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民党

  • 蒋介石与蒋经国

    作者:易劳逸

    探讨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一本书。
  • 黑皮自白

    作者:关梦龄,李占恒

    关梦龄几乎参与了他任职督察长期间督察处的全部罪恶活动,并且将自己高超的特务技术传授给上司、同僚、下属,曾迫害大批共产党人。长春解放后,关梦龄自首,在清除国民党遗留特务时立下大功,关梦龄本因罪行该死而不死。1953年关梦龄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先关押长春监狱,后集中抚顺战犯管理所,1963年刑满释放。共产党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来改造和照顾战犯,使他们死去的良心又复苏了。关梦龄在监禁的15年里写了有近百万字的材料,他们对代表政府的管教人员感恩戴德,历数了其中种种感人肺腑的事例。
  • 从南京到台北

    作者:张同新

    《从南京到台北(蒋介石败退台湾真相始末)》(作者张同新、何仲山)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同新、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研究员何仲山等研究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从南京到台北(蒋介石败退台湾真相始末)》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蒋介石上演一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闹剧,顺江东下,还都南京;第二部分国民党一统天下乃一枕黄粱;第三部分蒋介石狼狈退踞海岛以苟安。 本书所收资料多属首次披露,包括文献档案、未刊稿本、政府公报、有关专著、回忆录、文集、资料汇编(包括台湾编辑出版的资料)报刊中的文电记载、外文资料,以及解放后出版的国共关系史料专刊或期刊。这些资料或全文收入、或选录节录其中部分内容,以纪实手法、大历史角度数易其稿历经数载完成,集资料性、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大众读者了解蒋介石以及这段曲折历史的最佳通俗读物。
  • 中国1927·谁主沉浮

    作者:叶曙明

    《中国1927•谁主沉浮》是《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的姊妹篇。1920年代,一场震撼中国的大革命风暴,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当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被辛亥革命推翻后,中国的未来,曾经有过无限的可能性。全体中国人都在黑暗中探索与奋斗。这是一出无剧本、无导演、无监制,亦无固定演员的历史大戏。直到大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国共两党合作之下,以燎原之势,在短短几年内席卷长江以南,波及全国,最终摧毁了北洋官僚集团的统治,使国民党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打破了以往只有北方统一南方,没有南方统一北方的历史神话,从而使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纪元。
  •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作者:黄济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是一部轰动海内外的特殊题材的纪实类畅销书。在公安部的协助下,著名作家黄济人经过对一个特殊人群——在内战中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务头子和其他党政高级官员——面对面的采访和大量历史卷宗的采集,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神秘的公安部功德林战犯所的真实全貌。 国民党人在军事上的失败并不等于他们在政治上的降服,就像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以原国民党战犯邱行湘的被俘和改造为线索,具体而生动地描叙了杜聿明、宋希濂、黄维、康泽、文强等性格迥异的角色在这个比军事战场上更为炽热、复杂和漫长的决战中改造从新的内幕。 一个朝代的丧钟,预示着他们的新生,一部隐秘的历史,演绎着灵魂的战争,国民党将领改造纪实,功德林往事败军之将犹能言勇,战犯所亲历国共纷争尘埃未定。
  • 特工风云戴笠

    作者:潘望

    本书作为一本传记小说,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详细回顾了军统魔王戴笠的一生:从他的早年生活、黄埔发迹,到他青云直上、缔造军统,再到他大权在握、为所欲为,最终落得横遭猜忌、身死戴山。特工们的秘密世界,往往是人们最为陌生又最为好奇的,本书通过回顾那段历史,最终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军统秘密世界的大门,全面展现了戴笠这位军统缔造者的传奇人生。
  • 孙中山研究

    作者:李敖

    《孙中山研究》主要内容:中国国民党的总理孙中山有两个,一个是他自己那个孙中山;一个是别人变造的孙中山。别人变造的孙中山,不论基于任何立场,总未免走样,孙中山本人,概不负责,可以侧过脸去;但他自己那个孙中山,却责无帝贷,必须面对。
  • 戴笠传

    作者:李继星,于忠正

  • 成败之鉴

    作者:陳立夫

    本書是民國耆老陳立夫先生,以珍貴的圖文史料為現代中國歷史做見證。 書中敘述了:為何精明過人的譚延闓先生為何屈居於先總統先中正先生之下?袁世凱為何刺殺陳其美等等,中國現代史未解,或已解的事件。 書中敘述了: 為何精明過人的譚延闓先生為何屈居於先總統先中正先生之下? 袁世凱為何刺殺陳其美? 蔣公看到了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泣不成聲,那是陳立夫先生第一次看見蔣公哭...... ,日本人警告張學良不許他加入國民黨.... 假如......,閻錫山、馮玉祥就不會叛變了...... 民國18年當上黨秘書長的陳立夫先生為何要辭職? 戴季陶先生為何是共產黨最大的敵人...... 周恩來的信:不再圍剿他們,傾聽中央...... 中國國民黨為何清黨...... 汪精衛為何被刺?刺客是記者? 中山艦事件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蔣公隱退,李宗仁代理,政局不穩...... 大陸失敗的主因是.... 等等,中國現代史未解,或已解的事件。
  • 蒋经国传

    作者:陶涵

    本书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迄未公开的资料,发掘了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秘密。作者还运用“资讯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国务院等部门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因此,本书的资料是非常丰富、非常新颖的,其参考价值不言而喻。 该书作为首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蒋经国传记,反映了美国各方面人士对蒋氏家庭历史功过、台湾政局演变过程以及国共两党关系、海峡两岸关系所持的观点,从外国研究学者的角度评介了蒋经国的生平事略和思想观念,部分内容属于新披露的史料或第一手访谈资料。
  •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

    作者:钟子麟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作者以史家客观理性的视角,通过翔实谨严的史料考证,描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张灵甫。一个曾经卷入大革命洪流的热血书生;一个为确立国民党统治而奋力效命的黄埔军人;一个舍身忘死抵御外侮的抗日功臣;一个为蒋介石冲锋陷阵而兵败身亡的内战先锋。
  • 蒋经国传

    作者:江南(美)

  • 流产的革命

    作者:易劳逸

    本书透视了1927-1937年蒋介石在中国统治最初十年的历史,分析了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指出蒋介石政权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联结之点,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的内在原因。
  • 党员、党权与党争

    作者:王奇生

    20世纪初叶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意味着现代党冶政治体制在传统中国的开始。党治即是以党治国,同时亦含其也冶党的一面。关于国民党的党治历史,学界的研究迄无间断,而对其治党内幕,举若党员的发展、管理,组织的建立、运作,以及它的成分构成、行业比重、社会基础,甚至中心与外围、核心与派系、于政与于军的关系等,却间存空白,或未深化,更不系统。因此,本著专注于是,断以1949年为限,深入其中,详探究竟,终藉一手资料,得出其为一弱势独裁政党的结论,故无能冶国是其必然的宣示亦已寓其中。
  • 1949大撤退

    作者:林桶法

    蒋介石赴台之原因与时机揭秘,国民党赴台前的种种部署与撤退计划制定内幕,蒋介石强弩之末的外交布局,政府机关、重要人士与文物迁台经历详情,漠漠千里急急行——人员迁台的场景与悲剧,1949大规模移民潮对台湾的冲击与影响……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林桶法教授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解读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再现河山变色的大时代。
  • 蓝衣社

    作者:丁三

    一群黄埔学生,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甘冒杀身之祸,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秘密组织蓝衣社,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跃而为民国三大派系之首。胡宗南、桂永清、郑介民、戴笠……都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发迹。但它最终却演变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法西斯化运动,因为它的创始者们坚信:只有法西斯,才能救中国。然而,群体命运的分化、权益分配的失衡、最高领袖的玩弄,以及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力,最终使蓝衣社在创立七年之后不宣而散,解散后的蓝衣社分化而为三青团和军统局。 本书翔实记录了30年代如火如荼的蓝衣社运动的兴衰历程,从崭新角度讲述了“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民国反腐败运动、第五次围剿、“新生活运动”、汪精卫遇刺案、戴笠崛起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史实,堪称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作者:金以林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本书选取了从1931年2月28日夜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年零一天的历史截面作为考察重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种种利益较量。对处于斗争核心的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各人心理,和派系斗争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论述。
  • 台湾往事

    作者:凤凰书品

    一本书,了解民国,了解台湾,了解蒋家王朝。 秉承以过来人亲身谈历史往事,大是大非中细诉点点滴滴,“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聚焦重要历史人物、国家政要所亲身经历的事件,选取台湾那些年历史中的亲历者见证人,对台湾这些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富有人情味的普及性的描写。每一位讲述者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台湾民国政府的参与者,或者是重要人物的后代,以及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具有权威特质。 有国仇,也有家恨,讲述了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如何稳定局势,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政要又度过了怎样的晚年生活,他们在政治以外,在家庭生活中,又是怎样的角色?在金门炮战时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又是怎样的社会境况?台湾,为何能成为今日之台湾? 应舜仁(蒋介石侍卫)讲述蒋介石在台岁月;陈履安(陈诚之子)讲述陈诚晚年在台湾的生活;白先勇(当代华人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白崇禧之子)讲述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蒋孝严(蒋经国私生子)讲述蒋家门外的日子;孔令仪(孔大小姐)讲述作为家族最后的守望者的历史;郝柏村(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亲历金门炮战;陈明忠讲述作为台湾最后一个政治死刑犯的日子。
  •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作者:陶涵,Jay Taylor

    內容簡介 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此後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始終擺脫不掉「丟掉中國的人」。其專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蓋了他的複雜功過。然而蔣介石是唯一在中國與臺灣都曾掌權的政治領袖,終其一生不斷參與具世界影響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時間長度近代少有人能及,這些都在在凸顯評價蔣介石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蔣介石的政治生涯,涵蓋現代中國在共和初期後逾五十年的發展。做為國民黨繼孫中山之後第二位政治領袖,蔣介石面臨的是,共和初期的地方軍閥割據,與毛澤東共產勢力的意識型態競爭,新一波帝國掠奪造成的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後的冷戰對抗。一九四九年他六十二歲,因國共內戰失利避走臺灣度過晚年,在這之前的二十五年,他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於其任內催生中國脫離帝制後第一部明文憲法,然而最終實現他政治理念的地方卻是在臺灣。換言之,蔣介石的一生牽動的是現代中國的掙扎,以及世界局勢的複雜競合。 做為極端正反評價皆有的政治人物,作者陶涵透過近幾年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以及相關檔案,力圖將蔣介石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一方面會稱中共為匪,卻敬佩他們的紀律與效率;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訓斥後便不再記恨;年少時曾經風流,卻對「美妹」情有獨鍾;思念兒子卻謹守家國分際,不願用條件與史達林換回「經兒」。然而陶涵在書中亦清楚道出其對屬下貪腐的姑息,要求忠誠至上的殘暴行徑,和外交手腕的拙劣與失敗。隨著相關檔案的透明公開,不論兩岸或史學界,對於蔣介石的評價正在轉變,而本書也成為第一本緊扣時代、貼近人物的蔣介石傳記。 名人/編輯推薦 陶涵拿新史料為基礎,以全新觀點詮釋蔣介石不凡、長壽的一生,並且對蔣的動機和行為提出具爭議但讓人信服的新解讀。此一生動活現的論述,將會成為一本經久不衰的權威之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蛻變中的中國》作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透過蔣介石日記的慎選引用,陶涵成功表露蔣介石的個人特質。陶涵拒絕一般認為這些日記不值一晒,毫無歷史旨趣的想法,相反的,日記引文搭配上重大政治、軍事局勢的生動細述,他讓我們更貼近這些還在成形的思考。因此某種程度上,陶涵在蔣介石與他置身的世界之間建構了更具個人感性的連結。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史景遷(Johnathan D. Spence) 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由哈佛大學出版、陶涵執筆的迷人傳記讓我們看到,過去對蔣介石和國共內戰的傳統觀點是扭曲不實的。這是第一本充分運用蔣家檔案的蔣傳,其中包括蔣的親筆日記。書中呈現的是一個微妙有遠見的思想家,而不是美國將軍史迪威口中的「花生米」。──《經濟學人》 陶涵並未隱藏蔣的殘暴和外交上的失敗,他尊敬蔣介石是因為意識到,蔣以合理的手段統治一個幾乎無法被駕馭的國家,而且比起那些美國顧問,蔣更瞭解他的敵人們。──《出版人週刊》 陶涵在他的新書中陳述,蔣介石非但不是無能,反而是有遠見、訓練有素且精明的策略家。他不僅精準預測了許多政治事件,更將手中的劣牌發揮至極致。 ──《華盛頓郵報》 序/書摘 陶涵英文版序 一九七五年四月,蔣介石以八十五歲之齡逝世時,我在美國國務院中國科任職,負責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事務。當時,我正在中國大陸旅行,由於負責臺灣事務的是另一個單位,我對這位國民黨高齡領導人的過世,並沒太加注意。一九六○年代初期,我還是派駐臺北的年輕外交官,曾有兩三次在酒會中和他握過手。他看來身材不高,又很脆弱;我也很驚訝他手握得很輕。 蔣氏過世之時,我對他的觀點和許多中國事務專家的看法一樣。一般公認他是個殘暴的獨裁者,掌握權柄近五十年;一個失敗的軍事領袖,在運勢大逆轉之下,把中國大陸丟失給毛澤東。就我所知,他除了被認為自身清廉誠實之外,並沒有足以彌補缺陷的特質 (redeeming qualities);即令如此,他容忍其支持者普遍貪瀆。他像是個不具真正原則或理想的人,成就也不大。影響到我觀點的書籍,有易羅生(Harold Issacs)的《中國革命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Graham Peck 的《兩種時代》(Two Kinds of Time)、馬侯 (Andre Malraux)的小說《人的命運》(Man’s Fate)以及杜希曼(Barbara Tuchman)的《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 將近二十年之後我正撰寫蔣氏兒子、繼承人蔣經國的傳記時,發現這位老人並不是西方經常描繪的膚淺角色,當然也不是一九八○年代之前臺灣到處可見的偉人傳記所描述的偶像。可是,我在他兒子的傳記中仍以一般說法描述這位父親。哈佛大學出版社繼《蔣經國傳:臺灣現代化的推手》一書之後,要求我為蔣氏本身寫本傳記,我對這項必然耗時甚久、十分具挑戰性的工作,忖思良久。我對蔣氏的觀點大半屬於負面,但身為溫和的自由派和外交政策的務實派,我想自己能開明地處理這個主題。 我又受到若干學者的鼓勵,他們證實了我的印象;近年來不僅臺灣和中國,就連俄羅斯、日本和美國都出現浩瀚如海的檔案材料,但西方仍未出現善加利用這些豐富素材的一本完整蔣介石傳記。中國學者利用這些素材已就蔣在大陸和臺灣長久任期中的特定事件和國內外動態關係,發表數百篇有見解且中肯的研究成果。而且,蔣家後人也開始分期發表委員長橫跨五十六年的日記手稿。 透過新的訪談,加上我以前撰寫《蔣經國傳》所做的訪談,意謂我可以借助與相關人士——許多人也認識蔣介石——數以百計的談話來從事《蔣介石傳》的寫作,只不過這些人士年歲已高,這樣的窗口正快速流失中。集結這些材料似乎這是很美妙、很值得的一項計劃。我也將這本新書看作是個獨特的媒介,就像我寫他兒子的傳記,側寫了中國從二十世紀之初衰落中的異族統治中古王朝,發展成一百年之後和平、安定、快速繁榮強盛的國家,這一段痛苦、顛簸且往往殘暴的過渡故事。 在我為本書旅行、研究和訪談的過程,我發現蔣是個高度矛盾的人物。他是個現代的新儒家,支持女權,也能接受他太太侄女兼親信公開穿著男裝的女同志行徑。他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極端痛恨過去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凌與羞辱,可是他卻一點也不介意,除了兩個非婚生孫子之外,他所有的孫子女全是歐亞混血兒。他沒有太多領袖魅力,大體上也不為同儕所喜歡,但是他的堅決、勇氣和清廉有時也使他廣受支持。他雖是個自我約束的人,卻具備氣勢凌人的個性——一個沉著、欠缺幽默感的人,脾氣極壞卻又笑口常開,偶爾傷感啜泣;從日記研判,他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可是,一旦面臨對國家存亡及其統一,或者他本身統治地位的威脅,他會不惜訴諸殘暴手段──有時他在日記中陷入偏執的胡言亂語。但是危機時期的他經常是既冷靜又能分析事理的,表現出對手邊問題動向和可能性的瞭解。在大陸的某段時期他軍功顯赫、戰績彪炳,但一切都止於一九四八至四九年的大潰敗。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他替臺灣活力充沛的民主發展奠定基礎。 蔣的日記讓我們對下列歷史大事件有了新的瞭解:他在國民黨內地位的勃興、他早年的左派思想、他在一九二七年的血腥清共、軍閥一再興兵作亂、他一面建軍一面對日姑息歷五年之久、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他遭到劫持、國共聯合陣線的過程與破裂、他和周恩來長久、獨特的關係。我們也重新認識到他在淞滬保衛戰及其後的軍事策略、他和史達林相互努力把對方捲進對日戰爭、他和史迪威的長期鬥爭、他在珍珠港事變後對盟國目標嚴肅的軍事承諾——這份堅貞卻屢受盟國失信於他的傷害、他對盟國失信雖仔細盤算卻又不智做出種種反應。 戰後的大事則包括:馬歇爾使華調處失敗、蔣錯誤決定在東北孤注一擲、他早在一九四六年就計劃退守臺灣。最後,蔣氏日記和其他新材料也讓我們對他撤守臺灣後,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下列事件有了豐富的認識:他對臺灣本省人潛在反對勢力殘暴、無情的威嚇和彈壓、國民黨內不滿他領導的種種風波、他對韓戰、越戰的悲觀看法、他私底下早早就認識到自己有生之年無法「光復大陸」,可又一再公開宣布即將「反攻」、他利用這些警告從華府得到特別待遇、兩次瀕臨核戰邊緣的金門危機他如何扭轉情勢使之有利於己、他拒絕艾森豪一項可能導致美中大戰的危險提議。 後來還有許多重大事件相繼出現,但是蔣氏在他生前最後的重大危機中務實地回應——例如,隱藏他對尼克森的痛恨,顯然他最先是從周恩來那裡獲得尼克森和毛澤東修好的訊息。現代世界的主要領導人,沒有人能像蔣這般活躍且不間斷地參與締造歷史的最高層級世界大事。基於這個理由,不論你怎麼看待蔣一生動盪歲月的功過,他的故事大有可觀之處。 目次 英文版序 中文版序 導讀(呂芳上教授) 第一部 革命 第一章 新儒家青年 第二章 北伐與內戰 第三章 南京年代 第二部 抗戰 第四章 長期戰爭開始 第五章 蔣介石和他的美國盟友 第六章 中國戰區 第七章 雅爾達、東北和戰後戰略 第三部 內戰 第八章 妄想勝利 第九章 大失敗 第四部 島嶼 第十章 荒漠甘泉 第十一章 操控保護者 第十二章 換檔 第十三章 尼克森和晚年歲月 結語 注釋
  • 党员、党权与党争

    作者:王奇生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