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晚清民国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作者:桑兵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国学研究与西学、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等等,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不仅可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花随人圣庵摭忆

    作者:黄濬

  •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

    作者:李楠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插图本)》主要内容:小报是现代都市中以消闲趣味为主、拥有广大中下层市民读者的小型报纸,是体现近现代市民文化变迁的典型文本。由小报入手,作者对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整合性的思考。 小报想像的上海,是以名人为都市意象符号,用“流言”编织都市的叙事历史,充斥着摩登、流行、物质欲望的都市空间。 小报文学是新旧调和的市民大众文学,小报小说以连载性、时尚性、未完成时态与新闻结缘和性爱主题为特点,是市井众生的“浮世绘”。 小报散文直接继承中国古代笔记小品的传统,是以近代“报章文体”为基础、经“洋场世俗才子”小报文人玩世品格调适而成的游戏文字。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插图本)》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梳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兼具资料性和可读性。收录了有关上海小报的老照片百余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当年上海的都市风情。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插图本)》出版后,受到读者喜爱、专家好评。
  • 十个人的北京城

    作者:田茜,张学军

    城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的历史。对于拥有850年历史的北京城,近现代史只是其中的篇章,但因为有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鲁迅与老舍等文化大家活跃其中,便牵出城与人之间深深浅浅的情缘。北京是蔡元培培育自由、民主学风的城市,也是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地方。是康有为壮志理想的失意地,也是徐志摩爱情的追寻地。平静的太平湖,接纳了老舍先生无法释怀的一腔委屈;但消失的城墙却只能陡增梁思成先生的扼腕叹息。读一代大家与北京的故事,既是读城市的历史,也是读一个城市的心灵史。
  • 西学东渐记

    作者:容闳

    《西学东渐记》包括总序,自序,附录,后记和二十余章内容。字里行间无不无不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思想民。《西学东渐记》前五章缕述。我赴美国前的早期教育,以及到美国后的继续学习,先是在马萨诸塞州芒森城的芒森学校,后来在耶鲁大学。 第六章从我出国八年后重返中国开始,一向被当作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个东方人变化其内在的气质,使他在面对感情和举止截然不同的人时,觉得自己倒象来自另一个世界似的,那不就可怪了吗?我的情况正好如此。然而,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而更加强了。因此,接下去的几章专门用来阐述我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我对中国的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随着中国留学事务所的突然撤销和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的一百二十名留学生的召回,我的教育事业也从而告终了。
  • 民國乃敵國也

    作者:林志宏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 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 杨度(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长篇历史小说《杨度》原名“旷代逸才”,先后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长篇小说奖。 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才华卓绝,抱负不凡,由国学名师王岂运授与帝王之学,又东渡日本研究君主立宪政体,立志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这部小说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