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阿伦特

  • 汉娜・阿伦特/海茵利希・布鲁希尔书信集

    作者:(德)罗・科勒尔 编

    汉娜・阿伦特与丈夫海茵利希・布鲁希尔的书信同她过去几十年中所出版的众多通信文集[与卡尔・雅斯佩尔斯、马丁・海德格尔等]相比,具有其特殊的地位。没有任何一封信能表现出该书信作者之间这种真诚的信任和理解;所涉猎的话题及人物之广泛,是以往任何书信都难以比拟的。无论是私人话题,还是说艺论道;无论是对大自然的感慨,抑或是对国际政治事件的阐述,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种挚友般的至诚真情。 正是由于作者间的亲密关系,使得本通信集成为其他出版物的最好补充,是阿伦特遗作中唯一能表现女性的敏感、温柔、依恋的文字记载。这些书信记录了他们三十年间充实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看到,夫妇间的爱情是他们在阴霾、险恶中最安全的港湾。 在这本通信集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阿伦特的思想渊源,把握她的思想脉络,认识一个作为学者的她,而且我们还可以生动地认识一个作为人、特别是作为女人的她。作为学者,阿伦特的成就动摇了男性以往在知识界自视的优越地位;作为人,阿伦特是一个诚实、真挚的人;作为女人,她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刻渴求着爱、理解,珍视友谊的人。
  • 海德格尔的弟子

    作者:[美]理查德·沃林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1927年出版《存在与时间》,奠定了其在现代哲学界的地位,1933年因介入纳粹政治而受到批评,更因其战后拒绝检讨纳粹问题而激起公愤。其哲学影响了数代人,培养了阿伦特、马尔库塞、约那斯和勒维特等著名哲学家。本书是研究海德格尔对其杰出弟子思想影响的专著。 本书揭示了海德格尔与弟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展示了海德格尔情感和世俗一面。
  •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作者:(美)爱丁格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相遇于1 924年的马堡大学。她那年十八岁,作为一名德国犹太学生在他的班上听课;而他,三十五岁,已有家室。他们的秘密恋情维持了四年,接着是二十年的分道扬镳――在此期间,海德格尔成了一名纳粹.阿伦特移民美国,献身于政治理论和哲学的研究。1950年,两人的关系再度恢复,在一种极为复杂与尴尬的局面下维持亲密友情,直到阿伦特于1974年辞世。 作者爱丁格以大量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向读者展现了这场奇特的、折磨人的拒斥与缠绵。她告诉我们海德格尔如何在利用阿伦特的同时影晌着她的思想;还有阿伦特如何挣扎着原凉海德格尔尽人皆知的与纳粹的勾结;此外.谁能说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爰恋,以及他对纳粹的痴迷,与这名哲人的浪漫倾向没有关联呢? 一个激动人心的爰情故事,一本揭示两位思想伟人的情感世界的书。如果你有志于探询人的内心的复杂,你定会为它所吸引。
  • 汉娜·阿伦特:历史、政治与公民身份

    作者:[加] 菲利普·汉森

    这项新研究提供了对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的全新的、及时的重新评价。围绕着对阿伦特所有著作的中心主题的论述,菲利普·汉森同时向人们展示了她的作品对当代一些政治辩论做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是汉森认为阿伦特对什么是政治化的思维以及什么是政治化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论述。在今天真正的政治面临着种种威胁的情况下,这一论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当代公民理性的基础。 在众多的主题中,汉森着重讨论了阿伦特关于历史及历史行为的观点、她的政治论述以及她对公共及私人范畴之间的区别的论述、她关于极权是最常见的“虚假”政治的分析以及她对待革命的态度。 本书对阿伦特在社会政治理论方面的贡献作了公允的、适时的重新评价,它将受到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哲学学生及学者的欢迎。
  • 阿伦特手册

    作者:【德】沃尔夫冈·霍尔(Wolfgang

    这本手册的目的是展现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 按一个简短传记的方式,描述了她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和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此外,这本手册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共和国和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
  • 黑暗时期三女哲

    作者:[法] 西尔维•库尔廷-德纳米

    Trois femmes dans de sombres temps. Edith Stein, Hannah Arendt, Simone Weil 选段: 她们的心中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了解这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每当汉娜•阿伦特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年轻学生,并从他的话语中看到永恒人类又有希望出现一个新的开端的时候,她都会习惯地低声嘟哝起歌德《浮士德》中一句她喜爱的话:“因为他们又从地下喷涌而出了,一如既往无止无休。”尽管这位新来者根本不是“神圣的救星”,但他的诞生本身实际上还是神圣的,“人类生生不息、直至永远,世界有可能得救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内容简介: 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的全部权力,书籍被投进了烈火。1943年,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起义被镇压,人被投进了烈火。1933年—1943年,就是布莱希特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黑暗时期”。在这首诗里,他恳求“在我们后面出生的人”宽恕不懂得“为建立一个友爱的世界奠基的”那一代人。 为了给这个时代画一张像,西尔维选择了三位非凡的女性:埃迪特•施泰因、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韦伊。她们都出身犹太家庭,只因为是犹太人,命运就注定和别人不一样。她们都在年轻时就选择了哲学,她们的老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阿兰,都以离经叛道著称,而她们都敢于批判老师,并且想超越他们。 身处这个黑暗时代,革命、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反犹主义,这些都是韦伊和阿伦特充满激情的思想赖以植根的沃土,而施泰因则一边聆听尘世的动荡在加尔默罗修院深处激起的回响,一边继续默想十字架的圣约翰。 她们的心中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了解这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 黑暗时代的人们

    作者:汉娜·阿伦特

    本书是由传记性质的“人物素描”构成的文集,他们大多是汉娜·阿伦特的同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的不幸和苦难。其中的篇目包括:《思考莱辛——论黑暗时代的人们》(阿伦特1959年获汉堡莱辛奖的致辞)、《罗莎·卢森堡1871~1919》、《卡尔·雅斯贝尔斯》、《伊萨克·丹尼森1885-~196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1》、《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海尔曼·布洛赫1886~1951》、《瓦尔德马尔·古里安》等。这些文章体现了作者在洞察世事、了解人性方面的敏锐和犀利,同时,在她的笔下有一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 爱这个世界

    作者:[德] 阿洛伊斯·普林茨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她的主要著作《人类境况》、《集权主义的起源》等已经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在汉语学术思想界,阿伦特的思想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长达一生的爱情,已超出他们私人生活的范畴,成为20世纪哲学史的一个事件。 此书的内容有:早年生活,渴求知识,献身精神和理性,告别德国,迫害和诽谤,艾希曼以及没有结束,美国的反叛,河面上的光芒等。
  •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作者:安东尼娅·格鲁嫩贝格

    1924年,一个学哲学的18岁的犹太女大学生在马堡遇到一位反叛的哲学家,这位哲学家后来成为纳粹运动的思想先声。于是,在年轻的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已婚的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之间演绎出一段激情四射的爱情故事。将近十年后,恰恰是海德格尔寄予民族“觉醒”厚望的纳粹把阿伦特这位德国犹太女性置于流亡境地。她先是逃到法国,最终流亡美国。而海德格尔在短暂出任弗赖堡大学校长一职后,又回到他的哲学中去。1950年,两位主人公久别重逢,旧情复萌,继又开始了关于这个充满破坏的世纪的论辩式对话。 作者在这部关于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双重传记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巨幅全景。她发掘新材料,向当事人求证。政治巨变及其灾难、崭新的哲学、德国的大学、阿伦特的博士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及其他重要的思想家、美国和欧洲——作者以此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最富争议的爱和思的故事。
  • 极权主义的起源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作者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然后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在研究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机构、组织和运作时,她集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两种形式——纳粹时期的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结论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