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读库
-
乌镇剧院:并蒂
“堂奥”书系由读库策划,以建筑作品为主角,立足于“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 本书为该系列第二本(第一本为《农禅寺:水月》),介绍的是坐落在江南古镇的国际水准大型现代剧院——乌镇剧院。这座剧院因乌镇戏剧节而生,借用并蒂莲的意象,历时三年,2013年5月落成,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乌镇戏剧节,及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被人们誉为“中国最美剧院”。 乌镇剧院是作者实地考察的第一个姚仁喜作品,建筑师亲自担任向导。本书从专业角度介绍建筑师在空间的经营、造型的推敲和工艺的追求,并辅以作者与其本人的采访,揭开这朵盛开在水乡深处的并蒂莲是如何由一个想法到设计建造的过程,及如何做到与江南水乡古镇完美融合。书中多幅建筑图纸和照片进一步展现了剧院外部的老船木冰裂纹花格窗,斜砌京砖墙所体现出的材料之美、工艺之美和工程之美。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cn/RGfT5Ll -
读库1000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和《读库0900》一样,《读库1000》是自《读库0900》至《读库09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
读库1600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等00期一样,《读库1600》是自《读库1500》至《读库15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还有2015年读库组织的和相关的讲座精华纪要以及编辑手记。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
读库偷走的时光
此书分为三辑: 《心经》一辑,存档作者多年来关于《读库》的阅读与学习笔记; 《流年》一辑,讲述其身为读者、作者、编者,十年来与读库交往的幕后故事; 《人间》一辑,梳理其与《读库》部分作者的书缘与情缘。 -
读库1106
《读库1106》内容简介:成立民国,孙中山认为搞民权的第一步就是,让人们知道如何开会。民主政治其实就是一种程式性的东西,一套议事决策的程式规范。孙中山认为,“苟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西方“数百年来之经验习惯可于此书一朝而得之矣”。他所说的“此书”,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议事规则不是有强制效力的法律,它只是一个如何开会的程序。1876年,亨利•马丁•罗伯特出版《罗伯特议事规则》,前三版就卖出了五十万册。后来,对议事规则的完善和修订成了罗伯特家族的事业,直到2000年出版了第十版,累计销售五百多万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议事会中都在使用这一规则,上至联合国大会,下至学校班会,常会在本机构的议事规则中看到“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的字样,特别是在美国民间组织中被广泛采用,据说百分之九十的机构都在用它。《罗伯特议事规则》提供了大量的标准、手段以及具体的机制设计,将民主精神体现于会议规则之中,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民主,通过中立的、客观的、有效率的技术性方式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罗伯特议事规则》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竞争环境中的各方利益,能够实现“逐利与制衡的完美结合”,如罗伯特本人所言:“要让强势一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把对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地去参与实施,同时,他们仍有权利通过规则来改变局势。”一个叫袁天鹏的中国小伙子,于2007年将这本“会议红宝书”译为中文并出版,在中国开始推广议事规则。2008年5月,安徽阜阳颍州区三合镇南塘村的兴农合作社,迎来了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议事规则专家”。这是议事规则这个洋玩艺儿走进中国农村的头一回,“从美国带了两斤民主回来卖卖”。 这个美国人的洋药方,能不能治得了中国农村的土问题? 《学开会》记录的正是议事规则在中国农村下乡的故事。中国走了百年的现代化之路,却很少有人想到,民主是需要学习的。2008年4月15日早晨,一段题为“2008中国站起来!”的短视频出现在新浪网。这是一部土制的纪录片,开场是毛泽东肖像,太阳光从他头像四周散射着。静默中来了一段管弦乐,雷鸣般的击鼓声,一个黑屏闪出,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毛主席的一则真言咒语:“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然后,镜头切到了当代照片和新闻的连续素材,在阴谋和背叛理论之间非常狂热地跳跃——中国今天面对的“闹剧、密谋和灾难”。暴跌的中国股市。购物者被通胀困扰,一个屠宰柜台旁,“连吃猪肉都成了一种奢侈”。以及一个警告:这是全球“货币战争”的开端,西方意在“让中国人民”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买单”。一个切换,镜头随后转到另外一条战线:暴徒在西藏首府拉萨哄抢商店,大吵大闹。音乐在这样一行字幕闪过屏幕时渐强:“所谓的和平示威”。一段批评中国的外媒剪报蒙太奇——都只是“谎言,歪曲的众口一辞”。屏幕布满了CNN、BBC和其它新闻机构的标志,然后又让位于戈培尔的肖像。管弦乐队和雄辩陈词渐渐爬升到最后一组镜头,“显然,背后是一场包围中国的阴谋,一场新的冷战!”音乐转向高奏凯歌,画面是中国的奥运跨栏手刘翔站在天安门广场高举着奥运火炬,“象征和平和友谊的圣火”!但首先,是最后一幕的背叛:在巴黎,示威者试图从一个官方火炬手的手中抢走奥运火炬,迫使保安挡开他们——这是新时代的一次“长征”。影片最终以一幅被阳光照亮的中国国旗的图像,以及一句庄严的宣誓结束:“我们会站起来!永远团结、和谐的一家人!”在头一个半星期,这段视频吸引了一百万次点击和几万次评论支持。它跃升为这个站点最受欢迎排行榜的第四名(一个电视主播打哈欠的穿帮视频排名第一)。它成为了中国荣誉的自发捍卫者——一个被中国人称为“愤青”、“愤怒青年”的爱国群体的宣言。《纽约客》记者欧逸文深入采访了这段视频的主人和他的生活圈子,得以向大家展示新一代的新保守民族主义者。 1922年,一个二十岁的俄罗斯犹太青年沈石蒂,两手空空抵达上海;他离开上海时,行李中有两万余幅他在上海拍摄的照片。那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表情。2011年10月24日,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在微博中将照片一一展出,微博说明:“所有照片都是一名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犹太摄影师SamSanzetti所拍摄的,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上人物的名字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认识的人,或许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请让我们知道。”这些跨越岁月的图像迅即传遍网络,惊叹与赞美纷至沓来。11月11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已找到这些老照片中的五位当事人,他们依然健在,并愿意向大家讲述照片拍摄的经过。他们的故事,以及这些神态鲜活的老照片,又将大家带回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生活。再也没能回到上海的沈石蒂,在半个世纪年后,通过他的老照片,重新造访这座他生活了三十五年的城市。这则新闻已经被报道过许多次,本辑《读库》除深入挖掘了摄影师沈石蒂的生平故事、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之外,更以尽量大的篇幅展现了他的照片,让我们领略半个多世纪以前,上海的面孔和风貌。 -
读库0606
这一期最值得关注的《安东尼奥尼与〈中国〉》专题辑录了侯宇靖、刘海平历时数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已远》的底稿。这些篇目详细记录了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于70年代拍摄《中国》时的历史细节。作者采访了当年摄制组的所有当事人,按照当年《中国》摄制组的拍摄路线故地重游,并披露了安东尼奥尼及《中国》一片的大量珍贵影像。 《国宝南迁记》记述了抗战期间故宫国宝南迁的 “惊天地泣鬼神”的“琐碎小事”,文中没有雄心壮志的抒发,没有艰难苦恨的怨怅,只有流水账般心平气和的记述。编者认为“这些文字颠覆了我此前对同主题读物的阅读经验”。 《一部抗战诗歌集的诞生》记录了距今规模最大的抗日歌集《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的编辑和出版过程。“抗战胜利后旋即发生的内战,及此后海峡两岸意识形态的分裂与禁锢,导致这份遗产中的大部分,要么遗失,要么尘封……找回那些音符,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 -
读库1501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七篇文章,《饼干盒子里的照片》,《自然笔记》,《聂华苓叙事》,《金色天国》,《戈尔迪翁之结》,《望星空》和《声音》。 吴祖光搞了一辈子戏曲,家里有很多老照片和底片,晚年将这些都交给了儿子吴钢。《饼干盒子里的照片》是吴钢整理其中与梅兰芳先生有关的照片。 秦秀英是一位内蒙的老太太,2011年去上海,在儿子儿媳的鼓励下开始做“自然笔记”,只上过一年半学的老人家开始又写又画。花与叶、枝与果、鸟与虫,甚至儿时记忆中家乡的院子和水圪洞,这些生活中的细小琐碎,在她笔下都显得亲切可爱。 聂华苓出生于战乱频现的中国,在社会的忧患和动荡中颠沛流离。她在大陆的生活,在台湾的游走,在美国的安居,使她见证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生命的兴衰。夏榆曾多次专访聂华苓,在《聂华苓叙事》中重点回顾了聂华苓与她的丈夫保罗•安格尔在美国共同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这个平台为中国和国外作家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王南的“建筑史诗”系列文章,已在《读库》刊发过四期,带我们领略过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汉代的陵阙、佛教的建筑造型艺术以及六朝的石兽石柱等遗石。这次《金色天国》讲的是拜占庭建筑,它不仅上承希腊、罗马(尤其是后者)的建筑文化精髓,并且融合了东方建筑的一些独特元素,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拜占庭建筑风貌,许多伟大的杰作存留至今,散发出无可抵挡的特殊魅力。 蜘蛛侠、蝙蝠侠、闪电侠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超级英雄们最后的命运如何?看过洪韵的这篇《戈尔迪翁之结》后,也许你会唏嘘不已。超级英雄漫画这种艺术形式从最初只见于报刊角落的连环漫画(Comic Strip),到成长为能和文学作品分庭抗礼的图画小说(Graphic Novel),已然有近八十年。这期间,超级英雄漫画从诞生到成熟,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望星空》从人们对宇宙、自然、天地日月的追问求索,感叹人类自身的渺小与无奈入手,梳理了人们认识星空的过程,作者王巍搜集了很多相关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现夜空和星座。 《声音》是每年《读库》的保留栏目,本篇是对2014年的表达与记录。 -
读库2006-2010五年布封精装珍藏版
《读库》五年精装套装包括2006-2010年五年间的公开出版的各辑《读库》,全套三十册。五年《读库》的布装封面,分为五个灰度。 《读库》每两月出版一辑,每期320页,主要刊载文化、历史方面的非虚构文章。这些特稿多在一万字至五万字之间,一些人物、事件和作品通过这样的篇幅得以充分的呈现和展示。 几十辑《读库》,熔铸为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清明上河图”,“有趣、有料、有种”的稿件内容,精当的编排手段,厚重大气的装帧设计,扎实精致的印制质量,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被誉为“最具含金量的mook出版物”,屡年获得各大媒体的年度好书奖项。 -
万神殿堂
《万神殿堂》是在《读库》刊载的“建筑史诗”开篇之作,建筑史学者王南用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看得入迷的文字,把古罗马建筑奇迹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万神殿堂》中,王南用舞台剧的写法,让罗马众多经典建筑依次粉墨登场,透过这些巨石营造的结构空间,遥想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事件。 在配角们的精彩演出后,主角万神庙低调而华丽地出场。万神庙是整个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受其影响的建筑不计其数。 万神庙到底有何特质?屹立两千余年不倒而影响深远的万神庙到底何人所建?外观内部到底什么样子?这里留一点悬念,不剥夺各位翻书阅读时的惊喜及震撼之感。 《万神殿堂》曾刊载于《读库1303》,本次出版的单行本增补了图片,且采用了彩色印刷,更可见细节;尺寸相比《读库》系列有所减小,排版更加松快有节奏。 -
读库1002
一套失落民间的相册,引发了摄影界、学术界的无尽话题,也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生动标本。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连续六十二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福州的叶景吕先生从二十七岁到八十八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六十二张,还有他 1901年单独的照片,及1906年的结婚照、结婚四十年和六十年时和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从第一张清朝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同胞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 一年一照,是人生的仪式。一站一坐,年度交替,是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六十几张照片,叶景吕的目光始终淡定从容。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大起大落,但他对世间的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正是这种内心的充盈和强大,人格的独立和坚定,才造就了表面上一如既往的恬淡与笃定。他的一生,没有奇迹,也从无荒诞,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让身边人都享受着与他共处的阳光与温情。 “叶先生安息四十年后,我偶遇了他,不惑之年的我,也重新认知了自己和生活。”对这套照片做出详尽考证工作的收藏家仝冰雪说。 肖逢先生的“私人编年史”进入到1998年,以兼并、破产为主要方式的国企改革“攻坚”阶段,在这一年的搏杀尤其惨烈。他所在的钢铁厂也没有逃过这一劫,并上演了一出悲剧:“我去了车站,看见全厂大部分职工和家属以及很多周边居民聚集在铁路两旁。路基下,武警部队陆续开来,本地警方在维持着秩序,一些工人和家属给现场的人们送来开水。停止行驶的列车没有开门,旅客们很平静地看着外面这沉重的一幕。没有人来协调劝解铁路上的人们散去,等到武警部队集结布置完成,指挥的高音喇叭响起,我们最不愿看见的事终于发生了……当天晚些时候,铁路恢复了通行。” 前不久,我参加杨葵老师的新书《过得去》读者见面会。他当年编辑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正版销量将近二百万册。那个年代,中国家长望子成龙之切,让我突然联想到肖逢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话:“破产后的厂里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孩子们读书普遍用功了。重工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子弟校的教学水平比不上地方,加上厂里劳动密集型的用工机制能完全解决子女的就业,读大学本不是必须的选择。也许是破产和“铁路事件”给所有人都烙下太深刻的伤痛印记,促使孩子也懂事了很多……” 《北京四中》一文,是诗人北岛的个人回忆录。“1965年暑假收到录取通知,我终于考上北京四中。”过后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四中从此正式停课。“听到这一消息,我跟同学一起在教室欢呼雀跃,但自知动机不纯:那正是我数理化告急的关头——期末考试在即。”经历了两年的荒诞岁月后,他们又被裹入“上山下乡”的洪流,“北京火车站成了我们最后的课堂,新的一课是告别”。 《联大八年》是上下两册旧书,由西南联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除夕社”所编,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年出版。六十年前西南联大学生记录下的一百零二位教授,应该是最“原生态”的西南联大研究资料了。 对于研究回顾西南联大来说,这两册小书是珍贵的史料。收藏此书的张家荣老师说出对其的观感: 一是真实的教授。这些教授走着坐着、笑着骂着,支持或反对,学问或者政治,都在学生的面前一一展现,令人感佩。 二是真实的文字。虽是联大教授的小传,但应当是我看过最有趣也是最好的人物小传(所见有限),不是新八股,没有ABC,没有一二三,感性文字,感性人物。里面的人物以细节示人,使人的形象一下子就出来了,与当下介绍人或者名人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稍稍对比一下就发现了。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写?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三是真敢写。写这些教授小传的多为学生,有的很言辞很激烈,有的还用不断的反问,有的很冷静,有的很幽默,不但语言风格不同,而且里面人物风格和政治观点也不同(他们居然都能很好地相处)。还让人有点感慨的是,这些“同学”所写的教授,有的还是当权的人士,喜笑怒骂,居然不“害怕”报复。 四是编者的执着。这两种小册子印制恶劣,错字漏字不少,字迹模糊,纸张也很差,看不清楚,为了录下来,我连猜带蒙,费了不少时间,大致也就是目前这个样子了。但是当看完《后记》的时候,就会由衷地佩服编印者,并向他们致敬。 “那部分‘联大精神’失掉,实在太可惜了。”他说。 仓央嘉措活佛的诗如今风行坊间。而在《仓央嘉措圣歌七十首》的译者龙冬先生看来,“从历史背景和他生活信仰中剥离出来的仓央嘉措,已经变成一个‘情圣’ 了。这是对他的误读”,“仓央嘉措同他的作品,是现实、历史、文献、愤怒、沉痛、讽刺、隐喻、批判、孤独、压抑、冤屈、厌世、反抗、沉郁、缅怀、坚韧、信仰、感悟、意念、叛逆、理想、矛盾、宿命、率真、早熟、敏锐、豪放、焦虑、敏感、慈悲、预言。他无所不包,唯独不是一个‘情圣’”。 本辑藏书票为李晨老师绘制《鲁迅与他笔下的人物》。 -
读库0702
Mook《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
读库0703
《半世沧桑》为一位普通老人撰写的回忆录。他是一位国民党军官,经历了抗战和内战阶段,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视角,描绘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正如他的儿子杨运在《父亲的个人史》中所说:“站在民间的立场,争取民间的话语权,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感受普通人的感情。这样的历史才是鲜活的,完整的,可亲的。” “黄皮书”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出版物,供“内部参考”的文学类图书。这些每种只印大约九百册的书,并没有在设定的读者群中引起明显回应,反倒成为另外一代人的文学食粮和精神家园。本辑专题《有关“黄皮书”的不完全报告》打捞出关于“黄皮书”的一些史料。作者王晓说,“黄皮书”不单纯是一个出版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果实。如果写史,如果形象生动地写史,“黄皮书”是一份很好的材料。 《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是贺友直先生关于老上海巷弄风情的图文作品。他的《小街世相》被冯其庸先生誉为“《清明上河图》之亚”,前年曾在上海金茂中心展出,奈何该图篇幅太大,不能全貌展示在《读库》中,而《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恰可视为《小街世相》的局部大特写,而贺先生的文字也是拙朴洗练,尽管他老是说自己“不识字”,写不好文章。 《〈盲山〉前的李杨》介绍的是李杨从一个话剧演员成为电影导演,从德国留学到海归中国,拍摄《盲井》与新作《盲山》的人生历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在中国如何拍出电影的个人标本。 《边缘•艺术》是一本民间刊物,在美术界传播,每辑的“编辑档案”短小精悍,颇有《艺林散叶》遗风,又生动泼辣得多。本辑《读库》以“边缘人语”为题,将已经出版的各辑“编辑档案”一并刊录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美术界的怪现状和真面目。 标准收藏公司出品的CC版DVD一直为影迷追捧,其DVD封套设计也是别出一格。而CC公司发行的华语电影,却只有《花样年华》、《一一》、《辣手神探》和《喋血双雄》四部。于是有一个中国的民间设计师,自己设计了诸多中国电影的CC版封套。 ★ 本辑藏书票由王弘力先生绘制。老人家患椎间盘脱出,已经不能坐立,仍在病床上完成了这幅作品。 -
读库0800
大类目录为: 从0600到0706 相关人等 手记 佚稿 我们村里那些事 -
读库0701
我一直对《读库》的各位智囊说,《读库》最需要的是写得有趣周密的科普文章。我还曾与担任《新发现》杂志主编的严锋先生探讨,问他有没有理想的作者。他负责任地告诉我,国内优秀的科普作家,根本没有。 收到周黎明的《太空看长城采访记》一文后,我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让我比较满意的科普文章终于出现了。 长城是人类在太空中能看到的唯一人造建筑。对于这一说法,周黎明先生捋清了其源头,采访到了在太空中为自己设立专门课题的华裔科学家焦立中,拿到了焦拍到的第一手照片,就这个问题的细节,尽自己所能采访到了可以做出解答的人……他的文章,满足了我能想像到的一切疑问。 关于这一命题,用数学界的说法是,算是有了一个最后的证明。 《七十年代的斜阳》的传主是一代词人沈祖棻。当年与刘晖老师在SMN上聊天,就因为沈先生那句“有斜阳处有春愁”,我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说,可以为《读库》写他考证沈先生诗词和人生遭际的一些心得。半年后,他把稿子发给我。我对他说,你是用了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这篇文章。 《在人生的另一端》是杨浪先生继《地图的发现》之后推出的又一系列,这次求他首发于《读库》上。人生的另一端,是在北京西山的万安公墓。从故去的人身上,可以读出许多现世活的滋味。 将这一组稿子编发后,我突然有个想法,孤陋寡闻如我,不晓得有没有这样一个词:“墓园文化”。无论如何,能够抽空去墓地看看那些墓碑,也许就能能明白活着的意义。 《看,她们在跳舞》是甘露小姐拍摄纪录片《她们在跳舞》的一些手记。该片拍的是最美丽的一群女孩——芭蕾舞演员。 严锋先生写过《好书》、《好棋》、《好玩》、《好音》等系列,这次出山,写的是《好声》。《好音》写的是电影配音,《好声》写的是音响发烧友,里面重点写了神话般的叶立。看得我啊,馋得不得了。 本辑《读库》彩印的是王弘力老师绘制的《古代风俗图》中的部分精华,还配以他所配写的竹枝词。我个人最喜欢下面这张,将其贴在网上时,窗外正爆竹声声。 -
读库1505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彩色的昨天》,《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明星与素琴(上)》,《浮生》,《暴雨将至》,《与霍洛维兹同台》,《行星》和《〈罗兰之歌〉与〈杨家将〉》。 《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是那日松为《昨天的中国》一书写的序,介绍“一位真正的人文地理摄影师”——法国摄影师阎雷(Yann Layma)。三十年来,阎雷几乎走遍中国,用相机记录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变化。《彩色的昨天》展示了他在1985-1998年拍摄的三十多幅作品,杨浪为作品做了新的解读。 北京的五环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划开这个城市中的两个世界。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二楼出版机构发起的“六环比五环多一环”艺术调查项目,将调查对象锁定在位于五环和六环之间的村庄,四十名参与者分别驻扎在四十个村庄里,观察农村的厕所、分帮派的野狗与大街上的小贩,最终积累了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料。之后策展人崔灿灿策划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将调查结果做了视觉呈现;这篇《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是该田野调查项目的择要文字版。 《明星与素琴(上)》是两位年轻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通信。贺明星成长于黑龙江明水县,他的父亲曾从事地下抗日工作并牺牲,他的家族在土改中被清算,而他本人积极要求入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规模庞大的“南下干部”中的一名,赶赴江西省星子县接收工作,从此定居江西。誓与贺明星“远到临终”的王素琴在和明星通信一年多以后,也作为南下干部家属来到了江西。特殊时期这些私人信件成为揭发材料,幸由笔者偶然发现并整理,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 任晓雯的“浮生”系列,白描了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素材来自当面采访和翻阅口述材料。作者用非虚构的手法,趋近人性的真实。 从1980年《吃豆人》(Pac-Man)第一次在关卡之间加入过场影片开始,游戏便走上了电影化的道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还原、剧情的引入使游戏内容大为丰富,但游戏体验更加真实的同时,也限制了游戏的可玩性和玩家自由度的发挥。洪韵在《暴雨将至》里记录了三十多年来游戏在向电影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苦与甘,梳理了电子游戏中过场影片的发展史。 《与霍洛维兹同台》摘译自美籍俄裔小提琴家米尔斯坦的自传,记述了与钢琴家霍洛维兹作为崭露头角的古典音乐新锐,在苏联巡演的所见所闻。 曾在《读库1501》和《读库1503》发表《望星空》、《十二星座》的作者王巍,本次将视线聚焦到太阳系的《行星》之上。从与行星命名相关的神话传说,到星象占卜理论,再到现代科学中的行星特性,可以说,人们对天体运行奥秘的求索,贯穿了现代天文学建立的始终。 《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纪功歌”的代表作,《杨家将》为中国北宋时期的英雄传奇作品,两者讲的都是奸佞卖国,忠良遇难,最后沉冤得雪的故事,时间接近,情节相似,刘勃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
读库1506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八篇文章,《“占领圣保罗”》,《“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在德黑兰读莎士比亚》,《明星与素琴(下)》,《拉撒路之池》,《恋爱中的沈从文》,《铁翼雄风》和《三人行》。 曾在《读库1502》发表《里约大冒险》的张玥去里约走访城市贫民窟之前,曾到巴西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城市圣保罗,收集有关巴西城市治理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巴西高度不平等的土地与住房分配现状及其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围绕“占领城市运动”——无房者有组织地占领城市中的闲置楼房并在里面居住,对圣保罗的地方政治与住房政策进行深度调研。《“占领圣保罗”》展示了她拍摄的大量一手照片,以及搜集资料、各方约谈、实地走访的全过程,为席卷全世界的城市化问题切入了新的思考维度。 1994年,俞晓群被任命为辽宁教育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最让他兴奋的事情就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探讨与启动。当年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风靡一时,辽宁教育出版社冠以“新世纪”,以示时代差异。1995年到2002年的八年间,“新世纪万有文库”遍寻海内外各学科专家推荐书目,共出版了六辑近千册书。《“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记录下这一出版计划从孕育、成长到终结的过程,不仅是一份丰富生动的编辑出版笔记,也是一张作者学习、生活、工作的履历。 四个多世纪以来,莎士比亚一直充当着跨越文化、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以及人类定义和区分身份认同等种种藩篱的重要纽带。希望相互对抗和隔阂太久的人类,在共同参与的对话中重归于好,达到同一性。《在德黑兰读莎士比亚》一文写了莎士比亚是如何成功地使其作品变成一个让大家都能相会的地方。 《明星与素琴(上)》刊于《读库1505》,《明星与素琴(下)》继续讲述贺明星与王素琴两位年轻人的故事。王素琴来到江西之后的生活慢慢展开,通过两人之间的信件,试图解答这对革命同志为什么主宰不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只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彳亍向前。这不仅是贺王二人的私人史,也是一百年来国人的集体命运。 在《拉撒路之池》中,洪韵以DC漫画公司出版的超级英雄系列作品为例,探讨一个形象的设定对漫画产业的意义。对于创作者,真正挖掘出超级英雄背后的人性,避免偏重动作,探索叙事层面更多可能性是贯穿始终的难题。 “情书圣手”沈从文的恋爱观是怎么形成的?《恋爱中的沈从文》一文叙述了沈从文经历过受伤的初恋、近距离体察过他人恋爱的甘苦后,依然真诚、执著地追求张兆和,最终打动其芳心,修成正果;也从侧面勾勒出动乱年代沈从文在湘西、四川、北京、上海、青岛之间辗转,最后落脚北京的早年生活轨迹。 徐辰老师的这篇《铁翼雄风》追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大规模的空战。在一战中,交战双方纷纷改进技术装备、革新战法,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造就了一批年轻而功勋卓著的空军战士。他们创造纪录,也陨落长空,在整个战争期间,有超过一万五千五百名飞行器中的好小伙长眠不醒。 清代诗人陈裴之倜傥风流,仕途顺遂。正妻汪端出身书香世家,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女诗人和女学者,两人谈诗论事,谓为美谈。妾紫姬,温柔贤淑,嫁给陈裴之后,照顾大妻,侍奉公婆,无任何怨言。《三人行》一文正是描写了此种“中妇温柔大妇贤”,只是外人看似的完美,或许是以一名女性的过早凋谢为代价的。 -
读库1504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八篇文章,《行云纪》,《宝像》,《法国是他的父亲,阿尔及利亚是他的母亲》,《1949年的家书》,《梦回唐朝》,《滑铁卢二百年》,《龙虾风暴》和《诗人之死》。 从寥寥千字的唐传奇小说到剧本有多远?从梦想拍武侠片到电影上映要多久?从脑子里的构思到银幕上的电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刺客聂隐娘》一片的联合编剧谢海盟记录下这五年间的全部过程。本期《读库》第一篇《行云纪》节选自《行云纪:〈刺客聂隐娘〉拍摄侧录》一书,收录的内容包括剧本如何诞生、电影选角以及拍摄中的种种波折和“神来之笔”等等,且看编剧如何为了冰山一角搭建完整冰山,侯孝贤如何之为侯孝贤,满腹怪偏点子的阿城编剧时如何施展与无法施展,导演如何调教演员等幕后故事。 《宝像》指的是毛主席像。当下毛主席头像像章、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还零星在市场中可见,伟人的塑像至今也有不少仍屹立在城市广场中、校园里。但这些像章产生的背景,那个特殊的年代,围绕着像章发生的故事,经历过的人多已不愿再提,只因像章虽小却足以影响个人命运。作者肖逢愿围绕像章叙写二三往事尤为难得。 加缪出生在当时的法属阿尔及利亚,但之后阿尔及利亚发生因民族解放斗争,挣扎走向了独立。其间加缪在法、阿之间徘徊拉扯,在双方仇视时持反战立场、为和平奔走呼号,却导致了他在流亡中度过了大半生。《法国是他的父亲,阿尔及利亚是他的母亲》一文的作者克莱尔•梅苏德,其父亲与加缪一样,有着这同样的“父亲”和“母亲”。 《1949年的家书》勾画了几个普通人在极其不平静的 1949年的生命历程。他们在沧桑巨变中的人生选择、命运沉浮、家国情怀、坎坷心路,构成了历史的必要部分。 王南的“建筑史诗”系列,已在《读库》刊发过五期,我们已领略过古罗马建筑、汉代的陵阙、佛教的建筑造型艺术、六朝的石兽石柱等遗石以及拜占庭建筑。这次《梦回唐朝》揭开大唐建筑的大幕,带我们漫步长安城的坊间建筑,看壁画中的唐代佛寺,领略唐朝宫殿建筑杰作,最后驻足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原点佛光寺和南禅寺,感受唐代建筑文化精髓。 滑铁卢会战至今仍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会战。《滑铁卢二百年》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十个小时里滑铁卢会战的五个回合,从战略及战术角度分析了拿破仑为何战败。 近些年小龙虾风靡各地的高中低档餐厅,其红火诱人的样子尤为路边大排挡所青睐。《龙虾风暴》的作者余斌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从小龙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南京说起,讲述市井餐桌对龙虾的种种传言,大众百姓又如何享受这一美味,听听“身为下贱”的小龙虾如何“升俗为雅”的前世今生。 魏晋产名士,陆机就是其中一位。刘勃的《诗人之死》讲述的却是陆机身为亡国旧臣,卷入王族内斗,几经沉浮,最后兵败身死。其诗人气质在其中起了何种作用,每个人看到的恐怕会不同。 -
读库1503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双村记》,《超级人工智能之路》,《家长的小升初》,《上海交大解放日记》,《壳中之魂》,《私人文学史(续)》,《丁香花迷雾》,《十二星座》和《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瘂弦的文学创作多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故乡。《双村记》是由瘂公口述,王立整理的一篇对故乡的回忆录。“双村”指的是他们家的杨庄营和他外婆家的平乐村,瘂弦从小就在这两个相差十二里地的村子间游走,因此构成了他对故乡的全部记忆。他说: “一个人如果有完整的对故乡、慈母的记忆,可能够他写一辈子。”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这篇译文从今年初开始在网上流传,我们联系译者并取得原作授权刊于《读库》,以飨读者。这篇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目前学界对AI的认知及预测,同时提醒我们普通人,变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正如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所说,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郑州马国兴的儿子马骁备战“小升初”,他也有幸一起体验了全过程。《家长的小升初》里谈到了当今流行的租房陪读、家长论坛、各种风生水起的辅导机构,也记录了为儿子补习语文、参加名校见面会、模拟考、择校以及最终应考……孩子的“小升初”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家长的战斗,而这场战斗只拉开了未来各种较量的序幕。 何季民老先生多年前从北京旧书摊上淘得两本日记,时间是从1948年1月1日到1950年3月31日,即“民国末年”到“解放初年”,日记的主人是一位河南籍普通“进步学生”,当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二十八万字的日记记录了政局动荡、学潮风云、物价飞涨、校园应变、机关南迁、人心思定……国难时的上海滩头十里洋场,竟也是园照游、球照打、歌照唱、戏照看……何季民将其中一部分编辑整理成这篇《上海交大解放日记》,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多个侧面和丰富的生活细节。 曾在《读库》发表多篇“游戏”系列文章的洪韵,这次的笔锋转向了“动画电影”。《壳中之魂》围绕日本动画电影导演押井守的四部代表作,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藉由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克隆体与生命的对照,尝试回答一个终极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 孙玉祥的《私人文学史》曾刊于《读库1305》,勾起众多同龄人的阅读回忆,本篇继续讲述那个战斗年代的小故事。 《丁香花迷雾》从龚自珍的一首情诗说起,牵涉了晚清女词人顾太清的一段“暧昧事”。 王巍曾在《读库1501》发表过《望星空》,这次继续仰望星空,带来《十二星座》。此文系统梳理了十二星座在西方星象学的流变历史。在人类的宇宙观中,我们会发现今天乐于谈论的星座,其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熊菂是《读库》的老作者,《她的美曾使我疑惑》跟我们分享了她对名著译制片的记忆,打开那些被封缄的岁月。我们平淡虚无的人生因有阅读与观影的伴随,而增添了些许色彩。 -
读库0903
目录: 这是湖南。1937-1945。 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六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真实的“余则成” 浮生旧梦说隋唐 “卑劣的行径能够带来权力” 不死的堂·吉诃德 彼得·席格的斗争之歌 列仙酒牌 2005年,《潇湘晨报》记者邹容、摄影记者周志刚踏遍青山,寻访湖南抗日旧战场。他们的一手田野调查访问资料,在晨报“湖湘地理”专版连载。限于篇幅和其他原因,该系列在刊发时删除了部分内容。 邹容老师将稿子发给我时,所附信中言道:“我不知道做《读库》的新星出版社有无可能对此书感兴趣。或者你的《读库》对此有无兴趣。我们所寻访的人事,死的已死,早的六十多年前,近的才一年,但选择将他们抹杀和遗忘,太彻底,太无情。令我愧对那一丁点儿我所以为触摸到了的历史真相……” 我们尽力将邹容老师的原文恢复全貌,予以刊发,便是本辑《读库》中的《这是湖南。1937-1945。》一文。该文的功绩,非单是风餐露宿所做的田野调查,也包括对史料的广泛搜集和精心梳理。 《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六》确实只是“私人编年史”,“写这篇文章,是想讲述在那个大背景下,我这个普通人在一个局部的所见所闻,希望可以给宏大历史做一些形象的注脚”,这是作者的本意。所谓历史,还需要论证选择遗忘还是牢记吗?时隔三十年,大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操纵和改变,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对于经历者来说,可能根本就不用刻意“遗忘”。 继《读库0902》中的《海子的事》,本辑读库《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一文,写的是另一个诗人顾城。 该系列文章是作者刘春先生的一部书稿的部分章节。按照他的创作思路,是“想记录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用一本书,展示新时期以来百转千回的诗歌之河,记录一个时代精英的光荣与梦想。如果这潮流是轰轰烈烈的,我就浓墨重彩,如果这潮流趋向干涸,那我就沉下心来细细挖掘。那是一本理想中的书,是一个不愿意托付给别人而只期待自己去实现的理想。如果它能够完成,也将成为作者本身的光荣与梦想。2002年秋天,我向这条河流迈出了第一步。 ……无论从技艺还是思想层面,“第三代”都是值得研究,甚至大书特书,他们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艰辛的求学道路,他们在无书可读的年代,从“老三篇”、小人书、大字报,从糊墙壁的《人民日报》,甚至从烟盒、招牌、启事、赤脚医生手册、标语、小字条进入文学,最后走进文学史和诗歌史,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欢乐,多少启示。 为这一代人立传,一直是我内心的梦想,我要像爱伦堡写《人·岁月·生活》那样写一本书,向这些沉默的、喧哗的乃至泼辣的前行者致敬,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们的痛苦与光荣。 ……书稿完成后,目录的排序成了一个问题,经过与责任编辑商量,我选取了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按年龄大小排列。排完后我看到,20年前就已去世、目前影响最大的海子竟然是年纪最小的一个,这令我不胜唏嘘。 一批谍战电视剧的热播,让大众对该题材的兴趣骤增。杨浪老师“从众”立题,以“余则成”为由头,其实是依靠他常年搜集的史料和深入的探究,披露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脉络。 现实中的“余则成”吴石先生并没有余则成般逢凶化吉,他在台湾的“潜伏”生涯一共只有七个月的时间,即被捕就义。 意味深长的是,几十年后,国共两党在海峡两岸,均为吴石立碑纪念。处决吴石的国民党一方,在2000年举行“1950年仲夏的马场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特展,“愿今天台湾的人民记取教训,放下仇恨一页”,有人反思“这是中国人的不幸,为政者不可不慎,勿以众生为刍狗”。2002年8月,台北市政府设立马场町纪念公园,碑文可供咀嚼: 一九五零年代为追求社会正义及政治改革之热血人士,在戒严时期被逮捕,并在这马场町土丘一带枪决死亡。现为追思死者并纪念这历史事迹,特为保存马场町刑场土丘,追悼千万个在台湾牺牲的英魂,并供后来者凭吊及瞻仰。 本辑藏书票仍由姬炤华先生绘制。 -
读库0700
这本书里包括《读库0600》-《读库0606》的目录索引、内容简介、幕后花絮,与《读库》有关的人与事,一些编辑心得,这套丛书创业过程中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和说不得的故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