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

  • 為夢想流的五種眼淚

    作者:李思源

    王月、李國修:李思源是我們的驕傲! 從一路質疑、與寂寞對峙,到以「驕傲」解讀自己的一生, 我們看到了年輕世代的敏銳、奔放與勇敢! 大S、小S、范可欽、侯佩岑、柴智屏、陳玉慧、陳珊妮、黃國倫、黃子佼、張小燕、蔡康永◎11位頂尖名人一致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劃序排列】 如果你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角色」, 該如何在舞台繼續演下去? 在留學的流浪過程,我看見許多不同的眼淚,也流下了來自我心深最底處的眼淚。 在我追逐夢想的路上,我發現了五種最具意義的眼淚,離別、寂寞、悔過、信任、驕傲。 如果,留學是我的使命,那麼流浪就是我的任務。 不論這條路多長多久,我永遠將自己的家鄉銘記在心,並以此為榮。
  • 凯撒不爱我

    作者:王健壮

    记者是永远的反对派! “我”是记者,“凯撒”即强权。作者咬住不放的,是权力与媒体的恒久博弈。 王健壮是记者,是编辑,是文人,是政论家,但是他同时如白荷出水,高高地在风中招摇一种稀有的价值标准。《凯撒不爱我》是五十二个自由派新闻人的故事,是五十二个与当权派、与扭曲的社会风气唱反调的传奇。作者高擎“自由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两面旗帜,竖标杆,挽狂澜。从“扒粪运动”到“最危险的总编辑”,近百年的新闻史,一路缕过来。书中的主角是调查记者、专栏作家、主播、总编辑、总主笔,他们曾经揭举无数弊案,曾经力抗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也曾在“911”后的保守风气中坚守自由主义;有的终究晚节不保,有的则以职业生命做赌注,坚持新闻的理想。阅读此书,令我们感叹新闻还是有标准的,而前面正有如此多的典范。 也许就是因为对台湾媒体的集体不为,或者对“张季鸾精神”(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如烟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感慨甚至有些恐慌吧,所以我才转向美国的媒体,想从美国新闻界的历史与现实里,去寻找像张季鸾与《大公报》那样的记者、那样的报老板以及那样的媒体,目的既是为了替我的沮丧挫折寻求慰藉,也是为了替我的虚无麻木寻找刺激。没想到这个自私的动机,这段自我治疗的旅程,最后却写成了一本书。 ──王健壮
  • Happy.Birth.Day

    作者:阿信

    除了動人的歌聲及舞台魅力之外,五月天的眾多招牌歌曲都是由阿信作詞,唱片界也有許多當紅歌手特別向阿信邀歌,他的文字功力可說是有口皆碑。「Happy.Birth.Day」收錄阿信精心挑選的精華歌詞66首,搭配旅日女性攝影師IVY拍攝的寫真故事,加上阿信的個人攝影作品,可說是阿信歷年來的心血結晶。 男孩跟女孩相遇,故事就這樣發生。以一首首的歌詞,阿信將他們變成了動人的故事。就如同書名「Happy‧Birth‧Day」,在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都誕生成令人難忘的歌曲,藉由文字的力量,讓我們度過開心或不開心的每一天。
  • 三毛的最后一封信

    作者:眭澔平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神秘死亡,但她的死因一直是谜。而当时未及而立之年的青年才子眭澔平作为三毛最亲密的人,躲开了一切媒体的追访,奔赴英国留学。在旅程途中眭澔平意外发现三毛生前送给他的书中的信笺——这是三毛在离世前的最后一封信…… 眭澔平用20年时间重走了三毛去过的所有地方,用文字、绘画、音乐,写下本书,带领读者慢慢返回三毛与眭澔平相识、相知、真诚对话的每个场景,让读者看到,也听到,传奇女性三毛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中,最深切、最诚挚、也最令人心碎的灵魂告白。
  • 涨潮日

    作者:隐地

    名 家 铸 就 精 品 本书是台湾著名出版社——尔雅出版社的负责人隐地的自传,朴实无华的文字娓娓道出其“克难”的成长岁月,其中很多的经历也许正是你我曾经历的生活缩影。 经 典 体 悟 人 生 作者在私密独白中、絮絮闲谈里,浮现生活的智慧之光,平常而深刻,沉重而轻松。本书曾荣获2000年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中国时报》开卷版“影响二〇〇〇年度特别注目”。 名 家 联 袂 推 荐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作序,并认为本书“对于一些正在贫困中挣扎的青年,可以当作励志读物”。著名作家王鼎钧撰写书评盛赞隐地散文下笔真诚,文境高远,自成一家。 叙 述 语 浅 意 深 “走在别人前面,要往后看;走在别人后面,要往前看,这便是智慧。” “两岸的中国人,其实都善变,一会儿学西洋,一会儿学东洋,只要有了一点钱,就拆旧的,盖新的,一有念头,就有动作,从一家商店的装潢——今天红,明天绿,刚装上方门,又改建成圆门,不久连门也拆了,突然又迎合后现代了——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习性,因此,一条街的整体个性建立不起来,一座城的风格当然也就说不上了。”
  • 小S牙套日记

    作者:徐熙娣

    我被甩了!我在英国接到了一通电话,是大头大来的。他的语气很怪,好像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口,我觉得有点害怕,因为我以前也听过这样的声音,那代表着这个人想离开你……他说:这几天我想了很久,觉得我们还是分开比较好…… 牙套拆了。说起来也真奇怪,戴上牙套之后好像发生了特别多的事情……接下来的人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反正我得正式地跟牙套和过去说再见了,我要好好地期待接下来的日子,烂的、衰的、棒的、美的……都尽管放马过来吧!
  • 之乎者也罗大佑

    作者:张立宪

    罗大佑说:“西方有一句话:Happiness is where home is――这个地方是家,这个地方就有幸福。你在这个地方最没有忧虑,你可以穿着内裤到处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非礼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私人权利受到侵犯。这就是幸福!”如果你也迷罗大佑,那么你会在《之乎者也罗大佑》中走近罗大佑、走近他的音乐、故事、生活还有许多像你一样迷他的人。所以你就到了一个幸福的家!
  • 邱妙津日記(上下)

    作者:邱妙津

    「自己一定要寫作,如果不寫作或太久沒寫作人生就完全沒有意義,我生活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要寫作。」──邱妙津,1994.01.16 對這一代未及深思愛與死的真諦的文藝青年們來說,《邱妙津日記》提供的,不會是件懷舊的紀念品而是一個朝聖的座標,以及面對誠實之愛的靈魂練習本... 如果沒有付印,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也許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像一個漸褪的夢,教人無法判清倒底發生過什麼,又是因為什麼而錯愕驚醒。讀著這份日記,我們越來越不能分辨:邱妙津是真正的活過了,抑或真正地被自己從這世上註銷了?一切就是那樣發生過了,所有事件的痕跡卻越發難以被定義,被記憶。在日記中,越是看著她親手埋葬了青春,越是感到青春靈魂之哀悲未了。人生長夜,她的日記竟像是她自己唯一的商量對象。 彷彿從未有餘波盪漾似的,她去世竟然已經十二年。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情。所有震驚於她戲劇性死亡的青春靈魂或許曾經想像這個彷彿夠遙遠,夠客觀的時間數字,足夠她們去恢復,去解謎。孰知白駒過隙,還不夠喘上第二口氣。彷彿邱當年無法趕赴的,前景無限的時間尾端,一下子追上來,把一切感受都終結了。時間重新啟動,錯愕也重新啟動:都倒錯了,難道不該是作品先於作者先成為逝者? 這些筆記本,嚴格工整的鉛筆字跡,慎重其事、密密麻麻──何等豐盈而沉重的逝者記憶──這些或將成為她們這一代人最後的手稿。 物傷其類。有一代人註定在進入她日記時感到焦慮而猶豫,甚至被恐懼攫奪,不知道自己可以決定什麼。對這世界,對愛人,對自己,究竟該無情還是多情? 關於一個早夭的作家,這些未帶走的筆記本於她作何意義?無人能料想。在如今這個私密心情身世都逐漸習慣於以鍵盤輸入、網路承載流布的國度,這批遺稿反倒更像是被虛構出來的怪物一般──這也引人遐想猜疑:若邱未死是否還會有這樣一批手稿而非網誌文章?網路能即時回應(或被打擾)的特性是否有可能為她的死亡帶來一線轉機?若果真如此這批日記手稿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內省深度與純粹? 無法得證。彼時她的心思彷彿已在幽冥之境,一本本筆記本則宛如劫後餘生──是愛的禮物,未竟的生命責任,等待祭司解讀的天國書信。這些日記內容,像一組組求救或告別的密碼,在記憶縫隙間載浮載沉,溫柔地行過情緒幽谷,有時卻也百般嚴厲檢驗著邱自己的藝術志向與餘生。 關於她,意識底層倒底是什麼樣的景觀,十多年來,沒人能看得真切明白;但卻讓人窺看後以為自己會變得強韌,更懂得那些幽微的悲傷。 人們會看到:這批日記經歷的七年期間,激情的星火燒盡,灼痛地熄滅了,繼而籠罩的是更大的黑暗。記憶彷彿鎖入一個透明密封罐,能清楚地被凝視,卻道不出任何感覺。與任何人都毫無關係。 邱妙津去了遙遠的地方──我們卻還在路上。 *GO>邱妙津專輯企劃。 * ●每次上中興號跟爸爸或姊姊揮手,心裡那種不忍,他們哪裡知道他們又要把他們的女兒妹妹送去過什麼樣地獄般的生活。姊姊問我「把自己逐到那麼遠的地方,真的是為了理想嗎」,放逐,真的放逐,我說台北和巴黎的意義都是一樣的,一樣都是放逐,有家歸不得的放逐。──1990.01.03 ●這世界太寂寞也太冷寞,什麼樣的文章都有,就是沒有談論關於如何活著的東西,文學不就是訴說關於「如何活著」的事。(寫幾本書,有一個人可以愛)。就是這樣,人生只維繫在這個東西之上,其他的很難使人活下去。──1992.05.31 ●爬上去,再利用寫作爬上去,埋頭苦寫,不相信你無法瞭解世界。生命的挫折正好有助於埋頭苦寫,不管世界。──1992.06.26 ●死亡和瘋狂都沒什麼好害怕的,它們只是內心的幻象,我可以用更大的愛克服它們的,儘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與折磨,我還是要述說愛是不滅的。──1995.04.14 ●早從相識之初,妙津伏案寫日記的姿勢便使我印象深刻,嚴肅、專心、不被打擾、宛若儀式的完成,無論歷經怎樣的遷徙變動,她總把這些日記帶在身邊,我知道,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型。她不僅是抱著記事心情寫日記,而是藉此嚴密審視自己的心緒,把驚人的誠實、熱情投洩在這裡。──賴香吟(編者) 目錄 ★1.1989年日記(69篇) ★2.1990年日記(98篇) ★3.1991年日記(90篇) ★4.1992年日記(30篇) ★5.1993年日記(18篇) ★6.1994年日記(40篇) ★7.1995年日記(58篇)
  • 彳亍躓頓七十年

    作者:何榮幸

    葉啟政出生在日治時期末年的新竹,在肅殺的1950年代就讀於學風開放的新竹中學,培養了對於思想、電影的興趣,並不顧家庭反對,以優異的數學成績考入台大哲學系。 大二轉入心理系,跟著楊國樞先生讀書,當時正是行為主義與實證主義當道的年代,葉啟政一方面受實驗心理學的訓練,另一方面也種下日後出國改唸社會學博士的種子。 葉啟政赴美唸書時,正逢學生運動風起雲湧、西方馬克思主義左派理論勃興;回台任教,則碰上台灣經濟起飛、社會逐漸穩定、但文化認同的問題與自由民主的推動則漸漸浮上檯面的階段。葉啟政以台大社會系教授的身份向政府提出建言、興辦雜誌、發表文章、集會結社,更透過教學啟迪年輕的心靈──後來許多學生在1980年代末參與學運、投身媒體、從事政治。 儘管葉啟政在台灣社會轉型的眾聲喧嘩中曾經發出議論,但他最嚮往的還是獨自一人從事思想工作。從台大社會系退休之後,應世新大學之聘,擔任講座教授,帶領讀書會,潛心著述。 透過葉啟政學生何榮幸的整理執筆,捕捉了年屆七十的葉啟政回憶過往的點滴,把這個人的生命歷程,鑲嵌進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軌跡。
  • 李立群的人生風景

    作者:李立群

    演技派演員李立群的第一本書! 本書是李立群在《PAR表演藝術》雜誌上的專欄結集, 書中揭露了李立群多年來奔走兩岸的戲劇生涯與感受, 還有對週遭家人及朋友的深刻情感,以及自己對生命的點滴體悟。 閱讀本書,如同一覽了李立群豐富的人生風景!
  • 陈诚回忆录

    作者:陈诚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台湾“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期间,参与台湾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活动情况。这部回忆录对于我们研究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早期活动及其决策内幕,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台湾的发展变化,深化台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设台湾此方面书在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目前没有。销售前景较大。既能成为畅销书,也能成为常销书。 书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台政一年。主要记述陈诚奉命主台的前前后后;陈诚提前策划迎接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内幕;实施临时管制和入境限制,防止左翼人士入台;召开粮食增产会议、整顿公营事业;实行“三七五”减租,进行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实施地方自治;推行计划教育;进行省府改组;进行军队整建等等。第二部分为陈诚担任四年“行政院长”的重要回忆。陈诚在台湾实施的所谓“内政”、“外交”,包括在军事、经济、财政、侨务、美援等方面的措施;同时还有对李宗仁、吴国桢、毛邦初、陈立夫、傅斯年、胡适等国民党重要人物的追忆。第三部分为陈诚言行纪要。第四部分为陈诚与国民党蒋介石等高级官员之间的重要往来函电。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是《陈诚回忆录》系列丛书之一,原由台湾“国史馆”2005年出版发行。原丛书共分六卷:《北伐平乱》(一卷),《国共战争》(一卷),《抗日战争》(两卷),《建设台湾》(两卷)。
  • 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作者:李敖

    《我最难忘的事和人》内容简介:“远路不须愁日暮”,在日暮的岁月,我笑着走上前去。路上偶有难忘的人事在我记忆里闪过,也算是远路上的一些插画,虽然那些画面,早已是过眼烟云。我已行年六十,我的兴趣在未来的晚境,不在过去的烟云。我在烟云里走过,它们在我背后,但对读者说来,它们正该是天边的远景。这一真理,我真希望读者能知道。李敖写书和读者读他写的书,有不同的分际,一如先知者和追随者的分际。读了以后不能看到远景,这种读者就太笨了。
  • 蒋中正日记揭秘

    作者:阮大仁

    225篇珍贵日记, 11场重大事件, 128位国民党高官将领上演过的历史舞台剧。 《蒋中正日记揭密——从风雨飄搖到大局初定》选择在蒋中正人生起伏最大、事业最重要、斗争最激烈关头的历史事件,力求真实再现蒋中正的心境: 蒋中正准备撤守台湾; “外蒙古案” “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 阅读本书,你将进入中国当代历史上这个风云人物的精彩内心世界。
  • 文茜的百年驿站

    作者:陈文茜

    ◇李敖亲自作序,刘若英、小S诚心推荐:爱你愈深的人,了解时代愈深,也愈愿意宽恕这一切。 ◇“此书为我早逝的外婆而写。她早已远离,但从未于我的记忆中消失,我总是想着她。 想着她。 三十七年来,我把她离开我之后的一切,一直带在身边。 三十七年来,毫无遗漏。” ◇《文茜的百年驿站》透过陈文茜沉淀半生的私人记忆,与文茜一起纪念那些过去的人,那个过去的时代,那个时代 衍生的各种人生 故事。 文茜的笔下,是那些献身时代、沉默不语的“父祖辈”; 和她有过数面之缘或神交已久的名流贤达; 重情重义、英年早逝的友人; 在天灾面前坚守着自己的土地与信仰的普通民众; 风云变幻中令人嗟叹与凝思的历史人物。 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勾勒出大时代中悲剧的家庭和个人的身世记忆,映照出一个流离时代的初始与终结。 ◇“我想书写,纸是我一生永恒不变的恋人。它让我尽情地抒发心中的悲或乐;但纸太白,而我心中的墨太轻。” 此书是文茜献给逝去外婆的礼物;其中《当母爱没有名字时》是大陆版新添文章,成为陈文茜多年来唯一关于自己母亲的创作,写下对母亲迟到了37年的真情告白。这是陈文茜首次披露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创痛,她今日的“得到”,源于一路以来的“放下”。
  • 乞丐囝仔

    作者:賴東進

    日本有阿信,台灣有阿進! 他的父親是瞎子,母親與大弟是重度智障,從小靠四處行乞養活一家十四口人。當了16年的乞丐,睡了十年的墳墓,他是如何從人生的最底層重生,並促成一段與富家女結合的愛情佳話?
  • 我的故事

    作者:瓊瑤

    當前塵往事, 在我腦中一一湧現, 我真不相信自己已經走過這麼長久的歲月, 歷經了這麼多的狂風暴雨, 目睹過生老病死, 體驗過愛恨別離....
  • 柏杨回忆录

    作者:柏杨 (口述),周碧瑟

    一般的回忆录大都是主角一生的传奇事迹、丰功伟业,《柏杨回忆录》却像是他自已一生的苦难、民族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本书由柏杨本人口述,周碧瑟女士执笔,全书文情并茂,颇有柏杨一向行文的风格,常见字字珠玑。 本书的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的过程写得令人动容,相形之下,出狱后的部分显得无足轻重,而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部分的确也是全书的主轴,记录了一个灾难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那个时代中无异蝼蚁。本书最可贵的是字字血泪,却未见声嘶力竭的控诉、怨恨,彰显了全书的人文关怀,希望那段恐怖的、黑暗的时代从此画上休止符。
  • 假面公主之骑士精神

    作者:角子

    精彩写真集 Jolin戴上二十三种公主假面非凡魅力演出:四万字她的“骑士精神”的勇于告白; Jolin2002年首唱最新无敌单曲《骑士精神》周杰伦好曲相赠、担纲制作,Jolin的第一首填词创作;勇闯泰国皇室 美丽禁区 全程精彩光盘泰国大城府、桂河、华欣,“国王与我”、“桂河大桥”Jolin重回经典电影 精彩35分钟拍摄纪录
  • 林志玲X档案

    作者:风格美女研究团队

    林志玲为什么红?林志玲跟以前的美女有什么不同?林有哪些神秘的力量?……他是成成功的美学经济商品,她是美的世界里唯一焦点,她是理想美女的具体化,她觉得工作伙伴喜爱,她是男生永远的梦中情人典型……本书将一一的向您详细介绍,展现一个活活生生的林志玲在您眼前
  • 走出白色恐怖

    作者:孙康宜

    这本书是孙康宜一家走出苦难、超越困厄的回忆。作者的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台湾高雄人,国共内战期间,一家辗转到台湾,不想却是厄运的开始。五六十年代,被称为台湾“白色恐怖”的高峰期,军事法庭受理的案件多达三万多件,被长期监禁、被处死者,保守估计也有七八千人,知识分子、军人、工人、农民均有被打击的对象,著名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因思想问题而被捕,研究中国诗词的叶嘉莹教授也因家人受牵连入狱……1950年初,孙康宜的父亲因她舅舅参加了反抗当局暴政的活动,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判刑十年,家产尽遭查抄。母亲带领全家躲到农村,坚强生活,供儿女求学读书,狱中的父亲也通过信仰找到精神寄托。之后全家迁至美国,展开另一段生活。书名之所以用《走出白色恐怖》,是因为“写在这里的章节大多与白色恐怖有关,但这本书并非控诉文学,也不是伤痕文学,相反地,这是一本‘感恩’的书——对那些给我们雪中送炭的朋友和亲人,我的感激是一言难尽的”。作者想纪念的却是一个个在集权下生活的平凡而善良的人,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我原来以为从前幼时所遭遇的患难是我生命中的缺陷,但现在发现,那才是我的心灵资产。”文中还带出张光直一家、沈从文夫妇、杨宪益夫妇等浮光掠影,都很令人回味。而关于作者的大舅舅陈本江和“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部分,更是对台湾政治迫害年代有志人士的深切纪念。 这次三联的增订版还请学者王德威写了序言“从吞恨到感恩”。王教授不仅对台湾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历史做了简单介绍,而且用很动情的文字称许了孙康宜笔下的人物以及作者本人的写作态度。“往事不能如烟:不能忘记的不只有苦难和冤屈,还有仁爱与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