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改革

  • 腐败与改革

    作者:[美]爱德华•L.格莱泽,[美]克劳迪娅

    本书共包含11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腐败史,涉及的领域从公共工程到公司治理、从特许权到食品药品监管,非常具有代表性。正如编者在导言中所说,其时美国的情况,“与当今许多现代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并无二致。”该书对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改革治理的分析解读,对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将有很大的启发和助益。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

    作者:谭索

    作为纪念苏联解体15周年的一部图书,《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运用大量文献资料展示了戈尔巴乔夫六年改革的浮沉,对于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并对苏联解体历史教训做出理论性的总结。作者谭索作为在情报战线工作 多年的老特工,为我们了解苏联解体的历程提供了自己的视角。
  • 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

    作者:王友明

    农民问题是中国一切问题的总根源,而土地问题又是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土地问题的解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古今中外研究和关心土地问题的学者很多,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列宁、考茨基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于土地问题争论时的各派代表人物,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土地问题的理论。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不同,土地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复杂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解释各不相同的土地现象,即使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山东解放区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而莒南县的土地改革又长期处于山东解放区各县的前列,一些做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滨海区,而且影响到全省,甚至于全国,因此,以莒南县的土地改革作为个案,深入分析下去,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当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 中国改革30年

    作者:张维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第10届光华新年论坛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名经济学专家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评价与展望。具体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这10位专家的演讲实录,共有10篇,分别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三点体会(成思危);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怎样才能继续(吴敬琏);从制度演变看改革以来财富的创造(茅于轼);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厉以宁);中国渐进改革的逻辑(林毅夫);取一个角度,看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周其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钱颖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陈志武);改革开放30年的回忆、分析与未来30年的展望(樊纲);从改革开放30年谈收入分配问题(张维迎);第二部分是媒体提问(包括《经济半小时》的访谈。 --------------------------- http://www.wenjingbook.com/books/bookspec/view.asp?id=0202010000968801 序言:理解中国经济改革 开篇: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在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演讲 上篇 吴敬琏 演讲: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怎样才能够持续 延伸: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 推荐阅读 茅于轼 演讲:从制度演变看改革以来财富的创造 延伸:从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看经济 推荐阅读 厉以宁 演讲: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中的十个问题 延伸: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对话一:中国改革的成功与不足 下篇 林毅夫 演讲:渐进改革的逻辑 延伸: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推荐阅读 周其仁 演讲:重新界定产权之路 延伸:大路向不能错 推荐阅读 钱颖一 演讲: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经济 延伸:市场与法治 推荐阅读 陈志武 演讲:改革开放160年 延伸:对“中国奇迹”与改革路径的再思考 推荐阅读 樊纲 演讲:经济改革仍需“挖潜” 延伸:对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推荐阅读 张维迎 演讲: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延伸: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推荐阅读 对话二:寻求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致谢
  • 读懂中国改革

    作者:厉以宁

    《读懂中国改革》纵向关注中国改革进程,评判改革成败得失;全面厘清中国改革逻辑,解读未来中国道路 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人人热议改革、争论热点,却未必明确这些改革热点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变局。而我们的前途,却取决于时下和未来的这些改革举措。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预测。 《读懂中国改革》汇聚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和精英学者,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郑永年、华生、陈志武、孙立平……聚焦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新一轮的路径与战略,对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改革这一宏大话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从经济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改革的路线图到改革的突破点,从人口红利到利益逻辑,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到政府职能转变,在《读懂中国改革》一书中,各路学者各自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回顾改革,前瞻国是,对改革动力来自何方、如何克服当前面临的阻碍、如何有效推进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对未来改革道路进行展望、分析和设计,以期让民众读懂中国改革,成为大众把脉时局、改变命运的引路之作。,深入了解今日中国,把握未来走向。
  • 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作者:张军

    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在这一万多个日夜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刻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如一条河流般,改革以一种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速度,在推动着中国和中国经济行进到今天。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学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态和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众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和人物。作者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个时间点,将视线投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以回顾和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改革内幕。而这其中最为隐秘的,莫过于众多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和沉浮,他们又是和那最耀眼的事件浑然一体的。本书将揭开这些不被大众所知的事件背后的力量。
  • 美国改革的故事

    作者:李颜伟

    《美国改革的故事》讲述的是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故事。19、20世纪之交,美国人结束了内战,开始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的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建设。此间,美国社会也同样患上过严重的“工业文明综合症”,食品安全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劳资矛盾问题、特权阶层腐败问题等等社会肌体的病象也同样侵蚀、困扰着当时的美国人,但是他们却最终能够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全方位的“进步主义”社会改革。“黑幕揭发运动”、“纯洁食品运动”、“社会福音运动”、“政府改革运动”等多种政治经济改革运动有效缓解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实现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改善,为美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铺筑坦途。这段历史,于美国自身有惩前毖后之功;于世界其他发展转型之中的国家亦可引为借鉴。
  • 改革与新思维

    作者:戈尔巴乔夫

    《改革与新思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的一部有国际影响的著作。全书18.5万字,1987年11月,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美国哈泼——罗公司分别用俄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同时出版。 全书正文分上下两篇:改革;新思维与世界。上篇包括第一章:改革:起源、实质、革命性质;第二章:改革开始,初步结论。下篇包括第三章: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第四章:苏联的改革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五章:国际社会中的“第三世界”;第六章:苏联对外政策中的欧洲;第七章:裁军问题和苏美关系;结束语。 本书对斯大林30年代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政策,对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1965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重新作出了评价,详细介绍了苏联当前改革的根源和实质、措施和步骤、问题和前景,还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包括苏联同中国、美国、欧洲、亚洲、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作者认为本书的宗旨是“不通过中间人,直接向全世界公民谈谈我对毫无例外地涉及所有人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本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新华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中译本。
  • 开放中国

    作者:经济观察报

    1977-2007——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实年代。 30年,30段巨细混杂的记忆,试图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变革力量,学习并继承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30年前中国到处都是废墟,人民愚昧而贫穷。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 ——美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月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从经济增长的指标来衡量,中国这段时间里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史所少见。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话语的主题词。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月 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实践。短短30年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 ——香港《文汇报》2008年1月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梦想实现了: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俄罗斯《独立报》2008年1月 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路线以来,中国经济便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如今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取得如此硕果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 ——韩国联合通讯社2008年1月 这是一本关于改革开放的书。 这是一本亲历者讲述历史的书。 这是一本唤醒记忆并且重新认识所走道路的书。 本书通过对30个人或口述历史,或还原现场,或记录结果等等的方式,来回溯中国改革开放的种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推动力。
  •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作者:吴敬琏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一个重要增补,是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可能前景作出了估量。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叙事。如何向《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线索和分析框架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这是因为,经济转型虽然是通过若干这样或那样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的,但它有一根主线,这就是从计划制度到市场制度的变革。既然是制度变革,所有的改革势必是经历了不同利益取向的人群之间反复博弈之后的产物。
  • 奔向自由

    作者: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编

    戈尔巴乔夫改革20年后人们仍旧在问,是否需要改革?   改革是否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使然?   那些使改革停止并导致苏联解体的不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吗?   改革给社会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留下了哪些遗产?   读者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的议题由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拟定,当时事件的参与者或亲历者应邀从当事人的角度,在20年后对戈尔巴乔夫当年领导并推动的改革进行分析和诠释。书中收录了20多篇文章,集中反映了目前俄罗斯和国际问题专家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流看法,为我们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一杯苦酒

    作者:[俄]雅科夫列夫

    雅科夫列夫曾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长、政治局委员和总统顾问等重要职务,被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倡导者,是苏联“公开化”运动的奠墓人。在本书中,作者从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讲起,剖析了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作者认为,在苏联经历了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各个历史时期之后,放弃人洞的革命理论,走改良这路,是惟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作者还认为,简单地导入不适合国情的西方民主制,给今天的俄罗斯带来了官僚主义盛行、国力不下降一系列恶果。 作者表明,强大的俄罗斯不是靠军事实力获得的,它需要凭人民的美德和生活的质量来赢取。只有在法律至上并重视人的价值的条件下,俄罗斯才能走上正途。 本书的观看与看法,针对的是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这些个人的看法请读者加以鉴别。 本书对于我国党政干部及研究机构借鉴前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研究今天俄罗斯联邦的政治和现实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历史的拐点

    作者:马立诚

    《历史的拐点》的13个精彩故事,悬念迭起,惊心动魄,内涵深远,影响至今。这13个故事,扇面般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次改革进程,并且把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时期的改革对照起来加以比较。这一主题,在当前的“历史热”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13个精彩故事连缀在一起,形象地描画出中国改革史的轮廓。动感现代的文笔、别出心裁的结构、突破陈规的解读和枝繁叶茂的细节,更增加了阅读的魅力。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当代中国改革大业,与历史中国的诸多改革息息相关,不论是发动时机、战略选择、机会把握还是难点所在,乃至改革哲学等各方面,都能从历史的观照中找出相应的影子。先行者的成功经验,更值得深思。 改革就是拐点,成功和失败都是拐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失败,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机遇。 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方兴未艾,潮流涌涌。为了进一步摆脱羁绊,攻坚拔城,争取更大辉煌。比对以往的改革,举一反三,实为不可或缺的明智之举。
  • 台湾往事

    作者:郭岱君

    许多人误以为台湾生来就是市场经济,其实不是。 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时,台湾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2/3以上的产业为公营,政府严格管控着各种经济资源与活动。当时的台湾,农业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对外贸易几乎停顿,可谓危机四伏。令世人惊诧的是,国民党竟然很快在台湾站稳脚跟,10年间经过一连串大规模财经改革,使台湾经济脱胎换骨,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而且是个效率高、生产力强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这一连串的改革与转型,造就了台湾长达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并带动社会及政治的转型。 那么,这场革命性的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决策者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公营企业该如何改革?私营企业又该如何发展?这其中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政策竞争,甚至政治斗争? 台湾知名学者郭岱君在《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中一一揭开谜团。她参用现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蒋介石日记、国民党党史数据(微缩胶卷)以及几位国民党领导人物的个人数据,再加上作者对当年参与经济建设的老兵的口述访问得到的宝贵史料,让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 此外,许多当年在台湾发生的经济问题,正在今日的中国政经舞台上扮演。例如:究竟是大胆改革,还是小幅度地逐渐调整?政府将在多大的程度上保障私有财产?又将在多大的程度上限制政府的权力?改革启动后,既得利益团体与社会舆论势必反弹,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却不断涌现,政府对改革的承诺书继续坚持,还是赶紧回头?……探索台湾经济转型的秘诀,对中国大陆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下

    作者:吴晓波

    本书是《激荡三十年》修订版。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 交锋

    作者:马立诚,等

    本书是一本介绍20世纪社会上发生的重大头条新闻的书。书中编选了100年间数百种报刊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见证重大历史关头的重要新闻头条。
  •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作者:许小年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本书内容包括:救赎者还有肇事者、凯恩斯主义的逻辑陷阱、改革的瓶颈、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等内容。
  • 博弈

    作者:孙立平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试图从利益均衡机制、转变增长模式、郎咸平提出的三个命题、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博弈、足球革命、城市化、医疗改革、利益集团、突发事件等方面来阐述博弈以及实践。该书论述详细,对中国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博弈”是一个外来词,指人们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竞赛。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的一种理论。
  • 市场的逻辑

    作者:张维迎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此书为《市场的逻辑》的增订版,作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4篇文章,更深入阐述了市场的逻辑对于现实中国的重大意义。在这一特殊时期,再次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
  • 沉浮

    作者:凌志军

    1989年到1997年,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九年。本书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同时,由于本书系作者当时当地对当事的真实记录,因而也具有较为特别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