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书

  • 汉书补注(精装)

    作者:王先谦

    《汉书补注》为王先谦的重要著作之一。王氏认为颜师古《汉书注》虽集以前诸家注释之长,仍不免讹误之处,清人考辨 "著述美富",然"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习"。故采宋、明以下相关著述,尤重清人成果。徵引专著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钱大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等,以及王念系《读书新志》、桂馥《札檏》等逹六十七家之多。本书校勘也颇精密,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参校其它各本,于其得失均有论证。故《汉书补注》为研究西汉史的必备历史典籍。
  • 汉书补注

    作者:王先谦

    《汉书补注》是王先谦总结清以前67家对《汉书》的研究成果而作成。是目前《汉书》的最佳注本,不但资料丰富,而且考证也较翔实,是学习和研究西汉史的必备之书。此版是据清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刊本影印出版的。
  • 汉书新证

    作者:陈直

    《汉书新证》系陈直先生著作集《摹庐丛著》之一种,是《史记新证》的姊妹篇,也是奠定陈先生学术地位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汉书》历代研习者甚众,为之做过注解的不下数百家,在这一领域已少有剩义,要取得突破非常不易。陈先生另辟蹊径,广泛运用出土资料,如居延敦煌简牍、碑刻、汉铜器、漆器、陶器以及封泥、玺印、货币等。全书的考订条目达两千多条,其中百分之八十取证于出土资料。新材料的运用使许多千古聚讼的问题得有定谳,为秦汉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 《汉书补注》批注

    作者:沈元

    沈元的批註是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王先謙《漢書補注》為底本,參照楊樹達的研究成果,究其同異,加以評論。有些地方沈斷為「楊是王非」,也有「王是楊非」。《漢書補注》全書共五八八一頁,竟有三○八四頁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沈元的批註。 沈元的批註並非囿於王先謙和楊樹達的是非和史料。他廣徵博引,所用典籍不計其數。包括王先謙和楊樹達所不知道的敦煌遺書中的《漢書》殘卷和各地陸續發現的漢簡,他都沒有放過。看來,他讀書的方法不是一本接一本地讀,而是同時讀許多種書,以《漢書》為基本線索,廣泛涉獵古代文獻。北京圖書館的豐富藏書,為他提供了便利條件。如對《急就篇》的版本的考訂,超過了前代大學問家王國維等人,因為王國維等人未必能接觸如此眾多的版本。
  • 汉书补注(全十二册)

    作者:[汉]班固,[清]王先谦 补注

    在中国史学史上,《汉书》是与《史记》地位并隆的史学名著,历来研习注释者代不乏 人,最负盛名者,前有唐颜师古,荟萃先代23家注疏,参以己意;近有清王先谦,征引注解百余家,亦加精辨。王氏之集注多吸收清代如王念孙父子等训诂大家之精良成果,不但能发前人所未发,亦能纠正颜氏之失,诚为研读《汉书》者之首选。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汉书》标点本,用《汉书补注》本作为底本,惟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仅收入颜师古注而未收王先谦补注。今则汇集专家,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将《汉书补注》全本予以整理标点出版,以惠学者。
  • 汉书(上下册)

    作者:班固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 《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

    作者:傅荣贤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成熟书目分类系统,在目录学和传统学术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汉书·艺文志》旨在对二千年来的《汉书·艺文志》研究史作全面疏理,《汉书·艺文志》既对前人成果萧兰并撷、博参广考,又平亭是非、议论得失,无疑正是朝着既有事实概括又有价值判断的方向努力的。
  • 汉书

    作者:班固

    《汉书》成书于后汉和帝时,前后历时三四十年。班固世代为名家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本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意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斑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在排版和内容上要优于中华书局。 内容全面,并且页面很美观。在下在书店的那些版本里多次比照最后选择了这本。 大推荐!
  •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作者:陈国庆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绿,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盼一部文献目录。我们讲中困目绿学须从这裹开始;讲中国目录学史,也必须从这裹开始。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古时,以易、诗、书、台、乐、春秋六者之术为六艺;文,指文百家之说而言。颇名思义,此志盖为包括六艺百家文献的总目绿。其内容分为:六羹、诸子、诗赋、兵害、敷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封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
  • 汉书窥管(上下)

    作者:杨树达

    此书为杨树达的代表性学术著作。1924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曾出版《汉书补注补证》,为当时学者所推重,本书即在其基础上复经多年研磨后完成。本书体例上依仿裴?S集解《史记》的方式,博采群书,折衷诸说,以品评班固《汉书》的得失。裴氏重在释音,而此书则重在释义,兼述古音,采用训诂与校勘并行的方法,藉此纠正历来旧注和种种错误。积三十年心血而后成,洵为《汉书》研究史上的杰出著作。
  • 汉书

    作者:(汉)班固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无改斯道”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此外,《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
  • 何草不黄

    作者:鲁西奇

    十数年研究心得,读史论世。千余年时空穿梭,居今志古。 “古人”的故事是由“今人”讲给“今人”听的,叙述、理解、分析历史的历史学者是“今人”,其对象是“今人”,目标也应当是“今人”。 所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一本重写的讲义,讲《汉书》,也讲其他。 细心的读者,总能在本书中读到你正在寻找的答案。 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国家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前世今生。 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及推理,辅以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动人心弦的故事、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历史图景诸多精彩断面,其中不时穿插深邃的洞察力与精辟的学术分析。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佳作。
  • 汉书(全十二册)

    作者:班固

    《汉书》一百二十卷,是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的。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表、志也有不限於西汉的,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这是个别的)。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隐者,天文食货,百官群县,无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