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南

  • 西行影纪

    作者:主编:马晓峰 / 庄钧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

    编辑推荐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全面呈现一代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艺术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最重要的收获,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世人了解这位几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最好的读本。

    庄氏生于上海,却志在西行,在军阀割据的年代,立志以考察边疆、旅行摄影的方法报效祖国,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兄弟民族,以激励人民抗日保国的热情。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

    孤立无援,在盗匪出没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鲜为人知的风习与人物,以及绘制地图、搜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这一切其实绝非今日青年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历经战火,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将向我们缓缓揭开近百年前西南边地的真相。

    ·

    ◎在光影中讲述西南边陲的史诗,在时空中重构民族的前世今生

    庄学本的摄影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所观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借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近百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

    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雄鹰般矫捷的摩梭族人身影……在庄氏的镜头下,他们超越时空的疆界,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

    ·

    ◎不可忽视的史料文献,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从事田野摄影工作的同时,庄氏自觉吸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与知名学者交往求学,不断探索影像与学术结合的路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所亲见并摄取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以及一系列大都来自亲身调查所得的有关边地地理与族群的文章和书籍,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史地与民族文献意义,更有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

    ◎半生羁旅,留下的不仅是关于边地的史诗,更折射出庄氏的传奇一生

    从果洛至康定,从羌地至嘉绒,又从青春朝气的来路,到沉默郁结的暮年——彼时的庄学本尚未预想到自己未来的十年时光,大都将如孤蓬一般,行走在山高水长、多民族杂居的西部边区,更未料及他在旅途中拍摄的万幅照片,其中半数竟足以抵抗时间的消磨与命运的跌宕,在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

    内容简介

    1934年至1941年,庄学本远离家乡上海,在中国西南边陲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了近十年之久。禹王诞生的羌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拉卜楞寺的盛大法会……这些都是他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漫漫西行,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也在人类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

    第一册:

    1934年,庄学本离开家乡上海,踏出了十年西行的第一步。从禹王诞生的羌地,到嘉绒地区,再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环游荒凉而高寒的果洛,夜宿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庄氏与鸟兽为伍,翻山涉河,用文字与影像探索无外人涉足的“白地”。

    ·

    第二册:

    1935年初冬至1937年晚秋,邂逅青海土人,在塔尔寺谒见班禅,与蒙古族同胞在群科滩游牧,于拉卜楞寺观盛大法会,单身匹马渡过黄河前往撒拉部落,搭帐歇宿于星宿海中的岛屿——这些都是庄学本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

    ·

    第三册:

    1937年年底,庄学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跟随背夫踏雪翻越大相岭,走进凉山,巧遇彝族婚丧,探访“喇嘛王国”木里,南游“女儿国”永宁,再往巴塘观览一年一度的藏戏盛会……漫漫西行,庄学本大都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不止,所走过的也是他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

    ·

    媒体推荐

    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我眼前清楚地呈现。——作家 阿来

    其学术价值足可以与同一时代甚至更晚期在这些区域从事田野工作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影像人类学者 朱靖江

    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最具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我有机会看到他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仍然是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摄影批评家 李媚

  • 文化复合性

    作者:王铭铭,舒瑜 编

    西南民族志论文集 仪式、人物类型、交换与物质文化 对分类论和关系论的反思性继承 呈现的西南人文世界之面貌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化复合性”的概念作为西南地区研究论文的连结,力图呈现西南地区的人文世界之面貌,从更长时段、以更广泛的 视角对西南地区进行重新审视。 ...................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部人类学专题研究论文集,由13篇西南民族志论文构成。内容涉及“仪式”、“人物类型”、“交换与物质文化”的研究,在基于对前人的分类论和关系论的反思性继承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复合性”概念,用来概括这组研究所呈现的西南人文世界之面貌。
  • 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

    作者:彭文斌 主编

    本书收录了海内外十多位专家学者在西南地区长期从事人类学、历史学、文学或交叉学科研究的经验访谈,体现出当今人类学对〔地方性知识〕普遍关怀的形势下,人类学西南研究在中西交流、范式更替等方面反思的过程。
  • Asian Borderlands

    作者:C. Patterson Giersch

  •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

    作者:段颖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是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之一,《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以生存于泰国清迈省北部的云南人(主要指原国民党军队、眷属及其后裔)村落、族群及文化特征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及民族志研究,以族群形成和建构的历时性研究为主要叙述与分析框架,集中探讨这一族群如何在复杂、多元的政治背景中通过调适其与所在国及周边多方的文化关联,从而在异域延续、建构其族群认同,并最终完成从“孤军”、难民到华人族群的认同建构与历史转变。
  • Amid the Clouds and Mist

    作者:John E. Herman

  • 西南天地間

    作者:霍巍

    本書闡述了中國西南文化的歷史進程,霍巍教授以講課的口語,就近取譬的生動表達方式,對西南地域文化的發展、與中原文明的互動,及其在中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豐富的考古新材料,並結合歷史文獻,闡明西南文化的多彩多姿原來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是結合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典範。
  • The Paper Road

    作者:Erik Mueggler

    This interesting book interweaves the stories of two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otanists to explore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each formed with Yunnan villagers in gathering botanical specimens from the borderlands between China, Tibet, and Burma. Mueggler introduces Scottish botanist George Forrest, who employed native ethnic Naxi adventurers in his fieldwork from 1906 until his death in 1932. We also meet American Joseph Francis Charles Rock, who, in 1924, undertook a dangerous expedition to Gansu and Tibet with the sons and nephews of Forrest's workers. Mueggler describes how the Naxi workers and their Western employers rendered the earth into specimens, notes, maps, diaries, letters, books, photographs, and ritual manuscripts. Drawing on an ancient metaphor of the earth as a book, Mueggler provides a sustained meditation on what can be copied, translated, and revised, and what can be folded back into the earth.
  •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作者:Laura Hostetler

    In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Laura Hostetler shows how Qing China (1636-1911) used cartography and ethnography to pursue its imperial ambitions. She argues that far from being on the periphery of development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Qing China both participated in and helped shape the new emphasis on empirical scientific knowledge that was simultaneously transforming Europe--and its colonial empires--at the time. Although mapping in China is almost as old as Chinese civilization itself, the Qing insistence on accurate, to-scale maps of their territory was a new response to the difficulties of administering a vast and growing empire. Likewise, direct observa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Qing ethnographic writings, such as the illustrated manuscripts known as "Miao albums" (from which twenty color paintings are reproduced in this book). These were intended to educate Qing officials about various non-Han peoples so that they could govern these groups more effectively.Hostetler's groundbreaking account will interest anyone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and colonialism.
  •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

    作者:郑少雄

    本书以康定明正土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末代明正土司的人生史,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和谐共生的内在机制。康区政治人物,不管是土司还是喇嘛的权力、权威都来源于社会外部,比如土司去往北京定期朝贡,喇嘛去往中心寺庙定期朝圣等。这一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历程,也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 西南访古卅五年

    作者:汪宁生

    此书为作者几十年间在中国西南民族
  •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全两册)

    作者: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集中对我国西南地区从上古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地名加以考释,以时间顺序分为六篇,每篇先列概说,然后再一一详考地名。《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套装共2册)》对现存的文献资料基本搜罗殆尽,考证严密,是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工具书。
  • 再造的祖先

    作者:馬健雄

    1950年代,在建構合法性和穩定邊疆的內外需求下,國家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中緬邊界上的「倮黑族」被改稱為「拉祜族」。然而,被改變的不只是名字,其族群的身份和歷史也被重新改寫:世代生活在西南邊疆並一直與漢人抗爭的「倮匪」,被替換成一個虛構的,從青海而來且與漢人友好共處的「拉祜族」。 拉祜身份替換的例子獨特且意味深長,其背後是知識在國家權力的籠罩下層層扭曲的過程:為配合國家的民族識別工作,歷史學者建立了一套中國民族史論述,確定了漢族的先進性及民族大團結的基調;拉祜族的知識精英依據這套論述,主動為族群塑造了一個符合國家需求的身份;而這種被再造的身份,在知識的多向流動中進入了拉祜村民的日常生活,逐漸替代了族群真正的身份和歷史。 作者經過十五年連續的田野調查,結合全面的史料梳理,剝離出在邊疆政治格局變化與國家主體性建立的背景下,「拉祜族」被邊緣化和重構的過程。同時,通過挖掘「倮黑」在與漢人和官軍的對抗中興起、遷徙的歷史,作者試圖為這個族群找回原本的信仰和身份 。 「希望這本書的讀者們在瞭解了那些塵封在官修史書背後的人們、他們的歷史和命運之後,或許能夠呼出一聲歎息。直到今天,南柵佛房的廢墟仍然靜靜地躺在森林中,沒有人將它與仍舊生活在這裡的人民聯繫在一起。」 ——馬健雄
  • 山寨纪事

    作者:耿占坤

    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这样一些被现代文明逐渐遗忘和侵蚀的东西,它们也许本不该消亡,然后却无可避免地远去了。这远去的有那多情的山歌,有那雅致的吊脚楼,有那吱吱呀呀的纺车,还有那美丽的红衣少女……可是我们能留下什么呢?只有记忆罢了!
  • 孙明经手记

    作者:孙明经 摄影/著,孙建秋 孙建和 编著

    1938年,孙明经接受任务赴西南诸省拍摄纪录片。本书以他随身笔记为基础,辅以大量图片和详细的扩展,真实还原了当年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民生,以及他个人的拍摄历程和感受。这些独具个人风格的文字与迷人色彩的史诗般的图片,绝大多数都是首次问世,对于研究抗战初期大后方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对他的一生做了系统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到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和一个爱国摄影教育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