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外中国研究

  •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作者:Guobin Yang

    Since the mid-1990s, the Internet has revolutionized popular expression in China, enabling users to organize, protest, and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in unprecedented ways. Despite efforts to control these activities, online activism has been an agent of immense social change, allowing common citizens to disseminate content and openly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lites. Guobin Yang’s pioneering study follows the rise of this dynamic protest and the forces that keep it relevant and unique. Online activism encompasses an innovative range of rituals, genres, and styles, and state efforts to constrain it have only led to more creative acts of subversion. Internet businesses have encouraged these contentious activities, generating an unusual synergy between capitalism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that sponsor critique. Based on ten years of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grounded in theo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ublic sphere, Yang’s study emphasizes the mutu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a transnational diaspora in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In conclusion, Yang argues that online activism reflects import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points to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al politics.
  • 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作者:周荣德

    本书作者以在云南省昆阳县多年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及权力体系中的核心阶层士绅阶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描述,较为明晰地阐释了士绅阶层的起源,阶层特征,社会功能,生成方式乃至阶级属性,并重点强调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式秩序和士绅流动性生成的多种途径。书中引用了大量真实、详细的士绅分子个案生活史材料,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丰富的士绅生活图景。
  •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

    作者:(加)朱爱岚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作者在1986-1990年对山东省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个社区对改革作出的迥然不同反应,并详尽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北方农村妇女地位、生产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在家族领域甚至在家庭企业中妇女的境遇已大为改观,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尤其是在村政府和村级集体企业中男性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职位,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在婚姻家庭、就业、参政、社会组织与网络等诸多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运作与流变。
  • 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

    作者:[爱尔兰]瑞雪·墨菲

    《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讲述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巨大变化之一是农民工从农村向全国各地城市的流动。农民工既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力量,也成为力图应对日益增长的不安定人口的城市政府的累赘。流动现象对城市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影响已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们非常关切的领域。在《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中,作者对农民工返乡——这已开始改变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作了领先的深入的研究。 墨菲在中国农村的深度田野调查为她探索农民流动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基础。她的分析集中在促成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发生转变的农民工的经历和生存策略上,同时也考察了流动者、留守者和官员对变化的环境、障碍和机会所做出的反应。 这个前沿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分析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用的比较案例。
  • Deep China

    作者:Arthur Kleinman,Yunx

    Deep China investigates the emotional and moral l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they adjust to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Sharing a 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psychiatry perspective, Arthur Kleinman, Yunxiang Yan, Jing Jun, Sing Lee, Everett Zhang, Pan Tianshu, Wu Fei, and Guo Jinhua delve into intimate and sometimes hidden areas of personal life and social practice to observe and narrate the drama of Chinese individualization. The essays explore the remaking of the moral person during China’s prof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unraveling the shifting practices and struggles of contemporary life.
  • 都市里的农家女

    作者:[澳] 杰华

    《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是有关20世纪末加入大规模城市流动——包括流动到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农村女性经验的一项迷人研究。它在深度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流动者本身是如何体验流动的。作者集中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者,特别是女性流动者的经验,关注她们谈论那些经验的独特方式,以及那些经验如何影响了她们的认同意识。通过对都市里的农家女的一手材料的说明,作者提供了关于农村女性与城/乡经验之间如何协调的有价值见解,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性别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与现代化如何在最个人的层面上得到体验的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制造中国

    作者:[美] 葛凯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 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

    作者:(美)苏黛瑞

    本书已被公认为西方学界关于当代中国转型和流动人口的最重要文献,曾获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图书奖。 20世纪末,中国与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该如何处理大量被推向城市的流动者的公民权问题?对任何地方来说,这都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而在中国,这种棘手的情形变得尤为复杂。 在这部以生活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农民流动者为研究对象的重要著作中,作者揭示了市场、农民流动者以及消退中的国家计划体制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农民流动者是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抗争并催生新的公民权模式的。
  •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挪威] 乔根·兰德斯

    在未来四十年中,人口数量将会达到多少? 地球是否能承受得了这么多人的生存需求? 下一代人是否愿意为这一代人的养老与债务买单? 气候与环境会不会一直恶化下去? 西方式的民主能否解决人类面对的巨大问题? 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如何过渡给中国? 乔根·兰德斯,《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聚合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与未来学研究者,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了趋势预测。好消息是,在能源效率方面我们将看到深刻的进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人类福祉而不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但变化也许并不会如我们期望的一样发生:最贫穷的20亿人口仍然生活在穷困当中,失去控制的全球变暖也是可能出现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兰德斯将我们导向一条通往未来的现实之路,讨论我们可以为自己以及子孙们的更美好的未来做些什么。
  • 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作者:[德] 罗梅君

    本书系统地描写和阐释从帝制末期到本世纪80年代初的平民百姓和新旧上层人物在生育、婚姻和丧葬方面的实践。 全书内容全面、形式新颖、通俗易懂,集科学性、知识性、理论性为一体,是广大社会研究者和相关学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

    作者:白谦慎

    本书是一本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山的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利用近年来发现的一些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钩沉辑佚,对傅山和魏一鳌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清政府官员之间的密切交往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清初遗民和仕清汉族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些描述和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 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

    作者:卢汉龙等

    本书是一本以美国学者为主对当代中国的研究论著。在美国学界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对中国城市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方式变迁进行子社会学分析。它提出的从消费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现实发展的理论架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为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范本。 研究中国社会中的消费的优秀著作太稀少了。戴慧思和卢汉龙合编的这本《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该书是从英文本翻译过来的)算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了。其中最好的几篇是“北京的麦当劳消费”(阎云翔)、“深圳的保龄球时尚”(王甘)、“上海的舞厅调查”(范亚谷)、“婚纱化妆:西安回民坊的婚礼”(马丽斯)。尽管中国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甚至跟不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基尼系数是世界倒数前几位,中国的消费,特别是富人的消费,已同世界接轨。因此中国的消费呈现出最大的荒诞。与此对照,中国职业学者的队伍也愈加庞大,却鲜有对此深入研究的人士。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作者:[日] 谷川道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由12篇论文组成,分为4编。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的检讨与反思,一是对六朝具体历史的分析。书中所收论文集中反映了谷川先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思考,无论对于了解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还是具体认识中国中古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是与日本近代国家同步发展而来的。自古以来,日本就受到中国文化无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也在两千年之间蓄积,而产生了被称之为“汉学”的学术领域。“汉学”在前近代是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之教养的。可是,自从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时候,就与近邻诸国(朝鲜、中国)开始了新的外交关系,由此产生了建立近代亚洲史学的必要性。迄今为止在日本所使用的“东洋史学”的名称,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它是将亚洲史作为与西洋史对等的学术领域来定义的概念。 中国史研究也正是作为这种“东洋史学”的一环而发展起来的。以汉学这一传统学问为素养,采用西欧近代史学之方法,由此才形成了作为近代历史学的中国史学。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大约半个世纪中,如果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已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恐怕也不能算是过分自诩吧!在政治史、法制史、社会经济史、宗教史、文学史、思想史等各个领域,所达成的实证研究成果中,有许多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关于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史的课题,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藤湖南(1866-1934)的时代区分说提出之后,时至今日其构想仍在学术界具有着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到了三十年代,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尝试,也接连不断地提了出来。
  • 东亚之锋

    作者:(美)K.E.柯德尔

  •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

    作者:刘俊文,主编

  • 中国出版文化史

    作者:[日] 井上進

  •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作者:Susan Brownell

    Anthropologist Susan Brownell, heptathlon gold medallist in the 1986 National College Gam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raws on her direct experience of Chinese athletics t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culture of sports and the body in China. The book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body culture" to analyze Olympic sports as one element in a whole set of Chinese body practices: the "old people's disco dancing" craze; the popularity of bodybuilding (following reluctant official acceptance of the bikini); mass calisthenics; martial arts; military discipline; and more. Translating official and dissident materials into English and drawing on performance theory and histories of the body, the text uses the culture of the body as a focal point to explore the tension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organizations,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and men and women. The author's intimate knowledge of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the wide range of historic examples utilized aim to provide a novel perspective on how gender, the body and the nation are interlinked in Chinese culture.
  •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

    作者:Susan L. Glosser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a's sovereignty was fragile at best.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pressure and domestic upheaval, young urban radicals--desperate for reforms that would save their nation--clamored for change, championing Western-inspired family reform and promoting free marriage choice and economic and emotional independence. But what came to be known as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had the unwitting effect of fostering totalitarianism. In this wide-reaching, engrossing book, Susan Glosser examines how the link between family order and national salvation affected state-building and explores its lasting consequences. Glosser effectively argues that the replacement of the authoritarian, patriarchal, extended family structure with an egalitarian, conjugal family was a way for the nation to preserve crucial elements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He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end, family reform paved the way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establish a deeply intrusive state that undermined the legitimacy of individual rights.
  •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作者:汤尼•白露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