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书

  •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作者:李倩

    普通人离语言很近,离语言学很远。 人人都会说话,却未必能洞察其中的妙趣。 学者著书立说,却可能有意无意自说自话。 这本小书,想做得无非是个“人话翻译”的活儿, 把学术圈的艰深翻译成日常生活的直白浅显。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八卦,用语言学的方法看问题, 有时你能会心,有时你会诧异 ---原来事情是这样子。
  • 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

    作者:(美)德博拉·海登

    前言 致谢 仙人掌花幻想曲:梅毒画像 第一章 哥伦布:第一位得梅毒的欧洲人? 第二章 美洲的复仇 第三章 螺旋体简史 第四章 光照暗毒 第五章 从毒物治疗到神奇药物 第六章 医生的观点 第七章 热心侦查:追溯诊断的精细艺术 第八章 贝多芬 第九章 舒伯特 第十章 舒曼 第十一章 波德莱尔 第十二章 玛丽·塔德和亚伯拉罕·林肯 第十三章 福楼拜第十四章 莫泊桑 第十五章 凡·高 第十六章 尼采 第十七章 王尔德 第十八章 凯伦·布里森 第十九章 乔伊斯 第二十章 希特勒 第二十一章 梅毒名人展 结语 附录一 发现神秘梅毒的十个线索 注释
  • 文化十日谈

    作者:丁东,谢泳

    本书源自丁东、谢泳两位学者四年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专栏对话录。 全书采用对话方式,二人畅谈古今、纵横捭阖,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行文酣畅淋漓,常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令人拍案叫绝。还有老村的绘画数幅点缀其间,图文互补,相映成趣,堪称近年文化批评与思想评论界不容错过的佳作。
  • 马未都说

    作者:马未都

    写这套丛书时马未都五十三岁,自称此套书是对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也是个人生经验的大汇集。马曰:如果我的出生是起点,现在算是一站,下半生决没有等长的时间了。所以古人常常发出哀叹,人生苦短。其实短长都罢,关键是要活得明白。这套小书理应叫“明白集”。 《马未都说》一套三本,分别用了“枕上篇”、“车上篇”“厕上篇”,每篇都按照人情、事理、文化、杂谈四个部分分类,写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的感悟,并用自己半生的经历和观察力,拨开纷纭的现象,直接探究事理的本质,而书中提出的一些关于艺术的普及和创新的观念,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忧。
  • 马未都说

    作者:马未都

    书中分为四部分: <人情> :在枕之乐、警枕、西红柿... <事理> :书是什么、读书、猫书... <文化> :熟能生巧、真假道理、古董医院... <杂谈> :地震了、祈祷、人性光芒... 开篇寄语 :智者乐山 仁者永乐 ——论语
  • 人类的愚蠢历史

    作者:芬斯特

    《人类的愚蠢历史》讲述不要去亲响尾蛇的嘴。从飞机上跳下来之前背上降落伞。如果你要去抢银行的话千万别带上你的狗。这些看上去是再明显不过的做法,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仿佛是一个同响尾蛇亲嘴的种族。
  • 玄学兽

    作者:蒋蓝

    玄学兽,ISBN:9787530639290,作者:蒋蓝著
  • 再看金庸小说

    作者:倪匡

    本书是倪匡对金庸作品《鹿鼎记》、《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的专题评论。依照“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的观念,倪匡点评人物、随小说情节而笑而叹,浑然忘我,畅快淋漓,幽默而有余韵,并对金庸小说中的“武”做了评价。
  • 清异录 江淮异人录

    作者:陶榖,吴淑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清异录江淮异人录》介绍“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满目,真是万象包罗。文笔有的简洁朴实,有的情文相生、美丽动人,常为一般读者所喜爱。
  • 聂绀弩杂文集

    作者:聂绀弩

    《聂绀弩杂文集》收录作者生前亲手编定的121题杂文,涵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精品,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文学与生活的冲突,社会与文化的动荡,均在这些嬉笑怒骂而又才情横溢的文字间有所展现。其中对妇女和儿童境遇问题的关注和呼呈,尤其引人深思。夏衍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绀弩为第一人”。
  • 杂书过眼录

    作者:谢泳

    本书是著名学者谢泳先生继《逝去的年代》和《没有安排好的道路》之后,又一本思想随笔力作。全书介绍了六十多部鲜为人知的“杂书”,通过这些书里书外的故事讲述,揭示了近现代中国许多令人震惊的历史真相和鲜活的历史细节,给人无穷的启迪和思索,堪称小文章构成大学问。 全书文笔清新平易,不枝不蔓,不故作高深,更不穿靴戴帽,让人在不经意间品出历史的滋味和无奈。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作者:崔权醴

    《时报》书评选择有名气有份量的作品,登载有个性有口味的书评,几乎收录了西方文坛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以来各个阶段的一时之选,本书所选篇章,评论的观点,乃至行文风格,译笔的基调,也正等待着读者的见仁见智,细加揣摩。
  • 常識與通識

    作者:阿城

    《常識與通識》所收的十二篇文章,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發表於雙月刊文學雜誌《收穫》上的作品,談話的主題是「常識」。 例如談到「思鄉」,他認為思鄉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思飲食的氣氛;為什麼會思這些?因為蛋白在作怪。談到「藝術」,阿城的說法是:藝術乃是起源於催眠,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產生的作品再催眠閱讀者。再說說「鬼故事」吧,阿城說,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達我們在文化中不得釋放的潛意識。 阿城希望藉由這些文字,將人們喚回一個真實無欺的世界,讓讀者不斷增進常識;每一次老錯誤的修改,每一次新知識的容納,都意味著常識的再次進展,是一個民智由蒙昧走向開化的過程。
  • 当王子爱上女巫

    作者:苏友贞

    在王室爱情的角逐中,公主般的戴安娜为何不如女巫般的卡米拉更能虏获王子的心?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到现代社会的政治女强人,都对自己的容貌耿耿于怀,内中反映住怎样的男性和女性文化?海明威和第四任妻子葛尔红这对火石与轫钢之间激烈的爱之火花又怎样演变成终身的仇恨?哈代的妻子艾玛是哈代的缪斯还是灾难?简·奥斯汀的美丑之争引发了怎样的故事?……这一切在苏友贞的笔下,与其说是八卦,不如说处处是文化和人生。 本书是苏友贞的一本随笔集,分四辑。辑一“女巫的苹果”主要以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为话题;辑二“文艺女子”则以海明威的妻子葛儿红、哈代的妻子艾玛、简·奥斯汀、桑塔格等文艺女子为主角,夹叙夹议其故事遭遇;辑三“议论”则话题丰富,对时事、种族、艺术欣赏、畅销书等热门话题谈论了自己的看法;辑四“微言”选取生活中的种种事情,特别是重西方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微言大义。 苏友贞的文字风格沉静细腻,叙述简洁,议论毫无学院风却处处见出洞见和真率。 < 辑一> 女巫的苹果 当王子爱上女巫 人人都要那只苹果 第一个女人 不结婚的大多数 一个都嫌多 妖姬之歌 轮船与摇篮 读出迟暮之美 <辑二> 文艺女子 火石与韧钢 废墟里的阳光 呼喊的女人 珍妮的画像 海蒂续篇 同时 花岗岩的年轮 <辑三> 议论 意识形态与艺术之间 阿伦特的《心智生命》与中译的可能问题 意图的谬误 碎心人与驯马师 也谈《色,戒》里的性爱场面 背叛遗嘱的人 传记文学,文学传记 假做真时真亦假 脱下理性的雨衣 斗牛士 身份与认同的政治 买一送一与二对一 民主里的『朝代』问题 <辑四> 微言 登山 自由的过程 姊姊妈妈的 希拉蕊传奇 爱看猫儿打架 妈妈自保书 色妇有疾 早谢的兰花 成长的声音 那一种忠诚 糖纸包裹的滋味 故乡里的异乡人 插头的画像 未完成的拜波塔 熙攘的人世
  • 我看金庸小说

    作者:倪匡

    本书用风趣而睿智的笔调,信手拈来、娓娓讲述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点,并且依照作品的不同程度,对金庸作品一一点评,排位论次;按人格的高低优劣,对金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品头论足”,评定等级。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
  • 三毛台北地图

    作者:师永刚

    《三毛台北地图》内容简介:台湾自由行首本最文艺路线图,用3天走遍三毛48年的人生。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李永萍,台湾旅行公会理事长姚大光独家推荐自由行文艺读本。
  • 圣人请卸妆

    作者:咪蒙

    圣人请卸妆:历史就是重口味》内容简介:杜甫,出身于主旋律公务员世家,小时候是五道杠,看《新闻直播》都会佩戴红领巾,觉得是国家大事。李白在文坛、黑道、皇宫、隐士圈都混得开,就是个会写诗的韦小宝。纪晓岚是性瘾者、清朝西门庆,一天不做五次爱会死。墨子是谢耳朵式的科学怪人,开创了一个高科技黑帮。郑板桥白天装穷叫苦做忧国忧民状,晚上花钱养男宠与美少年乱搞,在正人君子和猥琐大叔之间自由切换。 说屈原是gay,爱慕楚怀王,有人说,怎么可以污蔑爱国文人!说辛弃疾嫖娼,有人说,怎么可以污蔑爱国诗人!说李清照好赌,有人说,怎么可以污蔑爱国词人!不过,偷偷说,爱国和嫖娼、好赌、搞gay不冲突啊! 嘘! 圣人24小时滚动伟大,好人365日天天崇高,让人毛骨悚然。我们不可以讲伟人的坏话,因为他们都完美无缺,吃饭睡觉都是表率,至死还保留着守宫砂。 我们也不可以质疑英雄的言行,因为他们打出的喷嚏是矿泉水,拉出的屎都是工整的圆柱体。我们也不太挑死人的毛病,因为中国人热爱死人,“死者为大”,这话本义是对死者的尊重,但很多时候发展成对死者的美化。人一死,道德层面自动升级,普通的成了美好的,美好的成了崇高的,崇高的成了不朽的。 于是,那些死了很久的古人,一个个被化好妆,涂上意识形态的油彩,京剧脸谱似的,按生旦净末丑几种角色分配好。台上的,照着剧本演;台下的,乖乖跟着念。遵照各自的原始设定,是演员和看客的天职。 历史学不是神学。让古人们卸了妆,不再饰演悬在空中的文化符号或政治图腾,而是回归人性,展露出各种款式的人格分裂来。一个诗意盎然的流氓、一个一往情深的泡妞专家、一个宅心仁厚的嫖客、一个精神错乱的女侠……这种突兀的搭配,多令人向往。而干巴巴的“爱国文人”四个字,才是存天理、灭人欲,既避邪,又避孕。有时候甚至拿来当成迷幻药,让人活在社会的昏迷中、政治的昏迷中、历史的昏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