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梁启超

  • 佛学研究十八篇

    作者:梁启超

    《佛学研究十八篇》集中收录了梁启超各类佛学文章,这些论文基本上是梁先生在接受了新的研究方法后的学术成果,它又反映了从传统佛学向现代佛学研究转向的特点。陈士强先生的《导读》对《佛学研究十八篇》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
  • 梁启超讲阳明心学

    作者:许葆云 评注,梁启超 著

    本书是作者许葆云对梁启超在1926年出版的专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所作的注评之作。许葆云就梁启超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段一段的作出自己的理解,旁征博引,融合了自己和梁启超对于阳明心学的理解。 主要讲解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追根溯源,探讨心学内核,以廓清后世对阳明心学之误解,意在发扬其价值。
  •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

    作者:(日)狭间直树

    本书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梁启超研究班的共同研究成果。诸文以研究梁启超在政变后流亡日本14年间接受西方及日本学术文化为出发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明治时代政治、学术、文化对梁氏产生的影响及其过程,找出这一时期梁氏思想不断变化的外在原因,并注意到梁启超取西方理论思想时,并未完全照搬日本学者的原著。
  • 新民说

    作者:梁启超

  •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作者:[日] 狭间直树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以2012年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整理而成。狭间直树教授在“东亚近代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下,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将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的经历和转变,尤其是与康有为的关系,明治日本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二十一条”后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等议题,作以细致的呈现和剖析,力图揭示梁启超其人其思对于东亚近代文明形成和内部互动的意义。 依照“讲学社丛书”的体例,本书在讲稿之外增加了丛书总序、学者评议、印象记等内容,并收入作者讲演中涉及的曾发表过的三篇论文作为附录,另附有少量彩色插图。
  • 梁启超

    作者:夏晓虹

    1.近年来关于梁启超的研究著作颇多,有些侧重其政治生涯的讲解分析,有些则更倾向于研究其学术方面之成就。本书终其一生,对其政治生涯以及文学成就进行综合研究,填补了梁启超综合研究领域的市场空缺。 2.梁任公晚年为什么只专学术,不谈政治? 3.梁启超与胡适之间究竟有何纠葛渊源?作为国民大孝,梁启超为何未能见上父亲的最终一面? 4.梁启超的文学成就如何,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 5.梁启超为何向袁世凯求讨勋位,以至被人批判“好慕虚荣”“厚颜无耻”? 6.作为国民大孝,梁启超为何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梁启超的时间都去哪了? 7.一门三院士,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面对种种困惑,面对种种不解疑惑,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女士历时八年,推出新著《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在依托新史料的发现的基础上,对一生徜徉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梁启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发现,更是有别于市场的泛泛读物。
  • 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论述了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治国学的方向。从社会组织方面谈到中国文化史。还讲到阴阳五行说的来历和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本书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于20世纪30年代写成并出版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名著,本书不仅总结和阐发了清代学术思想,而且对开清代学术先河晚明二十多年和作为清代学术的结束和蜕化的民国十余年的学术思想也有所涉猎、论述。它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杰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广大读者推崇。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本书讲义目的,要将清学各部分稍为详细解剖一番。但部分解剖以前,像应该先提挈大势,令学者得着全部大概的印象。我现在为省事起见,将旧作《清代学术概论》头一段抄下来做个引线。原书页一至六。
  • 梁启超

    作者:梁启超|整理:杨佩昌

    本书是梁启超先生在民国时期对中国三百年学术史的总结。梁启超先生治学严谨,本书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总结,正像先生所说: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 新史学

    作者:梁启超

    本书收录梁启超在光绪壬寅(1902年)前后提倡“新史学”、“史界革命”时期的史学著述四种,即《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地理大势论》。此次整理,本着兼顾原刊本及校录本的原则,按照四种著述的具体版本情况选择底本: 《中国史叙论》内分八节,原载1901年9月3日、13日出版的《清议报》第90、91册,后收入多种《饮冰室文集》,并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其中,署名“下河边半五郎”编辑并发行的《饮冰室文集类编》下册(东京帝国印刷株式会社1904年版)所载版本,时代较早,且经过校勘,较为可靠。本次校订,以下河边半五郎《饮冰室文集类编》为底本,参校《清议报》及《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本。 《新史学》共六篇,最初分刊于1902年2月至11月《新民丛报》第1、3、11、14、16、20号,后收入多种《饮冰室文集》,并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此次校点,以下河边半五郎《饮冰室文集类编》下册所载为底本,参校《新民丛报》及《饮冰室合集》本。各篇次序,按《合集》本排列。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原拟分十六章,1902年大体完成第一至六章,分刊该年3至12月《新民丛报》第3、4、5、7、9、12、16、18、21、22各号;1904年补写第八章,续载于同年9至12月《新民丛报》第53、54、55、58号。因此,1903-04年间所出各种《饮冰室文集》(包括下河边半五郎《饮冰室文集类编》)都仅收录前六章,1905年广智书局出版《(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始收全,《饮冰室合集》录入《文集》之七。1925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发行《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史》,为该部著作首个单行本,但多有讹漏。此次校点,以《新民丛报》所载为底本,以《(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史》所录为参校本。 《中国地理大势论》,原载1902年4至6月《新民丛报》第6、8、9号,后收入多种《饮冰室文集》,《饮冰室合集》收入《文集》之十。本次校订,以下河边半五郎《饮冰室文集类编》下册所载为底本,参校《新民丛报》及《饮冰室合集》本。 具体校订凡例如下: 1、底本无误者,参校本有异同,一般亦不出校记。 2、底本及参校本皆误者,直接在文中修正:拟改之字以[ ]表示,拟增之字以【 】表示,衍字以{ }表示。明显错字、借字,如“已”、“己”、“巳”混用,“很”作“狠”,“著”作“箸”之类,径行在文中改正。 3、参考底本所用标点、句读,转换为现行标点符号;繁体字、异体字改为简化字。 4、梁氏征引前人著作,或转引他书,或仅凭记忆,或隐括大意,与原著字句往往相异。为存梁氏著作风格,除非影响文义或出现知识性错误之处,其他引文与原书字句出入者,一般不加校改。
  • 古书真伪常识

    作者:梁启超

    《古书真伪常识》原名《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系根据梁启超先生1927年在燕京大学的讲义整理而成。《古书真伪常识》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有五章,作者从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谈起,总结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回顾历代辨伪学的发展情况,归纳辨伪及考证年代的方法,并阐述对不同伪书的态度。分论则依次探讨十三经的真伪及成书年代,并附论五种子书。就方法论而言,《古书真伪常识》对古书辨伪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条理清晰,论证平实,适合初学者阅读。
  • 戊戌政變記

    作者:梁啓超

  • 中国上古史

    作者:梁启超 著

    本书根据《梁启超年谱长编》所记,汇集散在《饮冰室合集》中的篇目成书,为梁启超关于上古史研究的文章汇集。本书分《新史学》、《中国史叙论》、《太古及三代载记》、《纪夏殷王业》、《春秋载记》、《战国载记》、《志语言文字》、《志三代宗教礼学》,文笔晓畅,条分缕析,考订入微,系统考证了太古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为了解中国上古史的最佳入门书。 ———————————————————————————————————— 【名家推荐】 任公高文博学,近世所罕见。 ——陈寅恪 他的势气的阔大,规模的弘博,却竟有点像李世民与忽必烈,虽未及建国立业,其气势与规模已足以骇人了。 ——作家 学者 郑振铎 梁启超的去世,迄今已近九十年了,可是今天我们读他的遗作《中国上古史》,许多地方并不感到过于陈旧,相反,还有“新”的意念和气息,这也是我乐于在此向大家推荐的原因之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 ———————————————————————————————————— 【编辑推荐】 •再续梁启超与商务印书馆百年之约,整理出版1918年未完成的《中国通史》上古史部分。 •本书是梁启超实现自己历史研究法的力作,是历史研究者集中全面系统了解上古史的必备书。 •本书为历史爱好者了解国学大师梁启超关于上古史学术观点的最佳读物。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内容简介: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中国历史研究法》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本书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 先秦政治思想史

    作者:梁启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主要内容简介:人类全体文化,从初发育之日起截至西历十五六世纪以前,我国所产者,视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无逊色。虽然,我国文化发展之途径,与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趋。故如希伯来人、印度人之超现世的热烈宗教观念,我无有也;如希腊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学,我虽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欧洲之纯客观的科学,我益微微不足道。然则中国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冕耶,曰:能。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术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所推崇。
  • 清代学术概论

    作者: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收录了《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新史学》和《学与术》四篇文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学术思潮和演变为依据,将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期,简要论述了各时期学术发展状况。《清代学术概论》将清代学术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加以论述,观点颇为精当。《新史学》和《学与术》则从理论角度论述了梁启超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