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学
-
商周彝器通考
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当代著名古文字学、青铜器学和考古学专家。早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学习,毕业后执教燕京大学,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后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有《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等数十种著作。 -
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
陈梦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普搜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 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在甲骨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
青铜挥麈
【目录】 -
西周铜器断代
《西周铜器断代(上下陈梦家著作集)(精)》内容为: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在甲风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
罗振玉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是与王国维并提的重要学者。他对殷墟甲骨文字的整理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是甲骨学的奠基者。对《熹平石经》的整理,为考订甲部提供了重要资料。对金石刻辞倾意搜求,广为传布,以及对敦煌石室佚书和西陲石刻的搜集整理,对内阁大库档案之保存和整理,均为考史增添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正如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说:“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又称许罗氏搜集金石器物、整理古籍佚书的“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成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并总结说:“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国维)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为罗著首次结集标点出版,系由其嫡孙罗继祖教授从其著述中选编而成,内容包括甲骨、金石、汉简、石经、字书、校勘、辑佚、目录、补史等诸多方面,另附传记、行述等数种,可谓其“一生论学之语,考证之文,多在其中”。全书分十二集,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诸专家承担整理标点工作,从开始整理至出版,前后历时近三十年。 -
地球上的人们
此书主要讲述史前史,吸取了当时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被世界上很多大学采用为教材。译本图片质量很差,也有所删减,名词索引也删去。 -
魏晋南北朝考古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按照城址、墓葬、手工业,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考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各类考古学遗存的发展演化规律,揭示了考古现象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描绘了汉晋传统文明、胡族文明、外来文明碰撞融合的状况,以考古学方式展示了秦汉文明经由魏晋南北朝演变为大唐文明的具体过程。 -
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
本书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物考古”、“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主要关注了西晋诸侯分食制度、魏晋租调、战国秦汉的亩制、六朝江南地区的农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等问题。 -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上下)
你要知道汤姆森和他从“圣井”中捞出古玛雅殉女骨的故事,读读这本书;你要知道谢里曼和他挖掘特洛伊古城的故事,读读这本书;你要知道博塔和他发现尼尼微古城的故事,读读这本书;你要知道卡特和他发掘神秘图坦卡蒙墓的故事,读读这本书 -
于阗六篇
本书是配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编辑的一本介绍于阗历史、考古与艺术的导览读物。全书由丝绸之路上的于阗、和田考古简史、克孜尔石窟、于阗故地的诉说、唐代丧葬画像与绘画的关系、“于阗画派”与西域梵像六篇组成。 配有“丝路梵相”展中于阗壁画的精彩图片。 -
阅读过去
作为最经典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入门书,本书第三版已全面更新和改写,旨在回应考古学中不断涌现的理论讨论。伊恩·霍德和司格特·哈特森提出,考古学家必须重建过去的意义,而为了完成这一复杂而不确定的任务,他们必须接纳多种理论立场。虽然仍立足于诠释学、行为者和历史,作者们讨论了后结构主义、新进化理论的前沿进展,以及像想象学这样全新的分支。《阅读过去》第三版新增两章,展现出对当代考古学理论的权威而完美的分析。女权主义考古学、历史学方法与话语和符号理论的新材料的加入,使本书成为任何对过去感兴趣的学生或学者的最基本的读物。 “本书将强力引发考古学内一场必要的对话,不仅要考虑我们如何看待过去,也要考虑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在当今的角色。”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两千年来曾经出版过四百多种大小类书。这些类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它们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历代科学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资料。较早的类书有些已经散佚,但流传或部分流传至今的也为数不少,这些书受到中国和世界学者的珍视。各种类书体制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书类型,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十八世纪中叶,正当中国编修庞大的《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欧法、德、英、意等国先后编辑出版了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以后美、俄、日等国也相继出版了这种书。现代型的百科全书扼要地概述人类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并且着重地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二百多年来,各国编辑百科全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知识分类、编辑方式、图片配备、检索系统等方面日益完备和科学化。今天,百科全书已经在人类文化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和专科的百科全书几乎象辞典那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一向有编辑类书传统的中国知识界,也早已把编辑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本世纪初叶就曾有人试出过几种小型的实用百科全书,包括近似百科型的辞书《辞海》。但是,这些书都没有达到现代百科全书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出版总署曾考虑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稍后拟定的科学文化发展十二年规划也曾把编辑出版百科全书列入规划,1958年又提出开展这项工作的计划,但都未能实现。 直到1978年,国务院才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此项工作。 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读书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门学科的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全之后再行编辑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学科的全部条目编写完成之后,按照条目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混合编成全书,只能按门类分别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分头编写,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即编成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就出版一个学科的分卷,使全书陆续问世。这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许多缺点,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这种做法。我们准备在出第二版时,再按现在各国编辑百科全书一般通行的做法,全书的条目不按学科分类, 而按字母顺序排列,使读者更加便于寻检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按学科分类分卷,每一学科的条目还是按字母顺序排列,同时附加汉字笔画索引和其他几种索引,以便查阅。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初步拟定,全书总卷数为80卷,每卷约120~150万字(包括插图、索引)。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出齐。全书第一版的卷数和字数都将超过现在外国一般综合性百科全书,但与一些外国百科全书最初版本的篇幅不相上下。我们准备在第二版加以调整和压缩。 《中国大百科全书》按学科分卷出版,不列卷次,每卷只标出学科名称,如《哲学》、《法学》、《力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等。 全书各学科的内容按各该学科的体系、层次,以条目的形式编写,计划收条目10万个左右。各学科所收条目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各该学科的基本知识,适于高中以上、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使用。这种百科性的参考工具书,可供读者作为进入各学科并向其深度和广度前进的桥梁和阶梯。 一、编排 1.本书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一学科回成一卷或数卷,有的两门或数门学科合为一卷。本学科《考古学》为一卷。 2.本书条目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第一字同音时,按四声的声调顺序排列;同音同调量,按笔画的多少和笔顺排列,如第一字相同,第按第二字,余类推。 3.每一学科都列有本学科条目的分类目录,以便读者了解该学科的会貌。本卷所列分类目录,只为便于读者按类检索,并表明条目的层次关系,不完全反映考古学分支学科体系。 4.各学科在分类目录之前,一般都有一篇介绍本学科内容的概观性文章。 5.学科间相互交叉的条目,例如“郭沫若”在考古学及中国文学、“第四纪地质学”在考古学及地质学等卷中都分别设条,其释文内容分别按各学科的要求有所侧重。 二、条目 6.本书部分条目标题是一个词,条目标题上方加注汉语拼音,部分属于考古学基本概念或国外考古的条目标题附有外文字,一般不附外文。 7.条目标题上方加注标题是汉语拼音,部分属于考古学基本要领或国外考古的条目标题附有外文名。 三、释文 8.本书条目的释文力求使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释文开始一般不重复条目标题。 9.较长条目的释文,设置层次标题。只有一层标题的,小题用楷体字,有二层标题的,分别使用黑体字和楷体字。 10.一个条目的内容涉及其他条目时,采用“参见”方式。 11.条目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书刊名,一般不附原文。一些专有名词和学术名词,必要时附原文。 12.本卷有关中国的资料,一般条目释文收集到1981年12月底,个别条目释文收集到1983年或1984年。 四、插图 13.本书部分条目配有黑白或彩色插图。黑白图排在条目释文之内;彩图汇编成插页,在有关条目释文中注明“参见彩图插页第**页”。 五、参考书目 14.在重要条目的释文后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选读。 六、索引 15.本书各学科卷均附有全部条目的汉字笔画索引,外文索引和内容索引。 七、其他 16.本书所用科学技术名词有关部门审定为准,未经审定的尚未统一的,从习惯,地名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的为准,常见的别译名必要时加括号注出。 17.本书字体必须用繁体字的以外,一律用1956年国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 18.本书所用数字,除习惯用汉字表示的以外,一般用阿拉伯数字。 -
图说宋人服饰
与以往通史式的服饰著作对宋代服饰点到为止的叙述相比,傅伯星先生的《宋代服饰史》,正如本书序一中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郑朝先生所评价的,可谓一部"画家演述的服装断代史"。《宋代服饰史》作者在阅读大量宋人记载后,以近三十余年的形象资料搜集,从美术切入,以画家的功力,以画入史,以图说史,以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独辟蹊径地对宋史的服饰史进行图解研究,全书内容宏富,具体而微,不仅涉及帝后、官员、文人、武士、庶民、僧道、女子、小儿等的服饰,还细分为冬夏服饰、出行与居家之服、制服、便服、工作服等,更有相关的发式、鞋帽、带扣等诸多细节,搜罗之广、开掘之深由此可见。 -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一书以西方汉学家审视殷商社会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选定殷商甲骨文中的“人祭”刻辞为研究对象,对殷商人祭活动中所用人牲的种类,处置人牲的方法,用人牲祭祀的对象、目的以及殷商人祭盛行的原因和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并考察了殷商时期的社会与宗教生活。随文插配260余幅甲骨刻辞拓片,文图并茂,资料翔实;语言简练平实,论证缜密,对甲骨学及殷商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
沙海古卷释稿
佉卢文书在我国境内的出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古代印欧语诸族的迁徙和分布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说明古代塔里木盆地绿洲国家的社会生活实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书以佉卢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文书的年代、形式和内容重新做出细致的分类,找出其间的联系,与不同地点出土文书进行比较,从而勾勒出尼雅绿洲的社会生活实况,包括政治和法律体制、赋税、账籍、契约、宗教、历法、家庭和婚姻,乃至度量衡之类。本书把考古和文献研究相结合,材料丰富,推理严谨,不失为尼雅佉卢文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 -
西亚考古史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拱玉书(1957年),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苏美尔文明探秘》等。本书对二战之前(1842~1939)的西亚考古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西亚考古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了论述和总结。 -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工程的目标是确定夏商周三代的纪年。经过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200位专家历时5年的联合攻关,今年11月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于世。这一研究成果将中国史纪年前推了整整122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勾画了这一工程实施的过程。 -
考古学
《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新考古学”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他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侪和后学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 -
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
《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视觉与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公元前第2千纪后期至第1千纪前期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描绘了北方地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北方地带的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