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革命

  • Anyuan

    作者:Elizabeth J. Perry

    How do we explain the surprising trajec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Why has it taken such a different route from its Russian prototype? An answer, Elizabeth Perry suggests, lies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 during their revolutionary rise to power and afterwards. Skillful "cultural positioning" and "cultural patronage," on the part of Mao Zedong, his comrades and successors, helped to construct a polity in which a once alien Communist system came to be accepted as familiarly "Chinese." Perry traces this proces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Anyuan coal mine, a place where Mao and other early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obilized an influential labor mov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revolution, and whose history later became a touchston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ce known as "China's Little Moscow," Anyuan came over time to symbolize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Yet the meanings of that tradition remain highly contested, as contemporary Chinese debate their revolutionary past in search of a new political future.
  • 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

    作者:高戈里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接收改造国民党部队188万人,而国民党第六十军是唯一一支起义后被整军改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的部队。该书以纪实的笔法,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文献记载和历史档案,以及对近200位亲历者的采访,详细记述了国民党第六十军长春起义的前缘后果、起义后的思想改造和组织整编过程,如安东整训、兴隆整训、“泪血大控诉”和“思想还家”运动等,以及改造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在解放大西南和抗美援朝战役中的英勇战绩等重要节点。通过部分起义官兵和改造起义军干部的自述,详细记述了部分起义官兵的人生经历和他们起义后弃旧履新、命运多舛的心路历程,如由于当年接受思想改造的深度不同,以及种种个人(如受旧制度和旧军队的影响程度)或历史(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等原因,有的人起义后被历史的大潮无情地吞没,有的人起义后虽历经了个人命运的多舛却对当年的起义始终无悔。该书毫不隐讳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在实现新旧交替过程中思想改造的艰难与曲折。
  • Dialectic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作者:Jiwei Ci

    In a comparativ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Jiwei Ci provides an thought-provoking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from Maoist utopianism to reform-era hedonism. Ci argues against the common conception of the Maoist project as ascetic utopianism. Instead, he sees sublimated hedonism as an integral part of utopianism, and through ideological bankruptcy caused by the irreconcilable separ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meaning creates nihilism, in turn leading to full-scale hedonism. Under this universalizing framework, Ci presents the materialist roots of Maoism his detour on the road to capitalism, refram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s struggles against the routinization or depersonalization of charisma,and even reinterprets the Democracy movement and recent anti-corruption agitation as inherently hedonistic.
  •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作者:石约翰

    本书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近两百年革命历程与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历史关系的考察,辅以对中国社会内部的发展演变作理论上的综合理解,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求索借鉴之理想就是中国社会中已丧失的、长期被遗忘的传统。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冲击与影响,激活、唤醒了中国业已遗失的传统。当今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努力探索自己的道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时而平缓、时而激进的反传统浪潮之后,认真清理分疏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结续传统,融会新知,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作者独具一格的思考对此当不无启迪。
  • 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

    作者: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1925-1927)》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托洛茨基曾与当时的斯大林路线进行了殊死斗争。他指出,民族解放斗争实质上仍是阶级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批判斯大林的阶级调和论,主张共产党退出国民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革命高潮时建立苏维埃,夺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托洛茨基的建议未能付诸实施,但他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准确预见,堪称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的典范。 《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1925-1927)》集结了托洛茨基文章中所有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论述,选取于现存各国的各个语种的公开出版物,按写作的时间顺序爬梳整理,以精炼到位的翻译语言,再现了这位伟大先知的独特智慧和预见力。
  • 革命中的中国

    作者:(美)马克・赛尔登

    该书为阅读中国丛书的一种,作者是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原作写于1960年代,1990年代做了修订,1995年出版修订本。它重申了初版最初研究的核心命题和观点,特别是它把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虑,它发现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做出的土生土长的贡献,它确定了1941~1942年具有分水岭般的重要性,战争和革命事业都在此找到了新的综合点,它还重申了"延安道路"在日本敌后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修订本后记中的总结是耐人寻味的,他说: 当我在1990年代反思"延安道路"时,我所得出的结论是: 其一,作为对抗战时期中共革命实践的总结,"延安道路"所体现的是世界边缘地带所发生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和革命变革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它对关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也有重要意义,其贡献包括使占人口大多数的自耕农获取更大权力的那些政策,如由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所构成的"静悄悄的革命"和互组合作及民主政治的初步发展。原著的中心点依然是正确的。 其二,然而,由于我在早期研究工作中的疏忽,在我总结出来的"延安道路"道路中又掩盖了专横与倒退的倾向。当这些倾向在人民共和国时期,特别是1957年、1979年、1989年等年头被发展到极端时,其结果是令人悲痛的,同时也有违中国革命那些最美妙的诺言,包括实现民主、平等和是农村摆脱贫困。 从我所总结的"延安道路"中,我们可以追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的那些矛盾的起源。为了使"延安道路"中最富有人道的那些因素得到发扬光大,也为了辨清那些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人类解放的那些专横势力,用复杂的眼光去认识"延安道路"将大有裨益。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马克o赛尔登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认识中国革命中的"延安道路",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该书中文版出版对于中国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人的命运

    作者:(法)马尔罗(Malraux,A.)著;

  • 难得本色任天然

    作者:孔丹

  • 玫瑰坝

    作者:谢宝瑜

    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中散佈著很多大大小小的山谷,當地人把它們稱為“壩子”,玫瑰壩便是其中之一。這裏的交通不便。壩子裏的人很少走出去,壩子外的人很少走進來。山民們孤陋寡聞。除了土匪和貪官污吏偶爾騷擾,他們的生活單調平靜。然而,一九五零年,革命的大潮涌進了這個偏遠的角落,使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徹底地摧毀了延續了千百年的舊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