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

  • 去帝國

    作者:陳光興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 从哈佛走向世界

    作者:刘轩

    本书作者刘轩是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先生的儿子。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学博士候选人。现为台湾著名DJ、音乐人。 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记述刘轩在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后一部分则讲述刘轩在提前一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休学一年,去世界各地旅游的经历。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新型的学习观念,认为在二十一世纪,最可能的成功不是废寝忘食地死用功,而是在学习中培养有创意的思想。读万卷书后,还应该行万里路。这也正是作者在拿到硕士文凭后请假一年游历世界的原因。在书中,刘轩无论是描写哈佛大学里繁忙有趣的学习生活,还是记述他穿梭世界的冒险经历,都让读者们看到了年青一代新新人类的心路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爱情、理想的追逐…… 同时本书还附有刘轩大量未曾公开的私家生活照片,让读者可以和刘轩一起从哈佛走向世界。
  • 超越自己

    作者:刘墉

    《超越自己(最新修订本)》讲述一个娇生惯养、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由家旁的教会学校,突然进入远在纽约曼哈顿的史岱文森高中,身为父亲的刘墉经常以书信勉励他的儿子,战胜自己的惰性和童年时期的依赖心,在龙蛇杂处的纽约市和充满竞争的明星学校里,找到生存自保之道……信中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个父亲的叮咛--在长成的每一个阶段,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是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只有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超越,才能取得进一步突破。 这些充满亲情、感人至深的书认结集出版后,反映出奇地好,没多久进入畅销排行搒前几名,而且长销不衰。 刘墉是著名教育家、作家、画家,更是成功父母的代表。这套书让他的儿子不仅一步步走进美国著名的学校——史岱文森、朱丽叶音乐学院,又走进了哈佛。书中的教育方法独树一帜,言词亲切,平和达观,令人心悦诚服。许多家长拿这套书当参考,遇到教子问题就说:“去翻刘墉的书,看他有没有讲到怎么做。”
  • 谢谢你毛毛兔,这个下午真好玩

    作者:幾米

    本書是根據《森林裡的祕密》裡的兩位主角──小女孩和毛毛兔──所延伸的故事。多年後,小女孩已成為一位老太太,她在廢棄的動物園裡再度與毛毛兔重逢,她們一起重溫兒時的夢,在夢裡再次經歷了一個好玩的下午。毛毛兔將老太太心中沈睡的小女孩喚醒,也喚醒溫暖和愛…… 1998年出版的《森林裡的祕密》,是幾米的第一本書,並且奠定他成為暢銷作家的基礎。八年後,已出版數十本暢銷彩色圖文書的幾米,再次展現他畫黑白作品的功力,創造了一個迷人的黑白世界,既寫實又虛幻,安靜而又甜美。大人小孩都能在書中和自己幸福的回憶相遇。
  • 醋溜族(3)

    作者:朱德庸

    醋溜族(3),ISBN:9787800285011,作者:朱德庸绘
  • 变态心理揭秘

    作者:[台湾] 王溢嘉 编著,长卿 图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怪癖,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变态行为,那么你将容易陷入危险之中。通过本书收录的四十四个感人故事,真实的案例加上精彩的解说,你将真正对各种变态心理有个结构性的了解。
  • 给寂寞的人们

    作者:罗兰

    《给寂寞的人们》主要内容:罗兰小语是作者在广播工作与撰写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写下来的,是对种种社会现象与人间苦乐的切身感受与心得。 这些“小语”从一个极其俭朴单纯而又十分开朗明亮的农业社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车水马龙、巨厦连云的时代。 “罗兰小语”是作者从六十年代到世纪交替之间,在每晚一小时的广播节目中,随着当时当日对人生的感受与心得所写下来的播稿与在其他刊物所发表的短论。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中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之后,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
  • 杀手正传

    作者:刘墉

    谈爱情,谈人性,谈自然,谈保育,谈生死,谈宫廷的倾轧、权力的斗争、杀手的恩仇……   她的出生很苦,心很毒。她没见过她的父母,她杀死了她的手足。她曾经流离失所,伤重垂危,所幸,遇到了贵人。贵人为她诊治,给她教育,使她脱胎换骨,成为“美少女战士”。靠她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训练,她成为所向无敌的“超级杀手”。她出手没有声音,她也不让“目标”发出声音。除了目标,她还杀了她的邻居和朋友。当然,她也有温柔的一面。她也谈恋爱,上了床。在创伤,她很激情,一边享受被“进入”的快感,一边杀死她的情人。她很长寿,长寿到所有的对手都死光。她留下许多子孙,只是没有一个孩子为她送终。活的时候,她常祈祷,因为她不安心,死的时候,她没有祈祷,因为她终于平静。她的棺环以鲜花,她的丧礼充满哀歌;她的贵人为她的逝区而伤怀。她得到勋章,且尸身经过特殊处理,将永远被保存,供奉,成为另一种不朽……
  • 鱼的意大利旅行

    作者:赵于萱

    本书是一本描写作者意大利旅行经历的旅游指南书。内容包括:去意大利,一直是我的梦想、前进意大利、沉睡千年的古城、一看就知道治安不好的食坡里、如梦似真的卡不进而岛等。   在旅行的路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将会遇到、看到些什么……那些风景和人渐渐掠过你的眼睛,像是蒙太奇。这是电影的感觉。   《鱼的意大利旅行》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看电影。书中展示的图片、手绘让人倍感新鲜而又活泼自在。   “我的生活,我作主”,这是一句让人心动的口号,但是行动更好,所以崇尚自由的你,跟“鱼”走一躺意大利,像“鱼翔浅底”一样自由自在地去那个美丽的国度进行你的蜜月之行或者度过你的年假。
  • 野火集

    作者:龙应台

  • 关于上班这件事

    作者:朱德庸

    《关于上班这件事》说的正是每个人都难以逃避的这件事——“上班”,以及上班的酸甜苦辣。在这部以350则彩绘四格漫画组成的画本中,朱先生用一枝七彩的神奇画笔,饱蘸幽默、辛辣和自嘲,为我们描绘了一部都市上班族人生百态、办公室人间风景;它触到上班族的痒处,也触到上班族的痛处,并将缺德老板的缺德秘籍翻了个底朝天。此外,“上班族耍赖定律”、“上班族出错六大法则”、“上班族Trouble不见定律”、“上班族寻找正确老板九大哲学”、“脑死族八大征兆”、“上班族恋爱不麻烦七大哲学”,以及“上班族自我脱困六大借口”等诸多精辟总结,则说出了许多上班族想说,但又未敢说出口的话。   《关于上班这件事》会让你在捧腹大笑之余,换个心情去上班。
  • 惊情

    作者:钟怡雯

    “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第一辑所选十位作家,均为中国台湾地区或北美、东南精致等地华文女作家中的佼佼者,是然他们的作品表现侧重各有不同,艺术形态资质各异,但在表现女性的内心感受、心理流程、情感世界、生存处境方面,却有着某种一致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这些作家在营造自己文学世界的时候具有或隐或显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但她们并不以此自限,而是立足女性世界,向外生发和延展,思考的面向和涉及的领域,常常超出女性范畴,而针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于是,她们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仅仅止于女性层面,而有着更为深广的涵盖和包容。 既是女性书写,同时又在“境界”上具有普泛性,这是这些作家的成功,也是我们编选时的追求。“女作家”只是选取和一种范围,“好作家”才是选取的真正目标。希望这套“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能给读者诸君带来精神的震撼,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本书作者对人、对女人、对人生、对人生重要内容的情感,在这部小说集中有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对海外华裔女性的处境和结局,不管她们是富贵的、贫贱的、哀怨的、满足的,作者都有清醒的自觉和把握。逼人的才气和精湛的文字功夫,使作者在对女性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锐利穿透之后,自有一份理解和柔情。
  • 漫遊者

    作者:朱天心

    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遊者》中的創傷與斷離空間 ◎張小虹 朱天心的《漫遊者》,與其說是一本「悼祭之書」,不如說是一本「憂鬱之書」。 「悼祭」(mourning)發生在死亡之後,而「憂鬱」(melancholia)則是在死亡發生之前,便已然開始悼祭。時序錯亂,先於死亡的悼祭,便是憂鬱最初亦最終的徵候。 愛別離苦,女兒的憂鬱就在不甘心「人死了就是死了,不會再有什麼」,女兒的憂鬱是執意要大哉問,究死生、尋意義,不惜上山下海、碧落黃泉,「我且走到了天涯海角……絲毫感覺不出父親可能的去蹤」。 於是憂鬱的女兒將死亡在真正發生之前先孤立出來,成為哲學的命題以沉思,變做文學的想像供端倪。於是憂鬱的女兒在真正的死亡發生之前,先一步踏入語言文字的死亡幽谷,「象徵即對存有物的謀殺」(「The symbol is the murder of the thing.」),進入語言文字的象徵秩序,就是進入另一種死亡。溫厚虔誠的「真實父親」(the real father)在病床上垂危,而語言文字的「象徵父親」(the symbolic father)則早已撒手人寰。 於是憂鬱的女兒在父親過世之前,寫下了〈五月的藍色月亮〉,將死亡比擬做一隻巨大冷酷的貓,咬噬著蜥蜴,「不吞掉,也不鬆口」。文中輾轉反覆的是死亡之後遊魂的去向,「假想自己是隻擅飛的海冬青,展翼於萬呎高空的上升氣流中,任憑海洋、沙漠、落日緩緩靜靜從你爪縫下飄移而去……」。若死亡之後靈魂出竅、離開肉體,那天南地北究竟何去何從,於是揣想出核戰爆發的末日,沒有了飛機輪船,「你得全憑自己的肉身雙腿、執念的往日出處走去。那時候,不再有東方、西方,你得學習以日出日落或那朔風吹起處辨認方向」。 寫在父親過世之前的〈五月的藍色月亮〉,是在死亡發生之前溫柔預演死亡發生之後的景況,擔心害怕如果逝者有靈魂,靈魂如何在畫亂了地圖、不再有東方西方的時空短路中,辨認摸索回家的方向。朱天心曾溫柔地自我解懷道:「父親是替我探路去了,他知道我怕黑、怕鬼、怕病痛、怕死,他常笑我『惡人沒膽』」。而同樣溫柔的是女兒在父親臨終之前,就先用文字替他探路去了,擔心害怕山遙路遠、魂兮歸來。 而寫在父親過世之後的〈出航〉,則依舊念茲在茲遊魂的何去何從,「你無可避免的以你所處的時空想像,想像他正以某種候鳥翱翔的速度,展翼於黑水洋之上」。死亡臨終之時,便是遊魂出航之日,有如「搭乘木柵捷運穿越福州公墓山腹的隧道」,趕黎明前去投胎轉世,棄落一地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情感,像嘩鎯鎯響著好重好重,重得足以拴住一艘大郵輪不使出航的鐵鎖鍊,此時,那鎖鍊被魔法點過似的,已然不見了」。 但〈出航〉比〈五月的藍色月亮〉更憂鬱,更倚重語言文字的象徵,更全然揣想著「自己」而非親人的死亡。逝者已往,無感無知,生者唯有把逝者化入體內,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去感知,讓生者即逝者,女兒即父親。於是死亡有如往復衝動(repetition compulsion),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搬演,死亡成為「正午太陽一樣,無法直視」的創傷,「無法答話,無法聽見,無法視物」,死亡開啟了象徵秩序與想像秩序之外的「斷離空間」(traumatic space)。 一切只因為憂鬱的女兒望著父親的骨灰盒,「並不覺得父親在那裡」;一切只因為憂鬱的女兒氣急敗壞「你簡直不知道要去哪裡尋他,天國?涅槃?某星座?某次元?某大神腳前?某大氣大化?某「偉大的神秘」中?……」。所以她窮究古今中外,以知識、哲學、秘教、旅行地圖上下求索,那裡去了?那裡去了?用語言文字層層纏繞空無一物的死亡。然而「道」阻且長,語言文字終究緣木求魚,死亡的「斷離空間」非常道、非常名、不可言、無可說。「真實(the real)無法被再現,只可被重複」。《漫遊者》之所以震動人心,正在於無法知曉「斷離空間」為何(what)的當下,讓我們窺探「斷離空間」如何(how)以往復衝動的方式,化象徵為徵候,驅使創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想像演練死亡,以書寫創造死亡。 逝去的父親,「他的頭,像被斬斷似的重重垂在胸前」,憂鬱的女兒,「覺得自己像斷線風箏,可以無罣礙的四下亂跑」,而更大更初的斬斷與裂變,則發生在識得人言人語之後,徹底失落、無法回返「六歲前不被任何知識、神話所干擾吸引的不識字狀態」。於是憂鬱的女兒以人言人語在〈銀河鐵道〉裡逐遊牧之騁,疊合台灣地理與歐亞大陸,穿梭歷史與通俗文化,揣想一條「又孤單又歪七扭八又歧路橫生」的朝聖路,以空間轉換的異國之境「聽不懂周遭人們說什麼,看不懂他們的文字」,來創造另一個時間之流上永不得復返的「不識字狀態」。 但死亡會不會就是另一個回返「不識字狀態」的異國之旅呢?還是〈遠方的雷聲〉裡元宵夜燈籠節那晚突如其來的停電呢? 因為那時遠遠的天際傳來雷聲,庭院內兩年後才會種活的玫瑰和應該是小牛家的葡萄藤氣息一股湧入屋裡,你們趕忙放手顧自家的燈籠罐頭,屋頂地上四壁劇烈的搖晃著人影火光,是父親拉熄了電開關嗎?因為客廳正中懸吊的燈泡突然熄了,屋子黑了,記憶,視網膜上的光點,戛然而止。 「停電了。」有人說。 遠方的雷聲,似遠若近,在記憶的時序跳接裡,玫瑰與葡萄藤的氣息瀰漫一切地,人影幢幢中記憶的光點瞬時熄滅。沒有了光、沒有了影像、亦復沒有了語言文字,黝黑如夜的斷離空間,讓死亡成為傷口,永世無法癒合。 《漫遊者》便是這樣以生者化為逝者的異國他鄉之旅,《漫遊者》便是這樣在語言文字的死亡幽谷裡焦急顧盼,穿不透「斷離空間」的阻隔,回不去「不識字狀態」的混沌。但《漫遊者》的慧黠敏感處仍是朱天心,博學多聞處仍是朱天心,就連忿忿難平處亦是朱天心,雖有《古都》的影子,卻更在真實/想像、夢/醒、遠/近、小說敘事/散文抒情的邊界裡摩搓,在視覺、嗅覺、觸覺的交纏官能裡失魂,卻有更多因死亡引爆的失落與偏執,鍥而不捨一篇接著一篇地論死亡,但所有堆砌舖展的意象與文字,在「說盡」一切能說的之後,就益發讓死亡的「斷離空間」顯得如此道阻且長。 死亡是什麼?花梨木的氣味還是雀榕的澀烈?「彷彿酒醉後坐在微風天的風帆下,醺醺然,那荷花,好香」。
  •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作者: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

    16開本、全彩銅版纸印刷 10周年紀念(增訂)版
  • 文茜小妹2

    作者:陳文茜

    《文茜小妹 2》來了。在《文茜小妹大》中,陳文茜是這麼說的:「我的一生,總是坐在觀眾席時,想上台當演員;上台演戲時,又想溜回觀眾席。」 「在政治圈中,我總是想當個書寫者。政治搞瘋的時刻,特別愛抓著筆,彷彿惟有那一刻,當腦中事物透過筆尖,一筆一劃刻下來時,才能相信自己真能在政治的漩流裡,緊緊掌握人生。但東西寫多了,東一篇、西一篇,幾年來筆下被我同情、批評或歌頌的不盡其數,結仇過多到出門被暗殺,可能都破不了案的境界。但仔細反省,這些言論對世界的影響卻似乎是零。有段時間我停了《商業週刊》的專欄,覺得自己持續的書寫,像極了狗吠火車,那樣的心情,讓我又想從觀眾席裡丟下書寫的筆,跑回台上去當演員。」 事隔兩年,陳文茜的確跑回台上當演員,成了無黨籍立法委員。明年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她成為泛藍的謀士,無論藍綠陣營都是爭議不歇。陳文茜的下一步,永遠令人捉摸不著。但可以確定的是,她的文字還是那麼辛辣、尖銳,針針見血。兩年前《文茜小妹大》熱賣五位數,兩年後的第二集,同樣值得期待。 關於本書「年輕的我,不知道歷史只是一張薄薄的紙,往往盛情難卻,妄想在薄薄的紙上,騎馬縱橫天下。 在一場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對一的總統大選中,陳水扁基於選舉利益,揮別了民族主義歷史文學的美麗境界,開始走向國際攤牌的危險遊戲。 在激情催化下,歷史那張薄薄的紙,不只罩住台灣的認知,也罩住這些人的勇氣。等戰爭一來,不只歷史的紙要破,他們自己的勇氣也會破。 一年下來,我寫著、喊著、憂心著。我也快要寫不動了,很想把筆丟到垃圾桶,就此算了。夜半夢醒時,我常常問自己何必呢?浸淫在這樣一個激情機會主義者當道的年代,就該當個冷冷的旁觀者,何必跟著攪和呢?夜裡醒著這樣想,白天醒來又繼續我的「戰爭」。我沒有項羽的英雄氣魄,沒有亞歷山大征服世界的人生際遇,我來不及當虞姬式的美人,只能靠著這枝筆,寫到它斷了,一根換一根,寫到我的筆終於也當項羽、也當虞姬,筆自刎之時。」 ──陳文茜 作者簡介 陳文茜 經歷: 2001─迄今 中天資訊台「文茜小妹大」節目主持人 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講師 1998─迄今 飛碟電台「飛碟午餐」節目主持人 1998─迄今 商業周刊首席顧問 1999─2000 年代產經台「財富新聞」新聞節目主持人 1996─98  TVBS 電視台「女人開講」節目主持人 1995─98  民進黨中央黨部文宣部主任 1998    獲亞洲週刊英文版(Asiaweek)評選為 1997 年全亞洲 25 位 「創造趨勢的人物」之一,陳文茜是唯一上榜的台灣人 1996    EEI 唱片公司總經理 1993─95  聯合國少數族群聯盟亞洲代表 1993─94  美國費城河流.死亡與冥婚藝術展演製作人 1992    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召集人 1982─83  中國時報美洲版副刊主編學歷: 1987─94  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歷史社會學博士班 1976─80  台灣大學法律系法學組
  • 王考

    作者:童偉格

    這本小說集共收錄九篇年輕小說家童偉格的作品。與書名同名的一篇(王考),甫獲2002年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作者以深諳鄉土人情世故、素描簿般的簡潔風格,自由進出拉美魔幻寫實的敘事幻術,後面觸碰到的卻常是「流浪漢傳奇」、「異鄉人」、「頹廢」、「放逐」,這些現代主義最核心的命題。像蒙德里安的畫布上,出現了台灣東北海岸的景致:礦場、永遠在拓寬的公路、鳥雀榕,陰影裡那些滑稽善良的死人。作者處理的是最瘋癲殘酷的素材,那樣沉重的悲傷幾乎無法與作者的年紀聯結。 作者簡介 童偉格 一九七七年生,台北縣人。台大外文系畢業,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作品曾獲第二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大獎,第二屆台北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第三屆全國大專生文學獎短篇小說參獎等。小說家駱以軍讚其為「令人驚豔的一個小說天才」。
  • 十七歲之海

    作者:舞鶴

    《十七歲之海》是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是舞鶴重新整理各時期實驗性作品,窺探其實驗精神與手法的源頭。此再版收入《姐姐》《午休》《漂女》等文,收錄更完整;其他像《一位同性戀者的祕密手記》《飆的少年我是》《祖母的死》等,都是屢被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 文茜小妹大

    作者:陳文茜

    關於這本書,文茜是這麼說的:「我的一生,總是坐在觀眾席時,想上台當演員;上台演戲時,又想溜回觀眾席。 在政治圈中,我總是想當個書寫者。政治搞瘋的時刻,特別愛抓著筆,彷彿惟有那一刻,當腦中事物透過筆尖,一筆一劃刻下來時,才能相信自己真能在政治的漩流裡,緊緊掌握人生。但東西寫多了,東一篇、西一篇,幾年來筆下被我同情、批評或歌頌的不盡其數,結仇過多到出門被暗殺,可能都破不了案的境界。但仔細反省,這些言論對世界的影響卻似乎是零。有段時間我停了《商業週刊》的專欄,覺得自己持續的書寫,像極了狗吠火車,那樣的心情,讓我又想從觀眾席裡丟下書寫的筆,跑回台上去當演員。 不知道該說是荒唐、是錯亂、還是熱情,我彷彿是個不存在的騎士,常常沒緣由地把自己切成兩半。荒涼戰場上,當每個士兵已成了傷兵倒在血泊中,我自己卻往往穿著白色的羽毛,準備出征;然而到了一場豪華的宴會,我卻總想著離行百步,與豪華的劍客們道別。 現在我這位觀眾,似乎又走到了入戲的門口,大門一推,舞台一跳,也不曉得下個等著自己的戲碼會是什麼? 恐怕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入了一段戲的我,沒過多久,應該會再走回觀眾席。」
  • 悲傷

    作者:舞鶴

    目次 序:原鄉裡的異鄉人──重讀舞鶴的《悲傷》 /王德威 __________03 悲傷        __________013 拾骨        __________077 調查:敘述     __________123 逃兵二哥      __________145 微細的一線香    __________169 牡丹秋       __________205 後記        __________241 舞鶴創作年表    __________245 <悲傷> 體現了舞鶴藝術創造力的顛峰狀態。結構上,它用心良苦卻又渾然天成。內容與書寫風格皆具足了種種相反相成的質素,使得書寫充滿了張力。它有鄉土的笑謔,又有現代主義式的黑色幽默。它似乎頹廢已極,卻又散發著生之熱力。它的性描寫誇張放誕,卻又彌漫著古典的詩意。它是最荒唐的,也是最傷感的。是最張狂的,也是最內斂的。在最哀傷的時刻製造歡樂,也在最猥褻的情節中流露天真。 更重要的,在這樣一個不斷向深層推進又不斷自我消解和意義再生的文本中,敍事者引我們進入一個迂曲複雜的精神空間,它展現了淡水/台灣現代化過程中自然與人文精神的流失,更內涵了一個人格失散與尋找的寓言。深藏於失散的人、失散的古典、失散的自由與創造力之間的「悲傷」,將使〈悲傷〉在更久遠的時空中存留。 ──李娜 <拾骨> 以一個喪葬拾骨儀式為軸線,演示了一場當代台灣文學極其傷感,也極其性感的悼亡儀式。從枯骨到女體,從傷逝到尋歡,從母親到娼妓,舞鶴的敘述轉變太急太快,使我們幾乎無言以對。 <逃兵二哥> 寫國家機器──軍隊──如影隨形的控制,使任何逃兵都無所遁逃。 <調查:敘述> 寫二二八事件為受難者家屬所帶來的無盡壓力。 <微細的一線香> 寫家族潰散,對歷史/知識的頹廢看法。 <牡丹秋> 處理一段春夢了無痕的戀情,已預示了之後出版的<鬼兒與阿妖> 「肉體自由」的內涵。 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但誠如舞鶴在《餘生》一再強調的,他的碑失去了史詩的、英雄的意義,充其量是「餘生」紀念碑。 舞鶴的寫作實驗性強烈,未必篇篇都能成功。我卻仍然要說,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王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