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文化

  •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作者:陈苏镇

    汉朝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二百余年。其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之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本书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资助项目。 引 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 -- 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与汉法 三、汉初郡国“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文景二帝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和东方政策的变化 三、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 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六、汉道与王道 第三节 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与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 -- 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穀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穀梁》大盛”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经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二、追踪宣帝与独尊《公羊》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义教”与“义学” 结语
  •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作者:余英时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
  • 法兰西风格

    作者:高毅

    本书首先从精英文化层面、传统与现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联和冲突,来阐释作为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最重要特征的“决裂”信念的多层意涵、内在实质和多重影响,说明法国革命者所谓同旧传统的完全决裂其实是一种旧传统中的挣扎,对法国大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开始,以接受君主专制告终这一历史怪圈,给出了令人折服的解释。接着从大众文化层面阐释由“决裂”意识派生出来的革命意识和危机意识,并从心态史学角度阐述和论证了法国大革命政治的公开性原则,及其同专制独裁的再生与雅各宾派衰亡的多重联系。作者揭示了大革命时代群众现象的基本特征,强调了大革命的群众现象对于理解大革命以来法国的政治风格,乃至整个大革命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作者富有张力的思考,无疑将引领读者进入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深水区,再思大革命这一艰巨命题。
  •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作者:余英时

    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一片广大而肥沃的园地。作者主要以19、20世纪的文化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它们当作是中国传统研究的一种延伸。本书主要收入了作者自1956年到2003年的代表性论文18篇。最后一篇《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为2003年新作,对当下及今后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提出了重要看法。
  • 《春秋》与“汉道”

    作者:陈苏镇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作者:徐冲

    徐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主要讨论"(历史)知识的生成与表达"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旨在揭示这一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历史书写在正当化王朝权力方面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解明中国古代王朝在构建政权正当性方面所进行的多种实践。
  • 公民文化

    作者:[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

    阿尔蒙德和维巴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的英文本于1963年出版,17年后再版,其中文译于1989年出版,19年后再版。这一极其接近的再版时间跨度,也许可以表明这本专著的学术生命力。无论人们在这个期间对这本书的褒贬如何,该书所开创的政治文化实证研究的学科领域、以及提出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途径都已经深深地影响和启发了几代从事政治文化研究的学人。可以说,这是一本西方比较政治文化研究方面划时代的巨著,而且,也是一本对该领域研究具有引导指向性的学术成果。
  • 幻影公众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本书是李普曼最富盛名的著作之一,是《公众舆沦》一书的姊妹篇。作者阐述了如下观点:建立在民众广泛参政基础上的传统民主只是一个神话,传统民主理论所塑造的神圣的公众形象无异于幻影。公众无法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权,他们必须走下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自1925年出版后,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持续不衰。评论认为: “《幻影公众》与《公众舆论》一样,将成为美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部现代经典著作。单凭从其与众不同的文字角度看,它也值得被一遍遍阅读。”
  •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

    作者:姚念慈

    全书由五篇文章构成,提出清代康熙朝的政治核心问题,即为大清王朝争正统。从三藩平叛、兴废太子、道学观念、满汉关系、出兵准部等具体层面入手,系统批判玄烨提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作者批判的重点是所谓 “千古一帝”的康熙帝玄烨。作者不惜笔墨,爬梳满汉文字史料,揭示所谓“盛世”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有清一代,大一统远迈汉唐元明,而正统之争,反较历代为烈。康、雍、乾三朝帝王,皆不惜天子之尊,口诛笔伐,连篇累牍,蔚为奇观。其中,玄烨于康熙五十六年首倡“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则直欲居历代正统之最,承前启后,实为有清一代最为重要之政治纲领。玄烨在位六十二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为长久的一朝。这成为他及其后嗣得以宣扬其圣明和“康熙盛世”的资本,也是一种“既成事实”。这其中固然存在各种社会因素,但也不能否认,玄烨继位以来施行的各项政策,毕竟摆脱了清初统治者赤裸裸的民族征服的遗轨。然而,一代君主在位的时间,甚至一个王朝延续的久暂,都不应是治史者予以黜骘的标准。玄烨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如何维持祖宗家业不堕。他政治活动的全部内涵,归结到极致,即保持满洲贵族在政治上的绝对支配地位。与其他王朝不同的,清朝是以满族这一人数较少的统治民族高居于社会的顶层;而且在从武力征服到“文治”的转化过程中,满族统治者为了维系满族独尊的地位不致衰颓,又始终拒绝本民族与被统治的先进民族融合;不仅如此,满洲统治者更不惜一切手段,欲令被统治民族承认其政权具有最高的合理性,承认被统治民族的利益也同时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康熙一朝的专制特质,至今仍未受到充分注意。由玄烨首倡,胤禛、弘历所弘扬的所谓大清得天下最正,以及对历代正统的横加干预,这些影响巨大而久远的问题之所以未曾得到认真清理,恐怕也与对康熙一朝政治的基本估计有关。 本书是一部扎实的史学研究著作,视角独特,结论深刻,积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是清前期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 国民性

    作者:艾历克斯·英格尔斯

    艾历克斯·英格尔斯编著的《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分析了各种国民性定义,总结了20世纪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回顾了以往的国民性研究成果,综合考察了不同国家国民的态度、价值体系和心理状态。英格尔斯观察了德国、俄罗斯,以及美国三个国家的国民性,他系统分析了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经济体制对一国国民性的“形塑”作用。《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是综合性评述性的著作,从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研究视角、著名案例、研究方法到系统比较无一疏漏,称得上是一部国民性研究的大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