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掌故

  • 一士类稿

    作者:徐一士

  •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一)

    作者:(台)高拜石

    《古春风楼琐记》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长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特,颇多鲜为人知和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人物而论:有贩夫走卒,草寇游侠,淑女名垦,王公大臣,以至义发志士;以记事而论:或涉香艳,或涉壮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诡,或涉逸趣,读之使人爱,使人恨,使人怜,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热血沸腾不异一掷头颅,或使人感慨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所引诗、词、联、赋,亦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近百年间风起云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这一本本的《锁记》中,绝对值得您细细品味。 本书台湾繁体字版新编三十二册,大陆简体字版计划合编十六册,分两次出齐。
  • 百年艺林本事

    作者:万君超著

    《百年艺林本事》为书画鉴赏家、独立撰稿人万君超近年来所写的近百年来艺林掌故的文章结集。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梅景书屋纪事、大风堂之门、近世艺林别传。前两部分所收文章以吴湖帆、张大千、朱省斋等人物为主线,亦旁涉叶恭绰、王季迁、周錬霞等逸闻轶事;第三部分则是散记了近世溥儒、陈定山、陆小曼、朱孔阳、施蛰存、陈巨来、陈仁涛、容庚等人的逸闻轶事。
  • 云间语小录

    作者:施蛰存

    序 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至今六十多年了。过去的上海是松江府的一个县,现在松江却成为上海市的一个区,而上海又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这一变化,使我很有些沧桑之感。闲来无事,写下了许多段关于松江的人物、风俗、土宜、掌故的杂记,名之日《云间语小录》。 「语小」是说这本书中所说的都是一些小事,无当大雅。「云间」是松江的古名,其实是错的。陆云到京城洛阳,遇见洛阳名士荀鸣鹤,彼此互通姓名。荀说:一我是日下苟鸣鹤。陆说:“我是云间陆士龙”「日下」是太阳之下,即皇帝直接统治之下,可以作为首都的代称;而“云间”只是取“云从龙”之义,不可能用作地名。松江是元朝才用的地名,元以前,只是一条河名,即今之吴淞江。但这个江名又是错的,应当说是“松江”《后汉书·左慈传》中称为“吴之松江”,苏东坡《后赤壁赋》中说“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都是指今天的苏州河上游,都不是地名。 从秦汉到元代,松江这块地,名为“华亭”它还是海边一个小驿站,供过路的旅客歇宿之处,“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故名为“华亭”。今天上海周围还有“安亭”,“仪亭”,“亭林”,凡是地名带“亭”字者,都是古代的驿站。 元代以后。“松江”成为府名。“华亭”成为县名,隶属于“松江府”。 一府领七县,松江府城内,南半为华亭县,北半为娄县。这样一来,我这本琐记就不便定名为《松江语小录》。或《华亭语小录》了,只好采用“云间”这个代名了。 此书断断续续写了好多年,早些时候被小友沈建中看到,帮忙整理成册。他又为我谋求印行,居然如愿以偿,例应致谢,附记於此。
  • 花随人圣庵摭忆(上中下)

    作者:黄濬 著,李吉奎 整理

    《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8月。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有关《摭忆》成书经过,黄氏友人瞿兑之在该书序中曾说明原委,略谓,黄氏生前,将编定之“二巨帙”邮瞿;瞿“乃稍纠其笔误数处,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随为天津孔某借阅。黄伏法后,孔某关河转徙,但仍守信将原稿退瞿,还付黄家。黄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该书付印包含多少条目,亦未言印刷情形。该书之序写于昭阳协洽之年(即癸未,1943年)。是为初版。初版仅印百部,未广流传,且非全编。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龙门书店高伯雨据1943年初版影印。该二种版本相同,仅收至1936年12月为止,全目347条。黄氏友人林熙称,在黄被诛后,“很怀念这部笔记,深恐年深日久渐被消灭,而不知北平已有单行本也,因耗重资请人入某大学图书馆检出《中央时事周报》,以一年之力钞为八大册。未经印入单行本那部分文字,曾于1966年刊于《大华半月刊》,今又印单行本,名曰《补篇》云”。 自《摭忆》一书行世以来,除非常岁月,学界之评价,实无大异。率皆持人书分论主张,即不以人废言。刊印初版之黄澄怀、瞿兑之,以及居港之林熙,或为黄氏兄弟,或为生前旧雨,尚有某种亲情故谊在(即此辈亦是《摭忆》成书之功臣),而与黄濬毫无关系者,若郑逸梅、邓云乡诸先生,亦高度评价该书之文史价值,促成重新刊印。上世纪六十年代,旅美房兆楹教授(美国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之主要撰稿人),对香港龙门书店老板周康燮“竭力推荐”此书,谓“它的史料价值很高,而且在近五十年来用文言写的笔记中,堪称首屈一指,实在值得予以翻印,供给学术工作者参考”。因而周氏决定影印发行。 中国大陆学者,陈寅恪先生当是最早肯定《摭忆》史料价值之一人。陈著《寒柳堂未定稿》记述:日本投降,“重返清华园,始得读秋岳之书,深赏其旸台山看杏花诗‘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留待后来人’之句,感赋一律”。“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为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在《寒柳堂未定稿》(补)中,陈先生弟子刘适(石泉)引黄萱函称:“陈师对于黄秋岳的摭忆备极赞赏,他说:‘秋岳虽坐汉奸罪死,不当以人废言’”。迨晚岁拟《寒柳堂未定稿》时收入此诗,题目改称《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一九四七年春)》。约二十年间,他无改固常,坚持人书分论之初衷。 黄濬少年入京,自谓居北京三十年,熟习北方风土人情。既入世,同权宦显要,前辈名公相接席,周旋唱和,殆无虚日。耳食既多,目见益广,对清代民国之史事掌故与夫人物轶事,详为记述,或加考订,或予议评。推而及之,远及上古,旁涉海外,于军国大政、宫廷秘史、财政金融、人际交往、旅游山水、生产环保乃至社会万象,林林总总,匪特内容丰富、议有见地,且文字生动,委婉传神,足称洋洋大观。说者谓,其“所据资料,除杂采时人文集、笔记、日记、书札、公牍、密电以及有关的一些外国人著述外,亦多本人亲自经历和目睹耳闻者”,故有裨史事,良可征引;“瞿兑之推重该书谓‘与夫交游踪迹,盛衰离合,议论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时政教风俗之轮廓,亦显然如绘画之毕呈’,伦比洪迈之《容斋随笔》,确非谀词”。《摭忆》一书作为笔记史料之价值,已可概见。
  • 近代名人丛话

    作者:郑逸梅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 五一期间推出《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书报话旧》。(《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坛轶事》《近代名人丛话》待出)。前两本书以笔记文体琐记近现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叙述亲切生动,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书报话旧》以通俗平实的文字琐谈清末民国出版界、报界旧闻逸事,勾勒出了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文化史料,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素来为关注近现代文化史的学人称道,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的兴趣,可称雅俗共赏。
  • 铢庵文存

    作者:瞿兑之

    本书将带领你欣赏《三国志》风云,了解《明史》,走进各位艺术大师的作品中,作者犹如一名导游带领我们欣赏,给我们讲解,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缠绵,感情丰富,语言优美,其独到的讲解将让我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本书说明 读《三国志》笔记 读《五代史》偶识 读《明史》小记 辛酉热河史料钩沉 翻书杂识 涤砚余沈 记所闻于张韩斋者 租界史话 治河佚谈 说笺 关于《续孽海花》 读《日本之再认识》 齐白石翁画语录 宾虹论画 读《凤巢山樵集》 读《顺安诗草》 读《林复居诗集》 读《汤乐和先生》 《宇宙风》与《古今》 北游录话 苑西志感 河朔古迹 掌故答问
  • 什刹海梦忆

    作者:朱家溍

    《什刹海梦忆》作者朱家溍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涉及学科既广且深,解决院内外文物、历史等疑难问题,硕果累累,堪称大师。
  • 梨园往事

    作者:周简段

    梨园往事几多精彩,伶人命运令人感慨!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昆曲、评戏、评书、话剧也莫不活跃于此。数十年前的北京,戏园茶馆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见矣!本书回忆当年梨园往事和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娓娓到来,令人追怀。 +++++++++++++++++++++++++++++++++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汇集成丛,篇篇写得生动。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钱世明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 一代名旦荀慧生 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号留香,河北省东光县人,一九零零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八岁被送进“义顺和”这个“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科班,学的是“梆子花旦”。十三岁即用“白牡丹”艺名,登上了戏曲舞台,活跃在京、津一带。 出科后,拜吴菱仙学京剧“青衣”戏,拜路三宝学京剧“花旦”戏,同时又向陈德霖请教,最后正式拜王瑶卿为师。并经杨小楼、余叔岩等指点,功底深厚,吸收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以扮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角色见长。表演上敢于突破程式的限制,善于掌握人物身份、性格、气度。能戏颇多,代表作有《全部玉堂春》、《大英杰烈》、《钗头凤》、《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荀灌娘》、《霍小玉》、《杜十娘》等。 荀慧生喜读书,好绘画,文学修养颇深。他做任何事情皆有韧性,从不浅尝辄止。他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写艺术日记以来,不论酷暑严寒,不论在京、外出,每天必写,坚持四十余年从未间断,十年浩劫中被迫告一段落。 “荀派”艺术形成后,弟子遍天下,大有十“旦”九“荀”之势。荀慧生教学一视同仁,对童芷苓怎样教,对李玉茹也是同样传授,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教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登门求艺者,皆尽心指点,倾囊相授。一九五九年,荀剧团重排《荀灌娘》,准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荀慧生借排戏之便,将此戏传授给他的弟子孙毓敏。某日,在宣武门外山西街荀家大院里,荀慧生正向孙毓敏传艺,有记者来访,此时正排练荀灌娘改扮男装“趟马”一场,荀慧生满头大汗地在给孙毓敏当马童,记者目睹荀慧生课徒严谨之精神,非常钦佩,提出要求,要给荀灌娘勒马的姿势拍一张照片。荀灌娘勒马亮相,要把左脚蹬在马童的右腿上,才能塑造出一个“美”的形态。孙毓敏有点踌躇,荀慧生察觉后,一拍自己的右腿,和颜悦色地说:“来吧,孩子!假戏要真做,我汗都出了,蹬一下腿有什么呀!”此情此景,非常感人! 一九四九年以后,荀慧生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论著编为《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等。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荀慧生被强行押到了“孔庙”,“红卫兵”将他几十箱珍贵的戏装点燃后,勒令荀慧生跪在烈火旁。这位鬓发斑白的老艺术家被火烤烟熏得汗如雨下,背后还时有皮鞭的抽打,衣服破碎,血肉模糊,继而被押送到昌平县沙河镇劳动改造。 年近古稀的荀慧生,精神受尽凌辱,肉体受尽摧残,致使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下旬病逝。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享名是早于程、荀的。 尚小云(1899——1976)字绮霞,河北冀州人,三乐班坐科,原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曾问号称“老夫子”的青衣名角陈德霖学艺,专攻青衣,如《三娘教子》,《祭塔》,《彩楼配》,《二度梅》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戏,而且始终保留传统唱法。由于他嗓子好,有真工夫,在四大名旦中属他的“本钱”最足。 尚小云初露头角时曾搭杨小楼的班,标排演全部《楚汉相争》中的《霸王别姬》一折,最早扮演虞姬的就是尚小云。后来他自己组织“重庆社”,积极排演新戏,早期演出的有《秦良玉》,《五龙祚》。还有一出大胆改革、以穿时装上场而风靡一时的新戏《摩登伽女》。那时尚小云班里的配角也很整齐,有老生王又宸,小生朱素云,武生茹富兰,小丑云富远、慈瑞泉等,都是杰出的演员。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尚小云还约小翠花(于连泉)合作,排演了一些整本的传统剧目,如《乾坤福寿镜》、《八本梅玉配》、《全部得意缘》,一个演青衣,一个演花旦,相得益彰,颇受观众欢迎。 在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武工底子最厚,有一段时间他就专演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这一类着重武功的戏。如《梁红玉》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七七事变”后,尚小云在北平创办了“荣春社”科戏班,虽然只有几年工夫,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如杨荣环,孙荣蕙,徐荣奎,景荣庆等,都是荣春社出来的。当今著名旦角男演员张君秋也曾是荣春社的学生。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7岁就进了富连成科班学武生,是“元”字辈的学生,在科时叫尚元荪;后来他父亲自己办了“荣春社”科班,他又由富连成转入荣春社;出科前,又拜了武生前辈尚和玉为师,所以他的武生戏很有造诣,更擅长演武生开脸的戏,出科后就和他父亲同台演出。“功夫不亏人”,尚长春现在已届老年,演起武生戏还是生龙活虎般,非常精彩。 尚长麟是老二,荣春社科班二科毕业,学的是旦角,从小就得到他父亲的熏陶,是尚派艺术的继承人。 尚长荣是尚小云的小儿子,他原从赵荣鹏(荣春社毕业生)学铜锤花脸,后来又拜老艺人侯喜瑞为师学架子花脸,现在已是一位净角全才。 尚小云晚年住在西安,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含冤而死,享年七十七岁,是四大名旦中寿命最长的一人。
  • 尺牍丛话

    作者:郑逸梅

    本书是掌故大家、补白大王郑逸梅的最后一部未刊作品,主要记载了收藏名家信札的知识、趣闻、收藏流变情况等,以及《淞云小语》等小品集五种, 附吴湘帆小传。
  • 古香异色

    作者:黄恽

    《海豚文存:古香异色》以民国时期苏州人物为主,兼及近代名家在苏州经历为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野史掌故,并以半文半白的笔风行文,颇有风趣。
  • 京华感旧录

    作者:周简段

    全书共分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五部分,所收文章短小精悍、丰富多采、趣味盎然,举凡人物逸事、名胜古迹、文物珍藏、文史掌故、民情风俗,俱有涉猎,兼且披露鲜为人知的史事,可读性甚高。作者运用别具情致的小品笔调,对旧日北京古城的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及名胜等各方面多有生动记叙,有史实、有考证、有论说、有衷情,知识与趣味并重,生动地展现了这座名城往昔的一幅幅生活画面,既可一睹往昔京华的丰姿,又能引发人们对神州风物的心焉神驰,令人低回不已。
  • 老北京的生活

    作者:金受申

  • 雀巢语屑

    作者:唐吟方

    本书稿承续笔记体传统,远追《世说新语》,近接《艺林散叶》,专记现当代艺术人物轶事,笔意简练,而绰有风致。其体裁、取径仿佛逸梅翁,而所记人物时代可补翁之不及。作者不惟可广见闻,佐谈助,亦可供艺术爱好者取资参考,以启益心智。是书轻松活泼,不必正襟危坐而读,“书当快意读易尽”,惟快意则不觉其终卷之速也。
  •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

    作者:郑逸梅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 郑逸梅先生前结集成书四十余种,去世后,其家人又从遗稿中整理出若干著作行世。然凡此单行本多出版有年,坊间已不易寻见。今中华书局征得作者家属同意,择其代表作品,汇辑为《郑逸梅作品集》,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印行,以飨读者。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初版;199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曾将此书收入该社所编《郑逸梅选集》(第二卷)中。今据学林出版社1987年初版重新录排,并酌加校订,插图亦多所增补。
  • 文苑花絮

    作者:郑逸梅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   郑逸梅先生前结集成书四十余种,去世后,其家人又从遗稿中整理出若干著作行世。然凡此单行本多出版有年,坊间已不易寻见。今中华书局征得作者家属同意,择其代表作品,汇辑为《郑逸梅作品集》,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印行,以飨读者。   《文苑花絮》,中州书画社1983年初版;199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曾将此书收入该社所编《郑逸梅选集》(第二卷)中。今据中州书画社1983年初版重新录排,并酌加校订,插图亦多所增补。
  • 《青鹤》笔记九种

    作者:文廷式,吴大澂 等

    《青鹤》半月刊,1932年11月15日创刊于上海,至1935年7月16日止,历时五年半,总共刊出130期,是上个世纪30年代持续时间较久的文史杂志之一。现选辑的有关近代笔记、典章、掌故部分共九种,多为清末民初之纪事,其篇目如:祁寯藻《枢廷载记》,文廷式《知过轩随笔》、《旅江日记》,吴大澂《愙斋自订年谱》、《愙斋日记》,何德刚《春明梦录》等。作者在清末民初,有的身居要职或地方官员,有的久任京官,有的是世家子弟接触王公,故熟知清末民初政治内幕。所记均为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翔实有据,非道听途说者可比。内容涉及:政治要闻、枢廷秘事、名人逸事、科举掌故、文人名士诗作等方面。其中多为正史官书所不载,或略而不详曲笔隐讳者,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均有参考价值。
  • 春申旧闻

    作者:陈定山

    陈定山旧著《春申旧闻、续闻》一书,是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的初版本,收入掌故随笔有九十余则。春申旧闻》和《续集》,都是陈先生在台湾报刊上专栏连载的掌故随笔结集。上海在战国时代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所以上海又称“春申”,《春申旧闻》即是“上海旧闻”。文人逸事、艺坛杂俎、风俗市情、社会秘辛、菊坛掌故、勾栏风月、黑道传说等等,一应俱全,引人入胜。那种对往昔繁华岁月的追忆和回想,犹如明末张岱的《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一般的沧桑之感,又有一丝好梦沉醉难醒的隐约之痛。白头商女话当年,往事怎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