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卜正民
-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In a public square in Beijing in 1904, multiple murderer Wang Weiqin was executed before a crowd of onlookers. He was among the last to suffer the extreme punishment known as lingchi. Called by Western observers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or "death by slicing," this penalty was reserved for the very worst crimes in imperial China.A unique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is the first book to explore the history, iconography, and legal contexts of Chinese tortures and executions from the tenth century until lingchi's abolition in 1905. The authors then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oriental" tortures in the Western imagination. While early modern Europeans often depicted Chinese institutions as rational,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century readers consumed pictures of lingchi executions as titillating curiosities and evidence of moral inferiority. By examining these works in light of European conventions associated with despotic government, Christian martyrdom, and ecstatic suffering, the authors unpack the stereotype of innate Chinese cruelty and explore the mixture of fascination and revulsion that has long characterized the West's encounter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Compell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questions the logic by which states justify tormenting individuals and the varied ways by which human beings have exploited the symbolism of bodily degradation for political aims. -
国家与社会
本书系1995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亚太研究联合中心举办的“中国公民社会”讨论会论文汇编,兼学理研究及个案分析,涵盖政治科学、历史、教育、宗教等诸多学术领域。一批北美顶尖的“中国学”学者相聚探讨“公民社会”概念在中国学研究中的有效性及其限度,进而重新思考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各位作者并非把持现成的西方“公民社会”尺度来裁判和论断中国,而用历史比较学的眼光,平等对待欧洲和中国的历史经验,尝试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与社会模式。他们迥异的学科背景、理论立场和研究路径,为本书带来了可贵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本书呈现的研究范式将打开一些缺口,为观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
鸦片政权
卜正民将体制与意识的综合考察作为本书史论结合的主线,文中十八篇文章组成一段以鸦片为核心的连贯历史。勾勒了跨越一百三十年,焦点集中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下的东亚地区的鸦片贸易。第一部分介绍了十九世纪鸦片贸易的基础;第二部分考察鸦片在中国如何被分运和消耗;第三部分研究国家与地方努力控制鸦片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政府的统一与权力渗透;第四部分分析日本利用鸦片对现有鸦片政权的冲击。 -
纵乐的困惑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 ★ 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经典之作——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 史家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 重估明代商业的历史角色,商品经济该为明朝的灭亡“埋单”吗?——阶级界线模糊,物质欲望膨胀,在晚明清初的士大夫看来,社会的种种道德堕落是商业发展造成的恶果。三百多年后再回望,我们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 ——史景迁 -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
卜正民繼《維梅爾的帽子》另一全球史力作 一幅被遺忘近350年的中國航海圖 連結17世紀中國的海洋帝國及全球大航海時代 了解「亞洲火藥庫」南海主權爭議的歷史起源 從域外、從海洋,更從全球視野看中國 1659年,一份巨大且不同尋常的禮物送到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這是倫敦的商業律師、政治活動家及前國會議員約翰‧塞爾登(John Seldon)的遺物。塞爾登先生可說是倫敦第一位「東方通」,而他的遺物──一張長160公分、寬96公分的巨大中國古地圖──卻靜靜地沉睡在圖書館內長達350年。2008年,美國南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羅伯特‧班切勒(Robert K. Batchelor)等人訪問牛津大學時,發現這張地圖不可思議地繪製了大面積的海域,將整個中國大陸擠到地圖左上方,一半的圖面繪滿了中國南部沿海、東亞、東南亞海域和島嶼,還有一條條依稀可辨的黑色細線把中國福建沿海與東南亞各港口連接起來。長年研究全球史的班切勒立刻發現,這不是一般的中國古地圖,而是一張珍貴的明代遠洋航海圖! 這張手工彩繪的地圖,範圍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列島和南部的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地圖商清楚標示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航海路線和主要港埠等資訊,繪製了中國帆船經常使用,從福建泉州延伸而出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作者卜正民藉由這張地圖,一步步呈現17世紀中國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貿易,以及中國在亞洲海洋世界中的位置。 在書中,卜正民介紹了英國17世紀幾位為中國著迷的學者,這些學者在早期現代歷史中持續地強化著中英兩種文化的聯繫,這其中就有塞爾登本人。透過這張地圖,作者牽起塞爾登與沈福宗──一位改信天主教的中國人,之間的中英文化交流。書中還講述了公海上的航行經驗、早期法津如何定義領海概念、地圖上如何出現方位刻度圖,也比較了中國和西方地圖表現之不同。全書來回穿梭於中英兩帝國,橫跨於傳記、科學和兩種文化之間,生動地講述了謎一樣的跨文化之旅。 ※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經濟學人》:「一則迷人的故事……卜正民織繪了一篇絕妙的故事,描述不同世代的人們在一片國家主權未曾定義的土地上的探險。」 《出版人週刊》:「學者們會珍惜……這份對塞爾登地圖的完整研究……其詳盡的敘述、分析的廣度,以及卜正民從單獨一張地圖就能呈現如此豐富歷史的獨創性。」 《西雅圖時報》:「這本書規劃了一場吸引人的饗宴……由對17世紀東亞深具了解的學者所提供的多元文化與豐富迷人的美食。」 《Kirkus》:「一本非凡的學術研究……具感染力、令人滿意的知識上的堅持不懈。」 《Booklist》:「一本深入動人的著作,極具洞察力地展示認知與現實如何交織出過去與現在。」 -
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
這是一部生動的歷史著作,充滿了動感和細節。卜正民把明朝迷人和易變的世界鑲嵌在一個清晰的概念和編年框架上,使每位專家以外的人都可以領會。本書是一個有關明人及其所遇問題和所處世界的基本情況的寶庫:磚塊、橋樑、集市、寺院、郵件、饑饉、時尚、印刷、激情和兇兆。它是第一部描述沸騰而複雜的明代生活全景的著作。以上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史特林講座教授史景遷對本書的評價,可作為本書最好的介紹。 本書獲2000年美國李文森圖書獎─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以下之頒獎辭摘要,亦可作為本書之最佳詮釋。 《縱樂的困惑》是一塊史學藝術的寶石。運用一系列豐富而又鮮為人用的資料── 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對社會不滿的文人的軼事、觀察、抱怨──卜正民再現了明代中國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展示出商業在塑造公私生活文化上的力量。在進行他那仿佛生活在明朝的生動活潑的生命之旅的同時,卜正民展示了明代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正如他所說的:「大西洋的潮汐被中國的月亮牽引著。」巧妙地將木刻、地方誌、數據和文人對商業的抱怨結合在一起,他創造了一幅王朝成長過程中值得留念的社會圖畫。讀過此書後,沒有人再會無視明代中國對商業利潤的熱心和巨大的消費,因為本書生動地描繪了忙著從事各自生意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金錢關係的瓦匠、商人、官員、妓女、織工、書商和土匪。本書將敘述、軼事和嚴謹分析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描繪早期近代中國社會經濟變化的富有情趣、生動活潑的典範。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五卷! ★2015年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秩序的沦陷》作者、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卜正民最新力作★首次从气候这一全球史角度审视元明两朝帝国的兴衰,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全新视野,前沿视角,权威解读,拍案叫绝! ★本书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颠覆国内主流史学观点。 ★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令人耳目一新。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首次从气候这一全球史和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蒙古人在1270年代席卷中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个1500多年来长期造就出的儒家帝国,如今在突然之间进入了异族统治阶段。中国未来的模样,在元朝于1279年一统天下之后,不再是从前的面貌。四个世纪之后,另一波来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开另外一段外族统治。本书探索中国在这两次戏剧性的外族入侵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并以此为背景,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同时,本书还探讨了中国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并特别关注中国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经济。本书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是近年来元明史研究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上佳之作。 -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讲述了:明朝(1368-1644)是一个商业扩张、文化革新的时代,它因此也形成了延续至今天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卓尔不群的著作中,一位杰出的中国史研究学者重新省视了国家、社会之闻的关系。与之前学术界总是强调国家具有强大的支配力不同,作者认为,正是社会领域内对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作的极端反应,才导出了明朝稳定而动态的国家体制。这本充满想象力的学术反思之作,相信能使那些对中国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及青年们有所获益。 -
为权力祈祷
本书是一部研究晚明佛教慈善活动及其对世俗权力影响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三篇九章,另有“导言”和“结论”。其导言和第一篇,主要探讨了晚明社会结构形态、佛教与明代理学之关系,以及其时居士佛教之特点;第二篇从宗亲关系、社会性、宗教性和文化性诸角度,着力研究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第三篇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的寺院经济和慈善捐赠的情况;结论部分分析得出了晚明不同于宋、清的世俗权力与佛教之关系。书中附有地图和图片九幅。 -
通敵
卜正民在《維梅爾的帽子》中,展現了藝術修養以及對史料的嫻熟,剪裁出一幅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迷人圖像;在《通敵》中,則是處理卜正民另一個專精領域──二十世紀日本侵華史。 兩岸政權為了「抗戰是誰打的」,爭奪話語權、詮釋權不休;政治立場不同者,動輒饗以「民族大義」、「漢奸」的大帽子,把道德/政治標準驟然拉到無可轉圜的高度,無視於抗日的神話,有許多是事後製造出來的,也不顧錯貼亂貼的漢奸的標籤不在少數。 卜正民的《通敵》並非為某些特定的「漢奸」平反,而是集中在嘉定、鎮江、南京、上海、崇明這五個地方的史料與數據,試圖從人性與生活的層面、實際發生的事情,讓讀者了解,「通敵合作」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模稜、廣泛而普遍。 當外敵入侵,烽煙四起,戰火燎原。無辜生靈,危在旦夕,無一能倖免於暴力威脅。你若是地方上的頭臉人物,或是有志做出一番事業,或有心服務鄉里,值此危難,選擇挑起領導的責任。武裝抵抗,只聞其聲,游擊隊伏於鄉間,且與盜匪強梁無異。日寇的文職人員出現在你家門前,請你提供合作。那麼,你會怎麼辦? -
掙扎的帝國
卜正民主編哈佛大學《帝制中國歷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叢書 由他本人執筆的《掙扎的帝國》可說是他最重要的元明研究著作 從氣候的觀點出發,看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 蒙古人在一二七○年代席捲中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一千五百多年來長期造就出的儒家帝國,如今在突然之間進入了異族統治階段。中國未來的模樣,在元朝於一二七九年一統天下之後,不再是從前的面貌。四個世紀之後,另一波來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開另外一段外族統治。《掙扎的帝國》探索中國在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探討中國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並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是繼《維梅爾的帽子》之後,另一扛鼎之作。 -
Collaboration
Studies of collaboration have changed how the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in Europe is written, but for China and Japan this aspect of wartime conduct has remained largely unacknowledged. In a bold new work, Timothy Brook breaks the silence surrounding the sensitive topic of wartim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ir Japanese occupiers. Japan's attack on Shanghai in August 1937 led to the occupation of the Yangtze Delta. In spite of the legendary violence of the assault, Chinese elites throughout the delta came forward to work with the conquerors. Using archives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flict, Brook reconstructs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on from Shanghai to Nanking. Collaboration proved to be politically unstable and morally awkward for both sides, provoking tensions that undercut the authority of the occupation state and undermined Japan's long-term prospects for occupying China. This groundbreaking study mirrors the more familiar stories of Europea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azis, showing how the Chinese were deeply troubled by their unavoidable cooperation with the occupiers. The comparison provides a point of entry into the difficult but necessary discussion about this long-ignored aspect of the war in the Pacific. -
民族的构建
在20世纪,民族国家主导了各种政体和民族的组织方式和身份认同,其权威性和力量非其他的观念可比,与其他时代也很不相同。一个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世界,或者不是以民族国家为区分单位的地球是很难想像的。民族国家成功地证明了它组织世界的能力,将社会团体限制在其疆域内,屏蔽了所有可能质疑事物当前状态的观念。 随着全球化的爆炸性发展,民族国家似乎正面临衰退的命运。但《民族的构建》的作者们发现,这种“民族国家衰退论”更多代表着西方人的想法,而不是亚洲人的。对亚洲人而言,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国家的边界已经从很多方面被渗透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外国政府的殖民统治,传教士的宗教劝导,在国外关税法则管理下的大规模贸易和对外国文化的追捧。这些力量既渗透了也勾画着国家边界线,它所形成的疆域正是民族身份认同所依据的地理空间。亚洲民族的现代史与全球化或者说帝国主义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而且这还远未结束。 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西方关系是亚洲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出现的唯一动因。民族大业的兴起,往往与亚洲内部的张力相关,而不是因为亚洲与西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体系也许推动了争取现代民族身份认同的斗争,但并没有设定这些斗争的结果。 -
为权力祈祷
在16和17世纪的中国,佛教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及其捐助活动中。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需求的增长,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儒家仁宦之途之外;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事业可以在国家掌控的领域之外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卷入佛寺住持的资金筹集工程,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公共机构。 本书首先讨论了佛教与明代理学的关系,佛教胜地旅游业的增长,以及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继之又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作者依据中的充分史料,透辟地分析了当时佛教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
維梅爾的帽子
故事,不只是故事!設計故事後的內容發想,與情境寫作訓練,透過引導觸發獨立思考與寫作的興致,才是經典閱讀!閱讀經典文學能讓人開展視野、提升生命感受力;然而培養閱讀習慣非一蹴可即,《經典閱讀力》系列,藉由引導閱讀與寫作技巧,讓孩子由衷愛上故事本身,進而主動了解與故事相關的各種資訊,並染上寫作癮。本書在不違背原作意旨、泯滅作者行文之美的原則下,將原作改寫、潤飾成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附標準注音,穿插精美彩圖,讓孩子徜徉故事情境,擴大想像空間。故事之後設計多種主題發想,讓孩子能在讀完故事之後,能透過不同的切入點,以嶄新的角度再次閱讀,有條理地組織故事情節,培養獨立思考的的閱讀能力;隨之有短文引導寫作與讀後心得題幹。先瀏覽,再根據故事後的提問重新翻閱,最後因應寫作需求,挑選喜愛的段落再次欣賞一次,這樣就能透澈了解一本經典之作。從現在起,你可以選擇僅僅閱讀「愛麗絲掉到兔子洞之後的奇幻冒險」,或是更多故事後的發想,關於邏輯、哲學、兒童心理等各種議題的深層探討,了解認識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拿起書,你會發現閱讀是多麼迷人,寫作又是如此自然! -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明朝(1368-1644)是一个商业扩张、文化革新的时代,它因此也形成了延续至今天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卓尔不群的著作中,一位杰出的中国史研究学者重新省视了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之前学术界总是强调国家具有强大的支配力不同,作者认为,正是社会领域内对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作的极端反应,才导出了明朝稳定而动态的国家体制。这本充满想象力的学术反思之作,相信能使那些对中国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及青年们有所获益。 国家在明代的发展是超前的,而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国家形成却是断断续续的、不平衡的;中国与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形成的特征,要求我们有一种相对的观点,因为即使过程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国家超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力量限制国家发展为绝对权威的顽强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却没能建立起能够迫使国家重新协定其权威的社团结构。 ——卜正民 -
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
这本书本身有它漫长且复杂的历史。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视野上观照,针对欧洲与中国两方诠释中国的过程加以处理的原创构想,系承李约瑟。李约瑟以自己所致力之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业绩,来肯定中国对世界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的贡献。……在他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欧洲业已经历社会、经济以及知识的转化,而中国却并未发生这些转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物质生活组织所产生的诸种因素,而此乃当今学者才开始分辨出来的问题。 本书试图描述的知识轨迹:开始于欧洲的独特性,而终结于中国的特殊性…… 本书的曲折之旅时,我们并不知道完成这趟旅程所需的漫长时间,以及在途中将产生的友情关系。 -
维梅尔的帽子
《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内容简介:在一幅绘画中,一名荷兰军官倾身向前,正对着一名面带笑容的女子。在另一幅画中,一名女子站在窗口,掂量着几枚银币。在第三幅画中,水果从瓷碗中滚出,滑落在一条土耳其地毯上。维梅尔的绘画作品向来以美丽与神秘征服世人:这些描绘精巧的动人时刻背后隐藏着何等奇妙的故事?正如卜正民在《维梅尔的帽子》中向我们展示的那样,尽管这些图画的含义似乎十分私密,但它们实际上为世人打开了通往一个迅速扩张的世界的大门。 军官戴的时髦帽子是用海狸毛皮制成的,当时的欧洲探险家从土著美洲人那里用武器换取海狸毛皮。贩卖海狸毛皮的收益则为水手寻找前往中国的新航线之旅提供了资金支持。在中国,欧洲人用秘鲁银矿出产的银子,购买了数以千计的瓷器,瓷器成了这段时期荷兰画作中最亲切的常客。 卜正民追溯了迅速成长的全球贸易网络,正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让海狸毛皮、土耳其地毯和中国瓷碗同时出现在台夫特(Delft)的客厅里。一位法国客人曾写道,荷兰码头“货品的丰富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维梅尔的帽子》恰恰展示了荷兰码头的库存何等丰富,以及人们攫取全球财富的迫切贪念如何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改造世界的彻底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提供的丰富内容,让我们对维梅尔的绘画作品及其所描绘的年代有了全新的理解。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