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农村

  • 六大以前

    作者:中共中央书记处 编

  • 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 and Reform

    作者:Huaiyin Li

    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 and Reform offer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rural life after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detailing villager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campaigns since the 1950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 the collective system, family farming and non-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reform, and everyday life in the family and community. Li's rich examination draws on original documents from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ctives, newly accessible government archives, and his own fieldwork in Qin village of Jiangsu province to highlight the continuities in rural transformation. Firmly disagreeing with those who claim tha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ural China represent a radical break with pre-reform sociopolitical practices and patterns of production, Li instead draws a clear history connec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ecological,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at have persisted from the collective era.
  • Accountability without Democracy

    作者:Lily L. Tsai

    This book examines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how citizens get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roads, schools, and other public services they need by studying communities in rural China. In authoritarian and transitional systems, formal institutions for hold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ccountable are often weak. The answer, Lily L. Tsai found, lies in a community's social institutions. Even when formal democratic and bureaucratic institutions of accountability are weak, government officials can still be subject to informal rules and norms created by community solidary groups that have earned high moral standing in the community.
  • 农民的新命

    作者:赵树凯

    本书以“农民的新命”为主题,全书分五章,32篇。“导言”部分集中论述中国农民在当代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历史命运演变,并力图探究这种命运遭际的体制机理,重点分析改革以来的大流动所展示的农民命运。第一章“新步履”,主要讨论农民如何冲破体制藩篱、迈开离乡离农的脚步所蕴含的政治社会内涵和经济后果,分别讨论作为人权的流动权、流动的组织机制、流动的发生过程、流动对于乡村经济的影响、流动对于农民自身的挑战等。第二章“新生存”,主要讨论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生活状态,涉及就业环境、生活环境、子女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第三章“新治道”,主要讨论农民流动对政府政策和城市管理的挑战。第四章“新起点”,主要讨论农民流动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新发展。
  •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

    作者:王沪宁

    "中国哪一天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我想应当是整个社会均衡的现代化,是11亿人共享的现代化,而非城市或一部分人口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的现代化,在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本书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6-1993) 一等奖(199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1999年)。
  •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作者:黄宗智 编

    收录国内外有关中国乡村研究方面的9篇论文,内容包括汉唐间中国的乡村社会组织,近代珠江三角洲、河北农村的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农村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日常生活,宗族组织、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以及农村自治等方面的新特点。《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的作者大都从具体个案出发做实证研究,展现了中国乡村研究的新视野。 目录 秦 晖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刘志伟 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 李怀印 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成: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 刘 昶 在江南干革命:共产党与江南农村,1927——945 卢晖临 革命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分化模式及其变迁:社区研究的发现 阎云翔 从南北炕到“单元房”——黑龙江农村的住宅结构与私人空间的变化 张 静 村庄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华北西村案例分析 斐小林 集体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经济转轨和农村工业化的贡献:一个资源配置模型的解说 彭玉生 折晓叶 陈婴婴 中国乡村的宗族网络、工业化与制度选择 稿约
  • 云南三村

    作者:费孝通,张之毅

    《云南三村》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和他的助手张之毅先生上世纪30 年代末40年代初在云南内地农村所作的调查报告,包括了《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其中的“禄村”、“易村”、“玉村”分别是指禄丰、易门、玉溪的一个村庄。 进行这些调查的时候,正值“强敌压境,家乡沦陷”的抗战初期,“为什么一个所谓‘学成归乡的留学生’会一头就钻入农村里去做当时社会上没有人会叫好的社会调查?”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的序言里边问边答:“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在抗日的战场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为了解决那个更严重的问题,我有责任,用我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 从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话里,我们清晰地读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这一目的,费孝通先生利用类型比较法,有的放矢地选择了中国农村的几种“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由一点到多点,由局部到全体,进而认识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在尝试了广西大瑶山调查和江苏太湖边上的江村调查之后,1938年至1942年,任教于云南大学并主持社会学研究室工作的费孝通和他的助手张之毅,利用6年时间完成了“云南三村”的调查。以当时的条件来做这样细致的工作,其艰辛可想而知。正如费孝通先生描述:“易村的工作环境,实在比我们所有的工作地方都困苦。不但我们曾好几天除了花生外,没有任何其他可以下饭的东西,而且人地生疏,没有半点借径。一切都得硬硬的打入这个陌生的社区中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社会学家们不畏艰难,不辞辛劳,以坚强的意志和严谨的治学做成了不同凡响的事。这是一种何等的求知精神,何等的治学态度!也因了此,《云南三村》才折射出它永恒的价值,闪烁着它不朽的光芒。 而今,时间过去了六七十年,捧读手中的这本《云南三村》,我们为之动容。三个村庄的调查报告,超过30万字,六七十年前的农村社会生活,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农作活动、土地利用、家庭消费、农村金融,甚至成年男子年产人粪、上门姑爷的经济因素等等,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学家们均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实例,科学的剖析,具体而微地调查出来。其中的细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譬如在调查干田冬作物的劳力费用时,社会学家们列表细分,蚕豆种植过程中的拨豆、挑豆、打豆、挖沟、按豆等项工序,每道需要多少男工,多少女工,每天工价多少,工食多少;计算嫁娶费用时,回婚、吃大箩、压定、过大礼、酒席各要多少钱,男方收支多少,女方又是多少;介绍土纸的制造时,社会学家们甚至将舀纸房、炕纸房的全套工具,标明尺寸绘制下来。 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决定一件事的价值。看了这些,我们也才能明白费孝通和张之毅何以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学者,才能明白《云南三村》何以具有深远持久的社会意义。为避日机轰炸,费孝通和张之毅是在呈贡的一座魁星阁上完成这部著作的。“战时内地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义的事。吃得了苦,耐得了穷,才值得骄傲和自负。”在这本书里,我们更读懂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从司马迁的发愤著史到明清“小学”学者的考据作风,从闻一多的“三月不下楼”到费孝通的《云南三村》,这种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始终贯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在世界,成为文明传承和社会进步的不尽源泉。 时下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文化的多元使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绚烂多彩。然而不幸的是,即使是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浮躁的空气也弥漫了知识的殿堂,不少的学者和更多的学人,追求的往往只是物质的利益和虚假的声名。他们中许多人的智识,仅仅局限于查找他人的成果和网上的资料并组织成篇,这种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肯定对社会是没有多少意义的。面对《云南三村》,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种治学精神的普遍断层呢? 我们需要《云南三村》,我们需要传统的治学精神。 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间贯串着一条理论的线索。《云南三村》是处在这条线索的重要环节上,而且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也表现得最为清楚。因之,要理解魁阁所进行的这些的社会学研究,最好看一看这本《云南三村》。 《云南三村》是从《江村经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在解剖这一只“麻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概括性的理论问题,看到了在当时农村手工业的崩溃、土地权的外流、农民生活的贫困化等等,因而提出了用传统手工业的崩溃和现代工商业势力的侵入来解释以离地地主为主的土地制度的见解。
  • 什么农村 什么问题

    作者:贺雪峰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2004年年初写作的题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五篇论文,试图以对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揭示农村内部结构的复杂层面,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农村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主要写于2004~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民行动逻辑的论文,试图从村民和村庄的角度解释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现象。三是写于2005~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村研究中经验研究重要性的文章,是在农村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调研方法的一些感悟,及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期待。四是2001年以来主要由我执笔表述的华中农村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共识与策略。此外,导论部分是2006年应《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邀请所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的章,试图站在我们的立场对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作些归纳,对乡村治理的可能发展作出描述。
  • 后村的女人们

    作者:李银河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是作者从未出版过的新作,是一份翔实生动的调查研究报告,也是李银河教授关于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的最新研究作品。该项调查始于2006年秋,2007年夏结束,成书于2008年,2009年补充整理后,首次出版面世。 本书以描述性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村——后村的家庭结构、性别权力关系等情况,针对女性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她们在上学、就业、婚嫁、抚育后代、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方面与男人的权力差异,从而得出当代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正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缩小。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当前社会学界对农村家庭权力关系变迁研究较少,而这个问题相当重要。研究的难点在于中国地域广阔,难以通过抽样或非抽样方式获取最全面、客观的材料。本研究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主,回避了这一问题。本调查内容详细、充实,是一本“有趣”的社会学研究作品,是对农村权力关系的生动记录。
  • 一个中国村庄

    作者: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
  • 土地的黄昏

    作者:张柠 编

    这是一部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性著作。本书试图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方法,对中国乡村经验及其微观权力形态进行全面的文化分析。与历史学家和社会问题专家的宏观权力分析视野不同的是,本书从微观权力以及经验冲突角度入手,通过对时间、空间、嚣物、身体动作的哲学和心理学分析,更为细腻地叙述了宏观权力结构在乡村经验的各个层面(比如乡村器物——农具、家具、玩具层面、身份等级层面,乡村的时间体验和空间经验层面,微观社会学的身体姿态和表现层面等)的转化过程。本书涉及到乡村时空哲学、农民心态分析、器物现象分析等方法,但所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乡村微观权力形态分析的通道,也是重现(重新编码)乡村经验的方法。本书的另一特点是,采用了理论逻辑融会于叙事过程之中的方式,全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中国乡村

    作者:萧公权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 本書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 Chen Village

    作者:Anita Chan,Richard M

    The first two editions of Chen Village presented an enthralling account of a Chinese village in the throes of Maoist revolution followed by dramatic changes in village life and local politics during the Deng Xiaoping period. Now, more than a decade and a half later, the authors have returned to Chen Village, and in three new chapters they explore astonishing developments. The once-backwater village is today a center of China's export industry, where more than 50,000 workers labor in modern factories, ruled by the village government. This new edition of Chen Village illuminates, in microcosm, the recent history of rural China up to the present time.
  • 乡村中国纪事

    作者:李怀印

    内容提要: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探究在集体化和改革时期中国乡村的社会经济变化,重点考察位于长江下游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秦村”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从中所折射的中国农民在不同制度设置下的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并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乡村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国家和乡村的关系,基层干部与村民的关系,集体化时期的经济激励与农业效率的问题,以及改革时代的新发展。 作者简介: 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TheUniversityofTexas atAustin)历史系副教授。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1993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师从黄宗智教授,研究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2000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ViI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1875—1 93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和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and RefO rm:A Micro—Histo ry.1948—2008(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本书获第三世界研究协会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9年度杰出学术贡献奖。目前正在从事两项课题的研究,一是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叙事,初步成果发表于Modern China及History and Theory等英文学术期刊:另一项则为从全球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中国国家的现代改造和社会转型所作的比较研究。 目录: 插图列表001 重量、长度及货币换算001 秦村行政变迁001 英文版前言001 中文版附记001 第1章 导论:关于中国农民的对立观点001 第一部分 1950年代的囊从与抵翻 第2章 经济利益、身份认同与意识形态:农业集体化021 第3章 “群众闹事”: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044 第4章 大跃进及其后果071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下的权力和控制 第5章 “正当的武器”:集体化时期的政治参与 095 第6章 文化大革命:一个多侧面的经历 123 第7章 国家的延伸:“文革”时期的基层控制 141 第三部分 个人、家魔和集体 第8章 集体化时期的日常劳动策略163 第9章 家庭周期和收入差异186 第10章 农业增长和社会进步204 第四部分 改革时期 第11章 去集体化235 第12章 国家的收缩:乡村政治和社群生活255 第13章 从统治到治理275 第14章 结论291 参考文献308
  • 田园将芜

    作者:江子

    本书是一部保存了中国南方乡村民间文化记忆的散文读本,也是一部讲述城市化进程下的中国大陆乡村现实命运的纪事文集。 作者江子先生是乡村后裔,他凭借描绘江西赣江边一个叫下陇洲的村庄的地理经纬、历史记忆、身体疼痛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他对五千年乡土中国的眺望和思考。 当乡村被逼到坍塌边缘,中国精神昔日赖以维系的乡土已瓦解时,我们的家园是否有重建的可能?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乡土中国,将会走向何方? 这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同时也是一部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乡村读本。
  • 乡痛,在城市的深处

    作者:徐晓,梁晓燕

    目录 序言 编者的话 辑A:悲情乡旅 千里背尸还乡记 给父亲的一封信:一位硕士生对姐姐的深切忏悔 哀山乡赋——我的故乡记忆与现实 在东北松花江上 回到家乡,看见荒凉 挤火车 大学生支农日记:农村为什么这么穷 我的一次下乡经历 原乡人 辑B:我,是一个农民 请不要和农民聊矿难 农村:被背叛的记忆 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乡痛——一位农家子弟的忏悔书 我是一个农民 请不要对穷人大声发笑 千万不要当农民 出身农村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一首诗面前羞愧难当 我的逆境独白 乡下同学 闰土,在城里 一个民工的月账本 农民工彭红平百日生存实录:虫子一样的生活 一位农民工的“黄金周” 一个上海白领的苦闷 辑C:我的父老乡亲 姐姐不能回家 贫穷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想在你心里留一滴眼泪 这一只手的分量与感情 等待在天堂相见 堂屋中间的棺木 被谢绝的礼物 父亲的眼泪
  • 新乡土中国

    作者:贺雪峰

    本书是对当下中国乡村所做的调查,全书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全是一篇篇短小的调查笔记,一点点建立起关于中国当下农村的各个面向。六十多篇笔记使活生生的乡村如在目击,呈现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作者抓住生活细节做深入透视。如:农村里的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制度下乡,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积极行政的功与过,等等,让你最终沉浸到乡村中,冲击你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让你去思考,甚至想有所行动。这正是不易觉察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
  • 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海报:
  • 粮民

    作者:爱新觉罗•蔚然

    该书再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的评价是:“蔚然所记录的真实中国农村的贫困,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一般媒体上所接受的资讯,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的想象。这本书中的‘故事’,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会的一个断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问题增加几分必要的焦虑感和紧迫感。”
  •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