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

  • 台共黨人的悲歌

    作者:藍博洲

    一段不為人知的傳奇,悲壯的台灣近現代史 黑暗歷史侵奪下,一家三口的悲劇故事 從「楊揚之死」的悲劇根源開始說起, 藍博洲再以報導文學之筆,從歷史的積土中, 挖掘五○年代白色恐怖下犧牲者的群像,訴說一個時代悲悽悵然。 日本殖民地台灣回歸中國以後,ZG在台灣的地下黨的組織、活動與潰敗,恰恰是從張志忠抵達台灣而展開,並以張志忠的犧牲為結束,整整長達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鬥爭史。 關於張志忠的傳奇及其妻兒季澐與小羊的悲劇故事,從「楊揚之死」一封留予柏楊的遺書開始說起……張志忠與季澐一家三口被捕的經過,官方檔案有種種不同的紀錄乃至相互矛盾的說法,兩人先後被槍決後,關於小羊及其妹妹的下落,也一直有著那樣不切實際的傳說,要理解小羊自殺的真正原因,歷史的澄清顯然還需要一段時間…… 嘉南平原的野風繼續吹著,火紅的落日已經掛在遙遠的西邊田野的地平線上了,寂寞荒塚裡一家三口長埋地下竟至教世人所遺忘了。紀錄這個故事,為了忘卻的紀念,只盼將來總有人記起他們吧!
  • 寶寶之書

    作者:羅智成

    「我們是真正擁有過星星的人 不像那些耽於幻想的人 我們在它下弦的地方 有個巨大的停車場 甚至我們還擁有 失去它之後的 憂傷」…… 教皇,是台灣六年級以下的文藝青年對羅智成的暱稱,主要因為他是位備受推崇的詩人,影響力非常之大,教皇之名由此而生。詩人林燿德曾在〈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一文中評述道:「喜直覺、善隱喻的羅智成正是微宇宙中的教皇,他語言的驚人魅力,籠罩了許多八○年代詩人的視野,近乎純粹的神祕主義,使得他在文字中坦露無摭的陰森個性,以及他牢牢掌握的形式,同時成為他詩思的本質。是的,個性和形式不僅是羅智成思想的部分,也是他詩思的本身。」 一九八八年出版的《寶寶之書》堪稱羅智成最甜美的顛峰之作,作品主體完成於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六年整理補足成書,一九八八年十月初版上市,二十多年後,由聯合文學重新出版。此詩集在好幾個世代的文藝青年之間廣為流傳,可惜絕版多年,只要偶爾一在網路上現身,每每成為詩集愛好者爭相競逐的高價詩集。繼今年度同樣具有童話氛圍的教皇新作《透明鳥》之後,聯合文學決定再度重出這部詩迷心目中的夢幻逸品《寶寶之書》,不但重現原版插畫、逐字注音的童趣,更輔以更精緻的印刷、裝幀,加上詩人嘔心寫下的新版後記〈重逢〉,跟著文字階梯,一級級踏上那昔日耽作白日夢的閣樓,與詩中「寶寶」再度「重逢」,展開真誠、感傷、相知的深刻對話,如此生疏又如此親密,見證詩人遇見昔日自我的內省與懺情,讓跨世代的讀者也能重新親近永遠不老的「寶寶」以及這本經典詩集的燦爛光華。
  • 犄角

    作者:鯨向海

    《犄角》是鯨向海的第四本詩集作品,包含了近年全新作品,以及詩人第一本詩集《通緝犯》的化約重組。鯨向海說: 通常第一本書,就像是初吻,真的都是一種舊日理想了。 為了紀念《通緝犯》,我的處男詩集,潛逃十年,絕版數年,我選取部分將之化約重組,與這十年來新寫或未發表的詩,新舊口吻交錯,對位纏繞如織物,嫁接繁殖如新品種,出版了這本詩集。 因此,《犄角》是奠基於創作者十年來的創作耙梳,重新檢視自己作品面對自我、面對讀者,與面對時代的回應。《犄角》裡的作品,不再有創作時間的印記,新舊混同,基因重組,自體繁衍,都是詩人對詩藝的更新與翻轉。期待這些作品可以超越被創造當時的時空,能夠與時俱進,不斷update。 對於「犄角」,鯨向海覺得這是統整其詩作的概念,他寫道: 犄角,除了是「動物的角」,也有「角落」的意思,是身(心)的邊境。《犄角》簡單來說是《通緝犯》十年來的一種延伸,一種突變。長出《犄角》,既有掩護《通緝犯》繼續偽裝害羞的不老精怪之用意,也可能因此原形畢露。 波特萊爾表示:「要看透一個詩人的靈魂,就必須在他的作品中搜尋那些最常出現的詞。這樣的詞彙會透露出是什麼讓他心馳神往。」那些難以忽略經常反覆突出的詞語就是一種犄角吧,而他們可能都是源自於內心的同一隻獸。 讀詩就是使人冒出犄角的好方法,大霧之中,如吊橋,如天梯,讓我們的迷惘與偏遠的事物重新聯繫:網路與詩,精神醫學與詩,遊戲與詩……那麼多美好的犄角,詩一直就是我生命中那隻最大的獸。 回顧與前瞻,重組與新創,《犄角》展現詩人十年來詩藝的進展,詩觀的演變。鯨向海總是提出最對應時代、切中當代心靈的凝鍊語句。 《犄角》是準備戳中你的。 釉彩剝落 迷霧之中 青春的面容 滿佈落葉 啊你雖不美 卻可以製造美 那些霧般的傷害和美 溫柔的爛泥 無情的菌類 都是你愛過我的方式
  • 幌马车之歌

    作者:蓝博洲

    《幌马车之歌》真诚地面对钟浩东们那段曾经真实存在过却被刻意湮灭或扭曲的台湾历史,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台湾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在两岸历史的长河当中所站的时空位置,从而作出自我反省与批判。
  • 父亲与民国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 2012年04月08日 父親白崇禧將軍出生於公元一八九三年桂林六塘山尾村,一個回民家庭。祖父志書公早逝,家道中落,父親幼年在艱苦的環境中奮發勤學,努力向上,很小年紀,更展露了他過人的毅力與機智。一九○七年,父親考入桂林陸軍小學,這是他一生事業奠基的起點。父親生長在一個革命思潮高漲的狂飆時代,大清帝國全面崩潰的前夕。桂林陸軍小學正是革命志士集結的中心。一九○六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後,次年便派黃興至桂林發展革命組織,陸小總辦蔡鍔等人鼓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父親深受影響,與同學們紛紛剪去長辮,表示支持。 公元一九一一辛亥年,十月十日晚,武昌新軍工程營的成員發出了第一槍,武昌起義,展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一槍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歷史,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誕生了。武昌起義那一槍也改變了父親一生的命運。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廣西人士反應熱烈,組軍北上支援。父親參加了陸軍小學同學組織的「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共一百二十人隨軍北伐。家中祖母知道父親參加敢死隊的消息,便命父親兩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門去守候,預備攔截父親,強制回家。誰知父親暗暗將武器裝備託付同學,自己卻輕裝從西門溜了出去,翻山越嶺與大隊會合。那年父親十八歲。踏出桂林西門那一步,他便走出了廣西,投身入滾滾洪流的中華民國歷史長河中。 學生軍敢死隊水陸兼程經湖南北上,父親肩上荷「七九」步槍一枝,腰間綁着一百五十發子彈的彈帶,背着羊氈、水壺、飯盒、雜囊,身負重載,長途行軍,抵達漢陽時,父親與許多敢死隊同學們腳跟早已被草鞋磨破,身上都生了蝨子,癢不可當。時清軍據守漢口、漢陽,與武昌方面的革命軍隔江對峙,廣西北伐軍和學生敢死隊,奉命在漢陽蔡甸到梅花山一帶,配合南軍作戰,威脅敵方側後。一夜,父親被派擔任步哨,時適大雪紛飛,頃刻間父親變成了一個雪人,那是父親第一次上前線,而且參加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行動,內心熱情沸騰,刺骨寒風竟渾然不覺。那是父親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親身參加武昌起義,對父親具有重大意義。他見證了中華民國的誕生,由此,對民國始終持有一份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 辛亥革命成功後,父親考入保定軍校三期,接受完整的軍事教育。父親在保定前後期的同學,日後在國軍中皆任要職。保定畢業,父親與二十多位同學,自願分發到新疆屯邊,效法張騫、班超,立功異域,他曾經下工夫研究左宗棠治疆的功績,中國邊防一直是他戰略思想的要點之一。治疆的抱負後因俄國革命交通阻斷,未能實現。民國六年,父親返回廣西,結識李宗仁、黃紹竑,共同從事統一廣西的大業,時稱「廣西三傑」。 民國十五年,北伐軍興,蔣中正總司令力邀父親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這是父親軍事事業第一個要職。當時北洋軍閥各據一方,中國四分五裂,其中以孫傳芳、吳佩孚勢力最大。中國人民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革命新思潮高漲,對國民革命軍有高度期望,革命軍遂能以少擊眾,從廣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關。那是國軍士氣最旺盛的時刻。北伐是民國史上頭一等大事。 北伐時期,父親立下大功,重要戰役,幾乎無役不與,充份展示他戰略指揮的軍事才能,尤其是民國十六年「龍潭戰役」,關係北伐成敗。時因「寧漢分裂」,蔣中正下野,國民革命軍內部動盪不穩,孫傳芳大軍反撲,威脅南京,形勢險峻。父親臨危受命,指揮蔣中正嫡系第一軍,與孫傳芳部決戰於南部城郊龍潭,經過六晝夜激戰,不眠不休,終於將孫軍徹底擊潰。行政院長譚延闓在南京設宴招待龍潭戰役有功將領,特書一聯贈予父親: 指揮能事迴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北伐後期,父親任命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四集團軍,揮戈北上。民國十七年六月一日,父親領軍長驅直入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天津《大公報》主筆名記者張季鸞在六月十四日發表社論:「廣西軍隊之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當年太平天國的兩廣軍隊只進到天津。父親時年三十五歲,雄姿英發,登上他戎馬生涯的第一座高峯。 父親繼續率部至灤河,收拾張宗昌、褚玉璞殘部,東北張學良易幟,最後完成北伐。 北伐期間,廣西軍屢建奇功,桂系勢力高漲,功高震主,蔣中正決意「削藩」。民國十七年,發生「蔣桂戰爭」,掀起「中原大戰」序幕,中國再度分裂。北伐成功,原為國民黨統一南北,建設中國最佳良機。北伐甫畢,南京開編遣會議,計劃裁軍,父親由北京拍千言長電致國民黨中央,請纓率領第四集團軍至新疆實邊,可惜未受採納。中央派軍攻打廣西,父親等人一度流亡安南。後再潛返廣西,展開兩廣連盟,與中央對峙。其間父親致力建設廣西,不到七年,廣西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省份一躍而成為全國「三民主義模範省」。民國十二年,父親曾在廣州晉見孫中山先生,受到極大鼓勵。父親對孫中山創作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中的建國理想及方針心嚮往之。建設廣西,如土地改革、「三自」、「三寓」地方自治等計劃,可以說都在實踐「三民主義」的精神。胡適等人參觀廣西,大加讚揚。建設廣西,展現了父親的政治抱負及行政才能。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地方將領中,父親第一個飛南京響應蔣中正抗日號召。日本各大報以頭條新聞報道「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廣西與中央對峙因一致對外而暫時化解。 父親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對日抗戰,父親的貢獻不小:民國二十七年,軍事委員會在行都武漢開「最高軍事會議」,父親提出對日抗戰大戰略:「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消耗敵人實力作持久戰。日軍軍備遠優於國軍,與日軍正面作戰,難以制勝,「八一三」上海保衞戰,國軍傷亡二十多萬精兵,犧牲慘重。父親認為應該同時發動敵後游擊戰術,困擾敵人,不必重視一城一鎮的得失,使敵人局限於點線的佔領,將敵軍拖往內地,拉長其補給線,使其陷滯於中國廣大空間,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發動長期總體戰,以求得最後勝利。父親自承抗日戰略思想,是受到俄法戰爭,俄國人拖垮拿破崙軍隊策略的啟發。父親的提議得到蔣中正委員長的採納,並訂為抗日戰爭最高指導原則,對抗戰的戰略方向,有指標性的作用。父親有「小諸葛」之稱,被譽為中國近代傑出軍事戰略家。他的抗日戰略,顯露出他高瞻遠矚的智慧。 抗日期間,父親奔馳沙場,指揮過諸多著名戰役:「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戰」、「武漢保衞戰」、「桂南會戰-崑崙關之役」、「長沙第一、二、三次會戰」等。其中尤其以民國二十七年「台兒莊大戰」至為關鍵。 時首都南京陷落,日軍屠城,國軍節節敗退,全國悲觀氣氛彌漫。台兒莊一役給予日軍迎頭痛擊,被國際媒體稱為日軍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敗仗。全國人民士氣大振,遂奠下八年長期抗戰之根基。父親與李宗仁等將領,登時被全國民眾尊為「抗日英雄」。 民國命運,自始多乖,內憂外患,從未停息。抗戰剛勝利,國共內戰又起,而且不到四年間,國民黨竟失去了大陸政權。國民黨在大陸上的失敗固然原因多重,然父親在他的回憶錄中卻認定軍事失利是導致國民政府全面崩潰的主因。戰後父親出任首屆國防部長,其後又調任華中剿總司令,雖然身居要職,但職權受限,並未能充份發揮其戰略長才。國共戰爭,國軍在戰略戰術上犯下一連串嚴重錯誤,終致一敗塗地。 首先父親極力反對戰後貿然裁軍,內戰正在進行,處置不當,動搖軍心。本來國軍部隊有五百萬人,共軍只有一百多萬。裁軍後,大批官兵,尤其遊雜部隊,這些八年抗戰曾為國家賣命的士卒,流離失所,眾多倒向共軍,共軍軍力因此大增。裁軍計劃由參謀總長陳誠主導,父親的反對意見,未獲高層支持。 民國三十五年五、六月第一次東北四平街會戰,那是國共戰後首度對陣,雙方精英盡出,蔣中正派父親往東北督戰,旋即國軍攻進長春,林彪軍隊大敗,往北急速撤退,孫立人率新一軍追過松花江,哈爾濱遙遙在望。在此關鍵時,父親向蔣中正極諫,自願留在東北繼續指揮,徹底肅清林彪部隊。蔣中正由於受到馬歇爾調停內戰的壓力,以及對共軍情況的誤判,沒有採信父親的建議,竟片面下停戰令。林彪部隊因此敗部復活,整軍反攻,最後吞噬整個東北。事後多年,國民黨檢討內戰失敗原因,蔣中正本人以及國軍將領咸認為那次片面停戰,不僅影響東北戰爭,而且關係全盤內戰。 民國三十七年底三十八年初之「徐蚌會戰」,乃國共最後決勝負的一仗。原本蔣中正屬意父親指揮此次戰役。父親時任華中剿總司令,北伐抗戰父親在淮北平原這一帶多次交戰,熟悉戰略地形。他向蔣提出戰略方針:「守江必先守淮」,應將軍隊集結於蚌埠,五省聯防,由華中剿總統一指揮。未料臨時蔣中正卻將指揮權一分為二,華東歸劉峙指揮,而指揮中心卻設在徐州。徐州四戰之地,易攻難守。父親曾如此警告:「指揮權不統一,戰事必敗。」「徐蚌會戰」開戰前夕,國共兩軍各六十萬,嚴陣對峙,國府高層深感勢態嚴峻,劉峙不足擔當指揮大任,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聯名向蔣中正建議,父親替代劉峙統一指揮。父親飛抵南京開軍事會議,發覺國軍戰略佈署全盤錯誤,大軍分佈津浦、隴海鐵路兩側,形成「死十字」陣型。父親判斷大戰略錯誤,敗局難以挽回,況且開戰在即,已無時間重新佈置六十萬大軍。父親斷然做了一項恐怕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拒絕指揮「徐蚌會戰」。後「徐蚌會戰」國軍果然大敗,蔣中正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蔣、白之間,嫌隙又生。 內戰末期,林彪百萬大軍南下,父親率領二十萬部隊與共軍盤桓周旋,激戰數月,但當時大局已瀕土崩瓦解,國軍士氣幾近崩潰。父親軍隊一路奮勇抵擋,由武漢入湖南,退至廣西,與共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但孤軍終難迴天,父親於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日離開大陸,由南寧飛海口。 父親十八歲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見證了民國的誕生。北伐軍興,父親率部由廣州打到山海關,最後完成北伐統一中國。抗日戰爭,父親運籌帷幄,決戰疆場,抵抗異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國共內戰,父親率部與共軍戰至一兵一卒,是與共軍戰到最後的一支軍隊。為了保衞民國,父親奉獻了他的一生。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父親自海南島飛台灣。在風雨飄搖之際,父親選擇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用他自己的話,是「向歷史交代」。父親在台十七年,雖然過着平淡日子,但內心是沉重的,大陸淪亡一直是他痛中之痛。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反攻復國的大業。民國五十五年,離過世前不久,父親託人攜帶一封長信給旅居香港昔日同僚廣西省省長黃旭初,信中言不及私,通篇都在分析國際大勢及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當時越戰正打得熱火朝天,父親認為如果越戰繼續擴大,中共可能出兵,一旦與美軍起正面衝突,便是國軍反攻良機,父親並詳細列出反攻大陸的戰略,犖犖大端。信中最後結尾:「弟待罪台灣,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現在國際形勢已接近反攻時機,屆時我總統蔣公,必統三軍,揮戈北指,取彼凶殘也。」 我曾親聞父親吟誦南宋詩人陸游《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想這也是父親晚年最後心境的寫照吧。 (白先勇) 1963年 1月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在松山機場合影
  • 盗帅独眼龙

    作者:蔡志忠

    《蔡志忠四格漫画精选·盗帅独眼龙》内容简介:画盗帅独眼龙的时候,正是我画四格漫画最热烈的时候,当时我四格漫画的专栏有(大醉侠)、(肥龙过江)、(光头神探)、(单身女郎)和(猪仔),当然还有(盗帅独眼龙)。以前的漫画主角大部分是正派的,辟这个新的专栏时,我就考虑用反面的角色当主角,就像以前有福尔摩斯,现在又有一个亚森罗苹一样。当然,这个反面的角色造型要特别。正面的角色多半是完美的,我塑造的角色就故意让他不完美,而且有一个基本上的缺陷。那时候刚好流行独臂刀、独脚客,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很健康,而[独眼]却是个英雄,譬如说戴扬(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所以我创造了笔下第一个反派人物——盗帅独眼龙。它也是我四格漫画的代表作之一。
  • 捉拿古奇台风

    作者:管家琪

    《捉拿古奇台风》由台湾著名女作家管家琪授权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独家出版。管家琪系台湾目前最畅销的青少年文学作家、台湾金鼎奖得主、法兰克福书展最佳童书得主。她的作品风靡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是新生代青少年读者的偶像。作品描绘了一个个夸张而又充满童趣的世界,让人捧腹大笑。这是祖国大陆首次较全面地引进台湾青少年文学畅销书作家的作品,相信会给广大青少年读者带来极大的惊喜和满足。《捉拿古奇台风》为其中的《捉拿古奇台风》一书。
  • 作者:郑石岩

    禅的宗旨在于引发一个人发现真正的自己,从虚幻的自我观念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同时也增强了承担生活的能力。当一个人能实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时,他即刻成为生活的主人;所以他的心倩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光明的,思想是活泼自由的,性情是庄严温柔的。禅宗告诉我们要: ·化贪婪为恬淡; ·化嗔怒为宽容; ·化愚痴为醒觉; ·化傲慢为谦卑; ·化疑心为信心。 这本书把禅的基本要义作通俗的阐释,它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简要的门径,去打开自己的法眼,看到生命实现的原貌,它正像花朵一样,绽放着清香,露出微笑与欢喜。
  •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

    作者:钟文音

    十九世纪印象画派大师高更,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 厌弃现代文明对人性的侵蚀, 逃离欧陆, 来到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亚群岛, 在那里, 艺术家面对蓝天, 大海、草木石头, 乃至充满原始力的女人, 激发本真, 创作了大量风格别具的画作. 时隔近百年, 一位台湾的才女, 登上这块旅游胜地, 寻觅会晤高更的梦迹, 呼吸着一代大师的生命气息, 以其独具魅力的笔触, 还原井彰显艺术家独立于西方文明的精神世界.
  • 从南京到台北

    作者:张同新

    《从南京到台北(蒋介石败退台湾真相始末)》(作者张同新、何仲山)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同新、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研究员何仲山等研究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从南京到台北(蒋介石败退台湾真相始末)》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蒋介石上演一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闹剧,顺江东下,还都南京;第二部分国民党一统天下乃一枕黄粱;第三部分蒋介石狼狈退踞海岛以苟安。 本书所收资料多属首次披露,包括文献档案、未刊稿本、政府公报、有关专著、回忆录、文集、资料汇编(包括台湾编辑出版的资料)报刊中的文电记载、外文资料,以及解放后出版的国共关系史料专刊或期刊。这些资料或全文收入、或选录节录其中部分内容,以纪实手法、大历史角度数易其稿历经数载完成,集资料性、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大众读者了解蒋介石以及这段曲折历史的最佳通俗读物。
  • 远乡

    作者: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远乡:蒋氏父子和他的台湾子民》内容简介:有一段往事叫迁徙,有一种声音叫想家,有一段历史不当遗忘,有一种情愫总在心上,蒋氏父子在台湾,反攻恐怖,威权统治?迁台老兵在台湾,苦闷?思乡?争取权益?艰难挣扎数十年,叹一声:一个家字好难写。
  • 不老骑士

    作者:阮怡瑜

    人会老,梦想不可以!有一天当你80岁,你还有多少做梦的勇气? 《不老骑士》——首度全景展现感动全亚洲的“梦骑士”丰富坎坷人生故事:他们中有遵守承诺,带着亡妻照片环岛的情深丈夫;有男扮女装诱捕日本兵的抗战勇士;还有二战时敌对的双方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兄弟……贫穷病痛,异地漂泊,梦想打拼,亲人离别、爱情诺言……人生种种挫折和美好,得到和失去,他们都经历过。一段段动人的生命历程,藏在雪白发丝间、刻在沟壑深纹间。他们的亲情、爱情、友情,交织出大时代的历史!他们的勇气、毅力、热情,激励着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照亮我们迷茫的未来。 《不老骑士》——环岛13天,1139公里,这些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用行动告诉我们,癌症、高血压、膝关节退化、助听器和年纪,都无法阻止他们追寻梦想。 《不老骑士》——激励亿万读者重拾追梦勇气、治愈受挫心灵的幸福读本。马英九、蔡康永、柴静、周杰伦、陈升等百位名人感动荐读! 名人评论 马英九:看到17名平均81岁的老人家,为追求1300公里环岛梦想而无畏高龄、病痛,为实现再给已逝爱妻1次环岛承诺,为互相扶持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敌人变战友情谊,“谁能不感动?谁能不给予热烈掌声?”每个人老了都想要有尊严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老骑士给社会正面典范,也希望未来继续鼓舞长辈勇敢做自己,让不老精神在台湾地区、世界各角落发光发热。 柴静:这17位不老骑士的追梦之旅,再次触动了无数颗抱有梦想或曾经有过梦想的心。 王祖蓝:感谢主让我有机会看到《不老骑士》,好羡慕那种清新自然的感动、对生活的细腻触觉、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我也要好好学习。 李欣频:《不老骑士》太励志了,老年人尚且如此,年轻如你我,更没有任何理由背弃自己的梦想。 潘玮柏:《不老骑士》意义太伟大了,我本身就是个有梦想的人,所以我看《不老骑士》的时候非常有感觉。不管你几岁,不管你是什么年龄,都要抱着很积极、很有希望、很有梦想的态度去做事。 这里面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有启发。希望看过的朋友们能受到启发,去充实自己,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你是有梦想的人吗?你是有热血的人吗?那一定要看《不老骑士》! 陈升:我所爱的人,你在哪里?天边的云啊,你不要笑我傻。她有在梦中跟我说,我所爱的人在前方。
  • 雨夜莊謀殺案

    作者:林斯諺

    「雨夜莊」,一棟從上方鳥瞰下來呈現「雨」字型的奇特建築,由名企業家白景夫設計而成。一個不安蠢蠢欲動的夜晚,住有一家三口的別墅頃刻成了「被詛咒的豪宅」。 業餘偵探林若平受託調查該起神秘謀殺案,偵察過程中,群集雨夜莊的訪客接二連三,離奇遇害。嗜血兇手究竟是誰?過去與現在的死亡魔咒,又該如何拆解?
  • 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

    作者: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

    融合文本批評、文化評論、後殖民理論,以及歷史、社會語言學等不同領域, 對日台之間半世紀的文化遭遇做一客觀而中肯的評價。 《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展現了新穎的研究視野! 作為日據時代至皇民化時期的日本/台灣文學研究, 《帝國的太陽下》試圖重新定義日本近代文學的範疇,擴大其想像空間及領域界線, 試圖從複數觀點來重審日台殖民經驗的文學表現, 以便建構一個整體性的透視全像而非僅限於某個種族或階層的局促點面。 以及舉證指出不是所有的殖民文學文本都是反殖民的抗爭文本。 《帝國的太陽下》以日本、台灣和西方最新的學術成果為基礎,由殖民者以及被殖民者在旅記、大眾書寫、地域文化與風俗的學術論述中陳述的觀點,採用文化交錯、跨域以及比較手法,檢視日本南方殖民地域的文學、語言以及文化的代表性著作,解釋日本殖民期台灣/南方的日本語文學生產的語言、文化、歷史與政治背景。其中包括曾經有南洋生活體驗的日本作家林芙美子、中島敦以及在台灣成長、接受教育,並嘗試在小說與民族誌書寫中捕捉台灣文化精華的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同時從多視角的觀點檢視日本/台灣的殖民經驗,研究範圍從內地作家如大鹿卓、佐藤春夫,到西川滿的文藝活動,同時檢視「灣生」作家在日本與外地文化之間的游移來回。 除了台灣的多語環境中語言政策的效應,《帝國的太陽下》同時也探討語言的角色如何成為帝國主義的工具,以及日本南方臣民們表達身分認同──某種連結台灣人和日本人自我觀點──的手段。例如掙扎於這些相互糾葛的觀點之間,台灣人作家包括本土派作家楊逵、呂赫若以及皇民文學作家周金波與陳火泉在他們的書寫中表達了個人與社會的差異,以及如何以文學回應他們的台灣殖民經驗。 本書特別指出,在皇民化時期,日本語「語言接觸區」(linguistic contact zone)形成確立後, 各項人文要素在這政治衝突互撞中融合成一種新的混雜文化概念。 統治者的語言滲透鞏固同化政策的文化結構,但也同時必須面對在地文化的挑戰。 《帝國的太陽下》仔細觀察上述作家們的生涯與作品,同時思考日本殖民地日本語文學在日本,以及日本前殖民地的受容問題。本書嘗試提出:這些作品告訴了我們日本人曾占領的台灣興起什麼樣的文化混種性特例,以及透過後殖民的視鏡如何看待這樣的關係與文化混種性的全球化現象?此書可謂融合了細緻的學識涵養以及重要的史料,廣博同時縝密,恰如其分地呈現了殖民主義作品中豐富且複雜的圖像。
  • 写给女人的生涯企划书

    作者:吴淡如

    台湾励志图书第一品牌!   购买本书,马上编辑短信“W”发送至558816(移动)或995816(联通),即有机会——   获得三份大礼!1.吴淡如新书限量签名本一册。2.现场参加东南卫视“娱人码头”节目。3.指定神秘礼物一份。   如果你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那么,挑战是一定存在的,别想高枕无忧,也别想把人生重量放在别人身上。——吴淡如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只要稍稍聪明一点,懂得掌握人生有限的时间和方向即可,并不需要超高智商。看别人缺点容易,看清自己也有一样的毛病很困难。原来,在取笑、痛责别人时,还能想到自己,倒真不是普通的不容易。   人家说“女人不要太能干”,这是要看状况的。有些事不能干不行,但在见多识广的人面前,识相的体贴比苦干实干来得聪明。识人之明在事业和感情上都是重要的,而所谓识人之明,就是找到对的人才说对的话,判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实力的女人更应该懂得打扮。千万别让一个蒙了尘的外表,遮住了内在的万丈光芒。
  • 美的覺醒

    作者:蔣勳

    「美的覺醒」演講活動 主 講 人:蔣勳老師 講  題: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 活動日期:2007年1月13日(六) 14:00-16:45 地  點: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凡為金石堂網路書店會員免費參加!!(請至遠流博識網報名或洽遠流出版-讀者服務部TEL:23926899轉899)序 廣播是一個有趣的工作。我坐在播音室裡,一個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在安靜的空氣裡震盪。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我很珍惜這樣孤獨的時刻。完全孤獨地與自己的相處。 聲音像潮汐,一波一波,或輕或重,或低沉或飛揚,在空氣裡蕩漾。我好像「看」得見我的聲音,是一種波浪的起伏迴旋。我「看」著我的聲音,像潮汐漲退,包圍著我自己。聲音變成一種安靜的獨白。 也許,有人認為聲音是用來與他人溝通的工具,可是在播音室裡,我覺得聲音首先是自己與自己的獨白。沒有充足的獨白,「溝通」也許只是虛假的來往。我們有太多「call in」「call out」,但是,我們缺乏與自己聲音的對話。沒有聽到自己聲音的迴盪,沒有真實的獨白,太多「call in」「call out」,人其實是最寂寞而空虛的。我聽到了自己的聲音,我「看」到了自己的聲音。 好像月光下粼粼的水的波紋,一圈一圈,緩緩在空氣中盪開。我想用線條勾繪下這舒緩的波紋,像孟克(E.Munch)在「吶喊」畫裡記錄下聲音的波浪。但是聲音的波不只是線條,聲音像一種光,在空氣裡飄飛。 聲音像一種煙,比風還輕的煙,我想用手去承接這煙的重量,一縷一縷,一絲ㄧ絲,我閉著眼睛,感覺煙從指隙間流過,如此柔軟,如此細緻。聲音可以用手去觸摸嗎? 我不經意聽到電視裡一個政客的叫囂,忽然覺得胸口被尖銳的玻璃刺傷,一陣劇痛。聲音可以是母親的手,如此溫暖寬厚;聲音也可以是最銳利的狼牙,殘酷噬咬人最柔軟的心靈。聲音或...MORE>>目錄 自序 尋索美,感覺美 說不清楚的美? 美學的來源 知識不等同感受 解脫知識的負擔 味覺之美 萌芽較早的感官世界 羊大為美? 五種味覺反應 品酒師的考驗 遠離動物的層次 聽覺之美 聽覺的感動力量 找回純粹與美 身體是最美的樂器 沉澱噪音,昇華心靈 自我節制 渴望的象徵 嗅覺之美 一種奇特的提醒 利用嗅覺做判斷 美,是一種智慧 重新儲存美好記憶 不妥協的梅花 智慧從領悟得來 視覺之美 文字語言一無是處 見證生命的存在痕跡 變成文化,形成歷史 看不見的競爭力 辨識形狀 三種造形的母型 觸覺之美 最強的渴望 沉睡的感官重新甦醒 勝過千言萬語 身心中的五感平衡 生命華美地綻放 愈分享,擁有愈多 無目的才會快樂 培養豐美的感官經驗 美:無所不在 莊子哲學 來到美的現場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朵花 真正的平等
  • 柏杨小说全集(三册)

    作者:柏杨

    简介:这是柏杨,写过《丑陋的中国人》的柏杨,写过《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的柏杨。 经历过情爱疼痛和牢狱生涯的柏杨,其魅力更体现在小说创作上。他的小说堪于他的杂文媲美,笔法不追流俗,是人生的真体验,是经过长夜歌哭的块垒,字字是血泪,句句是沉重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