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伊凡·克里玛
-
我的金饭碗
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想当画家的故事”、“走私的故事”、“考古的故事”、“司机的故事”、“递送员的故事”、“土地测量员的故事”等六个短篇组成。实际上是克里玛的一段自传体生活写照。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捷克作家因反对当时政府的作为而遭停刊、禁止出书等不公正待遇,被迫去干各种体力活儿……,伊凡•克里马自然也未能摆脱这一厄运。本书就是他对当时特殊经历的真实记录。 -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这部长篇小说以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为背景,主要讲述三个人物在历史事件影响下的命运:一位是电视台的摄影师,一位是年迈的总统(暗指捷克前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一位是越境失败、身陷囹圄的死囚。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人生轨迹渐渐接近,不期而然地发生交集。摄影师巴维尔的生 活是小说的主线。他在单亲家庭下长大,在捷克封锁国境时期曾试图逃亡,结果给自己惹来几年牢狱之灾。而后他因为总统拍摄纪录片而在“制造谎言”的电视台站稳脚跟,如傀儡般受上级的指挥去拍摄他们需要的东西,对无益的文化将占据人们的内心这一现象充满忧虑。在20世纪70、80年代捷克的“正常化”时期,人们在形式上对政权的支持与否决定了他们能否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能否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需要对外国势力的介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心照不宣的交易最终造成一种道德困境——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媒体推荐: 伊凡•克里玛属于这样一群作家,他们的作品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不仅对文学,也对当时的社会事件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他知道,唯有人人自愿全身心地参与到捷克民族的命运中来,民族才能存活下去。 ——彼得•萨亥尔(本书原文版编辑) 小说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巴维尔从未拍摄过的电影故事,而是书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和作者对它的回答。克里玛的《等待黑暗,等待光明》并未带来心灵的净化、彻头彻尾的光明或者黑暗。书中有的只是大量的灰色地带。 ——迈尔克•巴步卡(捷克作家、评论家) 克里玛小说的时代背景为1988年至1990年的交接期,主人公巴维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故事情节虽然与“电影小说”有些混淆,然而主人公对于什么是未来,什么是胜利,什么是信念和公正的思考极具感染力。 ——沃尔克•萨基达(捷克评论家) -
被审判的法官
法官阿丹姆不得已接手了一件糟糕的案子,而他本人的生活就像案情一样混乱。法官的妻子背叛了他,他也同时在背叛妻子,究竟谁才是有资格审判别人的人?一切似乎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回忆总在莫名其妙地干扰现实,直到两者在某一个点上交汇。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
终极亲密
《终极亲密》创作于1996年,延续了克里玛一贯的创作主题:围绕人与人之间关系,寻找永恒之爱,展现人在群体中的被抛弃感、 孤独感。小说描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捷克变革后的社会现实:有家室的福音派牧师丹尼尔•维德拉几乎同时遭遇了情感与信仰的双重危机,他爱上了长相酷似前妻的已婚女人芭拉,以往的平静生活顷刻间坍塌了,婚外情的罪恶感,面对妻子和孩子们的内疚及挫败感每天缠绕着他。为了掩饰秘密,他被迫说谎,偷情,过着片刻欢娱但事后自责的沉重生活。面对日常的宣教工作,他自欺欺人,痛苦不堪,甚至对上帝和信仰产生了怀疑。丹尼尔每天不得不在信仰和情欲之间来回挣扎,被迫选择。面对两个他不再属于或者不曾属于的精神和世俗世界,他最终陷入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境地,崩溃了……小说还叙述了捷克变革后敏感的社会问题——私有财产归还,国家安全部门合作线人名单,贩毒,宗教派别等;并以大量独白、日记和信件凸显了当今时代最普遍的追问:我们是否依然有希望给予生命有意义的秩序,拥有爱的权利?是否依然有信心面对生活,和死亡。 -
一日情人
伊凡•克里玛是捷克当今文坛最为活跃的作家,有着巨大的创作力,与哈维尔、昆德拉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 本书收录了他钟爱的十二个爱情短篇,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小说里的情人们在一夜或一日间偶然相逢,通过错乱的情欲表达,宣泄出现实中的精神压抑,让人慢慢品味出背后的荒谬。这是关于爱的故事,除却爱情,没有其他。 故事讲述的是建立感情联系、实现伟大爱情理想的尝试,不过最终均未成功。克里玛笔下的角色枉 然地试图逃离父母为他们制定好路线的世界。这里没有道德,没有同情,没有爱也没有美。在这种孤独之外,还有一种孤独,那便是无法与上帝沟通,无法寻觅生活意义的孤独。 ——海伦娜•高斯高娃(捷克裔瑞典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
布拉格精神
卡夫卡,他以微小卻不容撼動的方式提出對生活荒謬的凝視,骨子裡認真執著、表面上幽默以對;表面上絕望無力、精神底蘊卻堅持反抗。 這樣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一個世紀以來的布拉格。當代捷克最知名的文學家伊凡克里瑪以散文寫就的《布拉格精神》便是帶領讀者去滋味這個城市歷史所生成的特有精神,一部深入城市靈魂的文集。大陸異議分子劉曉波推崇此書「讓人謙卑、莊重、如在刀鋒上行走」。 全書最後一篇〈刀劍逼近:卡夫卡的靈感泉源〉不但是介紹卡夫卡的極品、更是重讀卡夫卡絕佳的導引。附帶一提,克里瑪在當年蘇軍鎮壓布拉格時堅持不走,真正布拉格精神於焉彰顯。市民無不推崇其(而非昆德拉)為真正代表布拉格的作家。 書評 書中從評論寫到歷史的文字……最傑出的散文。其中〈刀劍在逼近〉一文檢視了卡夫卡的作品及生命,相當精湛,是重讀卡夫卡絕佳的導引。——《愛爾蘭時報》 冷靜、輕描淡寫中,充滿敏銳。——《周日時報》 伊凡.克里瑪是位擁有巨大力量、原創性的作家。在政治壓迫和精神壓抑下,他的作品依然能夠點石成金。——Patrick McGrath《紐約時報》 克里瑪的作品直到最近才在他的國家捷克解禁,是東歐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與哈維爾、孔拉德(G.Konrad)、哈拉茲梯 (M.Haraszti)等人齊名。——Greg Burkman Bookist -
我的疯狂世纪
【内容简介】 伊凡•克里玛是捷克当今文坛最为活跃的作家,他与哈维尔、昆德拉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本书是克里玛少年时代至中年时代的回忆录,约从1937年写到1967年。在克里玛笔下,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却随着国家命运而跌宕起伏。 书中,克里玛回忆了被德国纳粹关押在集中营里的恐怖记忆,以及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所面临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与文学创作现状。作者的经历和回忆视角都相当独特,用捷克式的冷静幽默和质朴自然的语言,思考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本质,以及两者的关系。 【封底推荐语】 绝佳的捷克文学入门之作,伊凡•克里玛的喜剧才华可见一斑……这部回忆录有乐趣,有苦涩,满怀希望,也充满狂怒。 —— 《纽约书讯》 一部引人入胜的回忆录……作者笔法犀利而幽默,清晰的散文笔调写出了压迫给人带来的不加掩饰的恐惧,和其对受害者和加害人所造成的难以察觉的道德腐蚀……克里玛对这个乖戾的时代所做的探索与发现,充满了讽刺以及顽强的希望。 —— 《出版人周刊》 《我的疯狂世纪》描述了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是如何生活并追求自由的……(克里玛)生动叙述了一个勇敢者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足以打动我们所有人。 —— 《华盛顿独立书评》 彻底、毫无保留地洞悉一个人的个人挣扎——他作为作家和独立个人的斗争,而这一切都以政治动荡为背景。 —— 《书目》杂志 -
布拉格精神
*简体中文完整版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思考威权与民主的思想杰作。“因为我创造,所以我反抗死亡。我建立一座比铜还持久的纪念碑。” *一座充满悖谬与磨难终究寻获自由的城市,一个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建立的精神家园。 *“我花了相当时间才完全明白,通常并不是善与恶的力量在互相战斗,而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恶的力量,它们在比赛谁能控制世界。” *“文学并不是必须四处搜寻政治现实,或者为更换来更换去的制度担忧,它可以超越它们,同时仍然去回答制度在人们中间引起的问题。这就是我从卡夫卡中引出的最重要的教导。” “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带给新世纪的遗产。 如果布拉格还仍然存在,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是因为它非常结实,像它的人民一样,一直坚持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布拉格精神》是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著名评论集,收录了他为《格兰塔》写作却无法在捷克国内发表的文章,以及90年代在国际文学会议上的演讲内容,首次出版即为英文版。作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的童年,对捷克历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的评论,以及1968、1989年前后社会环境与思想上的变化。在同名文章《布拉格精神》中,克里玛描述了这座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等人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它“悖谬”、文化丰富、屡经灾难却始终乐观。在菲利普·罗斯和他的对话录《重返布拉格》中,克里玛谈论了当代捷克知识界对瓦茨拉夫·哈维尔和米兰·昆德拉这两位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家的看法。最后一个部分《刀剑在逼近》详细分析了卡夫卡的人生、作品与书中人物,是克里玛对卡夫卡的精彩评传。 -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
【内容提要】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 是捷克当代著名作家克里玛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 克里斯蒂娜是布拉格一名已届中年的牙医,由于不能接受丈夫外遇而与之离婚。她的外祖母死在纳粹毒气室里,母亲力图摆脱一切跟犹太人的牵连。父亲是一名民兵组织军官,笃信共产主义。她从父亲遗留的书信中发现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一发现彻底动摇了她的生活。抑郁症的困扰、叛逆的女儿和病危的前夫让克里斯蒂娜生无可恋,直到一个比她年轻15岁的恋人闯进了她的生命。四十五岁的克里斯蒂娜,三十岁的情人扬,十五岁的女儿亚娜,三位主人公就在充满历史包袱的布拉格中各自找寻自己的救赎。通过彼此的交流和互助,克里斯蒂娜最终释怀了过往的心结,与生命中的诸多人和事达成谅解,并领悟到爱的意义。 小说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展示了平凡生活的不凡之处,体现了作家卓越的架构和描写功力。在一个相当典型的家庭、情感故事中,克里玛借助精彩的情节叙述,追问和探索了诸如爱、背叛、虚无、和解、理性、神性、成长等等母题,深具哲思的意味。 【广告语】 大师克里玛巅峰时期最受好评的长篇小说,聚焦当下,拷问灵魂 【封底推荐】 一颗鲜为西方赏识的文学瑰宝……一位巅峰时期的捷克大师。 ——斯科特•伯纳德•纳尔逊《波士顿环球报》 伊凡•克里玛……四十年来一直在记述在废墟和流沙中追寻幸福的故事……这些受过伤害的人闪耀出人性之光……脆弱而有瑕疵的人追逐他们不定性的渴望、扮演不光彩的英雄,直至最后一刻。 ——珍妮特•布洛维《纽约时报书评》 克里玛先生所塑造的角色如此真实可信——充满瑕疵、脆弱、迷茫、生活化。在他们取得真知灼见或终于能够沟通彼此那一刻,我们由衷感到意义非凡。就像契诃夫,作家克里玛先生有能力向我们展示平凡生活的不凡之处。 ——梅尔•鲁宾《华盛顿时报》 不输于任何人,克里玛重构了二十一世纪小说。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他创造出具有莎剧人物般影响深远的角色……《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一部并不张扬的杰作。 ——汤姆•戴夫林《普罗维登斯报》 从压抑旧制度下的生活,到自由新纪元下的问题和令人失望之处,克里玛笔下的人物演绎贯穿了整个区间……克里玛在探索过去的同时仍然聚焦当下。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新闻周刊》 -
我快乐的早晨
《我快乐的早晨》采用了一种散漫的结构,叙述了一周内发生的七个独立故事,以一个中心人物所从事的不同工作为基点,将周围的人统摄进去。小说以六十年代末那场举世闻名的政治动荡后令人窒息颓唐的时代为背景,通过“我”,一个苏军入侵后失去工作、混迹于社会底层的作家的视点,勾勒出一幅世俗社会的众生相。 -
伊凡·克里玛中篇小说卷(上下)
《风流的夏天》 一个生活幸福,家庭美满的男人,突然遭遇一次意外的恋爱,注定没有结果,进行下去意味着对生活的毁灭,停止前进意味着对自己的背叛。他最后走出门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无处可去。没有人知道,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情欲在作祟,没有人说得清楚,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我们活下去。 《爱情与垃圾》 世界始于美好,止于丑恶,从爱情开始,到垃圾结束,或者两者本来就交织在一起,根本就无法区分。一个人经常生活在死神多于飞鸟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爱情会是一种虚假的希望吗?这是一段关于爱情的辩证法,是为了证明世界的存在,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每个人,究竟为何存在。 -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
《伊凡•克里玛作品 上:爱情对话》主要内容:四个像交响曲一样的故事,关于故乡,关于少年,关于青春的青涩和爱,爱情像是存在于想象之中,那样爱我的米丽亚姆,原来只是自己苍白的幻梦,那走钢丝般的爱情,永远都打不到答案。爱情不过是成长的方式,直到我们老去。每个故事总由数字三来构成, 每三个故事都是一座教学的穹顶。充满不可能的爱情和神秘睿智的对话。这世界是在隔绝之中,人人希望用爱情来打破隔绝和进行沟通,而每一次沟通,在克里玛的故事里,都注定是绝望和失败。爱情与死亡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是谁在印证着谁的存在? 《伊凡•克里玛作品 下:我的初恋》本书中每个故事总由数字三来构成,每三个故事都是一座教堂的穹顶。充满不可能的爱情和神秘睿智的对话。这世界是在隔绝之中,人人希望用爱情来打破隔绝和进行沟通,而每一次沟通,在克里玛的故事里,都注定是绝望和失败。爱情与死亡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是谁在印证着谁的存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