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之洞

  • 张之洞全集

    作者:赵德馨主编

    《张之洞全集(共12册)》讲述了:一九八九年四月《张之洞全集(共12册)》编辑组成立时,确定以北平文华斋一九二八年刊刻的王树枏编《张文襄公全集》为底本,做如下三项工作:一、辑佚。二、求真。三、断句。努力的目标是:文献求完备,编次求有序,版本求真实,校勘求精审,断句求准确,校注求筒约,便于使用,有裨研究工作。在《张之洞全集(共12册)》编辑整理工作已进行四年并被列入国家第九个五年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之后,一九九三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辑《张之洞全集》,并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下文简称河北版)。该书收录丰富,使我们受益匪浅。但觉得仍有继续工作的必要,并力求做得比该书在各方面都有所前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收集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张之洞文献未收入《张文襄公全集》遂萌生辑佚补充之念,留心遗漏之篇,经二十余年,小有积累。《张之洞全集(共12册)》编辑组成立后,搜集工作的足迹遍及可能藏有张之洞文献之所。多年的搜寻,得新文献九千余件。在编辑整理中,除去重复者、经考证实非张之洞所作者、有疑待考证者以及不符合《张之洞全集(共12册)》收录原则(反映张之洞的生平、思想、行动和他生活的环境)者,余下的补入底本。《张之洞全集(共12册)》收录文献共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三件,比底本多七千八百零二件,比河北版多三千四百七十三件。在当前阶段,它应当算是一种比较完备的本子。
  • 輶轩语详注

    作者:张之洞

    《輶轩语详注》内容简介:《輶轩语》为张之洞所撰,全书分上篇语行、中篇语学、下篇语文三部分。语行篇从德行、人品等方面对学子提出要求;语学篇从通经、读史等方面论述为学之道;语文篇分时文、诗赋等,强调读书宜求善本。《輶轩语详注》诚为优良国学读本,愿与读者诸君共同研习。
  • 书目答问二种

    作者:张之洞

    收入《書目答問》(附范希曾補正)和《輶軒語》
  • 劝学篇

    作者:张之洞

    本书是我国晚清流派代表张之洞的名著。他面临当时西学东渐的新变局,主张有限度地采西学、变旧法,而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取舍标准;他支持维新派的某些改良运动,但反对变革政体,坚决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等级秩序。1894年4月他撰写的《劝学篇》全面阐述其观点,划清了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激进一翼的界限。本书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普遍产生改革愿望,本书的主张则代表了当时希望稳健变革士绅的愿望,也切合了朝廷的意志,因此被朝廷广为传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作者:陆胤

    中国文化本有文史传统,而自史学群起借法于社会科学之后,这种传统已日趋而日益凋零。我与陆胤至今没有见过一面,读其文字而受到打动的,是他出自文学专业而沉潜于晚清史事,并在后生一辈里少见地能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视史学为社会科学所困之后,保留在陆胤笔下的文史传统能给人以一种亲切感。(杨国强) 以往学界讨论学术转型,多偏向于“在野”的知识精英,近年亦开始留意朝廷的举措。本书专力考察张之洞及其周边的学人群体,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抚对士林社会的实在影响,更因督抚地位的上下勾连,使得其所描画的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图景更为完整。(夏晓虹) * * * *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 本书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才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士大夫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 利用诗文集等常见史料与张之洞档案等未刊资料互证,本书以人物的交游群体为考察单位,期待能将近年日益倚重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化史研究还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种带有人物面目、人文感觉、人情况味的学术史。
  • 增订书目答问补正

    作者:张之洞,范希曾 补正,孙文泱 增订

    张之洞编纂、范希曾补正、孙文泱增订的《增订书目答问补正(精)》在社会影响面、读者认可度、学术可靠性和学术规范的示范引导性等这些方面达成了较为完美的统一。从学术史和教育史的意义上说,本书是中国古典学术史上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导读书目之一。
  • 书目答问补正

    作者:張之洞,范希曾

    书目答问补正,ISBN:9787532555505,作者:(清)张之洞,范希曾 补正
  • 书目答问补正

    作者:[清]张之洞,范希曾 补正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是一本研治国学的入门书目。每条书目都标出各种版本,并指出其优劣,实际上也起到了介绍版本知识的功能。因此,《书目答问》问世后,广受士林学子欢迎。上世纪初,范希曾除对原书目的版本进行了大量增补外,还补收了部分书目,并纠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讹,使其实用价值更高。本书以1935年国学图书馆重印本为底本整理,另加历代版本书影180幅,更便初学。
  • 张之洞评传

    作者:冯天瑜

    本书共两篇十五章,三十万言,以张之洞“身系朝局疆寄之重四十年”的不凡政治生涯为经,以其学术、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和文化思想为纬,以办洋务、倡“中体西用”说为重点,全面廓清这位身处古今中西大交汇时期的“过渡型”历史人物思想变化和发展的脉络,深刻揭示出其思想、个性、行为的种种矛盾,点明其集儒臣与能吏于一身,兼开新与卫道于一体的人生之旅的特征,评判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 劝学篇

    作者:(清)张之洞

    《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年发表,美国传教Samuel Wood Bridge将之译为英文,题曰The Only Hope of China。书二十四篇,分内篇、外篇。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 张之洞诗文集

    作者:张之洞 著,庞坚 校点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不仅晚清重臣,洋务派的领袖,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理论的代表与积极实施者,曾为近代教育事业与民族工业包括军事工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他还以独具面貌的诗歌创作成就成为一个重要诗歌流派的领军人物,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之一。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壶公、抱冰、无竟居士。室外名广雅堂、抱冰堂。因占籍直隶(今河北)南皮,世或称之为张南皮。同二年(1863)进士,授翰村院编修。一生数为封疆大吏,累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七。卒谥文襄。著有《张文襄公全集》。本书以文华斋原刊《张文襄公全集》为底本,精校以袁昶《广雅碎金》、龙凤镳《广雅堂诗集》及陈氏问心斋《广雅堂骈体文笺注》等多种版本,并附录有关张氏之传记、序跋、诗文评论及年谱简编等丰富材料,是阅读和研究张氏诗文及近代文学的宝贵资料。
  • 书目答问补正

    作者:[清] 张之洞 撰,范希曾 补正,徐鹏

    《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 书海无涯,从何处着手?这是初学者常常困惑的问题。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为回答上述问题而编纂了《书目答问》这本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另增“丛书目”,每一类都列出该类最重要的著作及较好的版式本,并作适当的比较和评论,颇便初学者,故而在当时流传极广。五十年后,因新书和善本不断问世,清末民初学者范希曾又对原书进行了补正,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也改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
  • 张之洞

    作者:唐浩明

  • 张之洞(上中下)

    作者:唐浩明

    张之洞比曾国藩稍后,是近代鼓吹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洋军阀的大帅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直至今日仍不时被人们提起,从总体国策来看,这个口号也仍旧是被一再探讨而未有结论。写历史小说,要能概括出某一时代的精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这些都是文武全才,能破坏又能建设、诗酒风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处理军国大事,并与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立德、立功、立言”,简直无所不能。奇怪的是,往往在血与火的大时代,历史才会集中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 张之洞(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张之洞比曾国藩稍后,是近代鼓吹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洋军阀的大帅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直至今日仍不时被人们提起,从总体国策来看,这个口号也仍旧是被一再探讨而未有结论。写历史小说,要能概括出某一时代的精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这些都是文武全才,能破坏又能建设、诗酒风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处理军国大事,并与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立德、立功、立言”,简直无所不能。奇怪的是,往往在血与火的大时代,历史才会集中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