到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并对老子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是《老子评传(精)》的三个主要特点。
  • 孔庆东文集-金庸评传

    作者:孔庆东

    《金庸评传》内容简介:本评传有赞美,也有质疑和批评。既有单独的“评”和“传”,又做到“评中有传”、“传中有评”,使读者超越那些道听途说的江湖传闻和夸张渲染的小报细节,以欣赏和研究并举的态度去关照金庸的整体生命状态。 《金庸评传》的口语化和演讲风格,以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姿态向当今枯燥、乏味的晦涩文风示威。
  • 杜甫评传(全三册)

    作者:陈贻焮

    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与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风范。
  • 金庸评传

    作者:孔庆东

    《金庸评传》主要内容:金庸的读者是以亿来计算的,是全世界古往今来读者最多的作家。活着的时候读者就以亿来计算的作家,只有金庸一个人。金庸以他一个人的功力,就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千家万户普通的生活。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家,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你的人物、你的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进入日常语言。
  • 哀与伤

    作者:周芬伶

    “张传”版本众多,这只是一本评传,但奉上了极为珍贵的张爱玲家书,以及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的日记。厚积薄发的周芬伶使这位旷世才女的生活与心灵转折得以澄清,张爱玲不单单是一个恃才傲物的避世形象,她也是一个在生活中辗转的血肉之躯。 她真实的晚年鲜为人知,一个自视甚高却为了生活和中风的丈夫而接写各种剧本的失意作家。一个失去丈夫后的孤独女人,并且她还有着惊人的才华。一个有着惊人才华却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解雇的女人。她完全封闭自己,孤独地度过了20多年的幽居生活。最终一人仙逝于公寓,骨灰飘洒于太平洋。这些都是张爱玲的哀与伤,是“哀而不伤”,还是“伤而不哀”?我们各有答案。 这本“评传”是一把很珍贵的钥匙。
  • 金庸评传

    作者:孔庆东

    壹 骚人阁笔费评章 ——金庸的意义 贰 金庸的文化渊源 ——中国武侠小说概貌 叁 鲲鹏展翅逍遥游 ——金庸的生平 肆 满目琳琅的一生 ——金庸作品的年轮 伍 剑气碧烟横 ——金庸武侠小说评析 陆 道可道,非常道 ——金庸的艺术成就
  • 胡适评传

    作者:李敖

    李敖说,这部《胡适评传》,不该单是胡适之个人的评传,它是时代的评传,它是以胡适为主角之一的时代的评传。所以,很可能的,许多人看了这部评传会感到惊讶骇异,从正文来看,它可能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它可能是历史的;从夹缝来看,它可能是无孔不入,惊世骇俗的。 做为一个对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稍有所知的人、做为一个对新时代空气稍曾呼吸的人,现在自告奋勇地做这件大工作。作者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要画出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的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史眼睛。本书分为关于《胡适评传》、楔子、可怜的县太爷、可怜的小寡妇、半个台湾人、被拧肉的时代、努力做徽骆驼、侬跟我来、《竞业旬报》、少年诗人、无忘城下盟、从逛窑子到上北京等章节。《胡适评传》并非诗化的、颇为好读的书,与大众的趣味也有一定的距离,它的意义恐怕更在方法论上。作者在《关于胡适评传》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十多年来,我遍读有关胡适的一切著作,深觉不过是两类而已:一类近于酷评的(diatribe);一类是过度颂扬的(eulogy)。两类共有的毛病,是不能用严格的方法去接触史料、解释史料。于是,旌旗开处,胡适一出场,喊打与叫好之声此起彼落,胡适一方面被骂得天诛地灭,一方面又被捧得缩地戡天。结果呢,双方的感情因素是满足了,可惜被搬弄的却不是真正的胡适之!"李敖的这段话,写在1964年,距今已30余年矣,读来仍觉亲切,可谓中肯之谈。
  • 向死而生

    作者:王世诚

    20世纪80年代的余华具备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种逼视世界、洞视存在的勇气与锐利、他像陀氏那样俯身向无底的深渊、在黑暗面前坚持睁大他那双残酷的眼睛、试图穿透这无边的黑暗、抵达那背后人人讳莫如深的真相。这时候的余华像一个清醒而冷静的医生,用他冰冷的手术刀,硬梆梆地敲打着现实那貌似开衣无缝的华丽外表,直至它终于暴露出隐藏至深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