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料

  • 香辛料的鉴别、食用与药用

    作者:于新

    《香辛料的鉴别、食用与药用》共收录四十五种生活中常用的天然植物香辛料,内容涉及香辛料的植物学特性、真伪品的鉴别、药理作用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等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和科技工作者识别、鉴别和正确使用香辛料的参考。《香辛料的鉴别、食用与药用》适合香辛料种植者、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科技工作者等参考阅读。
  • 芳香宝典

    作者:派翠西亚·戴维斯

    芳香疗法三大权威著作之一,全球畅销200000册。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精油类书籍,共收录了四百多个条目,内容涉及精油、精油运用方法、化学成分、疾病及其相关症状等六大方面,不仅帮助读者在运用精油之前扩大对精油的认识,更引领读者在使用精油之后强化觉知的深度,实用性极高,是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一般大众也能够轻松领会。
  • 香料调料大全

    作者:关培生,关培生

    《香料调料大全》全书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饮食行业从业人员作为借鉴,提高专业水平的必备参考读物;饮食爱好者也可藉此丰富有关知识,了解具体窍门,增添情趣和提高生活品位。
  • 精油图鉴

    作者:(德)茹丝·冯·布朗史万格,(德)温佑君

    《精油图鉴:150种全球最佳植物精油》共区分为15个主要的章节;分别为单萜烯、酯类、苯基酯、单萜醇、倍半萜酮、香豆素及内酯类、醛类、氧化物、酚类、单萜酮、醚类、倍半萜烯及倍半萜醇等,并采借在德国已注册著作权的“茹丝的蛋”,来介绍150种精油成分组成所提供的不同性质、气味、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的身心疗效,并罗列的精油成分与属性疗效。
  • 光明书架·生活馆·美食三书

    作者:[英] 安·博娜,[英] 詹妮弗·姆赫瑞

    《美食三书:草本·香料·蔬菜(套装3册)》内容包括:《香料圣经》、《草本圣经》、《蔬菜圣经》。 《香料圣经》详细介绍了48种香料、60种天然调味品和调味汁、50道健康菜谱,装帧精美并配有丰富清晰的彩色图片从普通到奇异的香料;香料的起源、历史、培植、制作和储存、香料在烹饪中 的应用。香料不仅仅是指辛辣的、草本的或者咖喱味的,它们种类很多,如鲜美的茴香、柔和的莳萝、酸涩的柑橘、辛辣的辣根、稀有的罗望子等,是厨师、美食家、家庭主妇的实用性宝典。 《草本圣经》详细介绍了59种草本、55种药膳配方、30道健康菜谱,装帧精美并配有丰富清晰的彩色图片,其中有我们熟悉的薄荷、玫瑰、百里香,稀奇的洋西、香薄荷和缬草。另外,讲解了各种草本的培植、收获和储存,它们的历史、特征以及如何用它们做莱、泡茶、做汤、制作沙拉等,草本在烹调、医疗和美容等许多方面的用途,是厨师、园艺师、美食家、家庭主妇、关注健康者的理想指导书。 《蔬菜圣经》蔬菜是人们在后院土地上专门种植的最早植物,它们易于获取、营养丰富,比如胡萝卜、芹菜、芦笋、卷心菜、芜菁、韭葱等。《蔬菜圣经》详细介绍了43种普通蔬菜、20种稀有蔬菜、13种沙拉叶和嫩芽、50道健康菜谱,装帧精美并配有丰富清晰的彩色图片。如何种植、管理、识别以及使用新鲜蔬菜,使读者全年都可以获取健康、天然的蔬菜。另外,介绍了蔬菜的种植历史,如何在花盆、菜园或者后院,甚至很小的地方种植蔬菜、不同蔬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是厨师、美食家、家庭主妇、园艺爱好者的必备手册。
  • 调香术

    作者:林翔云

    《调香术(2版)》是当代调香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调香的新理论,特别是作者创立的“混沌调香理论”、“自然界气味ABC关系图表”和“三值理论”;结合市场经济专辟的“经济调香术”——即如何用最廉价的香料调配最有价值的香精;从调香实际出发,讲解了香料香精专用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电子鼻技术及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香与创香工作。
  • 香草香料鉴赏手册

    作者:雷金斯

    《香草香料鉴赏手册》描述了香草和香料丰富多彩的历史,对如何栽培、收获和晒干香草香料也做了指导,还介绍了香草和香料的烹饪用途。 多样性是否草香料的生命,我们可以用看起来平常的香草香料调试出各色美味的菜肴,从罗勒到百里香,从胡荽到鼠尾草,用香草香料来烹饪会给菜肴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使你的味蕾得到充分的享受。《香草香料鉴赏手册》阐释了每种香草香料的性状和烹调用途。你将了解到如何充分运用它们的优点。书中还介绍了复合香料。
  • 闻香说味:漫谈奇妙的香味世界

    作者:林翔云

    本书引用的资料已尽量列于“主要参考文献”中,以便读者进一步查阅。但有一引些“奇闻铁事”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中,已难以查明出处,谨在此向这些作者一并致谢,由于这些生动的事例,为本书增色不少。
  • 香识

    作者:扬之水

    《香识》汇集了作者以“宋代香事”为主题的文章9篇,涉及香具、焚香方式、制香、香料来源以及中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全书共9万字,295幅彩色图片。 ①棔柿楼集(扬之水作品系列)共十二卷。卷一《诗经名物新证》,卷二《唐宋家具寻微》,卷三《香识》,卷四《宋代花瓶》,卷五《从孩儿诗到百子图》,卷六《两宋茶事》,卷七《物中看画》,卷八《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卷九《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十《中国古代金银器》,卷十一《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卷十二《桑奇三塔》。 ②研究方法创新:作者运用“名物新证”的方法,通过文献记载的典章制度和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来讨论宋代贵族和士大夫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辅之以当时人的诗词,并用考古资料加以印证,资料十分丰富。 ③“散文式”学术文章,可读性强:作者本人是散文高手,兼之古诗文功底深厚,每篇研究文章都能将繁琐的研究推理过程娓娓交代清楚,又不失行文的优美,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精细,又十分贴近读者。 ④赠品:扬之水亲笔手书十二篇蝇头小楷,宣纸仿真印刷,随书赠送。 ⑤装帧设计精美:由宁成春亲自捉刀设计,古典精致,有宋人雅韵。
  • 香熏偏方

    作者:马梅青

    中国民间历来相信“偏方”。俗谚“偏方治大病”,这种认识,在东南亚、港台地区,抑或旅法、旅美的华人圈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认同者。 综观近三十年来偏方、验方类图书,大都有一条基本的规律,那就是采用分类、分病的方法,或薄或厚,多偏重于小方、简药;多偏重治疗和以类统方,很少有辨证与方药有机结合,更罕见以法统方,示人以方法,并且将历来治疗方法怎样使用,怎样与临床实践结合,怎样与患者自身试用、自己选择结合角度写的书。 根据偏方图书有普遍的读者群特点,又根据以往的偏方图书都是以病统方的特点,我们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从事医史文献与临床教学研究的一些同仁、学长们,在2003年5月以后,开始组织构思、着手实施编辑本套丛书,采取的方法和循走的路径,是以法统方,目的是有别于以往,更适合采取某种治疗方法读者的需要,同时,也是和以往偏方类图书有所区别,保持自身的一些特色。
  • 我的香料之旅

    作者:陳念萱

    一個有20多年自助旅行經驗,走過100多個城市的女子─陳念萱,這次她牽領我們紙上遊歷了她的香料之旅,此趟旅程,跨越歐亞邊界,從伊斯坦堡到慕尼黑途經薩爾斯堡繞過羅馬,走到了絲路另一端的歐洲,沿途滿足了鼻子的嗅覺與舌頭的味覺,再加上絲路交會處的色彩繽紛,多國文化的衝擊便在香料的作用下,蔓延開來…… 而在回到家鄉後,廚房延續的是行萬里路後提供的刺激,對她來說,做菜是遊戲,是探險,是創造驚喜的過程,對受邀請的食客來說,跟著她,循著她的香料軌跡,彷彿就能經歷一次又一次精采的味蕾旅行。 其中,最讓人咋舌的莫過於是她的「一只鍋一雙筷」烹飪哲學,無論煮菜、燉湯、和麵、作鍋餅、作麵包,都能在這樣的簡單的廚具中搞定,讓人不禁驚呼:作菜原來是可以這樣簡單啊! 細端她的作菜哲學,隨性毫無章法,全憑感覺,卻能有自己的一套嗅覺規則可循,也因為這樣,每次她都可以作出不同的味道,所以吃她的菜,你一定要有個認知,這道你覺得好吃的菜,下次不一定會再一模一樣,但可以肯定的,還是會一樣美味,且她做出的每道菜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可以是複雜又深沉的韻味,也可以層次強烈刺激感官的豐富味,更有些是能讓人體會明亮的暢快感…… 洞悉她的香料烹飪關鍵,其實是在於一瓶瓶從她旅行各國所帶回來的香料,有土耳其伊斯坦堡、德國慕尼黑、印度新德里、中國等,當然也有她的異國友人作的道地風味醬料,如不丹的辣椒醬等,但除了這些制式包裝成罐的固定味道香料,她以直覺,融合對香料的獨特性體認,做成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層層香料罐,可說是將香料用的最成功的經典之作。 因此在這本「我的香料之旅」裡,念萱除將帶我們透過五顏六色的香料,生動的人文畫面,透視香料魔法世界;更能在她一道道她的香料料理裡,看到了她與父母、婆婆、朋友,隔著空間傳遞著深厚的情感與源源不絕的創意;還能在她談論分享的香料電影裡,還能看到了香料所牽扯的戰爭與愛恨情仇。 就讓我們在她輕鬆適意的文字,觸動心弦的圖像與道道馨香的菜色裡,體會她步步旅遊足跡的感動,迎接每個精采的用餐時刻吧!
  • 香料鉴赏手册

    作者:克雷兹

    《香料鉴赏手册》(精装)介绍了50多种常见的、奇特的香料配有精美的插图,把各种香料的历史和基本特性娓娓道来,内容丰富,除了介绍香料的食用调味功能外,还介绍了它们的保健和美容功能,此外,还专门介绍了复合香料、辣椒、芥末、菜椒和香醋等方面的知识。《香料鉴赏手册》(精装)以独特的方式,把世界上最新颖、最奇特的香料展现在您的面前。《香料鉴赏手册》(精装)收录了包括经典的烹调香料,如姜黄、藏红花、芫荽等在内的共50多种香料,还专门介绍了复合香料、辣椒和芥末等内容。除了介绍香料的基本特性及药用和食用功能外,还列出了一系列令人兴趣盎然的食谱,准保您跃跃欲试,尝试使用这些奇特的不寻常的香料。
  • 陈氏香谱

    作者:(宋)陈敬

    香譜》四卷,宋陳敬撰。敬字子中,河南人,其仕履未詳。首有至治壬戌熊朋來序,亦不載敬之本末。是書凡集沈立、洪芻以下十一家之香譜,彚為一書。徵引既繁,不免以浩博為長,稍踰限制。若香名、香品,歴代凝和製造之方載之宜也。至於經傳中字句偶涉而實非龍涎、迷迭之比,如卷首引《左傳》“黍稷馨香”等語寥寥數則以為溯源經傳,殊為無謂,此葢仿《齊民要術》首援經典之例而失之者也。至於本出經典之事,乃往往挂漏。為鬱金香載《説文》之説,而《周禮·鬱人》條下鄭康成之註顧獨遺之,則又舉逺而略近矣。然十一家之譜今不盡傳,敬能薈稡群言,為之總滙,佚文遺事多賴以傳要,於考證不為無益也。
  • 绿色黄金

    作者:(英)艾瑞丝·麦克法兰,(英)艾伦·麦克

    这是一部伟大的茶叶历史,充满了有趣的事实和数据! 从一本关于茶叶的故事,来看价值胜过黄金的茶,如何流传数千年,在无数个地区承载人类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者艾伦和艾瑞丝·麦克法兰是英国国饮——“茶”的最佳诠释者。——《文学书评》 这本书的精彩只能用我手中这杯茶来描述。——《伦敦金融时报》 最富于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最佳英国人》 一本丰富的茶叶历史专书。——《今日历史》 茶叶最非凡的事实,便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有医学疗效的物质。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假如全球茶树遭到真菌侵袭而枯萎,假如住在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人们,亦即全世界2/3的人口,霎时间失去茶水,死亡率将急遽升高,很多城市会瓦解,婴儿大量死亡,这闺怨是一场浩劫。
  • 危险的味道

    作者:Andrew Dalby

    本书研究的是各种调料和香料背后的故事,它们的味道是怎样令人神魂颠倒,香料贸易是怎样逐渐形成海上和陆地上的运输线。为了解香料贸易,我们不仅从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原产地入手,而且还从现代香料贸易网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香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的作用得以窥见一斑;它们给人类带来快乐,也带来健康;它们唤起人类的贪欲,甚至还会引起战争和暴虐。这是一个奇怪的故事,它让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为之着谜。关于现代香料贸易曾经有很多历史记载,无论在古代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关于香料的研究文献;但是我认为这是第一本从最早的香料起源写起,集中论述香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著作。
  • 香草文化史

    作者:帕特里夏·雷恩

    《香草文化史》内容简介:在文化史上,西班牙人认为香草是一种兴奋剂,印第安人称之为神的果实。阿兹特克人还用它当过货币。在过去的八百年中香草这种神奇的小豆荚救活了墨西哥和马达加斯加的经济;开拓了印度的贸易;甚至使马达加斯加得以建国,在世界地图上占有一个位置;波斯帝国以及阿拉伯国家用香草提炼的香水占领了世界好多国家的市场,从而引发了欧洲的香水工业的竞争。香草,学名香子兰,是一种香料,被广泛用于全世界的点心和食品中。有19%以上的人工香料中含有香草成分。香草业在世界上有着很大的农业劳动力市场。培养出大量的劳动力以及由其中产生出来的技术工人和推销商人。香草有很长的被偷盗历史,盗贼和备加防范的种植者们都在自己的香草上打上标记。今天,我们把香草放进饼干、咖啡、冰淇淋、香水、护肤品和药里。由于“香草的繁荣”使得各个贸易商竞相提价。可见,香草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可惜目前世人对它还知之甚少。
  • 香料之王

    作者:Konras Pernstich,Nat

    葡萄牙航海家開闢印度新航線的動力, 竟來自歐洲人對胡椒的渴望? 古羅馬宴席的餐桌上擺放著一只裝滿胡椒的銀碗, 不只方面調味上的應用,更是主人財富及品味的展示? 從歷史文化、全球貿易到藥用及料理價值, 第一部深入淺出帶你全面了解胡椒相關知識的物質史 最貴重的貿易貨物之一 看香料之王─胡椒,如何左右地理大發現、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 咖啡、橄欖油和巧克力:現今懂得品賞美食的行家們(往往是先進國家的人民或社會的權貴階級)都非常清楚,這些商品有哪些種類是優質的上等貨。歐洲人對於葡萄酒的鑑賞歷史則更為久遠,至於其它的食品,人們也愈來愈懂得品嚐與辨別其中細微的差別與變化。然而,人們對於胡椒的態度卻很不一樣:做為一般性調味料,餐桌上擺放的胡椒罐對於人們而言,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而無法缺少的存在,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這種香料擁有多種優點及多重的歷史面貌。 胡椒的歷史幾乎與其他香料的歷史密不可分。放眼過往的歷史,人類以及全世界往往為了胡椒而在許多方面顯得不平靜。在人類早期的文化中,辛辣的胡椒粒不只是美食的調味品,它們還被人們用於神祇的敬拜與疾患的醫療,由於胡椒取得不易,它們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跟黃金一樣貴重。尋找胡椒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探索全世界的動機,由於胡椒的緣故,人類不惜發動戰爭,也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駕駛帆船率先繞行非洲與地球,並畫出了世界地圖。儘管美食的潮流一直在改變,胡椒的馨香與味道時而被追捧,時而被冷落,然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胡椒已經成為人們最常使用的香料之一。 胡椒的過去充滿許多冒險的傳奇故事,深深吸引著人們,因此,作者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出版讓胡椒的故事能夠繼續講述下去。還有,人們對於胡椒這種香料的興趣,有一部分得歸因於它獨特的香氣以及無法被取代的滋味。現代人確實得天獨厚,可以取得形形色色的胡椒產品,而且每一種產品都有各自的美味特色、料理優點與流傳的歷史。胡椒的多樣性和取得的便利性也激發出人們對於這種調味料的好奇與關注。 作者書寫本書的方式與內容,主要是從胡椒的享用與品味出發,而不是嚴肅的學術研究。與胡椒相關的歷史學與植物學的文獻資料可以提供讀者一些認真而負責任的諮詢,不過,這些資料並非毫無疏漏。兩位作者在撰寫本書時,剛開始曾有人質疑,是否一本關於胡椒的書籍,其內容篇幅能超過兩百頁?事實上,這樣的質疑很快地就站不住腳。比起歐洲的胡椒交易史,中國這個東方的文明古國與印度以及東南亞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活動更為久遠,也更具重要性,然而,基於作者鮮明而有限的歐洲觀點和視角,兩人在探討胡椒的歷史時,亞洲的部分卻只約略地提到。此外,本書所附上的各種胡椒植株的圖繪主要著眼於資料的廣泛性與全面性,而不希望過於學術性。這種資料的處理方式或許顯得不夠專業而且犧牲了某些植物學的細節,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於胡椒植物世界的一般性掌握與瞭解。本書最後所輯錄的胡椒料理食譜有一部分是收集來的,還有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研發的美食成果。兩人在選擇這些食譜時,當然有主觀的態度,主要是為了呈現各種不同的胡椒產品具有豐富調味變化的可能性,當然,還有人們從中享有的純粹的美食樂趣。 精彩收錄 中西經典胡椒食譜101 6種早餐料理‧17種綜合香料‧8種蔬菜料理‧9種魚類與海鮮料理‧10種肉類料理‧7種配菜與點心‧16種醬料‧15種甜點‧5種烘培品‧8種飲料 法式四味辛香粉、印度拾香粉、峇里島綜合香料醬、阿拉伯綜合香料、牙買加香辣醬…教你善用胡椒,打造洋溢異國風的美味料理!
  • 味觉乐园

    作者:(英)希维尔布希

    每个社会都有其享乐物品和麻醉品,社会享用它,需要它,也能消受它。苏格兰国王在1194年访问英格兰国王理查德一世的时候,为显示主人特别好客,苏格兰国王得到每天两磅胡椒和四磅桂皮的特殊供奉。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礼物很是奇怪,而在基督教的中世纪却是再寻常不过:胡椒不仅作为调料使用,而且是财富和地位的标志,并经常代替金钱充当支付手段。 人们的口味开始变得敏感起来,来自东方的奢侈品开始改变粗俗的骑士文化,并且在通往印度的海路被发现之后成为欧洲经济的决定因素。 欧洲究竟为什么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出现全新的享乐物品?咖啡、茶叶或烟草纯粹是殖民统治的偶然发现,还是它们满足了人们某些前所未有的新需求?这些新需求究竟是什么? 德国当时没有殖民地,必须从国外进口咖啡,这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非本土饮品的运动。当啤酒和葡萄酒最终不能抵制人们对咖啡的狂热嗜好的时候,代用的菊苣咖啡被发现了。在当时,人们除了喝“豆咖啡”之外,也喝这种代用咖啡。与咖啡类似的还有烟草,在17世纪人们的观念里它也属于“饮品”。后来人们又把它装进烟斗吸食,直到后来在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人们才把它制成卷烟享用。酒精饮料的发展速度之快也在伯仲之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酒馆的吧台变得非常方便并具有亲和力,这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化时代的豪饮者的需要。 ”
  • 香典

    作者:周家胄,洪刍,陈敬

    《香典:天然香料的提取、配制与使用古法》内容简介:从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说起,分别阐述了列代名香的特性、提取方法、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香盘等香器的燃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焚香礼仪等进行了详细记述。这不仅囊括了中华香文化的全貌,而且还原了香的天然品质,是今人藏香、用香、品香的必备权威古籍。 该书由《香乘》、《香谱》和《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构成,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香文化的卓越研究与非凡理解,以帮助人们在化学香精的时代摆脱“香”的危害,并因此重新与天然之香融洽相处。
  • 香道入門

    作者:林瑞萱

    香道入门 - 序 当年脚踏‘茶道’‘香道’两条船,要缩脚已经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卯足了力量,沉住气,一心一意地开下去,如此也读过了二十四年多, 一天都不敢懈怠。走过的路要有交待,不能白费。 茶道的书已经出版了八册,两册是共著,香道的书却迟迟未曾付梓,虽然陆续有专栏或散篇,但如果灭有通通走过一遭,实在决定不了方向。出书不是目的,出书的结果是什么才是目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走出‘中国香道之路’。这一条路不是为了个人,为了寡众,而是为了让一般的人能走在这条清净的香道之路,欣赏无边无际的沈静之香。 林瑞萱于坐忘谷茶道教室 二零零五年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