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学

  • 趣味考古

    作者:叶文宪

    本书介绍了坟墓、砖瓦、铜鼓、车马具、轿子、面食之类的演变和发展等。
  • 佛教考古

    作者:李崇峰

    本书稿以天竺佛教史迹开端,从西到东,分别研究了丝绸之路上的天竺、新疆、北方、南方佛教史迹中的有关佛教考古的问题,以佛教石窟寺壁画、塑像等具体考古发现,结合佛典展开研究,考察佛典和石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透视中印佛教交流,寻找中印佛教石窟中各因素的发展、演变和流传过程。作者专涉佛教考古研究领域,得益于早年的语言学习,熟练掌握英文、德文、梵文,并能阅读法文、吐火罗文等文献,能直接阅读佛教原典,查找国内外诸多有关佛教考古的文献,同时在与国内外学者直接交流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此过程中,作者多次考察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寺,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不断验证自己的学术观点。他秉承季羡林先生"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的研究思路,在佛教考古这一领域潜心研究二十年,而得此作。
  • 突厥汗国与欧亚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陈凌

    《突厥汗国与欧亚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由陈凌著。突厥是欧亚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突厥学也一直是国际学术研究的重点。但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历史两方面,考古学研究则十分薄弱。《突厥汗国与欧亚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从欧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从四个方面尝试对突厥考古学材料进行梳理:首先,文中将突厥墓葬分为贵族陵园和普通墓葬两类,分别研究它们各自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讨论了其与中原、西域及波斯的关系。其次,本文结合新出土资料以及突厥石人形象,对突厥金银器皿进行整理,并区分出突厥民族、波斯一粟特、中原和罗马等四种不同的风格因素。再次,本文还以新发现的两件具有特殊礼制意义的重要文物金冠与银鹿为中心,讨论其流变过程及信仰的情况。最后,本文研究了突厥的骑兵装备,包括突厥刀具、马镳、马镫。
  •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上下)

    作者:水涛 贺云翱 王晓琪 编著

    本书精选国内外权威学者的经典论文,并对所选论文及相关论精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经典,并给以必要的导读,力求反映当前考古学界的最新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分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科技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强调研究性,突出研究范例,彰显学术观点多元化。
  • 实证上海史

    作者:陈杰

    《实证上海史: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上海》内容翔实,以贴近大众的写作方式和流畅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让大家知晓主要用考古材料所反映的上海历史。在2010年精彩、难忘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这部基本以考古普及为取向的著作,可以向世人展示悠久历史渊源的上海、深厚文化底蕴的上海。
  • 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

    作者:杨泓

    《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一书为杨泓先生向非考古专业的外国研究生讲授汉唐考古学课程的讲义。作者没有按传统的考古学遗存类别和分期分区的传统来讲授,而是从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展开,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叙述,可以说是从“大”到“小”,从“国”到“家”。《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分为“汉代社会生活和埋葬制度”“三国两晋社会生活、埋葬制度和绘画”“南北朝社会生活”“南朝陵墓石刻和画像砖、拼镶砖画”“北朝墓室壁画”“汉魏南北朝佛教遗迹”“唐代社会生活和埋葬制度”和“从西域来华人士墓葬概况”等专题。
  •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作者:陈梦家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收入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先生(1911—1966)的论文共计46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搜集,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汇集了陈先生除已收入《殷虚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尚书通论》《六国纪年》等专著之外的所有单篇论文,涉及古代文字、器物、制度等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汉简小学汇考》《汉代铜器工官》等六篇文章整理自作者遗稿,系首次与读者见面。
  • 冥界的秩序

    作者:刘振东

    《冥界的秩序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另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古代坟丘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变化之轨迹,有助于促进东亚范围内墓葬研究的交流、互动。
  •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作者:Christoph Baumer

    The epic plains and arid deserts of Central Asia have witnessed some of the greatest migrations, as well as many of the most transformative develop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Christoph Baumer's ambitious four-volume treatment of the region charts the 3000-year drama of Scythians and Sarmatians; Soviets and transcontinental Silk Roads; trade route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deas across the steppes; and the breathless and brutal conquests of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Chinghiz Khan. Masterfully interweaving the stories of individuals and peoples, the author's engaging prose is richly augmented throughout by color photographs taken on his own travels. For all the complexity of the history, Dr. Baumer, a noted authority on Central Asia, never loses sight of the sweeping grandeur of its overall setting. Volume 1 focuses on the geography of the area now occupied by present-day Kazakhstan, Uzbekistan, Turkmeni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northern Afghanistan, western and central Mongolia and parts of southern Russia and northern China. Discussing the changing climates of the Palaeolithic, Mesolithic,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s, the author explores subjects as diverse as glacial retreat; the invention of the wheel; the legendary Cimmerians and Amazons; Hellenism and Zoroastrianism; and the Oxus Treasure. Future volumes will explore the later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region. "This, in my judgment, is a most impressive book. Dr. Baumer has a wide-ranging knowledge of his subject, an extensive on-the-ground acquaintance with Central Asia itself, and an ability to convey that knowledge in a most interesting and comprehensible way. He has a gift for the striking observation. For example, he remarks on a curious parallel between a Central Asian story about a hero's sword having to be thrown into the sea and the rather similar tale about Excalibur, commenting that this is perhaps not merely coincidence: might i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armatian soldiers sent by Marcus Aurelius to guard Hadrian's Wall? Another excellent idea is the periodic insertion of 'excursuses,' on such topics as Roy Chapman Andrews the 'dinosaur hunter,' the Siberian collections of Peter the Great, and the Amazons. No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or indeed of anywhere else, can ultimately claim to be 'complete.' But this one is certainly very comprehensive indeed, far more so than any other recent work of which I am aware.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volume, and of its successors too, seems to me to be a very valuable enterprise indeed." – David Morgan, Professor Emeritus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and author of The Mongols
  •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

    作者:陈洪波

    陈洪波所著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是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形成时期学术史的专门性著作,研究对象是1928—1949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该所的考古活动及其成就宣告了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主要内容包括对1928年前中国考古发展状况的评述,对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思想起源以及组织准备的探讨,并将历史语言研究所在祖国大陆21年的考古活动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加以叙述,全面总结了科学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诞生历程,深入分析了这一学术流派的特征、影响与局限性,进而揭示出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学术与社会政治动因。
  • 夏商周考古学

    作者:井中伟,王立新 编著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 考古学

    作者:[英] Colin Renfrew an

    《考古学:关键概念》是关于考古学关键概念最新最全面的概览,概述了这些关键概念对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参考资料。全书五十五个条目全部由国际顶尖学者执笔,详细解释了每个关键概念的由来与发展过程,同时还提供了用于建议阅读与延伸阅读的文献目录,是教师、学生以及任何对考古学有兴趣的人的理想参考书。
  • 时间与传统

    作者:[加拿大]布鲁斯·炊格尔

    本书主要论述西方人类学中影响考古学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阐明考古学应综合概括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并阐明历史与进化的互补关系。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作者:霍巍,赵德云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以战国秦汉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中典型的考古学遗存为观查对象,开展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通过不同层面的比较,对西南地区对外文化交流进行了研究,对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 殷墟青铜器研究

    作者:李济

    对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研究,李济先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收入本书的六篇报告,即是作者依据殷墟青铜器在地下的原在情形与所在地层及其他地层的相对位置,与同时同一地层或墓葬出土的其他器物的关系,以及这些青铜器物的质料、作法、形制、文饰等田野考古记录和层位学、类型学等考古理论及化学分析、金相测定等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的研究。李济先生的研究,彻底划清了现代考古学理论指导下的古器物学研究与传统古器物学研究的界限,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地下证据。可以说,他的研究,不仅对我国现代考古学具有奠基意义,而且为我国殷商文化的研究开了先河。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精深,从严谨的论证中可以体会到一代考古学大师在学术研究领域深厚的专业学养、睿智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 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

    作者:陈淳

    《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就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考古学、历史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方法沿革、理论进展,详细介绍了从西方早期思潮,经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进化理论,到新进化论,再到后现代思潮的发展历程,评述了自发论、水源论、战争论、贸易论等早期国家起源的主要理论,并对社会复杂化问题、酋邦问题、五大文明古国考古学考察的最新进展等作了重点阐述。尤其是《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结合中国良渚文化去向研究,对国际上早期文明崩溃问题研究进行了精彩评述,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文明走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约公元前21世纪初,中原出现的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继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夏商承替延续千年之久。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至夏商时期趋于成熟并走向繁盛,创造出独具特征的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现代考古学提供的丰富材料,极大地拓展了认识夏、商文明的视野。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成为重建夏、商信史的主要途径。杨锡璋等编著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精)》系统介绍了20世纪夏商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其为探索夏、商历史,重现夏、商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精)》重点介绍了1928年以来的殷墟发掘与研究,二里冈商文化与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师商城、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夏商时期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书中以“偃师商城之始建为夏、商王朝交替界标”说为基点,论证了夏、商文化关系和难解的夏、商文化界定问题;进而追溯了二里头文化之前的早期夏文化和先夏文化;还讨论了夏、商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及其历史意义。作为系统论述夏商时期考古学的著作,《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精)》阐述了关于夏商考古研究的任务、特点与方法以及相关的思考,展望了夏商考古学发展的前景。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精)》适合研究历史、考古、文博和美术史的专业人员及爱好者阅读。
  •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

    作者:杨宽

    要做好中国冶铁技术史的研究,需要从事下列四方面的工作:(1)对流传在中国各地的土法炼铁、铸铁、炼钢技术进行调查研究,并搜集有关资料,探索它的起源和流变,从而追溯古代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2)从古代的科技著作、有关制造武器著作以及笔记、方志等史料中,广泛搜集有关冶铁技术的资料,从而探索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3)广泛调查和发掘各个时期的重要冶铁遗址,从而探索各个时期的炼铁技术、铸造技术和炼钢技术、锻造技术;(4)与此同时,还必须对已出土的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铁器进行科学化验和金相鉴定,从而进一步探索各个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水平。要做好上述四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具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懂得冶金技术,又要了解欧洲冶铁技术的发展历史,以便作好比较研究,更要进行大量的考古工作和对出土铁器的化验鉴定工作。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和冶金工作者密切合作。
  • 先周文化探索

    作者:雷兴山

    《先周文化探索》在系统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族属判断的研究方法。主要利用近十年来的新资料与新成果,建立了关中地区商时期相关居址与墓葬遗存新的分期体系与新的分类体系。在判断关中地区商时期区域聚落形态与重点聚落性质的基础上,辨析相关遗存的族属,判断了不同区域碾子坡文化遗存与先周文化的关系。
  •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作者:任式楠//吴耀利

    本书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全书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把大约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第一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总体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探讨了社会发展诸阶段的概况和文明起源问题,证实连续、多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孕育了日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本书对从事考古学、先秦史学、民族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等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