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剑桥中国史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作者:Willard J. Peterson

    This volume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onsiders the political, militar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The period begins with the end of the resurgent Ming dynasty, covered in Volumes 7 and 8, and ends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collapse of the imperial syste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escribed in Volume 10. Ten chapters elucid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emperors and their servitors, Manchus and non-Manchu populations, various elite groups, competing regional interests, merchant network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nd rural and urban interests, and, at work among all these tensions, between old and new. China under the Ch'ing dynasty changed, and this volume presents these changes underway in the period prior to the advent of Western imperialist military power.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4

    作者:MacFarquhar, Roderic

    A century of revolutionary upheaval in China reached a climax in 1949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 central government had now gained full control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thus achieving the national unity so long desired. Moreover, this central government was com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the overall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s polity,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is the first of the two final volumes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which describe the effor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grapple with the problems of adaptation to modern times. Volume 14 deals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conomic and human disasters of the new regime's first sixteen years (1949-65). Part I chronicles the attempt to adapt the Soviet model of development to China, and Part II covers the subsequent efforts of China's leaders to find native solutions that would provide more rapid and appropriate answers to China's problems. Each of the two parts of the volume analyzes the key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spheres of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education, and foreign relations. The contributors, all leading scholars of the period, show the interrelation of Chinese actions in all these spheres, and the describe how, gradually, events led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unched by Mao Tse-tung in 1966.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5

    作者:Denis Twitchett,Paul

    Product Description This first of two volumes on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 and its Five Dynasties and Southern Kingdoms precursors presents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fall of the T'ang Dynasty in 907 to the Mongol conquest of the Southern Sung in 1279. Its twelve chapters survey the personalities and events that marked the rise, consolidation, and demise of the Sung polity during an era of profound social, economic, and intellectual ferment. The authors place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emergence of a politically conscious literati class during the Sung, characterized by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early in the dynasty and on the rise of the tao-hsueh (Neo-Confucian) movement toward the end. In addition, they highlight the destabilizing influence of factionalism and ministerial despotism on Sung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impact of the powerful steppe empires of the Khitan Liao, Tangut Hsi Hsia, Jurchen Chin, and Mongol Yüan on the shape and tempo of Sung dynastic events. Book Description This volume on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 and its precursors presents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fall of the T'ang Dynasty in 907 to the Mongol conquest of the Southern Sung in 1279. The Sung era witnessed the profound social,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作者:Fairbank, John King

    This is the first of two volumes of this authoritative Cambridge history which review the Republican period, between the demise of imperial Chin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se years from 1912 to 1949 were marked by civil war, revolution and invasion; but also by change and growth in the economic, social,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spheres. The chapters in this volume represent new syntheses by leading scholars concerned with Republican China. They examine economic trends in the period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Intellectual trends are surveyed to show the chang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the foreign influences which played a major role in Republican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events are traced until 1928; and the second, companion volume will complete the historical coverage.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K. Fairbank placed the perio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fluence. Although it is written by specialists, the goals and approach of this Cambridge history are to explain and discuss republican China for an audience which will include scholars, students and general readers who do not have special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It will be useful both as narrative history and as a reference source on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China.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

    作者:Twitchett, Denis/ Lo

    This volume begins the historical coverage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 empire in 221 BC and ends with the abdication of the last Han emperor in AD 220. Spanning four centuries, this period witnessed major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almost every aspect of China's development, being particularly notable for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a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and imperial government. Owing to their pioneer achievements and the heritage that they left for later empires, these dynasties have rightly been regarded as a formative influence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recent years have made a new approach possible for many aspects of the period. Leading historians from Asia, Europe, and America have contributed chapters that convey a realistic impression of significant political, economic, intellectual, religious,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and of the contacts that the Chinese made with other peoples at this time. Like the other volumes in the series, volume 1 summarizes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primary sources in the light of the most recent critical scholarship. As the book is intended for the general reader as well as the specialist, technical details are given in both Chinese terms and English equivalents. References lead to primary source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and to secondary writings in European languages as well as Chinese and Japanese.
  • 劍橋中國史第十一冊-晚清篇(下)

    作者:费正清,刘广京

    在英語的史學界中, 劍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堪稱是典範之作, 劍橋中國史是劍橋近代史(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系列衍伸出來的中國史學專著, 是由艾克頓爵士(Lord Acton)籌畫, 全書共14冊, 於1966年開始籌劃。中國史對於西方史學家而言是個特殊而複雜的議題, 且比整個歐洲文明史分歧更大。中國歷史記載的詳盡浩繁, 儘管有歐洲漢學家卓越的先鋒工作, 直到最近年, 仍難有少數歷史經典之作的翻譯, 和重要朝代及制度的簡史。本書充分反應了西方學者藉由中國、歐洲、日本等文獻相互融合的歷史觀, 進而讓史學家能夠重新發掘新問題, 懷疑許多舊觀點, 並注入新的史學研究與方法。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作者:Michael Loewe,Edward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作者: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

  •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

    作者:崔瑞德(编),牟复礼(编)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作者:傅海波(编),崔瑞德(编)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导言的作者是本卷的两位主编,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崔瑞德。前者是著名的辽、金、元史研究专家,著述颇丰,尤长于金史研究,在本卷中还担任第3章金朝历史的写作;后者则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亦是《剑桥中国史》秦汉、隋唐、明代等卷的主编,在本卷中还与克劳斯-彼得·蒂兹合写了第一章辽朝的历史。第二章西夏史的作者是肯永学院教授邓如萍,她已发表过一些有关西夏历史的论著。特伦顿州立学院教授托马斯·爱尔森主要研究早期蒙古国的历史,故撰写本卷的第四章。第五章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学院教授莫里斯·罗沙比,著有《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时代》等著作,所以专写忽必烈一朝的历史。第六章的作者萧启庆原为新加坡大学教授,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元代的军事制度》、《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等著作,此次担任元中期历史的写作,驾轻就熟。堪萨斯大学教授窦德士,主要研究元明思想史和政治史,著有《征服者与儒士》、《儒学与独裁统治》等著作,在本卷中撰写第七章元后期的历史。第八章作者是原在哈佛大学任教、现在米德尔斯伯里学院任教的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教授,她著有《蒙古在中国的统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等著作,所以专述与元代政府和行政管理的有关问题。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牟复礼研究中国史多年,在本卷中写作第九章,专门讨论元朝统治下的社会问题。如本卷原书序言所说,牟复礼还通读了本卷全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应该承认,本卷是《剑桥中国史》中难度较大的一卷,因为它所叙述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研究这些王朝的历史时,既要面临许多语言、文字问题,还要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卷的编著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探讨。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

    作者:(美)费正清,(美)麦克法夸尔(MacF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作者:牟复礼(编),崔瑞德(编)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20多年前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当然计划从中国历史最早的时期开始。但是,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间,由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并从70年代早期以来不断增强势头的大量考古发现,我们关于中国史前史和公元前一千年间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识都已发生变化。这种源源不断的新资料一再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看法,而且还没有对这种新证据和传统书面记载得出任何普遍认可的综合。尽管一再试图筹划并出版概括叙述我们对早期中国的认识现状的一卷或几卷,但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不可能这样做。对所有这些新发现从事有希望具有持久价值的综合,很可能还要10年才能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勉强从最早的两个帝国政权,即秦和汉的政权的建立开始《剑桥中国史》的叙述。我们知道,这留下至少一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在别处、别的时间予以处理。我们同样知道这样的事实,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事件和发展为我们将要叙述的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和汉的制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状况、社会形态以及思想和信仰的体系牢牢扎根于过去,对更早的历史没有相当认识,是不能通晓的。既然现代的世界越来越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已经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已变得更加复杂。在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时,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 近来,西方学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和日本丰富的有关历史的传统学术,不但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了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性的认识。此外,当前一代西方的中国史学者在继续依靠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近代西方有关历史的学术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关历史的事件,在使许多较旧的看法成为疑问的同时,又突出了一些新问题。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剧烈变革正在不断增强势头。 1966年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由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定为6卷。从那时起,公认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一发展为以下的事实所表明:《剑桥中国史》现在已经变为计划出15卷,但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和工艺的许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丰富材料。 近10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的显著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一重要而复杂的学科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人类,不但由于正当而且必要,还由于它是一门使人发生兴趣的学科。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作者: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第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的又一论述重点。同时,《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等,也分别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 剑桥中国隋唐史

    作者:(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作者:费正清(编),费维恺(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内容:文字是划分和分析过去的呆板而含糊的工具。无论怎样精心推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不可能用寥寥数语来描述。用得过滥的“革命”一词,有时还不如“复兴”有用。而“近代改革”,其含意无非就是“贯穿近时的变化”,让我们仍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时间”。不过撰与这套书第10卷到第13卷的28位作者,每一位都是以不过于简单化的水准,提供中国从1800年到1949年这一个半世纪的事件和趋势的概况。就一些范围不那么广的概括作出范围更广的概括,无疑是历史家的主要职责,但这四卷的大多数作者都会同意这样一种看法,……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作者:R.麦克法夸尔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其第一编主要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本卷的第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 剑桥中国秦汉史

    作者:(英)崔瑞德,(英)鲁惟一

    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最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多,足供读者参取。 这部书有几个特点,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首先是秦汉史列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这一点恐怕是国内读者不易理解,而且是会有较大意见的。《剑桥中国史》的总主编序对此曾有说明,他们提到,在筹划编著这部巨著的时候,本想从中国史的开端写起,可是我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70年代以来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把中国史前史以至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历史面貌几乎彻底改变了,而现在还没有能把崭新的考古材料与传统的文献记载融会贯通而成公认的成果,因而全书只好从有大量可靠文献依据的秦汉开始。这种看法,和晚清以来疑古思潮的见解是有实质差别的。 《剑桥中国秦汉史》广泛引用了文献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这是不少西方中国学家一贯坚持的作风。大家可以看到,本卷各章中的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经过整理校订的版本,包括中国、日本以及西方学者的各种注释。卷中图表也尽量做到有足够的文献依据。这是作者很重视文献的一种表现。 这样说,并不意味本卷的写作不重视运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不少作者都征引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引用。尤其是有关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于本卷作者有几位是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的专家,他们写作的章节引用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论法律时,征引云梦睡虎地秦简;论屯戍时,征引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使这些专门的研究汇合到历史的论述中去。中国的学者研究秦汉史,也是这样做的,但当前还有人在谈考古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时,总是过多地强调先秦,对秦汉考古重视不够,应该说这是不很公平的。
  • 剑桥中国史(全十册)

    作者: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一部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共15卷,分成17冊(第5卷及第9卷分上下冊),目前已经出版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其中11卷。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 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