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
-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本書借用了J.Monaco、R. C. Allen、 D. Gomery、K.Thompson、D. Bordwell等人的論述方法,將電影放置在政治、經濟、美學的交互架構中,加以分析;藉此,探索台灣電影發展歷程的宏觀面貌。Monaco在《How to Read a Film》中指出,經濟因素決定了電影的下層結構,決定電影依此發展的基 礎,以及可能繁衍出的潛力;而政治則決定了電影的整體結構。電影一方面反映出人類的通則經驗,顯示其社會政治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聯繫了個人經驗,顯示出心理政治的一面。 在這樣的環節背景下,美學發展也必然依附當時的經濟與政治條件,衍生出不同的美學理論與樣貌。Monaco根據這樣的論點,交叉分析電影史發展過程中的技術、行銷通道、反壟斷法規、片廠、資金人才結構、電視與錄影帶等媒介競爭、企管趨勢(經濟),明星投射、文 禁忌、種族、兩性政治、法規與檢查制度、冷戰與白色恐怖(政治),寫實與表現主義美學、類型與作者論、好萊塢與歐洲或第三世界電影美學差異(美學)……等等因素,試圖勾勒出一個較全面的電影史觀。而同樣的分析方法,Monaco再度用於《American Film Now》一書,以呈現出美國電影與社會間的清晰關聯。 Allen和Gomery在《Film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一書中指出,研究電影史的主要角度,包括了電影美學史、技術史、經濟史、以及社會史。美學史討論經典傳統、作者論、電影語意學、電影美學變異;技術史討論發明家與關鍵技術、技術變革之經濟因素;經濟史討論馬克思批判理論、工業分析、工業構成;而社會史則探討作者、觀眾、電影訊息與意義、觀影情境、電影機制與社會機制之關聯……等等。該書雖然摘選數篇依不同角度撰寫之影史為範例,但也不忘提醒諸角度彼此間密不可分的脈絡關係。 本書確認電影作為綜合的藝術媒體,必然深受經濟環境與政治意識的影響,因此援用上述諸先進之方法,來探討台灣電影。特別是過去台灣電影研究多集中在美學角度,較少述及其背後的政經環境。因此,本書以此為徑,希望能走出一條較新鮮的路來。 不過,由於作者的興趣焦點、資料證據的散逸程度,以及台灣電影發展的在地特殊性等等因素,本書探討的子題與上述所舉也有部分不同之處。政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灣電影權力的結構,權力運作的方式、法規技術等等;同時,探討政治氣候對電影類型發展的影響,以及電影如何反應社會的政治情緒。兩性與種族等議題則討論較少。 經濟部分,根據前面對政治角度的研究所得,進一步探討政府對電影資源分配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政策操控模式;並研究在這樣的架構下,台灣電影生產與行銷通道的互動關係,並發掘出各階段重要的生產與發行者;同時,檢討不同傳播娛樂媒介間的競爭,新科技的衝擊,以及總體經濟發展對電影產業的宏觀影響。電影本身技術的發展則少提及。 美學部分的研究,大體循著前述政經脈絡,耙梳台灣電影發展過程中的幾種重要類型,解釋這些類型的美學技巧、意義,以及其反映社會情緒的狀況;並依作者論方法,分析四十多年來幾位重要創作者的風格成績。 除了上述架構為經外,本書在細部分析時,亦援引其他相關理論為緯,以確定論述過程清楚有據。在政治分析的部分,主要援引近年中外政治學者常用的「國權」概念,觀察台灣電影的政治結構、電影的組織與人事脈絡,以及法律架構內外的權力操作模式。 經濟部分,主要引用業師A. D. Murphy、 T. Balio……等人之電影經濟理論,以及H. Vogel的娛樂經濟學,透析台灣電影工業之製作、發行、映演三部門的互動關係和四十多年來變遷發展的原因。同時,也借用R. G. Picard、P. Golding、G. Murdock等人之媒介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理論,觀察外部經濟(如電視、錄影帶…等不同媒介競爭)、社會總體經濟(如人口、所得分配、鄉鎮變遷……)以及政治與政策因素對電影工業發展的影響。 藉著上述方法,作者希望能釐清台灣電影美學形成的政經因素,並在確定了台灣電影背後的這些生產條件、工具與生產關係後,才評估整個電影美學成績的社會意義及其藝術價值。本書對台灣電影美學的衡量,主要以古典電影理論為軸,但也嘗試Christian Metz所謂的電影學(filmologie)方法,探討電影的心理、社會……等層面;此外,並借用部分傳播與文化批判理論,將台灣電影放在社會政經的脈絡下探討,以連結美學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由於篇幅所限,美學部分,僅能就主要類型討論,借用的是David Bordwell、Bill Nichols、 Stephen Neale……等人對類型的界定,至於單一導演或個別影片之論述則較少。幸好國內這一類的文字出版還算豐富,足匡本書之不逮。 本書企圖探討的面相較多,恐易流於紛雜,好在有上述前人的論述,幫著撐住一個基本的探索架構,希望讀者閱讀時尚覺得有跡可尋。由於所引理論之主題領域較多,篇幅又所限,因此未能仿照一般研究論文的習慣,專闢一章,介紹本書引用之所有理論。為免讀者閱讀時可能之困擾,除盡量在文中相關處加註闡釋外,另將上述作者之相關著作列於參考書目中,提供讀者進一步研究之用。 本書以編年方式論述,主要是希望建立一種時間脈絡感,將存在於我們這一輩腦海中,種種政經歷史的、生活的、電影的紛亂記憶,編綴起來,歸依在時間的軌道上;藉著這樣的排列安置,作者希望敘述本身即能暗示一些線索,浮現出當時代的氛圍,或許讀者在本書作者觀點之外,亦能整理出自己的史觀。 至於編年的分期標準,過去的相關電影著作中,有以特定影片之發展為分期標準(如黃仁之《悲情台語片》),有以片廠發展為準(如焦雄屏之《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更有並陳多種標準者(如陳飛寶《台灣電影史話》)……。本書刻板地以五年為一期來討論,主要是因為綜論因素較多,有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電影變遷……等等不同面向,僅依其中單一因素分期,恐顧此失彼,因此選擇簡單的五年時間刻畫作準。同時,台灣電影發展時間不長,變化又快,為免討論流於粗略,因此以五年為期,而非一般常用之十年期。 至於,以一九四九年為始,主要因為作者觀察當時生產條件,主觀確信四九年的官民遷徙對台灣電影而言,有絕對性的影響;可以說,是真正開啟了台灣電影的歷史命運。至於四九年以前,台灣電影業的樣貌,請參考全書首章所作的概略整理。讀者若要深入回溯了解四九年以前台灣電影的發展,可查閱參考書目中所列,呂訴上、葉龍彥、黃仁、李道明、陳飛寶……等前輩的相關著作。 本書第一章旨在探討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對台灣電影的歷史意義;同時,回顧當時台灣電影產業的整體狀況,以作為而後篇章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第二章的討論重點置於遷台後,台灣政治經濟重整工程對整個電影業的影響。政治部分,包括了國權體制下,電影政治結構的建立過程。同時,探討在這樣的組織脈絡下,國家如何運作其權利,以達到控制產業發展的目的;經濟部分,討論當時的進口替代政策與土改政策,如何影響台灣電影市場。此外,也提到三家公營片廠在此一時期的初始表現。 第三章針對一九五五年頒布的電影檢查法與同年成立的新聞局電影檢查處詳加探究,藉以瞭解遷台後,政府管制、輔導電影的源本。並希望據此解析四十多年電影政策的功過,作為未來國家電影政策的參考。同時,本章也檢討了一九五五年台語片興起的物質條件、生產背景,以及因此而發展出的美學意義。另外,本章亦介紹當時電影業界混亂結構下,幾家新興的製片與發行公司。 第四章分析六○年代台灣社會在壓抑氣氛下,走向穩定發展時,電影創作的種種表現。其中包括中影如何開發健康寫實主義電影,台語片如何積極開展變型;以及,此一時期裡,台語片復甦的條件,國語片起步的過程。此外,本章也注意到六○年代台灣經濟快速進步、人口社經結構巨變,對電影工業的潛在影響;特別是電視的出現,對整個媒體生態潛藏的重大衝擊。 第五章延續前面的論點,進一步分析外部與總體經濟對電影產業的影響;重點置於城鄉變遷、人口結構、國語教育,以及電視媒介快速成長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藉此探討電影媒介由盛而衰的關鍵因素。同時,六○年代安逸的政治氣氛與外來文化的引進,如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如何促成愛情文藝與武俠武打等逃避主義電影的形成,也是本章探究方向。此外,本章並開 始追蹤嬰兒潮的人口成長與瓊瑤電影興衰的長久關係。至於,風行此時的現代主義如何影響電影青年,如何引導台灣實驗電影的出現,也在討論之列。當然,台語電影在本時期的由盛而衰,以及黑白片消失的原因與結果,更是本章重點。其探討方向,除經濟面因素外,亦包括政府的語言政策與干預手段。 第六章回顧七○年代台灣開始面臨政治外交挫折時,電影界的反應態度。除了討論政府與民間如何在秩序重整與商業利益上,捭闔彼此的矛盾衝突外;也試著分析愛國政宣電影的生產背景,功夫武打電影興起的社會心理因素。經濟方面,注意石油危機下的電影經濟變化;同時,針對台港兩地電影在此時逐漸浮現的彼長我消形勢,預作分析,以找出日後台灣電影失利與沒落的根本原因。 第七章解釋七○年代後期,愛國政宣電影蔚然成風的政治背景;同時,探討政宣電影如何塑造國家危機意識,如何重建國民信心。此外,本章並分析當時逐漸鬆動的國權力量以及逐漸浮現的本土意識,對電影創作的潛在影響。至於經濟層面,則針對石油危機所造成的全球性投資策略的轉變、片廠制度的瓦解、錄影帶業的出現、電影院線的興起以及電影院在城市空間裡的新意義……等現象,加以分析討論。 第八章面對了台灣電影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亦即新電影的出現。因此,本章重點在交代新電影出現的背景條件、當時的生產環境,以及新電影的政治、經濟、美學特質。在檢省新電影與過去文人電影傳統的臍帶關係時,本章亦提出數據,試解幾點關於新電影的刻板印象與迷思。至於經濟方面,本章比較了台灣導演工作室與香港獨立製片人制度的優缺點,以及兩種制度的優劣功過;同時,亦觀察大片廠制度瓦解後,台灣新興發行勢力的出現模式,以及其對本地電影發展的影響。 第九章繼續對新電影的探討,除了解釋新電影結束之歷程外,並研究新電影所引發的台灣電影論述權位的移轉歷程。同時,本章注意到台灣解嚴所造成的政治、社會、文化的巨大變動,以及這些變動對電影的可能影響。另外,在經濟方面:本章將注意焦點置於解嚴後快速鬆動的外匯管制、泡沫經濟的衝擊,以及兩岸三地的新形勢等等;希望藉此找出此時期台灣電影產業外移、生產部門空洞化以及發行部門出現兼併現象的背後原因。 第十章觀察九○年代台灣社會焦慮的根源—統獨意識。在電影中尋找因統獨爭議所產生之認同危機的徵候。同時,本章也試圖從所謂新興人類族群的電影創作中,探索台灣的後現代文化現象。至於經濟部分,藉由對外語影片市場的層層分析,揭開台灣電影文化工業的真相,證明好萊塢影片對台灣市場的傾銷壟斷,以及對台灣影視文化的深刻影響,希望藉此喚起政府對此一現象的反省。同時,本章再次探討台灣傳播媒介間替換挪移的現象。但是,這次的主角已由過去的電視、錄影帶,轉為MTV視聽中心與另一影響更為深遠的新媒介—有線電視。最後,本章並預析台灣電影媒介的未來,以作為本書的小結。並希望此一小結只是一個篇章的結束,而非台灣電影發展歷程的總停頓。 由於全書篇幅有限,僅能就犖犖大要者討論。為恐疏漏難免,因此,借用註釋和參考書目列舉相關文獻論述,以為補遺或追究閱讀之線索。至於佐證資料與數據的整理統計,亦另列圖表,附於書後,俾便讀者一目瞭然;以省贅語嘮叨,徒然破壞閱讀興致。 在此二十餘圖表中,附圖一至十六,及二十一,係根據〈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1949-1994〉(盧非易,1994b)之資料統計而成。該書依照新聞局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逐部抄錄。除非原始申請書上所載有誤,否則基本上皆依照當時填寫內容編輯。由於台灣影片的認定複雜,有些為台資港製、有些為港資台製,更有許多資金來源複雜,以致認定模糊。為免標準不一,本書所做之統計皆基本依照當時送檢申請書上所載為準。一些往例視為台灣出品之電影,在這樣的情形下,可能依其原本之登記,而改列為香港電影(例如,李行以台灣人力為香港馬氏公司拍攝之影片,即依當時所填資料,視為港片,不在本書統計之台產影片中)。為免這種因為數字化約,而反失精確細節之情形,在各章節中,均盡量以文字補述,說明統計數字所可能導致之誤讀。讀者在閱讀或引用本書統計數字時,請參酌文中之解釋,俾免掛一漏萬。 相似之情形,也見於各主要出品、發行公司之統計。由於電影公司為減省稅捐,慣以多家行號名義申報影片(如聯邦出品之影片,亦有部分以國際公司為名登記;其餘中小型公司的此類現象更多),因而造成統計困難。本書為使標準統一,仍以當時送檢登錄資料為準。並於文中,對此種現象加以文字補述,使讀者能大致了解其中千絲萬縷之複雜關係。 上述這些統計資料雖有其解釋上的限制,但大體觀之,仍然能夠準確呈現出各時期之重要片廠與片商,並與過去文獻資料或多次深入訪談所獲之印象相符。至於其他關於資料庫收錄之細節原則,請參考該資料庫編輯說明。 此外,在戲院之統計方面,由於歷年來歇業之電影院常未辦理撤銷登記,因此仍在官方統計之中,使官方資料常與業界實況有所出入;為彌補此誤差,附圖十七至十九乃收集了一九四九至九四年間,每年一月一日、七月一日(或前後日)計兩日,台灣新生報、徵信新聞、中國時報各縣市地方版,所刊載之電影廣告,據以追蹤瞭解台灣電影院變遷情形。唯早年電影院刊登廣告之風尚不普遍,且報紙地方版分版工作亦不甚精確,故所得數字需再考證;但六○年代中期之後,則基本可信。當然,部分縣市地方之二三輪小戲院或無刊載電影廣告之習,因此本圖統計結果僅應視為「主要」電影院之變遷。 至於圖二十一台灣社會經濟變遷之基本統計資料,係綜合官方歷年出版之各種相關統計資料,彙編而成;各項資料來源,均於表側說明,請參考。 最後,圖二十二係收集台北市四十一家首輪電影院、七十九放映廳,於一九九四年全年三百六十一天之票房紀錄,共三十萬六千餘筆資料,彙整統計而成。有關資料內容定義,引用之理論基礎,以及研究方法、研究限制等等,請參閱〈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研究:以1994年為例〉一文(盧非易,1997)。 以上本書所搜錄與統計之各種資料,亦已置於「台灣電影資料庫」網路系統中,歡迎試用。 -
台湾电影史话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本)》为原《台湾电影史话》的修订增补本。全书以编年史分期方式撰述,将台湾电影放在台湾政治经济框架下研究,探讨台湾电影产生、重建、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对不同时期的电影,从不同角度,由远而近,由总体到制片,发行、放映,到导演艺术创作风格、特点,以及电影潮流、类型电影特色等,都做了历史、客观、较为完整系统的叙述;为一百多年来的台湾电影发展做注记,使读者洞悉台湾电影历史发展的轨迹,审视整个台湾电影与社会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安插剧照图片,以丰富内容。 -
朱天文电影小说集
一九八二年的「小畢的故事」帶動了台灣當代小說與電影的密切結合;朱天文這一系列小說有些是純以小說的形式獨立存在,有些則從影像還原為文字;文字與影像對話的結果,從中隱隱浮現了成長的軌跡,就如作者所言它們是時代的產物。 六篇小說: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安安的假期、最想念的季節、童年往事、尼羅河女兒。 六部從小說改篇成的電影皆由台灣電影界最佳組合:侯孝賢、陳坤厚、朱天文、吳念真等人合作而成,在國內外影展屢獲大獎並成為台灣電影之經典之作。 -
最好的時光
長期為侯孝賢導演編寫劇本的朱天文,肯定是台灣電影新浪潮中最重要的一位編劇。《最好的時光》為朱天文電影創作首次完整出版,收錄二十餘年來的電影劇本及創作過程評析。【上卷:電影本事、分場劇本】,包含《小畢的故事》、《悲情城市》、《咖啡時光》至《最好的時光》等十部電影劇本。【中卷: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以《戀戀風塵》為例,記述電影創作從編劇、拍攝、剪接、出片等各環節的激盪過程,以及台灣和國際環境帶給電影創作者的諸多挑戰,阿城說:「你找到了限制,就找到了自由」,正可形容電影創作過程的辛苦與成就感。【下卷:關於電影】收錄朱天文多年來的電影評論與散文,讀者可從中窺知編劇與導演精采的互動方式,以及對《悲情城市》、《海上花》的梁朝偉、《好男好女》的伊能靜、《青梅竹馬》的蔡琴等演員的敏銳觀察。 -
港台电影双金档案
每年评选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是中国电影圈内的重大赛事,举世瞩目,影响深广,为娱乐媒体所关注,为亿万观众所期待.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历届金像奖,金马奖的评选盛况,获奖影片的剧情故事,导演及男女主演的艺术成就等相关内容,并配有大量剧照,使之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本书既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又是一本资料翔实的工具书,兼具观赏可读性和文本收藏价值。 -
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台灣影人
台灣電影靠著《海角七號》與《艋舺》,再度衝出票房與話題的高峰;《練習曲》引起環島單車風潮、《無米樂》紀錄片引發大眾關注台灣農民、《不能沒有你》的風格化掀起社會議題的討論;侯孝賢的《紅氣球》、蔡明亮的《臉》,台灣出品的國際名導,繼續推出廣受國際及國內矚目的作品;李屏賓的攝影、林強的電影配樂,憑藉堅實的技術與風格,頻受國外導演重用。我們看到電影人多年的辛苦耕耘之後,台灣電影再次綻放出美麗的風貌。 2005年創刊的《放映週報》,長期以「放映頭條」每週專訪台灣與國外電影焦點人物,探討台灣影壇重要現象與關鍵議題。本書首度精選了這些台灣影人的深入訪談,剖析電影創作歷程與成功經驗,記錄新時代台灣電影的聲音,對有志電影工作及對電影製作有興趣的讀者,是一本不可不讀的訪談錄。 目錄 I劇情片 01深情關照一座島嶼 《練習曲》導演陳懷恩 02青春愛情的困境與出口 《盛夏光年》導演陳正道 03靈魂的共振 《最遙遠的距離》導演林靖傑 04尋獲心的自由 《流浪神狗人》導演陳芯宜 05珍藏美好,與感傷 《九降風》導演林書宇 06老靈魂,新面目 《紅氣球》導演侯孝賢 07溫柔詮釋暴力的深度 《蝴蝶》導演張作驥 08不曾遺落的夢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 09與孤寂的童年道別 《囧男孩》導演楊雅(吉吉) 10在城市的黑夜撥雲見日 《停車》導演鍾孟宏 11逆光奔馳的青春迷走 《陽陽》導演鄭有傑 12重現粗獷的生命力 《不能沒有你》導演戴立忍 13我用愛情電影認識「新朋友」 《聽說》導演鄭芬芬 14用盡全部力氣,將電影推向極致的自由 《臉》導演蔡明亮 15義氣至上的生猛青春 《艋舺》導演鈕承澤 II紀錄片 16讓作品回歸市場 《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製片莊景燊 17用歲月和土地修得的人生哲學 -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影評人共同選出未來最重要的世界級導演之一。他帶領了整一代的創作者離開舊通俗據的窠臼,也不斷挖掘及反省台灣過去的歷史,為年輕一代觀眾提供認識台灣過去及現在的機會。由於他的努力,台灣電影於八○年代以後,進入藝術的範疇,且在世界影壇奪得一席之地。本書集合了中港台的學者,從侯孝賢早期的賀歲通俗劇談起,歷經劃時代的《兒子的大玩偶》,到榮獲國際殊榮的《悲情城市》、《海上花》等,精密剖析侯孝賢電影中的美學風格、女性角色、國族認同、歷史建構及社會意涵等。 -
郊遊
《郊遊》電影概念書——多面向夢境的蔓延與解析 蔡明亮電影世界的美學與堅持 一種觀看的藝術,找回時間、速度與自由 本書收錄: 蔡明亮導演最新創作手記 《郊遊》幕前幕後劇照、劇本、場景故事、國際專訪與影評 以及蔡明亮與他的演員之間,最深情的注視與對話—— 蔡明亮與李康生20年來唯一一次公開對談 老班底陸弈靜、楊貴媚和陳湘琪的感性告白 《郊遊》從劇本、拍攝到剪接,最大的功課就是如何減少敘事性、捨棄所謂的劇情,畫面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有一種沒頭沒尾的感覺,卻產生一種斷裂的即時的情緒呈現,非常活生生。每一個鏡頭就是演員一個動作的完成和現實時間的流逝,同時捕捉自然光影的流動與現場環境音的變化,我覺得非常好。整個影片的結構沒有起點,也沒有結束。——蔡明亮 *電影《郊遊》榮獲第70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第5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也是蔡明亮導演第11部劇情長片。 看見蔡明亮: 每一次的創作經驗,我們都像是走在心靈懸崖的邊緣,充滿危險與未知的挑戰。當我們演員怯懦、躊躇不前,他會耐心等待,一旦時機成熟,適時伸手推我們一把,幫助我們穿越自我設限、騰空躍起……飛翔……——陳湘琪 他有著如修行者的形相,隨著歲月增長越來越像。——楊貴媚 蔡明亮作品的動人,正在於有著聖徒般執著與近乎盲目的愛,且無人能挑戰與撼動這個愛。因為這樣的愛,也許源自於童年逝去的祖父、或來自於一起歷過現實的李康生;而且這樣殊異的愛,經由蔡明亮「疏離、孤獨與流亡」的作品,緩緩也同感地流經我們所有人的心底。——阮慶岳 《郊遊》的影片世界想要展現的已不再是一般劇情長片交代情節的功能與目的,而是嘗試將影片人物一絲一毫的狀態逼現於時間之中,讓身體與環境、精神與片刻、行動與破碎景觀之間的種種處境與狀況,一一地顯現:壓倒的、侵蝕的、抵抗的……。——孫松榮 -
侯孝賢電影講座
本书是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其内容主要包括:1.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2.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3.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4.谈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5.侯孝贤与香港影评人对话;6.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书末附录有侯孝贤导演作品年表。 本书简体中文版已在2009年5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subject/3667132/ -
戀戀風塵
吳念真的劇本首次印成文字刊行. 朱天文記錄這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 對於電影系的學生,這會是一本以經驗和實例寫成的教科書.對於鍾愛電 影的人,這會是一本侯孝賢電影的拍攝札記.對於純粹的讀者,這本書讓我們了 解一件作品如何從文字轉生為畫面的經過,以及創作者的一段心路歷程. -
再一次相遇: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創作書
「謝謝你們對這個故事的喜歡,造就了這場精采的旅程。我所有的勇氣、愛與才能,都奉獻給這場電影了。這109分鐘的時光旅行,帶我回到故事的起點,與女孩再一次相遇。這是我的,真心真意。」--九把刀 當你學會世故,當你習慣被現實的社會馴養, 當你終於承認成熟才是面對這世界最好的語言, 那麼,這部電影會讓你再一次想起, 在青春的潮水裡,我們曾如此的幼稚, 如此的,毫無畏懼! 這場109分鐘的電影,這場笨拙的愛, 將為大家守護住青春最重要的光! 8/19 奪回青春 那些年錯過的大雨 那些年錯過的愛情 好想告訴妳 告訴妳我沒有忘記 那天晚上滿天星星 平行時空下的約定 再一次相遇我會緊緊抱著妳 緊緊抱著妳 曾經,我們那麼輕易地將一生一世說出口, 曾經,我們以為那場稚嫩的愛情就是人生的全部, 然後, 我們帶著遺憾轉身,懷抱心碎長大, 但,我們不會忘記青春裡最重要的時刻, 那是,她的笑容。 -
极上之梦:《海上花》电影全纪录
長三書寓 清末,上海英租界區裏的高等妓院。在這裏打茶圍三元,出局三元,像骨牌中的長三,兩個三點並列,所以一等妓女叫長三。 而女說書先生在上海淪為娼妓,稱「書寓」,身價高於長三。後來逐漸放棄說書,與長三一樣唱京戲陪酒,於是長三也就跟著書寓稱為「先生」。 二等妓女叫么二,打茶圍一元,出局二元。么二仍舊稱「小姐」。 打茶圍:飲茶談話 出局:應名陪酒 做花頭 在書寓擺酒或請客打麻將,稱為「做花頭」,因此倌人「做」某一個客人,客人「做」某一個倌人。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民国五十年,雷震案的骚动仍未平息,三月,缅泰“异域”的反共军被接运来台,五月,美国副总统詹森到访,韩国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施明德因“台独联盟”被判无期徒刑,强烈台风贝蒂来袭,六月,十五日晚上十一点,台北牯岭街五巷十号后门发生少年情杀事件。 五十年,国民党政权长期滞台大势底定,许多许多不一样的中国人聚集到一起,然后发觉自己什么都没有,除了在苛酷的人性考验中仅存的一点尊严与梦…… ——写在封面上的话 -
悲情城市
作者朱天文和侯孝贤等人一起,与台湾新电影时代的兴起密切相连,她是《悲情城市》、《恋恋风尘》、《好男好女》等电影的编剧。同时,朱天文还屡次捧得台湾文学大奖。 在《悲情城市》此书中,读者可对剧本一睹为快,并可以了解这些经典电影诞生的故事。 -
光影詩人李屏賓
本書收錄了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作品,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讓觀眾得以透過定格照片的瞬間,領略攝影大師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也提供觀眾在電影之外,一個感受攝影大師李屏賓心靈風景的方式。 曾以《戲夢人生》、《海上花》、《花樣年華》等片贏得金馬獎及坎城影展等國內外眾多攝影獎的李屏賓,不但是多位導演心目中最想合作的攝影師,也可說是當代華人攝影大師中最重要的一位。細膩寫實的光影捕捉、詩意優美的攝影風格,二十幾年來,李屏賓的名字,總在銀幕的光影閃爍中,刻畫在觀眾的腦海裡,也清晰烙印在台灣電影史的扉頁上。 「李屏賓已經是一種境界了」長期合作的侯孝賢導演如此推崇而讚嘆的說。而除了電影之外,無時無刻不在創作的李屏賓,也用他獨特的藝術之眼,留下了他與自己、世界對話的紀錄。 -
凝望·時代
沉甸的時代投以無聲凝望, 我們一同穿越了那時代最細膩而悠長的風景 二十年前的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在《悲情城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金獅獎達到最高潮;作為在國際影展上第一部代表台灣發聲的電影,《悲情城市》蘊含了開創性的影像美學、當時禁忌的政治題材,以及那個時代的細膩紋理與氣味。作為電影文本,《悲情城市》創造了電影藝術的高度,也設立了時代的里程碑。 而成就這部電影的,共同創造出電影中每一段影像、不管是畫面裡或外的人們在無數個夜晚白天激烈討論激盪;彼此磨合、創造出每一個細節的專注目光;創作的漫長路途中來來去去的背影,共享收穫一刻、最真摯的眼淚;還有更多說不完、說不滿的風景,都只在這電影背後無聲經過。 然而這些,才真正是對那個時代最最白描的底蘊片段…… 那,才是這個故事要繼續延續下去的,最真實的創作者們的人生。 本書特色 本書除了電影《悲情城市》最重要的十六位幕後人員訪談外,另外收錄超過一百幀由當時的電影劇照師陳少維所側拍的黑白攝影,完整呈現電影的時空氛圍;另外亦由資深電影人張華坤、褚明仁等提供當年威尼斯影展資料與頒獎影像。 資深影評人黃建業、聞天翔為序推薦;書末收錄陳儒修、黃建宏兩篇重量級評論。 -
煮海時光
古代有張羽煮海的故事(典出元代李好古《張羽煮海》雜劇),為了求得被龍王囚入海底的龍女妻子,張羽在海邊想要煮乾海水。仙人見了同情便授以仙法,鍋水熱一度,海水熱一度,頃刻間海水沸騰起來,龍宮震動,龍王只得推女出海,張羽遂攜妻歸。 今時則有侯孝賢的拍電影,像張羽煮海之癡執,一口鍋子一把火,他認為自己也可以把大海煮乾。 從事電影工作四十年,侯孝賢的「煮海時光」,盡錄於此書。──朱天文(作家) 藉電影談人生,藉人生談電影 本書也是一個資深影迷、研究者與創作者之間,充滿熱情但出發點與視角截然不同的「藉電影談人生,藉人生談電影」對話。彷彿一趟持續在途中的漫長旅程,追逐著侯孝賢電影裡對「時光」的迷戀、他的電影美學,與歷經時代變遷下台灣社會的共同成長;也不停思索最初衷的問題,「電影是甚麼?」──是膠片中一格一格的轉瞬即逝的光影?是藉由放映和複製,將記憶裁成直面而來的音畫,也將影像轉化為記憶、情感裡隱微的柔軟位置?或更純粹的,是(藉由電影傳達、開展)對生命的想像、存疑與不停嘗試尋找的解答? 全書由跟侯孝賢導演長年合作編劇的作家朱天文親自校訂,允為最珍貴完整的訪談記錄;另收錄賈樟柯導演〈侯導,孝賢〉序文,是與侯導其人其作結緣的一段光影記憶;以及作者白睿文教授與演員高捷、作家朱天文與黃春明的訪談,分別深談侯導的電影家族、編劇與導演的多年合作、新電影崛起契機等話題。 特別收錄─────賈樟柯 序〈侯導,孝賢〉 深度訪談─────朱天文〈天文答問〉高捷〈拜訪捷哥〉黃春明〈原作心聲〉 各界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王德威‧白先勇‧伊格言‧李 安‧李幼鸚鵡鵪鶉‧林文淇‧柯一正‧陳 雪‧陳玉勳‧陳芳明‧陳明章‧張大春‧張北海‧張藝謀‧舒 琪‧焦雄屏‧葛 亮‧賈樟柯‧廖炳惠‧鄭文堂‧聞天祥‧舞 鶴‧駱以軍‧戴立忍‧顏忠賢 「只有熟悉台灣社會與電影的人,才有可能與侯孝賢展開深度對話。白 -
國片的燦爛時光
聽他們說國片的故事、最珍貴的紀錄 好電影的迷人,在於即使下片多年,那份餘韻繞樑的存在感依舊縈繞左右,《恐怖份子》、《戀戀風塵》、《稻草人》、《飲食男女》、《熱帶魚》、《愛情萬歲》、《徵婚啟事》;小野、李安、王童、楊德昌、侯孝賢、吳念真、李屏賓、陳玉勳、陳國富、廖慶松、楊貴媚、陳昭榮、辛樹芬、李康生…… 7部片 × 16名影人 這些片名、人名,已成為與台北人、台灣人血脈相連的共同記憶。 本書是電影史(或說出版史)上,少數有機會涵納台灣電影界重量級人物口述老電影的作品,不但談電影、談電影人、談當年幕後最生動或最令人回味的花絮,也談令人懷念的城市回憶: 電影誕生過程中最珍貴的點滴紀錄,首度公開 ~ 在《海角七號》之前,國片有好多故事可以說—— 透過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你驚豔於九份的美麗,但你沒聽九份孩子吳念真談起過自己寫出劇本的緣由,或許也不清楚攝影大師李屏賓,能拍出本片如詩般雋永的結尾,是因為上天賜予的機緣; 不論有沒有看過《恐怖份子》,你一定知道大師楊德昌—— 但他是怎麼用三個月時間拍出這部經典作品,又為什麼小野讚譽他為電影的建築師之餘,卻忍不住想寫信罵他有「小飛俠症」? 你當過學生、經歷過聯考的煎熬,但看了阿匹婆和文英阿姨主演的《熱帶魚》,才赫然發現,不論是小孩的升學考試,還是大人的人生壓力,都不過是一場喜劇…… 在蔡明亮的《愛情萬歲》,我們從主角身上看見愛情的缺席,也看見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剛落成時的孤寂,然而結尾那場極具張力的哭戲,卻是楊貴媚自覺莫名奇妙下「走」出來的…… 每一部經典的誕生,背後都有人為的努力與美麗的巧合,記錄電影的光華,也傾聽城市的故事。 -
爱LOVE
《爱LOVE(套装共2册)》电影写真书,导演:钮承泽。演员:赵薇、舒淇、阮经天、陈意涵、赵又廷、郭采洁、彭于晏、钮承泽。由八大卡司联合主演诠释台北、北京双城爱的故事。不仅局限于男女之情,从爱情、友情到亲情,《爱》透过八个角色、四段关系、一个故事,我们看到人在面对“爱”时的喜怒哀乐,那份以为可以控制却往往失控的感情。好像每个人都懂,又好像每个人都不懂……爱,这世上最简单却也最困难的事情。在摄影张雍的镜头前,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说故事的能量。细腻的影像带着隐藏在表象之后的现实情感,形成各自强烈而独立的氛围。 爱的纪录,这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幕后纪录,由资深电影文字记者王玉燕专访,阐述了豆导对电影创作理念与使命,包括演员、深刻的场景、摄影/美术/音乐等技术面,以及剧本创作的幕后故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