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李鸿章

  • 李鸿章出使欧美真相

    作者:王培垠

    一本大清帝国的衰亡史,一位近代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一场惨烈至极的海战,拉开近代中国历史的屈辱序幕。湛蓝的旅顺湾,一网打下去,能打捞上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李鸿章,这位大清王朝的权臣,始终在晚清政府的政务、政要中,如日中天,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时人说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说晚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而舟大也……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邓小平在关于香港回归、中英谈判时说,今日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甲午战败,李鸿章代表无能的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之后,遭到朝野上下的指责、唾骂。龙颜一怒,他被摘去三眼花翎,只好委身寄宿于贤良寺。   蕞尔日本岛国通过一纸条约获得了辽阔的中国领土,这引起了俄、德、法、英、美列强的妒忌、不满,他们欲再次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照会日本,威胁清廷,妄图也签订条约以获重利。   适逢俄国新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他们要求清廷重新起用李鸿章。岌岌可危的清廷政府只得让李鸿章再次出山,往贺加冕,出使欧美,试图力挽清廷这艘千疮百孔的旧船在世界的狂风恶浪中于不覆之地。   头等钦差大臣、三眼花翎李鸿章,再次受任于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胸怀侥幸,希冀东山再起,衔使命、携双子,扶榇出使欧美,为寻外援,万里远行。   这次出访,一方面是为了“联络西洋,牵制东洋”,以便保护清廷;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国海关进出口税收,以增加清廷的中央财政收入。   李鸿章带着屈辱,带着悲凉,带着求援,带着重负,带着日本暴徒射在脸颊上的子弹,乘坐高悬着大清龙旗和头等钦差大臣官旗的邮轮,驶离吴淞口。李鸿章赴俄怀着“以夷制夷”的打算——联俄制日,既然有求于对方,就要给对方若干利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代表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救条约》(《中俄密约》),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清政府却增加了无比沉重的负担,后患无穷,这一切,李鸿章尽在不知不觉中……   “以夷制夷”的策略,表面上似乎初步实现,而增加中国进出口关税,连这样一个主权国起码的要求,也被西欧各国以种种借口大加回绝。摇尾乞怜的滋味,着实让“东来紫色满函关”的李鸿章大受委屈,深感“弱国无外交”,深感只有国际强权,没有国际公理,锐气顿失。   李鸿章周游列国,受到各国最高礼遇,品尽天下美酒佳肴,享受西欧异国厉情。相形之下,他那颗爱国爱民之心无处倾诉,兴国兴家之计无法施展,索性乘兴观光,沉醉于山水筵宴之间……
  • 权谋高手李鸿章

    作者:雾满拦江

    《权谋高手李鸿章:力挽狂澜》内容简介:晚清政坛云谲波诡,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缠斗不休、势同水火,外部列强环伺、步步进逼,李鸿章如何运用他炉火纯青的权术谋略,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突破晚清军事、经济、外交的困局,最终成为让慈禧太后赞为“再造玄黄”的官场不倒翁呢?中国幽默讲史领军人物雾满拦江积多年研究心得,以新史料、新视角、新观点,以诙谐流畅的语言,为你真实展现李鸿章如何运用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力挽晚清狂澜。
  • 李鸿章评传

    作者:谢世诚

    本书采取“传”与“评”、“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结构,全面研究了李鸿章的生平活动和思想。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其从经世致用思想向洋务思想嬗变及进一步发展的历程,从而深入探讨了这一跨越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从最核心的层面上参与了晚清所有重大活动的枢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作风的特点,作为封建重臣与清醒认识世界形势的政治家、思想家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正确论证了他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 淮军四十年

    作者:季宇

    《淮军四十年》是一部由季宇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重要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以淮军四十年兴衰为主线,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迅速衰朽以及各社会阶层奋力挣扎的历史。 从1862年创立,到庚子事变,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中,淮军经历了由镇压太平天国到清剿捻军、从洋务动动到中法战争、从甲午战争到庚子事变等等重大事件,在这“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社会大动荡中浮沉跌宕,留下了深深的轨迹。往事如烟,岁月如梦。 拨开历史的尘雾,重新回顾晚清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或一支军队的兴衰浮沉,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悲痛。
  • 李鸿章回忆录

    作者:[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2011年是李鸿章逝世110周年。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一百年前,在各色人物出于现实利益考量,将李鸿章妖魔化为“卖国贼”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版,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李鸿章的一生,描绘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该书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曼尼克思宣称从李鸿章一百六十多万字的日记和家书中编撰而成,但这却遭到史无前例的巨大争议。书中展现了李鸿章作为文人一面的浪漫,作为外交活动家的卓越成就,和在甲午海战失利后的内心苦?。 美国评论家认为曼尼克思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和最具天才的历史小说作家。《李鸿章回忆录》堪称是一本伟大历史小说,它的整个故事,本身也如同一页传奇。至今还有一些懒惰的历史研究者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给历史研究带来黑色的玩笑。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即使这是一部小说,它也比任何其他严肃的传记,都更为贴切和传神地写出了李鸿章:一位高尚的、孤独的、无奈的先行者!
  • 李鸿章全集

    作者:李鸿章,顾廷龙,戴逸

    该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李鸿章著作汇编,共39卷、2800余万字,全面收录了包括奏折、附片、咨札、批牍、问答节略、题本、电报、信函、家书、诗文等李氏文献史料,其中近三分之二系首次公开披露。这些史料广泛涉及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对深入研究晚清历史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 李鸿章传

    作者:苑书义

    《李鸿章传》(修订本)介绍这位生前生后毁誉参半的人物,通过记述其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半个多世纪,“坐镇北洋”、“汉臣中权势最巨”的生平,也透视了晚清政局与社会演变。

  • 刀锋下的外交

    作者:董丛林

    《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内容简介: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时,是与“洋将洋兵”打交道的主角,平捻之后又升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正式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天津教案、中法和战,从一个教堂到一堆教案,充分体现了李鸿章其忧患意识和防患弭患的策略构想。甲午海战到“马关议和”,成为李鸿章政治外交生涯中最大跌落点,“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却尽”了。《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史论结合,叙事生动,论说独到,再现了起伏跌宕,机谋无奈的晚清外交史上真实的一页,是单从外交方面来评价李氏的一部作品。
  • 李鸿章家族

    作者:宋路霞

    一个家族,因李鸿章的命运,先是大红,后是大黑,悬殊之大,有若天渊。这部家族沉浮史,本身就是近代社会变动的缩影,很值得研究。这个大起大落的家族,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竟出了那么多的人才,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散处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这种众多人才出于一家的现象更值得研究。家境、家风、家教、遗传基因、个人气质、逆境的锻炼,都在家族演变中发生作用。这样的家族,实在是社会史研究的极好个案。 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首次披露,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缺憾,解决了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加深了人们对李氏家族及近代历史的理解。 在作者潇洒流畅的笔下,本已非凡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时而风轻云淡,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哀怨缠绵,让读者或忧或喜,时惊时叹。 这是一本资料、文理、词章三长兼具的书,在存史、教化、娱情三方面,都值得一读。
  •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精装)

    作者:雷颐

    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获奖辞: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近代史专家雷颐的新著《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以晚清名臣李鸿章从发迹到去世的重要奏折与信函为切入口,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表面上看,他从“为官”、“外交”和“洋务”三个方面考察了李鸿章一生的为人和事功,实际上作者在展现李鸿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发迹轨迹的同时,更向读者展现了这一幕背后,晚清帝国逐步崩溃的全过程。 既要做官,又要做事,但首先是自保,这才是李鸿章的立场。全书由这点出发,论及李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对李鸿章作为改革先锋的一面大为褒扬。 本书从李鸿章一生的重要奏折和信函切入,从“为官”、“外交”和“洋务”三个方面考察了李氏一生的为人和事功;既有对其官场老谋深算和打报告艺术的精微探析,更有对衰世忠臣在大变动时代里努力有所作为、又终不能有所大为的无奈与凄凉的同情与感叹,同时那个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现况,在书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本书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从发迹到去世的重要奏折与信函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发迹轨迹,也可以看出晚清帝国逐步崩溃的全过程。李鸿章的官场心机、政治手段,尤其是其向“中央”打报告功夫堪称一绝。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上下级关系存在的地方,本书都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 史海回眸李鸿章

    作者:梁启超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第二部分是由蔡尔康先生编纂的《考察政治日记》。在《李鸿章传》里,梁启超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给李鸿章以客观公正的评价,通篇文言,用字渊博,尽显大家风范、国学底蕴。《考察政治日记》以记实的方式详尽地描绘了李鸿章出访欧美八国的点点滴滴,包括行程安排、权臣会晤、要事谈判、觐见君主、观光游览、政治考察、宾主晏会等等,向您展开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访问画面,让您能够从中细致地了解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发展历程,更深入地了解李鸿章其人,其事,了解他出访欧美各国的得与失。由曾在《民报》、《寰瀛画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任职的蔡尔康先生编纂而成。
  •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第2部

    作者:黄治军

    十九世纪90年代的最后五年,丧权辱国的现状极大挫伤了底层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而外国传教士们种种与传统民俗相悖的活动让民众的屈辱转化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排外运动。义和团运动在1899年至1900年突然爆发,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整个华北大地。而慈禧则充分发挥其“政治智慧”,借着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旗号利用民间势力打压对其最具威胁的外国势力,却最终演变成“向十一国宣战”的疯狂,为大清招来了八国联军的滔天巨祸。 各怀鬼胎的八国杂牌军,从护卫使馆转为进军北京,奸掠焚杀,掀起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浩劫。面对同仇敌忾的大清军民,为什么松散的八国联军两个月内就能轻松地攻入大清的都城,使大清险遭灭顶之灾?在列强利害关系极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八国联军侵华”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作者带您重返1899年至1900年的华北大地,以当时诡异而惨烈的动乱、战乱现场中的每一个细节。
  • 权谋高手李鸿章

    作者:雾满拦江

    《权谋高手李鸿章》内容简介: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他身居权力中枢40年,前后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国家倚重,名满全球,中外震仰,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独步中国式官场权谋之巅。从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官场神话是怎样做到的?晚清政坛云谲波诡,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缠斗不休、势同水火,外部列强环伺、步步进逼,李鸿章如何纵横捭阖,既能敢于任事,支撑危局,又能精于自保,身居高位40年,掌控晚清军事、经济、外交权柄于一身,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 雾满拦江积多年研究心得,以通俗有趣的笔法,为你真实展现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仕途,精彩解读李鸿章博大精深的为官智慧。
  • 大清留美幼童記

    作者:錢鋼,胡勁草

    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年齡在九歲至十五歲的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曾國藩和李鴻章說,這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 「留美幼童」被「召回」後,親身經歷了近代中國的風雲激盪 ... 他們中,有中國偉大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有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 ... 清政府是如何作出這些決策的?幼童在美國經歷了怎樣的生活?他們回國後走過了怎樣的路?他們有怎樣的歸宿?他們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有什麼重要影響?歷史的吊詭叫人唏噓不已 ... 他們的命運,離奇且曲折;他們的故事,美麗而憂傷 ...
  • 李鸿章传

    作者:梁启超

    本书是梁启超著于光绪二十七年的书,作者站在当时的立场对李鸿章的一生作出了可观而真实的评价。李鸿章是一个与中国历史有很大关系的人物,本书为李鸿章作传实际也是对中国这段历史的描述,本书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第二章李鸿章未达之前和当时的中国形势,介绍了李鸿章的家世与中国的内乱;第三、四章介绍了作为兵家的李鸿章;第六章是阳武时代的李鸿章,分析了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之由;第七章是中日战争时代的李鸿章,分析其在中日战争中的地位。第八、九章是李鸿章作为外交家。第十章投闲时代的李鸿章;第十一章李鸿章的末路,义和团之起、联军合约都在此时;最后一章将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进行比较,叙述了李鸿章的轶事。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颇大的人物,梁启超在在论及李鸿章的一生时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也是本书的整体观点。本书全仿西方人传记之体,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行事,而加以论断,有很大的客观性。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

    本书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
  • 李鸿章

    作者:高阳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在乱世,天堂也成了地域。《李鸿章》一书描写了同治年间,太平军控制下的苏州和杭州,在地方士绅支持下被官军克复的经过。 全书以李鸿章在苏州“杀降”为故事骨干,取材深广,气势不凡,人物众多,高阳尤其着笔于“长毛”与“洋将”两类人物的刻画,更见生动。此书是为高阳迷不可错失的佳作。
  • 李鸿章传

    作者:梁启超

    《李鸿章传》内容简介: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先生还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文采,客观而公正地对李鸿章做出了最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