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

  • 映像中国

    作者:焦雄屏

    焦雄屏,台湾著名电影学者、电影监制,也是台湾新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重要推手。本书集纳了她二十余年来针对华语电影的精华论述,时间跨度一百年,地域囊括内地、香港与台湾两岸三地,论述对象包括从宏观的特定时期的电影风潮、电影现象,到具体的电影作者及电影作品,从中可见中国电影的几经兴衰与作者对中国电影前途与命运的忧虑和深思。 本书视野开阔,包容广泛,观点深刻,既是焦雄屏个人意义上的中国电影百年史,也是权威的华语电影解读文本。
  • 台湾电影三十年

    作者:宋子文

    蔡正晖序 台湾电影还埋藏着一个理想 陈坤厚序 不想多说 前言 致敬曾健在的台湾电影 第一章 琼瑶式文艺片的盛与衰 1.琼瑶爱情公式的盛与衰 2.70年代琼瑶模式爱情文艺电影选读 《窗外》(1973) 《心有千千结》(1973) 《海鸥飞处》(1974) 《一帘幽梦》(1975) 《我是一片云》(1976) [链接]琼瑶电影年表 [链接]二林二秦 第二章 时代之魂——台湾乡土电影 1.70年代至80年代的台湾乡土电影发展 2.李行——台湾乡土电影旗手 [链接]李行电影导演年表 3.70年代至80年代台湾乡土电影选读 《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 《原乡人》(1980) 《油麻菜籽》(1983) 第三章 社会写实冲击主流 1.学生及社会现实题材作品影响深远 2.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生及社会现实题材电影选读 《错误的第一步》(1979) 《拒绝联考的小子》(1979) 《一个问题学生》(1980) 第四章 未在台湾形成气候的武侠电影 1.在艺术与低俗中喘息的台湾武侠功夫电影 2.胡金铨——三千里江山,笑书神侠 [链接]胡金铨电影导演年表 3.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艺术精神与美学造诣 第五章 新浪潮势力的到来 1.新浪潮新在哪里 2.“破禁”与“解禁” 3.一种理想的冲击 4.80年代台湾电影与“解严” 5.新电影留给90年代的文化误区 6.80年代台湾电影优秀代表作选读 《光阴的故事》(1982) 《小毕的故事》(1983) 《儿子的大玩偶》(1983) 《看海的日子》(1983)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1984) 《杀夫》(1984) 《玉卿嫂》(1984) 《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 《冬冬的假期》(1984) 《童年往事》(1985) 《恋恋风尘》(1987) 《悲情城市》(1989) 第六章 80年代台湾电影的旗手 1.侯孝贤——风柜来的人 2.80年代初期侯孝贤电影作品选读 《就是溜溜的她》(1980) 《风儿踢踏踩》(1981) 《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 《风柜来的人》(1983) [链接]侯孝贤电影作品年表 3.杨德昌——台湾城市电影的革命者 4.80年代杨德昌的城市生活三部曲 《海滩的一天》(1983) 《青梅竹马》(1985) 《恐怖分子》(1986) [链接]杨德昌电影作品年表 5.柯一正——为日渐沦丧的道德讴歌 6.王童——美术大家 7.综述——万仁、陈坤厚、张毅、曾壮祥 [链接]柯一正、王童、万仁、陈坤厚、张毅、曾壮祥电影年表 [链接]80年代台湾电影与内地 第七章 台湾电影走入低迷 1.90年代台湾电影的转折 2.90年代台湾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3.90年代台湾电影中的少年问题 4.90年代台湾电影中的“新新势力” 盘踞在现代都市阵地的两块冰——蔡明亮与徐小明 [链接]蔡明亮、徐小明电影年表 艺术与生存的双重忧虑——林正盛、陈以文、陈国富 [链接]林正盛、陈以文、陈国富电影年表 理想派的坚持——王小棣、陈玉勋、张作骥、黄明川、尹祺、符昌锋、李岗 [链接]王小棣、陈玉勋、张作骥电影年表 5.80年代电影势力的新时代体验 [链接]何平、张艾嘉电影年表 6.两种文艺的触碰——《暗恋桃花源》与《卧虎藏龙》 [链接]赖声川、李安电影作品年表 第八章 新千年以来仍在产业边缘挣扎的台湾电影 1.新世纪以来台湾的“新”电影 2.新世纪以来仍活跃在海外影展的台湾电影 《自由门神》(2001) 《你那边几点》(2001) 《天桥不见了》(2002) 《不见》(2003) 《不散》(2003) 《月光下,我记得》(2004) 《天边一朵云》(2004) 未完的结语 附录一 金马奖三十年获奖名单 附录二 台湾电影三十年大事记
  • 行云纪

    作者:谢海盟

    “你们怎么不说服我!”——侯导和阿城,一山不容二白羊 “造一座冰山”——侯导永远没有“够了”这回事 “这下总该上床了吧?”——侯导的感情戏偏不这么拍 “没事做就去睡觉!”——侯导就是不愿“戏剧化” 就是不让演员“演”——侯导与演员的斗争角力血泪史 首度贴身记录侯孝贤如何拍电影,揭示侯孝贤之所以是侯孝贤的原因所在。 电影里有的与没有的,拍出来与拍不出来的,尽在其中。 筹备期超过十年,剧本写作和拍摄历时五年,电影大师侯孝贤的首部武侠片《刺客聂隐娘》终于现出真面目,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作者参与了电影从剧本讨论到拍摄杀青的全过程:编剧之间互相角力,剧本“织了拆、拆了织”,摄制组辗转京都、湖北、内蒙古、台湾各地,状况不断,侯导还要不停给自己出难题……作者试图以人类学的视角和生动笔触,还原现场,记录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 本书另收录小说《隐娘的前身》、电影故事大纲与剧本(第三十八版定稿)。从文字到影像的转译过程,犹如在海中筑篱养鱼,框内影像只是少许,框外真实世界才是影片魅力所在。作者以编剧身份,独家讲述侯孝贤如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界限出一方景框,也试图诠释侯孝贤构建人物的冰山理论、独此一家的创作方式及电影观。不仅让你看懂电影,参悟不为人注目之细节,也提供另一种观看之道,揭示侯孝贤之所以是侯孝贤的原因所在。 你只需要于五月二十日星期三,在戛纳观看《刺客聂隐娘》壮丽的黑白影像的序幕,就能了解这位导演是有多令我们想念,就能立即回想起这位风格的创造者,这位美感的传播者。而这……在电影史上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当侯孝贤以《刺客聂隐娘》闯入他从未尝试的剑侠片类型,来结束这段长久的缺席。人们曾预言说,每一个亚洲自重的导演都得经历过这一段。但我们必须立即说明的是,他对这件事情的付出,是所有人当中最令人惊讶的,最具颠覆性的,最莫测高深的,也是前所未见最奢华的。 ——法国《世界报》 她录影机般,翔实记下了全部过程,《行云纪》,这本我称之为“留下活口”的证词之书。证词?是为谁做证词?为一部我们曾经触手可及的想象过,却始终未被执行出来的慑人电影做证词。 究竟,从剧本到银幕上的电影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西方龙有翅膀,东方龙靠交通工具行云驾雾。而神龙见首不见尾,却碰巧叫海盟憨胆见着了,近身观察没给电灼雷劈阵亡,倒留下了这本活口之书。 ——朱天文 海盟整个人心思敏捷,记忆力太厉害了,是非常纯质,很直接的人;然她对事务的理解又非常复杂,可能跟她的家庭父母、大姨有关。我感觉她清清楚楚,其实非常难得。观看我决定的这个最后版本的《刺客聂隐娘》,一般人可能是比较困难。看过海盟的书,可能会比较清楚吧。 ——侯孝贤 我看完海盟的侧记,觉得它一定会发挥一个作用,但我好奇侯孝贤看过这本书之后怎么想,会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以及将来读过这本书和看了电影的人中间的关系,我真的很好奇。这本侧记其实在重新解释这部电影,它把框外侯孝贤没有框进来的东西,帮我们布好了。我们看完这本书,就知道原来老侯就只take这些东西,其他都被丢掉了。我非常感谢海盟做的这件事,看了这本书再回头去看《刺客聂隐娘》,那个领悟跟感动会非常不一样。 ——杨照
  • 时光电影院

    作者:几米

    “爸爸,你为什么哭了?”“没事没事,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结局太感人了。”女孩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每次女孩哭着要找妈妈时,爸爸就会说:“走,我们去看电影。因为妈妈最喜欢看电影了,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在电影院里面遇见她。”女孩常常跑去爸爸房间,从衣橱里翻出妈妈留下来的丝巾,闻着丝巾上若有似无香味。总觉得如果有一天她在电影院里面闻到这味道,就可以找到妈妈。她在电影院认识一个和男孩子,他和她一样喜欢电影,他们一起念书、一起看电影。不久,男孩全家移民国外,他们就此断了音讯。但他们约定,总有一天,一定要在电影院里重逢。学校毕业后,她开始成了上班族,每当觉得疲惫不堪时,她就会踏入电影院,让电影抚慰她的疲惫。她一直没在电影院里找到妈妈,但却找到另外一个他。他是个电影导演。他告诉她好多他将要拍的电影,她告诉他好多她想要看的电影。他们相恋,像一部爱情电影,共组了一个小家庭。只是,人生像电影,欢聚无常……
  • 红气球的旅行

    作者:朱天文

    《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编》内容简介:三年前,山东编了一厚本侯孝贤电影记录《最好的时光》,集电影小说、电影剧本、谈论电影的诸多文章(散佚各处不知他怎么搜集的),当时,台湾还没有这样一本集大成。 去年年初,台湾印刻出版社整理出版文集共九册,电影部分,我就依样画葫芦照抄他的创制,编了繁体字版的《最好的时光》。这回第一次,倒是简体版先有,然后繁体版跟进。这之后跟进的,好惭愧因此努力翻找抽屉毕竟也翻出一些古物,加上此间又拍了一部新片《红气球的旅行》,遂当做是对创制版的一个补充。 现在,本着天职(服务读者)行事的编辑,好像不这样做就对不起本份而非做不可的,看了台湾的补充版,便再出一书,就是这本《续编》。 新补充之物,见于第三部分“关于电影”。
  • 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作者:[法]让-米歇尔•付东

    世界著名影评人、法国《电影手册》前主编付东倾情力作 斯科塞斯、阿萨亚斯、侯孝贤、贾樟柯等影人温暖回忆 首次集中披露大量珍贵原始照片和手绘手稿、电影笔记 呈现世界电影殿堂级大师杨德昌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世界 这是一本向已故的著名华语导演杨德昌和他的电影致敬的书。 全书分“近观杨德昌”、“电影”、“档案”、“印迹”等四个主体部分,通过对杨德昌本人电影创作生涯及其电影的深度回顾与解读,通过杨德昌的电影笔记、手绘和文章的梳理,以及诸多著名电影人的回忆或访谈(如马丁•斯科塞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侯孝贤、贾樟柯等),为我们较为完整而丰满地呈现了一代导演大师杨德昌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世界:他的电影实践、他对电影的理解、他通过电影对生命以及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解读与反思,等等。
  • 少年台湾

    作者:蒋勋

    台湾著名作家,画家,美学大师蒋勋 十年心血,最新力作,大陆地区首次出版 岛屿上跨越十年的行走,孤独而青春的流浪笔记,踏进心灵原乡的美感对话 —————————————————————————————————— 我不为什么,写了《少年台湾》, 那些长久生活在土地里人的记忆, 那些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 这么真实,这么具体, 我因此相 信,也知道,岛屿天长地久, 没有人可以使我沮丧或失落。 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阖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 准备出发了。 你,当然就是书中的 “少年”。 ——蒋勋
  • 尋找祖國三千里

    作者:藍博洲

  •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作者:陳俊志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二十一世紀的《孽子》與《荒人手記》。 --張小虹 最坦誠、最驚世駭俗的家族/生命史! 一本精彩的時代之書,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看到自己。 生命是一齣複雜難解的通俗劇,我將以編織者的毅力,細細密縫,試著書寫家族裡那些說不出口的秘密,這些人與那些人心裡的黑洞,閃爍在新店溪與哈德遜河的波光粼粼中。 --陳俊志 一位台美離散家庭的長子,用盡氣力寫字造像,重返時間流淌的三十年之間,與記憶拔河,為自己來自的破落家庭,用無比的愛與勇氣寫下一則則令人心痛的情書。 全書細筆刻畫一個台灣家庭的家族眾生相,透過文字與影像追索自身家庭傷痕與秘密,同時召喚整個世代的情感與記憶。更以一位同性戀長子的眼光,深具性別意識地凝視著「家庭會傷人」背後愛恨交織的歷史。親見一個低階台美移民家庭的興衰,打造一則台灣移民離散的時代寓言。 作者父親為台灣彩色沖印業第一個本土品牌--爵士彩色沖印店的創辦人,顛峰時期開了七家連鎖店,後因債務問題,父母遠走美國,包括作者在內四名小孩留在台灣。從此一個家庭離散,分居台美兩地。內容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父別書」寫父寄人籬下的滄桑童年,以及父子之間的愛恨糾結;第二部份「電影院裡的少年」寫性別認同與電影啟蒙;第三部份「有光的對岸,月之暗面」寫移民美國紐約的母親及其家族的異鄉生活辛酸。
  • 未歸的台共鬥魂

    作者:蓝博洲 编

    蘇新(1907~1981),舊台共的領導人之一,一個與台灣近代史不可分割的人物;從他一生崎嶇坎坷的經歷中,很難找到屬於他私人生活的片斷,但一部台灣人民的解放運動史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痛苦與快樂摻雜,暗淡與光明交織。
  • 自由的滋味

    作者:彭明敏

    ◎彭明敏新版序。 ◎前美國駐日本大使、哈佛大學教授Edwin O. Reischauer的讀後感,首度以中英文對照刊出。 ◎附錄:美國外交檔案中對於「彭明敏案」的解密資料。 當我瞻望未來時,忽然領悟到,命運注定要我為著同胞的權利和期望,而公開發言。過去幾十年,我生活過的三個世界,清晰而同時地浮現出我的腦海裡:我種族傳承的華人世界,度過童年和接受早期教育的日本世界,及在思想知識上與我關係密切的西方世界…… 我尖銳地意識到,我的經驗正象徵著整個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他們的生涯和他們的悲劇。 這雖然不是新作,其中有關台灣未來應走方向的建議,如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制定新憲法,加入聯合國等等,已成為台灣多數人民政治思想的主流,有的已經實現,有的已成為國家追求的基本目標。在此意義上,此書仍在「時效」之中。尤其二○○八年台灣總統大選以後,局勢大變……。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逆行退步,面臨著空前危機,人心浮動,思惟紊亂,不知多少人深感幻滅、迷惘、憤激和無奈。但台灣人民不能永遠在此憤怒和感慨交集的泥沼中翻轉,必須盡快再清醒起來,回到民主自由化以前的原點,再認識做為台灣人的悲運,回憶先人自日治時期起,在經過中國國民黨半世紀的戒嚴獨裁專制和迫害中,流汗流血前仆後起那種勇敢、犧牲抗暴的精神,堅持遠景和理想。舊作重讀,咀嚼一番,若能以此書觀點透視目前台灣混沌令人憂心的局面,鼓勵和幫助認同台灣者重振士氣,重新出發,則出版的目的充分達到了。
  • 五月天之素人自拍

    作者:五月天

    這是台灣樂團「五月天」的第一本書!2001年9月,主唱阿信、吉他手怪獸、貝斯手瑪莎入伍,吉他手石頭赴英遊學,鼓手諺明赴美進修打擊樂,五月天將暫時解散一年半。五個團員在製作《候鳥》、《海海人生》專輯的半年內,記錄下甘苦點滴、回憶起過往種種,彙集成這本真實而誠摰的五月天圖文集。
  • 就是不想学文法

    作者:潘玮柏

    正如《就是不想学文法――潘帅率性的生活与学习》书名所示,这本书既是从小在国外长大的潘玮柏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感记录,也是他以他独特的逗趣搞笑方式,告诉年轻读者们,如何说好地道英文的学习心得。更令歌迷们欣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小天王百幅精美照片。 600张经典潘帅写真!190句日常英文会话!1000个现学现用的单词!让你看到潘玮柏率性的生活与学习!
  • 灵魂的自由

    作者:伊能静

    《灵魂的自由》是伊能静经历伤痛之后重新出发的作品。两年创作,40篇心灵札记,1000个寂寞阅读的夜晚,与20位心灵大师对话,伊能静在人生的拐角处华丽转身,新书《灵魂的自由》讲述疗愈与成长修习课。 《灵魂的自由》大胆真实地披露心路历程,深刻触及了心底的所有情感,其间有对年少时父爱的追忆,有对爱人的忏悔告解,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有对孩子的柔软母爱,还有内心深处对爱的无限渴求和自身感情最终归宿的表白。 伊能静试图告诉现代社会每一个与孤独共舞的女性,面对巨大而无法挽回的伤痛,该如何治愈千疮百孔的内心,身处攻讦与误解的烟硝战场,又要从何处获得勇气去应对? “被自己释放,然后自由”,“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一个小孩,当没有人拥抱你内心的小孩,你要拥抱她”,学会寻找安静的力量疗愈当下,学着从身心灵各方面爱自己,拥抱你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对话,不要害怕孤单,唯有这样,才能拥有强大的自我和自由的灵魂。
  •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

    作者:刘轩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内容简介:我们当初做一百次流浪,是为了认识世界,但是唯有回到原点,才能认清自己。旋律;多年之后,有件事一直没变:在那群体的舞动之中,我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归属感……行者;当夜里的车灯飞驶而过留下残影,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巧合的碰撞正因为行动而化为缘分……潮流;当新的Data不停取代旧的,当一切都可以成为永恒,但当下永远是暂时的,这就是数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爱意;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伤痕累累的心,和幸福的微笑,也许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伤到深处,还是有情!自立;所谓的“忘我”,不只是忘记自我,也应该是“忘记别人在看着我”。在开始大刀阔斧之前,让我们先静下心来,Turn Off,andtune Out!
  • 自由之魂

    作者:刘台平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 不老騎士: 那些歲月帶不走的夢想與勇氣

    作者:阮怡瑜

    312小時,1139公里,他們平均年齡81歲。「這些人,真的可以環完全島嗎?」17位老人帶你找回作夢的勇氣,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癌症、高血壓、膝關節退化、助聽器和年紀,都無法阻止我們追尋夢想。他們是勇敢追夢的不老騎士!也是你我身邊最不起眼的平凡老者!一段段動人的生命歷程,藏在雪白髮絲間、刻在溝壑深紋間。有遵守承諾,帶著亡妻照片環島的深情丈夫、有男扮女裝誘捕日本兵的抗戰勇士、還有流浪剃頭弟搖身成為大學校長最愛的理髮師也有貧窮中,仍堅持用一碗粥溫暖困苦大學生的警察大人……他們的親情、愛情、友情,交織出大時代的歷史!他們的勇氣、毅力、熱情,開啟台灣不老新運動!
  •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作者:苏伟贞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 书信 出版》内容简介:有天我走进办公室,痖弦先生手里拿着封信踱到我桌边:“张爱玲来信了。”我没反应过来,只淡淡地“哦”了一声。他诧笑道:“张爱玲啊!”他们通过信,信封上有张爱玲英文落款,所以认出来了,但在我是头一遭,我被点醒般脑门“轰”地一声,那个使命之秘密通道被打开。我接过信急于拆封,痖弦提醒道:“仔细点,连信封都得保持完整,这值得收藏的。”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 书信 出版》中十年通信,我总共收到她十余封信,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能与她对话,也在对话的历程里,不仅亲身参与某些她“出土旧作”正名工作,还有像她生日求证之类的经历,但我们仍处在并时又不并时的状态。
  • 聲色盒子

    作者:張靚蓓

    聲音,到底是實體,還是想像與回憶? 榮獲七座金馬獎最佳錄音獎、第五十四屆坎城影展高等技術大獎、國家文藝獎、法國南特影展舉辦杜篤之個人回顧展……他是台灣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名字——杜篤之。 本書詳述他數十年來的電影歷程,包括早期中影時期的工作經驗,其後多次與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王家衛等國際知名大導合作,再與二十一世紀台灣電影新世代導演如魏德聖等人的相互激盪。由土法煉鋼而終至與世界接軌,經由錄音技術的演進,見證電影大師們的一代風範。 好的電影令人永難忘懷,走過三十多年的電影路,杜篤之就是一部台灣新電影的活歷史。 本書特色 獲獎無數的電影音效大師,講的是電影音效數十年來的演進,也同時見證台灣新電影的歷史。
  • 侯孝贤电影讲座

    作者:卓伯棠 主编

    这本书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首次全方位地回顾了其创作历程。 全书主要分成6个部分: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谈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侯孝贤与香港影评人对话和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书末附录有侯孝贤导演作品年表。书中他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拍片时的故事、技术上的细节,侯孝贤讲得不少,就像诗话记下来的本事及推敲的过程。侯孝贤在讲座中讲别人也是在讲自己,理论、观念、心得、见地、经历、掌故都有,而且是一条条、一片片杂糅的,听上去似闲话,实则不言理而理自至。书里还爆了不少演员的料,如说舒淇“非常悍”,说刘嘉玲“太聪明”,但这些话都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