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晚清史
-
1898年的夏日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著名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
恽毓鼎澄斋日记
本书记载了恽毓鼎一生的日记。其中包括文献、时事、读经史子集笔记、论古文诗词、民俗风情、家庭锁事。本书不仅反映了清廷末世的腐败,也在古籍版本书画手迹,行医处方,天气天象,地理地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故本书具有很高听史料价值和可读性,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书。 《澄斋日记》长期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篇幅浩繁,有三十六册,百万字之多。因恽氏行草字体辨认较难,断句不易,难以卒读,所以从未刊行面世。史晓风先生退休以后,发军馀热,穷十年之力,埋头整理这一繁重而珍贵的材料,实难能可贵。他年事已高,却勤奋用功,寒暑不辍,把整部《日记》点校整理并誊写一过。由于恽氏《日记》是随笔记录,我用草书,故辨认字体极为艰难。有时辨认某个字,遍阅草书字典,不得其解;以后忽见另一处亦用此字,前后通观,反复研读,其义豁然贯通。遇到许多人名、史事,亦必追根究底,切实理清。这种勤奋、缜密、敬业之精神,老而弥笃,值得钦佩。 -
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
本书是美国学者系统研究晚清幕府制度的专著,以研究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为其主要内容。书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幕府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较详细地论述了清朝前期幕府的构成、职能以及清廷对幕府的政策,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巨变导致晚清新式幕府制度崛起的特点。作者曾走访过李鸿章的几位后人李国超等,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同时运用中、英文原始资料,诸如当时在华供职外国人的著述、清朝官方档案、私人信札或记述,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深入剖析了晚清财政制度与现实财政收入构成之间的矛盾,以及清王朝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由此说明晚清财政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适合对晚清财政感兴趣的专业及业余人士阅读参考。 -
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
19世纪中叶前后,中西方军队对抗方式主要是陆海炮战,火炮是最重要的武器。清朝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颇多,中西方军事技术尤其火炮技术的悬殊差距是一个极为重要却不争的事实。刘鸿亮编著的这本《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指出清军铁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守卫失败的关键;英法联军铁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军事技术变革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的变革存在着互动关系。本书可加深国人对清军“炮不利”与侵华联军“炮利”问题的理解,进而对近代中西军事史以及技术社会史的研究有所提升。 本书可为军事部门史料、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火炮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可供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上下)》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上下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提示其整体面貌。作者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脉络的研究角度、资料采用的丰富程度,以及从时代整体进行把握的视角与方法,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
暗战1840(上)
本书从经济的视觉,以关键的时点切入,挖掘鸦片战争前三百年,中国一步步跟欧美在经济领域交恶,并且一步步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政治矛盾的全过程。本书从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第二年开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内忧外困的时候,意欲联手大明帝国。在第一次中英虎门血战之后,英国人的殖民地美洲掀起了独立运动,中国也改朝换代进入大清帝国时代。千丝万缕的北美战场、波谲云诡的西藏高原,古老的中国依然在重复着千年的外交老路,一次次与西方结下了血海深仇,一个个阴谋席卷而来。 -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所收论文,以档案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广泛涉及19世纪后半期的工农业、商业、外贸、财政、货币、金融、地租形态、行会制度以及社会各阶级等方面,并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重点阐释了在战争赔款和镇压人民起义军费双重压力下,清朝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困境及其搜刮政策,而清政府的竭蹶搜刮。进一步引走了国民经济的恶化和阶级矛盾的加剧。附录中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计量问题》一文,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而言,更是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本书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起家的曾国藩及集团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深入探索了其数十年暗中操纵晚清政局所起的政治作用和巨大影响。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历史小说难得,好的长篇历史小说更难得,读毕此书,当有收益。 本书深入探索了曾国藩数十年暗中操纵晚清政局所起的政治作用和巨大影响,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 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
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
晚清的财政体制出现重大变动,鸦片税收成为中央和地方举办新政的重要财源。清末禁烟使得各类新政事业经费危机进一步加深,各种财政措施难以补救。中央与地方督抚的财权矛盾随之突出。禁政,财政也新政之间的平衡取舍为一个可供考察的历史变量。本书充分利用留存档案,辅以各种报刊、文集,杂著等文献互相参证,超越学科界限,力求揭示历史实态,在论证深度、史料解读和方法见识上,可弥补前人研究缺憾,并为后来者必须参研。 -
帝国的回忆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增订本)(下册)》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下册。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收录第四篇艰难的国防-第七篇绝境的奋争等内容。 -
晚清史探微
本书收录孔祥吉的文章23篇,其中包括“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上层心态”、“光绪皇帝维新思想溯源”、“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等。 -
晚清督抚政治
群体是众多个体的集合,所以群体内部是有层次的,其人物有多样性。但是,任何可以称之为“群体”的群体又都具有同一性,这是群体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晚清督抚内部品流不一,能力有大小,作用有高下,但他们却都是封疆大吏,是清朝统治集团中主持一方的权力角色。在清朝中央集权衰落的情况下,他们一方面依靠手中的权力,支撑这将倾之大厦,帮助清政府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另一方面,他们也依靠手中的权力,扩大了地方利益,并为维 -
庚子西狩丛谈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帝仓惶出逃。怀来知县吴永仓促接驾,却应对有方,受慈禧宠信,奉旨办理前路接待。该书即为他随扈西行时的所历、所见、所闻,有“信史”之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晚清商约外交
近代史的研究,不少学者由外交入手而论述近代,其实只取其交涉经过,条约谈判,特权攫取,订约阴谋等论域发挥其研判识断。商约谈判与签订之重要,却鲜有人涉及。此类论著,亦属少见。作者积数十年之功,撰成《晚清商约外交》,研讨了晚清七十年间,中国与西方列强在重大政治事件以外所签订的种种通商条约。论述了订约经过与所受列强外交官的强索与愚弄,以及不平等条款的形成,列强特权的扩张,同时亦见出中国官员的怯懦无知,国家利权的侵损。进而则就晚清十年的中外修约,以见中国因应外交的醒觉与挽回利权的努力。 此次中华再版发行,作者思虑再三,重新撰写了《自序》。《自序》详细交代了本书写作的意图,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作者开篇指出:“中国今日立足于世界瞬息万变之局,实极其需要重视外交,何况百五十年来,中国之饱受外国欺凌侵犯,以及强取豪夺,今时岂可不用心于了解国际现势,强权动态?……在近代史上我们是积弱之国,百余年来,饱受列强侵凌,故全国上下俱须提高警觉,认真研究,列强侵人之国,其一切阴谋智术,运用手法,必须深入了解掌握,以谋趋避因应之道。……算来晚清七十余年间,中国每年之商税漏卮即可抵得上一次鸦片战争之赔款,亦可谓中国商税漏卮,每年要损失一个鸦片战争之赔款量,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因乃著此书,以为国人提示另一种外交领域,其严重性有过于战败赔款。” 可见,《晚清商约外交》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现实意义。 刘白如先生序 自序 绪论 上编 中外商约交涉之滥觞 第一章 中英通商章程之议订及各国之通行 第二章 列强议订商约特权之永久持续规定 第三章 中俄会订陆路通商 第四章 英日外交势力对中国商权之扩张 下编 晚清十年间之中外商约交涉 第一章 中英通商行船条约之议订 第二章 中美通商行船条约之议订 第三章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之议订 第四章 中葡通商行船条约之议订 第五章 中德通商行船条约之议订——附中义、中瑞商约 第六章 余论 中西译名对照表 关键词表 参考书目 -
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本书由Carol Benedict在其1992年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书中,作者用六大章的篇幅,尽可能全面地从历史、地理、传染病学和社会等角度来论述晚清中国的鼠疫。从内容上看,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主要采用区域体系理论构建了区域内和跨区域鼠疫传布的认识框架,后三章主要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探讨晚清的鼠疫。作者利用地方志、医书、报章杂志和西方旅行者、中国海关医官、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观察记录等等中英文资料,比较成功地重建了清末中国鼠疫问题的全貌。不同以往的鼠疫问题研究者,该书不仅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鼠疫的起源与传播,更从社会史的视角探察鼠疫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国家与社会、殖民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该书是了解清末中国医学、疾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著作 -
怀柔远人
本书中何伟亚开宗明义地表述了他不是在提供一种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模式,也不是在提供替代传统冲突论的描述方式,而是尝试对“马嘎尔尼使华”事件进行重新审视。传统上人们偏爱把“马嘎尔尼使华”解释为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等等。而何伟亚正好试图说明,中英两国在这一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两大帝国构建之间的冲突。 -
晚清兵志
第二卷 海军志 第三卷 甲癸练兵志 第四卷 陆军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