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清华
-
国际关系分析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北京市精品课程教材,也是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且简明实用的国际关系分析教科书,主要介绍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以大量实例向读者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概念的明确、原理的应用和语言的通俗,论证详略得当,深入浅出。 本书适合作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公共管理等专业大学本科教材,也适合高校大学生选作通识课教材和读物,还可供在职人员学习和培训使用。 -
中国新闻社会史
《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是一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堂讲录。主要讲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特别是勾勒鸦片战争以来新闻业的历史轨迹,同时透视其间纷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动因。通过这些讲述和勾勒,不仅揭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同时也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
说法活法立法
《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增订版)汉语法学文丛。《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增订版)为《说法 活法 立法》的增订版。此次重予编订,删却旧章三则,增收新刊八篇,合二十一篇,概分为上、中、下三部。统括全书,中心在天意、人意与法意的交贯缠绵中,经由探讨中国社会与人生所表达的生活方式,追索其中所蕴藏的活的规则,即自然之法,从追索中国人自家的“立法”,讨一个“说法”,进而得一个“活法”。“说法”者,中国人以中国语言,以中国人的人生和人心为背景,对于自家法制与法意的精审阐释,一种现时代条件下的法律意义体系;“活法”者,即经此努力,各方因素配合,逐渐臻达之美好、合理而惬意之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 -
清华园风物志
清华园——广义上的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繁茂的风景园林区,它是在几处清化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清华园周围高等学府和名胜古迹林立,园内景色优美,水木清华;众多有人文和历史价值的影响、遗迹、不同风格的建筑和雕塑作品遍布于校园各处;它又是众多人文、科技大师曾经和正在工作的地方;长期以来,清华园以其浓郁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光润育着一代代清华人高尚的志趣和情操。清华园是风景之园,更是精神和文化之园。本书是1988年出版的《清华园风物志》的最新增订版。在原书条目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更新和再搜集,再次做出新的订补,使其文化和历史价值益加丰富。本书是历代清华校友、在校师生、有志于就读清华的广大中学生和社会青年、特别是历年新入校的学生和青年职工了解自己学校历史和环境的优良教材;对于临时参观、游览清华校园的中外来宾,则是翔实的导游性读物。 -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
清华,无数青年的梦想,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从罗家伦到终身校长梅贻琦。《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的续篇,介绍抗战前的九年间,清华大学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情形。清华大学有良好的学校领导人,一流的教学和研究环境,坚强的师资阵容,并有优良的传统和教授治校制度,实施严格的通才教育,这使得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各重要领域均有卓越表现和重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动荡不安、欲振无力的高等教育困境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样板。 -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 毓秀灵钟 人文荟萃 骄子云集 ...... 今朝回首 一幅二三十年代的锦绣画卷 逶迤而来 ...... -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内容简介:20世纪初的中国新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但“清华学堂系由美国退款所创办,是在中国教育体系之外的一所新制留美预备学校”。这就使清华学堂的历史使命大大不同于其他的近代性高等学府。 苏云峰有志于研究中国教育变革史,《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表面上看是一部教育史著作。实则为研究和认识20世纪中国近代化复杂过程的学人和广泛读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捷径”。全书论及清华学堂筹设经过与沿革,清华人事网络与权力组织之变革,校长人选、贡献与继承风波,经费,校舍与设备,中美教师素质与差别待遇,以西学为重的课程变革,学生素质与社会背景。校园生活。叙述详尽,所提出之问题发人深省。。第十章专论清华国学研究院,更是研究汉学的国际学人必读之作, -
毕业生
这是一所大学的100年,也是一个民族的100年。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之后,她就和中国的命运紧紧勾连在一起,成为推动中国革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100年中清华由学堂而成学校,由学校而成大学,并进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自清华而出,担当起引领风潮、革新中国的重任。 庚款留学班1910:我们回来,世界从此不同; 辛酉级1921:“五四之子”的命运分野; 国学门1920'S:不可复制的国学院传奇; 物理系1930'S :一群脊梁,一段传奇; 外文系1940'S:他们,分担了中国的命运; 土木系1958:“红色工程师”们的一九五八; 经济系1984: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 本书从“私人史”的角度讲述清华百年的故事,以民间的立场记录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解读百年清华和她影响的中国。 -
风雨岁月
共和国史上那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文教领域首先发动的,清华大学作为高校的重中之重首当其冲。本书作者刘冰原是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亲身经历了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并因其所处的地位而深受冲击`。十年中,刘冰等人三次向毛主席、党中央写信,反映清华大学“文革”的一些错误做法以及“四人帮”的倒行逆施。1975年8月和10月刘冰等人告发迟群、谢静宜的两封信被毛主席批为“矛头是对着我的”,这使清华大学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处于风口浪尖上,刘冰等人也被打为“右倾翻案的急先锋”。本书是作者本着对历史及未来负责的态度,对清华大学及整个教育界那段特殊历史的记录。 -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一百多年间,北大清华历经风雨,他们在国耻中诞生,在民族危亡的抗战中浴血成长,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肩负起新中国事业的梦想。在中国的大学里,还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像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一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如此紧密的关联与交织。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命运又交织着多少北大清华基因?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北大清华? -
清华四大导师
《清华四大导师》内容为:四大导师作为学术大师,自有昭垂千古的遗则在焉。所谓治学,不是浮游无根的高谈阔论(所谓“六经注我”),不是脱离现实人文关怀的格义实证,更不是单纯地搬弄材料,征引文献,考索章句,所谓训诂而后方明义理(“我注六经”),而是先明义理而后藉学术之手段以贯通其说;说到底,也是基于“识”——正因心中有“识”,方能达致王国维先生所谓“不悬目的而目的白生”的境界。进一步说,在学术研究中,重要的不是“术”,而是万卷蟠胸、透骨入髓的“通识”:缘此,故能在各种材料的错综纷纭中,寻众说之窍要,察诸家之异同,然后奏刀析理,浸成通识定论。又,四大导师皆为才华骞举的大诗人,但他们一入森森黉宇,尽弃昔日风华,硁硁自守其青灯黄卷的枯淡生涯。对此,不少学者颇感困惑。其实,就四大导师而论,皆为“灵、智、慧”兼具的尤物。为学固当用智;但对大学者来说,这种“智”往往转化为锐利的思想穿透力:与此同时,若辅以诗家之灵悟,则万物于学人之眼中无不著诗之色彩:此即王荆公所谓“盖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苟能如此,径凑单微,则必能体道于玄眇幽邃之域,恍兮惚兮,遂与道合;更能融通综赅,万取一收, “独标胜义于众家之表”。四大导师之所以能精进不已,日新其业,其窍要大抵在此。倘无灵智的烛照,诗性的妙悟,所谓学术研究,便只能是一种拾遗补阙的“末技”;末世穷年,不过一鋀饤陋儒而已。 以上所言,皆为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事实上远不止此)。当然,感悟最多的,还是大学的教育改革问题,这大概与笔者多年来“身临其境”有关。依我看,四大导师的授学方式、办学宗旨、教育理念、人文追寻,在今日仍有着足资借鉴的当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大导师既属于“旧”式人物,却又那样地“新”;他们厕身在那样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身上却有着那样多“不变”的、挹之无穷的东西,其历久弥新的恒久魅力即在于此。缘此,我总觉得“四大导师”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遥远,他们以其至大至刚的天地正气,至善至纯的文化良知,仍在警示着这个物欲汹汹的时代。 -
新闻与社会的交响
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园读书、教书、著书之余的部分随笔文字,设计社会与新闻诸方面的原初思考,体现了一位新闻与传播学者的治学旨趣,带有鲜活而深沉的思绪。对一般读者来说不仅具有阅读趣味,而且得见一条把握新闻与社会的思路;对新闻传播学子来说,则可以作为开启专业学习的指南,循此探索自己的专业发展与人生进展之路。 -
教育在清华
本书名为谢泳自选集,实际上所收篇目没有一篇曾收在作者其他集子中。本书探讨的是清华大学五十年代前的崛起,众多教授知识的渊博和道德的高尚以及极强的自尊和自信。教授对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选择,学生考试的安排均有极大的发言权和权威。作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发展史作了令人信服的描述。《储安平的一生》、《罗隆基的一生》、《中国文化的寡母抚孤现象》均为力作。 -
此情可待成追忆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乳交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更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 本书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更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
六事集
序 多 大 个 事 人活在事中。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串起了时间,把生命填满,当事人身临其境,用慰藉或者忧伤来抵挡。 人活在世上。世界是事件的舞台,众生起舞,被迫扮演着人生,构成了人世。这人世,萍水倥偬,生死间的过场,既实在,又缥缈,让我们恨爱交加,留恋而又渴望解脱。到末了,白头歌尽,万古沉灭,却愈发糊涂,于是有一代代的追问不休。生也有涯,世界不朽,答案总是联翩带着疑问,世事不外笼统于恨爱中打滚。 人活在自己的心事里。诸事纷披,都在心里,心事是人的定义的要素,心灵是存在的家园。心中有心事,便是对理解做出理解,用人性细细品尝人性,意味着我们彼此以心取暖,守候着世界。心灵即世界,心事即人事,人事组成了世事,世事中最要紧的是打理生死,逼着我们讨活法,要说法,求立法。于是,生死逸出了身体,藏于心中。由此,风雅颂焉,神俗隐焉,春辰秋雨生焉。 人,活在事中,归根结底,活在自己的心事里。 这册文字,载记了我的事,辗转其中的六件事;映照着我的心事,这二十年的心事。 它们让我活在这世上,歌哭于事,得失由心,快乐而忧伤,赞叹又怔忡,充实却凄惶。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这到底又算是个多大的事呢,朋友!? 许章润 2008年2月27日于无斋 -
清华艺术讲堂
《清华艺术讲堂》主要内容:这里汇流两个传统,清华大学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王国维、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梁思成、曹禺……大师云集,这里凝聚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庞薰栗、雷圭元、王逊、张仃、吴冠中、陈丹青……来自油画、陶艺、装帧设计、工艺美术等不同领域的卓越的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58位艺术传道者荟萃于斯,欢笑与授业并,诗化大清华……给我们寻美的眼睛,启发我们写意的人生。 -
黄万里文集
黄万里教授是蜚声中外的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今年 8 月是他九十华诞。作为晚辈和学生,与他相处也已经数十年了,总觉得应当做点甚么事,以表达我们对老先生生日的美好祝愿。黄万里教授一生涉猎群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著述丰盛。他立论新颖,常常语出惊人,又能仗义执言,逆流顶风,坚持己见,独战多数每每成为学术界和舆论界争论的焦点。世间对此褒贬不一,同时,对他也朦罩着一缕缕神秘的色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诸多言论文章,只是散见各处,未能集于一册,供人阅读、评判和研究。近十余年来,我们在帮助先生打印整理他的讲义和文稿时,手边留下一些资料。于是几经酝酿,方才有了编辑出版这本《黄万里文集》的动议。这得到黄先生的应允,也得到泥沙研究室和水利系师友们的鼓励和支持。将我们现有的资料,经过适当筛选,编辑成册,再请先生过目审校,以期能够赶在他生日之前印出。 -
人类传播理论
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具备一定背景知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特别欣赏本书的明白晓畅。……第七版仍然坚持了高标准的读者定位。本书不是写级那些对传播理论一无所知的入门者。虽然我可以把本书的写作“降低”到这种最基础的层次,但那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需要一本传播学理论进行概观式介绍的教科书。这本《人类传播理论》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帮助他们完成本科的专业学习,为他们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林林总总的传播学著述中,这部《人类传播理论》堪称上乘之作。本书自1987年第一版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出到第七版,对传播学这门二战后兴起的新学科来说,一部学术著作能连续25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