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

  • 我經過了一首詩

    作者:

    本書為柯佳嬿的第一本文字攝影集,共分成日記、故事、隨想三個篇章,以照片紀錄生活的片段,以文字再現生活的溫度,透過鏡頭在習以為常的事物上看見詩意。有她私密的內心世界,以及最誠摯的日常寫真。低色調的影像,最真誠的告白,是柯佳嬿及其文字攝影的魅力所在。 關於那些,來不及留長的長髮、公園裡的溜滑梯、攝影棚裡的咖啡杯、飛機劃過的天空、透著光的森林、看不見雲的黑色夜晚、運動後流汗的身體,全是她的生活紀錄。佳嬿親筆寫下這些日常的非常、非常的日常。 她是演員,是創作者,也是跟大家一樣過著平凡生活的柯佳嬿。
  • 《小说课》(贰)

    作者:许荣哲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讲好故事比写说明书更重要的年代:哈佛大学把写作课作为全校唯一的必修课;未来的广告、营销、游戏甚至更广泛的商业领域,要求人人都必须擅长讲故事;能不能3分钟内打动面试官、投资人或者消费者,讲好一个故事,很重要。 ·············································································· ◆3分钟讲好一个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小说课》直接传授故事心法,从小说创作的65个关键词入手,教你看懂故事吸引人的秘密。讲故事不必靠天赋,通过训练,即便是中人之资,也大有可能讲好一个及格线以上的故事。 ·············································································· ◆ 罗振宇盛赞本书作者许荣哲是 “最适合中国人的故事入门教练”。在台湾,许荣哲被誉为70后最会说故事的人,每年做300多场关于写作的培训和讲座。本书台湾版上市就进入金石堂人文社会类销售排行榜前十。 ·············································································· ◆《小说课》抛弃西方图书中大量编剧理论和陌生素材,采用了中国读者熟悉的经典故事、好莱坞电影、以及许多优秀的华语文学素材。本书不仅是一套有趣好用的创意写作教程,还是一个好故事书单。书中列举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值得一读再读。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关于小说的武功秘籍。它要教给你的,不是怎么写小说,而是怎么讲故事。从招式解密到内功心法,引用古今中外65部经典作品,解读其中的关键点,以最浅显的方式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 关于“人物”,它说:描写性格比描写长相重要! 关于“场景”,它说:每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关于“对话”,它说:看得到的对话是水面上的1/8,看不到的对话是水面下的7/8! 关于“故事”,它说:只要回答7个简单的问题,按照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的公式,三分钟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小说课》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创意写作教材!更是一个好看到爆的书单! 从“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开头”到“一切都是罗生门”,许荣哲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读过,看懂,学到!
  • 不妥

    作者:聂永真

    《不妥》是设计师聂永真首部杂文集。他通过50个挣扎、冲突、不好意思、疼痛与焦虑故事,用绝对敏感对生活提意见。如果生活是设计呈现的一种面向,那么我们一直处在完成之前的过程里。50篇杂文,揭露了50个在设计完成品上看不到的面向,通过一个个作者亲历的小故事,呈现活生生的设计师生活实录,是一本生活设计化的文化读本。
  • 一葉秋

    作者:張大春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 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或許,說的是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小說家同系列前作《春燈公子》內容以描寫市井豪俠故事為主;到《戰夏陽》則聚焦到知識份子在官場與學問之道中的怪態醜態。本書(《一葉秋》)則加入了許多機巧聰敏人物與鬼狐仙怪故事的新題材,說的是「識時務」的人們在濁濁世道中權通達變,趨吉避害、全身保家,乃至承接來自俗世或者天上地下名祿福報的有趣傳說故事。 「……故事逗人悲喜嗔哀,有如天無私覆、地無私傾;故事裡的教訓往往是說故事的人忍不住插科多嘴,踵事增華,猶如宋元人畫,偏教後世之帝王、藏家給添蓋了許許多多的圖章,這些宣示所有之權的圖章一而再、再而三地撲掩而下,反而遮蔽了原作的面目。用我的理解來說,大約就是當人們聽了或者讀了故事,留下的印象卻仍然是自己人生的感懷和體會,那麼這個故事不過就還是在註解著那個聽著、讀著故事的我。」
  • 姹紫嫣红开遍

    作者:白先勇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赞誉白先勇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也因如此,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 本书《姹紫嫣红开遍》(散文卷)是白先勇经典散文自选集,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用心、周到的白先勇散文精选版本。
  • 道濟群生錄

    作者:張萬康

    ◆華語文學超新星! ◆王德威,朱天文,朱天心,林俊穎,侯孝賢,梁文道,駱以軍 獨家推薦! 「我,誠願意以多年閱讀、寫作的一點點信用,賭徒似的全數押在張萬康。」──朱天心 張萬康是誰?為何朱天心半點不怕的像一名賭徒把口袋裡的錢全部拿出悉數押在他身上? 民國走到一百年,華語文學由張萬康斧劈出一個獨特的景觀。 在嘻笑荒誕的奇幻故事背後,隱含的是動人心弦的父子之愛,與令人驚歎的醫病糾葛。 當病危的老父面對昏蔽的醫療系統,求助無門的家屬,該如何找尋挽回親人生命的一隙生機? 面對年邁的父親在骨折、肺炎、腹水、癌症……一連串疾病的重擊下,至愛的兒子,該選擇讓父親為了存活而受苦?還是幫助他有尊嚴的離開? 《道濟群生錄》以古典章回小說的形式、新穎活潑的文字,自述老父生病過程的坎坷驚險、抗病壯史;面對死亡與求生的兩難、救不救一個人的矛盾、醫療制度下人性的扭曲或良善……,其間的種種荒誕和艱辛情事,都在作者奇幻詭譎的情節下精彩展開;全書看似喜劇的噴飯笑點背後,卻傳達出深沉的生死命題與人性思索。
  • 暴食江湖

    作者:焦桐

    作者认为“肥胖是美的”,从小就对食物充满热情,他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令服务员都惊异。他“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本书自然是靠右手端。感情用事的诗人,自然也可以感情用事地谈饮馔,然而,本书中,诗人却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靠右端的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其行文也颇有论文气势,起承转合,上下纵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但诗人毕竟是诗人,诗人的“论文”也颇有诗意,比如“论素食”,是诗人的愤怒——一段关于吃狗肉的经历而“起兴”的;“论螃蟹”中引李渔,极为生动形象,令人垂涎欲……
  • 书人行脚

    作者:傅月庵

    《书人行脚》内容简介:“书人者,以书维生之人也。醒即抓书,如厕读书,等车看书,上班编书,下班买书,灯下找书翻书写书……因其事事皆书,故不能不有所感,闲闲记去,不求其专,不忌人窥,是为‘公听日记’。”书写是一种治疗,古人所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大抵即是。因无路可走了,乃以“述”、以“思”,为云水行脚之所据。圣贤成其大,不肖者获其小,要皆一也。此或不肖如此书尚有值得一翻之所在也。
  • 他們在島嶼寫作

    作者: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溫知儀

    六位文學巨擘的創作靈魂、五位導演的生命追尋 21世紀台灣文壇最重要的文學紀錄 史上第一套文學電影完整典藏版 六部均附精美作家小傳一本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是希望讓人們更加重視那些影響台灣文學幾個世代的作家。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要讓他們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依舊傳達出令人感動的力量。唯有如此,這些文化資產才有可能永留人心,真正不朽。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共六部電影,是由五位精銳導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和溫知儀,以風格化的電影敘事手法,重新詮釋、紀錄六位台灣文壇重量級文學家: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以及楊牧的生命與創作歷程。我們試圖以紀錄片作為媒介,以年輕導演的電影語言作為引路人,將台灣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介紹給新一代讀者,藉此永久記錄作家的重要事蹟,也希望透過這些作品,重燃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林海音:《兩地》 Home in Two Cities 林海音除了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台灣文學的重要推手。她以北平城南故事為背景所寫的著名小說《城南舊事》,曾被翻譯成各種語文並被改編成電影及繪本,奠定了林海音的文學地位。她創辦的文學雜誌與出版社「純文學」,培育無數作家,她自家的客廳更是人人稱道的文藝沙龍。北京城南的英子,到了台北城南變成文壇上令人尊崇的「林先生」。導演楊力州以林海音「雙鄉/兩地」的特殊身分切入,隨著女兒夏祖麗娓娓道來的聲線,走入她的書桌、生活圈、編輯台,特殊年代裡的風聲鶴唳與擔當,以及那一塊奮力開拓的純文學園圃。她是戰後台灣文學從襁褓到成熟,那無私又勇敢的母親。 ◎周夢蝶:《化城再來人》The Coming of Tulku 周夢蝶為台灣重要詩人,詩風以禪意佛學為特徵,又被稱「詩僧」。出生於河南,1947年來台後一度在台北武昌街擺書攤,專售詩集與文學作品,成為早期重要文學地景。曾獲得第二屆中央日報文學獎成就特別獎(台灣)、國家文藝獎(台灣)等,作品《孤獨國》於1999年獲選為「台灣文學經典」。導演陳傳興借用了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從日常生活中穿插映射其思維、信仰、寫作、情緣,帶領觀眾一窺詩人孤獨國的世界,幾段生命裡的流徙與坎坷,因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等。全片影像風格意境幽遠,極富禪意詩情。 ◎余光中:《逍遙遊》The Untrammeled Traveler 余光中為兩岸三地華人最著名詩人之一。自十六歲開始寫作,出版專書達五十多種,涵蓋散文、詩集、評論,並翻譯多部重要外國作品,對華人文壇與學界皆有深刻影響。出生於南京,1949年來台,就讀台大外文系,與覃子豪等人共創「藍星詩社」,曾獲得國家文藝獎(台灣)。余光中夫婦目前定居於台灣高雄。本片跟隨著余光中夫婦的遊屐,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格與文壇交遊,以及其走過中西思潮交會澎湃的歲月。在那些鏗鏘的思維與文句壘疊起來的生命史中,最後他將身心都託付給島嶼南方的海灣,和夫人一起,靜靜陪伴對方的燭光。 ◎鄭愁予:《如霧起時》Port of Mists 鄭愁予為台灣著名詩人,其作品《錯誤》、《賦別》等作數十年來傳頌不墜,《鄭愁予詩集》被選為「三十年來對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三十本書之一」。出生於濟南,1949年來台,大學畢業後赴美參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曾獲國家文藝獎(台灣)、時報文學獎(台灣)等重要獎項。《如霧起時》以鄭愁予同名詩作為嚮導,切入詩人的生命歷程。他曾在港口工作、熟稔於水手與離別,從以詩會友煮酒焚葉的燙熱年代,歷經愛荷華時期的衝激,以及任教於耶魯後的靜定與博觀。年復一年,詩人始終守著這美的行業,高高舉起風燈,在世界的臉上鑲嵌光影。早期的浪漫詠嘆雖漸褪,卻更顯其爐火純青。 ◎王文興:《尋找背海的人》The Man Behind the Book 王文興為台灣著名作家,其作品《家變》在1973年發表時引起爭議,因形式、內容甚至語言都是全新的,這部作品至今仍被討論不斷。生於福建,1946年舉家遷台,高中畢業後至台大外文系與同學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影響台灣文壇甚鉅。曾獲得國家文藝獎(台灣)、藝術及文學勳章的騎士勳位(法國)。本片以21個線索為主軸,藉由年輕小說家尋訪的蹤跡,串起王文興的文學生涯。導演林靖傑並藉由影像、照片、手稿、動畫、舞台劇、即興朗誦等形式,展現了一個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對待寫作、以緩慢換取深刻的文學身影。讓讀者觀眾得以凝見,那在斗室內如同挖掘壕溝般一斧一鑿搬運著胸膛內的土,小說家與自己搏鬥的每一夜……。 ◎楊牧:《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楊牧為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與學者,作品影響文壇深遠。於台灣花蓮出生,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隨後赴美進入愛荷華大學詩創作班。楊牧自15歲便開始以葉珊為筆名寫詩,在《現代詩》等雜誌發表;32歲之後改筆名為楊牧,風格由原本的浪漫加入冷靜與社會關懷。2000年獲得國家文藝獎(台灣)。本片自詩人楊牧朗誦的聲音中,展開一段對於龐大文學生命的追索。那個花蓮中學裡踟躕的少年,大度山下論辯學習的身影,在愛荷華選讀古英文的執著與好奇,乃至其穿梭於歐美、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資源,融會知識進入文學寫作的嘗試,那對於音韻與想像計較的決心,均使人於重讀楊牧詩文時,再次被深深地撼動。
  • 交谈

    作者:林文月

    =============== 生命因缘 亦真亦幻 风行水上 溪壑深致 岁月欢愁×时代光影 =============== 这本散文集取名为《交谈》, 是因为集内有一篇 记叙某次在异乡与朋友交谈的文章。 那个阴湿寒冷的午后, 我们的交谈并不热烈, 但仿佛又混合着与朋友交谈、与自己交谈 ——甚至于与古今同道交谈的复杂心境。 为了出版新书,取稿样重读, 竟又体验到似若将自己化做陌生人 而再度与自己交谈的奇妙感受。
  • 我很怕,但我还有勇气!

    作者:王伟忠

    本书是王伟忠先生在台湾《今周刊》杂志专栏上所写的文字结集。从台湾娱乐教父到大陆《中国梦之声》的评委,从娱乐领域的创意无限到文创领域的整装待发,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年近六十仍然不断探索、挑战自我的酸甜人生。透过这位老爹嬉笑怒骂间流露出的人生智慧与性情感悟,你可以随他玩转海峡 两岸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娱乐的创意魔方;你可以从中汲取创意、勇气与智慧,唱出年轻的“中国梦之声”。 编辑推荐: 台湾,你怎么了?? 看台湾综艺教父、中国梦之声导师王伟忠细数台湾文坛、政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伟忠哥这本新作中,没有深奥的哲理,也没有通往成功的捷径,有的是发生在伟忠哥人生中一个个细微却发人深省的故事,有的是这位老爹嬉笑怒骂间流露出的人生智慧与性情感悟。透过他的文字,你可以更加真实、立体地了解台湾社会生活、文创娱乐、民主政事的发展现状。你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别人的,充满希望却又带着些许迷茫的台湾!
  • 左心房漩涡

    作者:王鼎钧

    作者发表《左心房漩涡》的时候(1988年)正处写作最旺盛时期。此书甫一问世,佳评如潮,被列入1988年台湾“10本最有影响力的书”,获得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全书四部34篇集中书写了乡愁这一“一个复杂而美丽的结”。王鼎钧的乡愁孕成于他的人生经历,也孕成于一代中国人的几度漂泊中;在他的笔下,乡愁不仅显得异常醇厚,而且有着种种复杂的变奏。
  • 乡愁

    作者:余光中

    《乡愁(余光中卷)》主要收录了余光中的算命瞎子、舟子的悲歌、昨夜你对我一笑、祈祷、珍妮的辫子、新月和孤星、西螺大桥、招魂的短笛、新大陆之晨、呼吸的需要、我之固体化、我的年轮等诗歌。
  • 我妹妹

    作者:张大春

    九○年代台灣青春小說的時代領軍作品 本書是90年代風靡台灣書市的少年大頭春生活週記的概念作,整體風格迥異於張大春向來作品裡以男性為主的基調,透過暢銷的少年大頭春回頭寫其妹妹的故事,這本銷售突破十多萬本的暢銷書並非以逗趣搞笑贏得讀者,它深入處理少年的青春困擾,觸及少有的兩性問題。主角藉著觀看妹妹0歲到19歲的生命旅程,穿插對自己家庭父母關係的感受,思索自己(男性)對兩性問題的迷惘與坦承的悔悟。張大春透過本書給台灣的少年啟蒙書做了一次強大影響力的示範,通俗卻不落俗地寫出台灣高中到大學生世代青春的騷動與不安。更有人以台灣版的《麥田捕手》形容之,十多年來多次被中學老師選為新生必讀書單,因為性別議題,北一女等女校老師們更推崇有加。 近年寫作邁入成熟期的作者張大春當年捕捉青少年的內心,幽默怪誕,自成風格,一時引領風潮,十多年過去這本書不但仍趣味橫生,更讓人注意其主題的深刻,就像小說裡主角大頭春曾自道:男性的誠懇是如此艱難的啟蒙經驗;它可能來得很晚,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本書目錄新版自序 重逢的告別 我的禮物 嘔吐 新人類女士 初戀 她的禁忌 關於治療 我們剩下軀殼 聆聽與訴說 笑的甦醒 死亡紀事 終結瘋狂 附錄 旁觀我妹妹靈魂活著的謎/陳美桂(北一女教師) 青春的哀愁事怎麼回事──讀大頭春的《我妹妹》/楊照
  • 世说心语

    作者:刘墉

    刘墉有很多头衔——画家、作家、演说家、慈善家……而他本人最喜欢最认可的成为却是“生活家”。本书中,“生活家”刘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挥洒谈笑,卷舒风云,在一派轻松幽默的话语中娓娓道出人生的智慧,处世哲学以及掌控瞬息万变生活的体验和经验……点点滴滴,尽是睿思。 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他也告诉你如何回答老板的问题,如何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联,风度与在餐馆说话音量的正负关系……这其中,有对生活中言谈举止,站立坐行的温馨提示和引导,也有对文化的反思,对时代变迁的仔细推敲和考量。
  • 第一次寒流

    作者:周志文

    周志文先生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保持适切距离的观察、反省及批判。透过略带艺术风格的文笔,将真理以充满情意的方式呈现,在寻常不易见着的寂暗之处,发掘创意的活水,展现昂然劲动的新气势,同时亦透露出姿采繁复的深层意义。 全书分为四辑:含情、伫思、知人、论世,由情而思、由人入世,表现的是一种“知性之美“。
  • 多情怀酒伴

    作者:龚鹏程

    全书以随笔、札记、小品、日记等为主,分“含情”、“伫思”、“知人”、“论世”四辑,博雅通达,广大精微。文章表达的是整体文化和个人生命之间的和合激荡,如文化命脉的承续、文化出路的指引、个人生命风姿的展现等,由情而思,由人入世,体现了一种“知性之美”。在这里,个体之生命愿力激荡起了整体文化的活力与精彩,体现了儒家千百年来从不动摇的坚持。
  • 寂寞的人坐着看花

    作者:郑愁予

  • 豔歌行

    作者:鍾文音

    【百年物語三部曲之一】 這是八○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青春行歌。 一部青春人流離他鄉,啃噬熾熱情愛的長篇史詩…… 青春女子漂流城市,逐租窩而居, 她們站在情慾風暴的肆虐路上, 半顛半狂,時哭時笑。 乖張命運無法預知無法試探, 有的日復一日為愛慾倉皇, 有的夜夜化淚水為夜店裡的汗水, 有的在職場裡與獸性者爭奪立足場域, 有的飛越國界,到陌生異鄉找回迷失的自我…… 青春女子都懂歡笑,也懂憂傷; 都明白希望,也了解失望;存在慾望,也回首絕望。 生命艷歌綿綿不絕,一曲接一曲,直到瘖啞,直到整個時代,直到你我感傷…… 鍾文音描繪台北城內異鄉女子群像,側寫八○年代以至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台北樣貌。橫跨二十多年的時代書寫,她呈現當代激昂氛圍,以及青春異鄉人與城市間的拉鋸、疏離、起落、斷裂……一段段情節,拼貼出台北近代面貌,也深刻描寫青春本質的嘶吼。 二○○五年吳三連文學獎評語:鍾文音之書寫並非僅止於表象的記實,更加之以敏銳的感覺、虛靈的想像與深沈的反思。土地、家族、性別、情慾、異文化、生命的安頓,是她關懷的側重面以及觀想的立足點。因此,其文能透入紛雜的表象,而蘊蓄感思的深度,總體呈現多變卻不失統整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