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许倬云
-
从历史看领导(第二版)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在两次研讨会上的讲演记录,主要是针对企业界人士如何培养领导人才,希图在企业界深植人文素养,可谓企业界人士的必读书。 作者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有关领导哲学与领导艺术的诸多事例与人物:法家信徒的秦始皇,以“仁”为本的唐太宗,换救清廷的曾国藩,“完美”的诸葛亮,作战机动自由的李广,稳打稳扎的程不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大局着眼的王导,笼络各方英才的孙权……为中国现代企业领导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古为今用的智慧纬度乃至人生谋略。 -
从历史看组织
本书第十六章,从先秦到清代,每一代都找几位宰辅作为线索。这些人物,有能力,也在功劳,他们是相当于今日企业的主管,主持决策及执行。不过,讨论的主题,则还是组织与制度。每一个朝代的章节,其实都有些特定的主题。周代诸节,讨论创业如何设计一个可以运作的规模。秦汉诸节,着眼在一个复杂的组织扩张与深化。三国与南北朝诸节,叙述一个复杂组织瓦解后的重组,尤其是重组过程中的族群融合。唐代诸节以谏诤为主题,因为决策的权力,已不在宰辅了。宋明诸节,主题在写怎样已成型的组织,从内部的改革,求取增加效率。清代诸节则着重在组织于转变阶段新资源的开辟。本书由中国古代治国的历史,汲取了可供参考与咀嚼的经验。今日,民间社会拥有的资源及面临的困难,其丰富与复杂,均不下于古代的政府组织凭借资源与处理的事务。 -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春秋战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巨变时期,国家权力的载体是这样转移的:以天赐神授为政治信仰的国君→以家族血缘为组织纽带的贵州卿大夫→以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地位基础的士。本书处理社会变动,考虑到政治结构、经济型态、战争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环节,彼此影响,从研究变化的时序中逐渐呈现这些变化关系。 -
西周史
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本《西周史》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经纬相维,钩玄撷要,廓清了三十年代论战中留下的疑窦。 -
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
本书为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综合课程“宇宙、学术与人生”的教材读本,由国际知名学者陈天机、关子平等联袂撰成,在香港学术及教育界反响强烈。 本书贯通文理、贯彻天人,增长识见,增强能力,匡补传统读物之不足,有很高的启发参考价值。 -
傅鐘回響:許倬雲先生臺大講學集
基於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許倬雲先生對歷史知識的普及不遺餘力,並常評論時事與文化議題,文字間不時流露對國家社會與人類文化的關懷之情。 二○○六年,臺灣大學力邀許倬雲先生回母校講學,開授「中國文化教研專題討論」課程,讓年輕學子得以親炙大師風采,且對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有深一層的認識與反省。許先生前後上課九次,由修課學生自訂主題,撰寫報告後分組宣讀,許先生再加以評論,並開放同學提問及討論,藉以引導修課同學思考、判斷、分析及歸納歷史事件。 許先生回母校客座講學期間,亦應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之邀,發表二次演講,講題分別為「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及未來世界的知識分子」、「多樣的現代性」。 這本講學集彙集了許先生九次上課及二次公開演講的內容。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使歷史研究者及一般社會大眾經由許先生的提點,得以宏觀且多面向地瞭解自己的文化與歷史,培養面對未來世界的智慧。 -
献曝集
本书作为许倬云教授的自选文集,收入了作者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论文。 全书共分通论、专题、观念、访谈、序跋、演讲、杂谈等七部分,着重从社会网络和体系的角度,对社会经济史、古代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极具启发意义。 -
華夏論述
文化共同體將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最終階段 中國世襲王朝起源於數千年前的夏代,歷經朝代更迭,夏、商、秦、漢、唐等時期都曾是中國的代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契丹」與「桃花石」兩個稱號在西方歷史上,也代表過中國。分分合合的中華世界,竟已說不清最初的源頭來自何處。 那麼,一個中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從何而來? 從「共同體」角度出發,許倬雲先生討論的是由不同族群組成的中國何時出現,又何時成為一個難解疑團。而政權、經濟活動、社會組成及文化發展等四項變數,維繫中國為一體而不墜的力量究竟為何? 不同族群相互融合,造就中國之廣與大。在全球化無可避免的年代,東西方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難以僅用邊界區隔。如何建構一個沒有限制的大同世界,存續發展已有千年之久的「中國模式」,將是未來各國借鏡參考的重要範例。 -
从历史看组织
时髦的话是这样说的:国内并不缺乏创新的种子,关键是缺乏创新的土壤(即制度与组织)。读完《从历史看组织》,不知道您从五千年文明史中会得出什么结论。 -
从历史看领导--经营智慧丛书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运作程序、操作方式及实施技巧,广告策划案的结构以及广告策划书的编制方法。并对国内外的一些成功广告策划案的实例,加经详细的剖析与讲解。本书是我国唯一一部最经典、最全面、最专业、最权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广告学丛书。 -
我者與他者
「我是誰?誰是他?」今天對何謂「中國」及「中國人」,我們都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原來在歷史上,「中國」及「中國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變動不居,要不斷通過與邊陲族群及其他國族的互動、交往,「異端」思想的挑戰,以及西潮的衝擊,才能夠使這兩個概念日漸明晰。這個對「中國」及「中國人」定義的歷史考察,正是史學大師許倬雲教授繼《萬古江河》後,在這部新作中的核心主題。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
历史分光镜
《历史分光镜》的书名是借用光学上棱镜分析光谱系列之意,表示历史学的功能是将历史解析为各种因缘线索及演变过程。全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编辑推荐】 1,史学名家精粹之作:本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2,全新装帧,增补新序:全书统一修订文字,采用纸面精装、全包护封,便于赏读收藏。许倬云先生特别为本版撰写了新的序言,坦承他的治学历程与写作心路。 【评论推荐】 在学术研究中,许倬云先生从比较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人性、思想的变化进行通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脉络,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杨念群 许先生的大历史著作,我一向喜欢看;比起繁富细密的学院论著来,撰写这种大历史著作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更大的论述视野,和更强的领悟能力。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前院长 葛兆光 许倬云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被誉为“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他从不是皓首穷经的纯粹学院派,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情结。读书时他曾热心参加台湾的民权运动……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而今则笔耕不辍,持续著书立说,向海峡两岸读者做普及历史的工作。 ——凤凰网 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年度海外影响力大奖”提名词 -
许倬云自选集
作者系海外著名历史学家,目前任职于美国匹兹堡大学。本书是目前作者拟在国内出版的唯一自选文集,收入了作者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论文。 本书共分通论、专题、观念、访谈4部分,着重从社会网络和体系的角度,对社会经济史、古代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极具启发意义。 -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本书系许倬云先生于1985至1987年间在台湾讲学的书稿结集,是其从史多年积累下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思考和心得 。所探讨的虽为中国史主题,着眼点却是世界史的大框架,通过分析中国文化得以形成的基因要素,提出三原色的概念,包括社会组织的亲缘特色、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特色以及儒家意识形态特色,并概括了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分歧,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探讨中西文化迥异的核心所在,堪称是一部简明中国文化入门书。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在中西视野下的探讨中国文化的小集子,文字浅显易读,主题博大精深,深入浅出,是很好的通俗类历史入门书,读者可以领略凝聚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作者数十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精髓。 -
汉代农业
作者将中国历史所呈现的基本现象之——农业文明——作为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强调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定历史现象,汉代则是转变的关键时期。书中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式的综合视角,力图找出促使中国在两汉时期转变为农业经济的一些关键因素,强点这种转变与汉帝国的政治逻辑有密切关系,也与人口等因素有复杂勾连。作者进而勾画了当时特定的农业经济模式:汉代农业经济,是以小农户的小规模农作和劳力投入密集的精耕细作为基调;这种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又与市场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重商的农业经济模式;这种商业活动与一种层级的市场体系联在一起,将个体农民编织进了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里。 -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十一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演讲集。作者从比较文化的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形成、演化和转变,指出中国文化在发展之初有两个特色:一是透过天命观念去理解天人合一的奥秘;二是藉著亲缘观念来建立社会组织。在讨论近代文化的转变时,他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种种困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保守]抗拒[进步],[传统]抗衡[现代]。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演变是有来龙去脉的,我辈炎黄子孙的使命是使文化力求改进,以适应多国家、多文化竞争。 -
求古编
本书辑录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1960 至1980 年间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研究论文。全书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古代民族的融合到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从两周的农业技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从传统史学精神的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 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 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变”有关,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 甚至崩解坍塌。 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许倬云 -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内容简介】 本书系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于1985 年至1987 年间在台湾讲学的书稿结集,是其从史多年积累下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思考和心得,探讨的虽为中国史主题,着眼点却是世界史的大框架,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探讨中西文化迥异的核心所在,是许先生毕生对中国文化的思考精髓。 历史是一大串特定的时间,而不是一大串共通的现象,我们要将这特定的时间给予好的解释、清楚的叙述,这就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基本差异。 我从近代西欧的几种不同制度来看中国的长期演变,则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处于均势。其中的关键,一个是亲缘团体,一个是精耕细作,一个是文官制度。 ——许倬云 【编辑推荐】 1、本书为许倬云先生的演讲集。在各篇演讲中,许先生用生动、质朴却深刻的话语论及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诸般领域内的特征,让人读来不觉艰涩沉重,同时收获颇多; 2、许先生提出了许多带有个人学术色彩的概念来总结、梳理中国古代历史,比如“三原色”理论,这些观念对中国历史研究是有益的扩展、补充,也是读者重新切入中国历史以及许先生个人学术脉络的路径; 3、新版对旧版进行了勘误,在重要概念、译名和用词方面进行了重新编审,完整而准确地为读者传达许倬云先生的观点和思想; 4、新版全面精装升级,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 -
从历史看组织
《从历史看组织》内容简介:假如我们将治国当成管理一个企业,那么中国就是很大的一个公司,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在经营的公司。当然这几千年来,公司不停地改组、不停地改变结构,也不停地改变市场,我们今天讨论历史的方式,事实上是将中国政府当作一个经营模式来看。国家假如是一个公司,国家的产品是什么?国家的市场又是什么?如果国家是一个公司,政府就是经营单位,国家的产品就是对国民的服务,其中包括安全和繁荣;它的市场呢,就是全国的人口,在过去,就是全国的民众,在今天就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一个结构中,如果市场对公司的管理单位不能满意,公司就会失去它的市场,因为它的产品不能令人满意,于是这时候,就有了革命或王朝的颠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