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口述历史
-
說吧,中國
口述的歷史帶我們回到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四九年建國,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大躍進與隨後的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七八年來的開放改革,八九年,九十年代崛起富強、世紀末危機若隱苦現⋯⋯風聲雨聲,如歌如泣,如夢似真。《說吧,中國》,說出光榮也說出屈辱;說出過去,走向未來。 -
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
内容推荐 相较《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记录口述历史:社会科学家的实践指南》、《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口述史研究方法》等论著,该书稿偏重于方法指导,更像一部口述历史的工具书,指导读者“可以这样做”。 -
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
《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我所知道的五四运动及吴佩孚一生成败》内容简介:汪崇屏(原名翰)先生,河北省易县人,在清末民初,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受最完整的新式学校教育。民国二年,人北京大学,在校期间,为北大学生会干事部主席,领导北京学生运动,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及此后一连串的学生爱国运动,先生皆参与其事,改变风气,影响政治,贡献颇大。 -
口述历史(第四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能参加“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非常高兴能和史学界的同仁们一起探讨口述史这门当今备受学术界关注的学问。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论坛的东道主扬州大学表示衷心感谢,向扬州大学的师生们致以良好祝愿! 十多年前,我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时,为了撰写老一代革命家的年谱,曾经拿着录音机,采访过一些知情的老同志,整理过访谈笔记,有的还经被访谈人审阅后发表过。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从事口述史工作;即使后来知道了口述史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究竟什么是口述史,自己仍然不甚了了。只是因为这次应邀来参加口述史论坛,临时抱佛脚,现找了一些有关的书和文章学习,这才对口述史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究竟什么是口述史呢?据我所知,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认为,从广义讲,所谓口述史应当是指历史工作者利用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悠久口述史传统的国家。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项羽、韩信等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但是,科学意义上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的,而传统口述史的致命弱点恰恰是,或者口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或者历史工作者在记述某种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有损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科学性。因此,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人类发明了录音机,以后又发明了录像机时,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历史工作者利用现代声像技术手段访问历史口述者以保证口述史料不失真的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正是这种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口述史学,也是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无疑,这个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国际史学界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录音、录像设备的日益普及,现代口述史也逐步发展起来,并有不少成果相继问世。例如,扬州大学立足本地,开展了有关辛亥革命和扬州人物的口述史实践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和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也在对近现代国共两党人物和思想文化界名人,以及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问题的研究中,进行了口述史的有益尝试。但从整体上看,我们无论在口述史实践还是口述史学科建设方面,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由史学界召开这个口述史的高级论坛。回顾和展望中国大陆的口述史工作,交流近年来口述史工作的经验,研究口述史的学科分类和学科建设问题,讨论并设法制定口述史的工作规范、标准和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我国的口述史发展及其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口述史是建立在口述基础上的史学研究方法,为了保证口述本身的真实性,口述者的口述无论是以人物,还是以事件,还是以专题为中心,都应当是他的亲历、亲见、亲闻,就是说,应当是“活史料”。显然,这一要求在古代史研究领域是无法做到的;就是在近代史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以及地方志当代部分的编修,恰恰是最适宜运用口述史方法的领域;同时,历史研究和地方志编修中的当代部分,也是口述史最能大显身手的时段。因此,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当代中国地方史研究。以及地方志编修的学者,应当高度重视口述史工作,并和口述史学的研究者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口述史学科的发展。 口述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成果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 “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这种新的史学理念,特别适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大家知道,国史研究是从中共党史研究中分离出来的,国史研究离不开党史研究。但是,国史研究与党史研究无论在研究范围上,还是在研究重点、角度上都有很大不同。国史不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参政党的关系史,而且要研究其他参政党本身的历史;不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而且要研究国家政权史、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军事史、民族史、宗教史、社会史、体育史、卫生史、灾害史等等,甚至还要研究民间风俗、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百姓日常生活变化的历史:不仅要研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策过程,而且要研究各级政府是如何组织实施这些决策的,各族人民又是如何在这些决策的指导和影响下从事各自工作的。国史研究的这些特点使它相对党史研究来说,更加需要通过开展口述史来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活跃自己的研究思路,并弥补史料之不足,丰富写作之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它是科学的,就必须有自己的学术规范。现代口述史作为历史科学的分支学科,自然也有它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学术规范。例如,口述史工作计划的形成,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契约的签订,访谈前的研究准备,访谈中的录音、录像技术要求,访谈后的记录整理补充,口述档案的存放、保管,口述史成果的发表形式,以及著作权的归属等等,都需要有一套为学术界公认的规则。这方面,是不分中国和外国,也不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半个世纪中形成的口述史工作的有益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同时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自己优秀的治史、修史经验,在口述史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吸收和利用这笔丰富的民族遗产。另外,口述史既然属于史学范畴,它就和其他史学分支学科一样,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由于口述史主要适用于当代史研究,因此,它与现实的距离较近,政治性也更强一些。我们在开展口述史工作和进行口述史学科建设时,更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始终站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要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遵守党中央有关建国以来历史问题的决议、决定。文字史有文字史的缺陷,口述史也有口述史的缺陷。我们无疑应当重视口述史,但也应当防止不恰当地夸大口述史的可信性和作用的偏向。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牢牢把握正确的学术方向,努力使口述史工作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口述史工作和口述史的学科建设就一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一定会拥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志们,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时间虽然比较晚,但它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十分重视对口述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并陆续发表和出版过一些口述史的成果。我们为能和在座的史学界朋友们结识,共同研讨口述史的学科建设而深感荣幸。我们非常愿意在今后和诸位继续就有关口述史学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述史学而不懈努力。 最后。预祝论坛获得圆满成功,祝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
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国民党湖北省主席口述历史》以辛亥革命元老张知本先生的生平为线索,主要介绍了清末科举、武昌起义的背景、起义后革命阵营分裂为几大派系的缘由、国民党分裂的内幕等。此外,还述及了他主政湖北的概况,参与制定宪法和主持司法行政改革等经历。 -
口述历史(第一辑)
《口述历史(第1辑)》内容简介:这是一套丛刊性的连续出版物,计划一年出版4辑,每辑以发表口述史学的叙述文字为主,同时适当刊发探讨口述史学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这套丛刊是为推动我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中国近现代史的阅读资源,同时抢救难得的珍贵史料。第一辑内容既有郭影秋、李锐、王芸生、文强、吴祖光、叶嘉莹等名人的口述史;亦有佘幼芝、小丹、江桂芝、王元元等普通人的不同经历;中国近年口述史著作和美国口述史学的介绍更是难得的资料。 -
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
张学良的口述主要围绕其一生及其经历的事与人展开。他在口述中充满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挚情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就也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对蒋介石等众多历史人物都有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的一生也有坦诚的叙述。他口述的一些历史细节,许多是鲜为人知的,对于人们了解历史,解开一些历史谜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这部口述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张学良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史料。 -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国桢口述回忆
该书是根据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部教授裴斐(Nathaniel Peffer)和韦慕庭(Martin Wilbur)1960年11月1日至11日采访吴国桢的英文稿翻译而成。虽然它是口头访谈,文字较松散,也不乏累赘,而且问答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与我们不尽相同,我仍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所谓好书似乎就应该如此,要么让我们读到些什么,要么让我们想到些什么。 从读到的内容方面看,这本书内容是丰富的。首先,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吴国桢口述回忆》从吴国桢自己的立场记述了1945年-1953年七年间的重大事件的幕后原因及其结果,很多史实鲜为人知,如吴国桢与周恩来的交往、吴国桢处理学潮的经过、发行金元券的决策过程、毛泽东通过颜惠庆策反吴国桢的经过、蒋介石企图暗杀吴国桢的细节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民党政权和蒋介石许多做法的强烈不满,从当政者的角度揭露了国民党政界病入膏肓的腐败,生动地展现了他与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间惊心动魄的争斗场面。局中人讲幕后事,内容独特,鲜为人知,使得该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又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对于学术界研究民国史、上海史、台湾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它展示给我们一个经历丰富的人的内心世界。关注和研究人物,往往不止限于了解一个人的经历与个人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要走进那个人的精神世界,去理解他对待问题的看法、心态及其对策,要有理解、有学习、有批判地去读。也就是说,读一个人,要做到真正有收获,有一个自我的提升与感悟。在读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经历越复杂、越耐读,我们的收获也会越多。吴国桢曾是周恩来的同窗好友,留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先后担任过汉口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中央宣传部长、重庆市长、上海市 长、台湾省政府主席等重要职务,是蒋介石的亲信和国民党中炙手可热的大员、毛泽东宣布通缉的15名主要战犯中的第10名,此外他还与美国政界、新闻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作为20世纪40、50年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他亲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有时甚至是在政治漩涡的中心。这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疑是丰富而复杂的,而了解这样一个人的复杂心态也必然是有意义的。以吴国桢为例,想在政治上实现其抱负无疑是他成为“市长专才”的重要动因,他所追求的民主政治与蒋介石的政治体制的必不可免的冲突也恰恰是他难有作为的根源所在, 他对国共两党及二者之间斗争的看法也是决定他历史命运的主要因素。毫无疑问,吴国桢是一个干才,但其心路决定了他的结局。 -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口述史是用人们自己的声音记述自己的历史。如作者所言:它为历史学带来的变化在于拓宽了研究范围,证实英雄不仅出自领袖,也可以出自平民。它把历史引入群体,同时把群体引入历史,使各阶层的人们建立了联系。同时,口述史也向某些历史的假设和公断发出挑战,对曾被忽视的实质性群体重新认识、在历史学中产生一种积累式的运动着的变化过程。历史在这里更丰富,社会使命也随之变化――历史变得更民主了。这是口述史的意义所在,也是口述史研究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原因。这本书不仅讲了它的意义,还介绍了范例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
我所经历的战争
作为1947年国民党北平行辕总参谋长和1949年国民党第10兵团总司令,《我所经历的战争(1911-1950):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徐启明口述历史》作者是三大决战之一的平津战役的参与者,因此《我所经历的战争(1911-1950):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徐启明口述历史》重点回忆了国民党军队在平津战役前前后后的情况,让读者从国民党军队的角度了解这场大决战的详细情形。此外,《我所经历的战争(1911-1950):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徐启明口述历史》也回忆了作者抗战中在台儿庄血战、蒙城之役及武汉会战中,率部痛击痛歼日寇的经历。 -
失落的巅峰
本书由知名口述史作家周海滨面对面采访了中共六位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博古、张闻天、胡耀邦的亲人,通过亲人的口述展现出家庭生活里质朴与真实的领袖人物,让读者体会到历史洪流中抗争与妥协的壮烈人生以及 亲人口述下喧嚣与缄默的历史细节,更是中共领袖不为人知历史细节最 新披露。其中包括陈独秀的修墓始末、瞿秋白的平反始末、李立三的异国情缘、秦邦宪(博古)的坠机细节、张闻天的最后岁月以及胡耀邦的改革情怀。 1.书中人物的独特性。书中选取的六个人都曾在政治生涯中攀登到权利的巅峰,在党内担任过总书记(总负责)。然而,巅峰与谷底又只是一线之隔,多又犯着“左左右右”的错误,或客死异乡;或刑场就义;或旅居海外;或意外坠机;或牢狱之灾。2.亲人口述揭秘细节。六位领导人的后代提供第一手的珍贵史料,并亲口讲述自己亲见亲闻或走访故人的历史细节。3.符合主流读者口味。作者的行文风格适合大多数读者口味,在许多主流期刊都有专栏或约稿,比如新京报、看历史、文史参考等,第2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他的文章。 -
影像中的国
这是一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当代中国无数瞬间细节的著作,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之作的“列传”。20余位摄影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激荡变革的时代和随着历史颠簸起伏的个体命运,见证了这个国家的伤痛和辉煌,体察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变革,解读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带你观看未曾体味的历史细节,带你重回历史的现场。他们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融于一体,形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家国影像。我们仿佛可以穿透厚重的历史看到未来…… 【编辑推荐】 26位中国当代著名影像记录者的独家口述。 99幅经典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珍贵记忆。 70年来中国重要时刻历史细节的现场重回。 以镜头见证时代;用影像理解中国。 宏观视角和微观白描并存,展现中国社会的脉搏跳动。 中国国家地理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袂打造。 本书用一幅幅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珍贵照片呈现中国无法忘却的历史细节,26为大师级影像工作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中国图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 【名家推荐】 鲍昆(著名摄影批评家、策展人): 当影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叙事手段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时,摄影就更清楚地说明自己不是一门单一的艺术了,虽然许多以摄影的名义开始自己生涯的人仍然认为摄影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影像中的国》这本书,以众多与历史一起走来的摄影人的讲述,证明了这一历史轨迹。虽然本书采访对象的口述未必绝对准确,但它毕竟给公众开启了一扇回望时光之门,让人们反思今天的由来。 翁乃强(著名摄影家): 这本书介绍了二十多位影像工作者的实践心得,也反映出历史的留痕,希望读者们能喜欢。 王景春(《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编委): 这份文本以一种平和随性的笔调展现了作品背后的诸多故事,以及摄影家的心路变化与思考,这些故事与思考更多的并非关于摄影本体,而是关于历史、时代、个人成长的微妙互动。 -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人们以前所了解的“老舍之死”,有些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按照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用固定的“特性形容词”编纂成的另一种形式的“荷马史诗”,或“关于过去的一副拼图”?里面保存了多少的“历史的真实”。 “老舍之死”在口述史学上的意义在于,它对同一事件的多元叙述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多个侧面。不同的声音之间,有“共存、互扰、矛盾”;不同的声部之间也常有“遮掩覆盖”;也许还有人试图将自己的声音作为独唱,而将历史简单画上句号。我曾为此迷惑不解,现在则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罗生门”式的历史真实才是历史的至少一种意义所在。——傅光明 -
战争与爱情
战争与爱情,ISBN:9787561718940,作者:(美)唐德刚著 -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
国内首部深度呈现台湾老兵烽火岁月与飘零时世的人生大书。 台湾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同历史的活化石,其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载体。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战争史,一部抗争史。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为国内首部多位台湾老兵的采访实录。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采用双色图文书,书中相当多的老照片保留了多位老兵的人生记忆,是为历史的见证。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深入挖掘了十一位台湾老兵的身世经历,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经历的大历史事件和个人悲欢,部分还原了金门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以及蒋介石残余部队撤退台湾的历史。作者赵川择取的人物以普通老兵为主,但各有其特点:有在国民党军队大撤退时被掠从军的,有被强行“抓壮丁”的,有经历朝鲜战争作为战俘被送往台湾的,有金门战役被俘留在台湾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战争史,一曲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沉浮悲歌。他们经历了战火硝烟,经历了战后作为“外省人”在台湾的艰难谋生,经历了骨肉分离的生命悲剧。作者赵川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客观记录了这个日渐“凋零”的群体,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他们曾经的艰辛和与当局抗争以及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人生,展现了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中的人生际遇。 -
1944-1948我的战争
《1944-1948我的战争》为口述历史,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党军新六军、二○七师服役。《1944-1948我的战争》真实记录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幸福家庭,是如何在日寇的炮火下家破人亡的,最终走上了同仇敌忾的抗日道路,十六岁自愿报名参加抗日,和数千名同龄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缅远征军,执行抗击日寇,打通国际支援中国战场的大动脉—滇缅公路的任务,既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也表现了全体国人万众一心抗战的感人场面。一九四六年新六军被调到东北战场,作者厌恶内战,先后三次脱离部队,其间还发动学潮抗议当局从学校征兵,在警察宪兵的追捕下四处逃亡。受生活所困,最终不得不回到部队继续当炮灰。《1944-1948我的战争》作者以种种亲身经历揭露了诸如军队内部的贪污腐化和派系斗争以及基层官兵厌战情绪,以新的角度展示了国民党必败的结局。在警察追捕期间,作者受到一个女学生及其家人的保护,双方逐步产生感情,沈阳解放前夕,女学生穿越解放军、国军两道封锁线来到作者身边,在战火中结婚,战争中的爱情成为本书另一大亮点。 《1944-1948我的战争》截至沈阳解放、作者进入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1949年被释放为止,作者时年21岁。 -
张学良口述历史
本书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
启功口述历史
《启功口述历史》是由启功述说自己的一生,主要内容有启功的家族、启功的童年和求学之路、启功与辅仁大学、启功与师大和启功的学艺回顾。 -
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举世公认的奇书。 奇就奇在这本书是由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亲自执笔撰写的。 奇还奇在这本书是溥仪亲口述说自己如何当上大清宣统皇帝和伪满“康德皇帝”,如何沦为战俘和战犯.又如何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奇特经历。 从书中我们能够看到最后一次皇帝大婚的明黄色胜景,能够看到逊位之君传统的帝王教育和宫廷生活,能够看到溥仪移居天津以后在租界地当寓公的浪漫与尴尬,能够看到这位当年帝王沦落为异族入侵者傀儡的身心丑态,能够看到他被俘后在赤塔、伯力当俘虏,在抚顺当战犯被改造的思想和生活历程……这一切,又有100余幅鲜活的珍贵照片佐证。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