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充和
-
張充和題字選集
為慶祝著名書法家張充和女士的九十六歲生日,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這本書,由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編注,余英時先生等推薦,董橋先生作序。書中所展出的“題字”,大多是張充和女士為各種書本的封面所題的書法。在中國,書籍出版一向很講究書法的裝飾作用,封面題字便直接構成了書籍裝幀設計的重要部分。這本書,也可以視為書的展覽,是那些書讓那些書籍亮麗出各自的風貌。題者,面目之謂也,作為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張充和那各具形態的題字可謂給不同的書籍賦予了不同的神容。 -
一曲微茫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 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䇇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 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䇇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 -
曲人鴻爪本事
書畫詩詞的賞心樂事 曲人生涯的餘韻流風 1949年以來 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與百齡文化曲人獨特的世紀回憶 假如《曲人鴻爪》中收入的曲人書畫,展示了一代曲人高超的藝術境界, 孫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細節,無疑展示出一代曲人令人傾倒的人格魅力。 崑曲名家、書苑才女張充和與號稱「百戲之祖」的崑曲文化結緣尤深,終生不離須臾。 張充和雖從舊時代走過來,但近文墨、入學堂才情四溢實屬難能,其性格獨特,詩才更好。 1937年24歲,張充和開始收藏曲人書畫。至1991年共54年,記錄了眾多曲人以曲會友的盛事,薈萃他們丹青墨韻的精華,便是今天讀到的張充和珍藏迄今的紀念冊《曲人鴻爪》(三大集)。 所謂《曲人鴻爪》,原是張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紀念冊,在長期的曲人生涯中,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移居海外的歲月,張充和總是隨身攜帶這部珍貴的私人紀念冊,只要條件允許,她總會讓遇到的曲人知己們,在紀念冊中留下他們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 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累積,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紀念冊能夠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戰前後,吳梅、杜岑、路朝鑾、龔聖俞、陶光、羅常培、楊蔭瀏、唐蘭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間,身在美國的李方桂、胡適、呂振原、王季遷、項馨吾,以及身在臺灣的蔣復璁、鄭騫、焦承允、汪經昌、夏煥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則存藏1966年以後姚莘農、林燾、趙榮琛、余英時、吳曉鈴、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聞等人的作品。 本書即依據近百歲高齡的張充和本人口述,孫康宜教授筆錄曲人本事,鉤沉演藝傳承,再現獨具中國傳統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藝沙龍中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並對《曲人鴻爪》各家題詞和畫幅做出畫龍點晴的詮釋和導讀。 閱讀這本書恍如目睹當年一次次崑曲盛事、文人雅集,歷史的管弦流響迴盪,綿延不絕。 全書文字書畫,相得益彰,希望能藉此留住張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家庭院,和那個時代幾成絕響的文化氛圍。 通過這條以書畫連接成的感性線索,我們將目睹崑曲藝術數十年來所走過的艱難道路, 從這些「世紀回憶」中,見證了曲學薪火相傳的過程。 書評、推薦 通過這條以書畫連接成的感性線索, 我們將目睹崑曲藝術數十年來所走過的艱難道路, 從這些「世紀回憶」中,見證了曲學薪火相傳的過程。 最傳奇的曲韻往事,最美麗的翰墨因緣。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這是一部呈現一代文人雅集中曲情、詩筆、書藝與畫境的珍貴紀錄,翻閱之際,只覺曲音悠揚,笛聲不絕……。 ──王璦玲(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對張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書畫,當今才女。 ──白先勇(知名作家) 有光先生說得十分準確:「張家四姊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四姊妹中我聞名最早、相識最久、相知最深的則是充和。 ──余英時(歷史學家) 充和先生送過我一幅墨寶我已然很滿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橋(知名作家) 延伸閱讀 林桶法,《1949大撤退》 曾健民,《1949‧國共內戰和台灣》 齊邦媛,《巨流河》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 -
张充和手抄昆曲谱
《张充和手钞昆曲谱》是目前所出版过的最全的张充和手抄曲谱。珍藏本绢面带函套,扉页贴有张充和先生亲笔签名、钤印的字纸,全书以宣纸精印,经折装,一函十折,以宣纸印刷张充和用小楷精心缮写的昆曲工尺谱,是作者书法艺术、昆曲艺术两大成就的完美结合,共收录《学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硬拷》、《折柳》、《阳关》、《惊变》、《闻铃》、《哭像》、《弹词》、《活捉》、《寄子》、《纳姻》、《思凡》、《芦林》、《咏花》、《金瓶梅中所唱曲》等曲谱,书中附赠《张充和昆曲选萃》、《张充和笛韵选萃》唱片两张,和书签两枚。 -
张充和诗文集
本书共收录诗词225首(其中友人唱和诗词34首),散文66篇,是迄今为止最具规模的张充和文学作品集。从她10岁的填词习作,到93岁的忆旧短文,时间跨度长达80余年,这些作品反映出她既丰富多彩又清澈明朗的一生。 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她在不知不觉中直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充和的能事虽多,所精诸艺却非各不相关。以本书而言,诗、书、画“三绝”显然 已融合为一,并且在同一风格的笼罩之下,展现出艺术创作的鲜明个性。这便是庄子所谓“道通为一”或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充和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早已融化为一体。就这一方面而言,她在今天无疑是岿然独存的鲁殿灵光。 ——余英时 一洼砚田磨透历代书艺的风雨归路,一管彩笔蘸遍梦里山河的苍茫烟水,张充和先生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绵密的锦心经天纬地织满个人多少悲欣,家国多少阴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部《张充和诗书画选》已然伫立在历史微茫的月色下,博大如山,柔情似水:她牵挂的又何啻落花时节几个江南旧相识? ——董 桥 -
张充和诗书画选
今年98岁高龄的旅美著名艺术家张充和女士,在中国传统诗词、书画、昆曲、音乐等方面均有精湛的造诣,是中国文人文化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之一。本书收录了她自选诗词二十首,书法作品二十余件,绘画作品十余件,是目前国内出版的一部最为全面地展示她的艺术成就的书籍。由旅美艺术史学家白谦慎先生撰写的作品说明,不但对她的艺术作了精到的分析,还描述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创作具体情境的细节;汉学家余英时先生的长序高屋建瓴;散文家董桥亦郑重推荐,对读者了解张充和与她的艺术都甚有助益。附有少量插图和作者相关散文、照片。 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她在不知不觉中直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充和的能事虽多,所精诸艺却非各不相关。以本书而言,诗、书、画“三绝”显然已融合为一,并且在同一风格的笼罩之下,展现出艺术创作的鲜明个性。这便是庄子所谓“道通为一”或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充和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早已融化为一体。就这一方面而言,她在今天无疑是岿然独存的鲁殿灵光。 ——余英时 一洼砚田磨透历代书艺的风雨归路,一管彩笔蘸遍梦里山河的苍茫烟水,张充和先生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绵密的锦心经天纬地织满个人多少悲欣,家国多少阴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部《张充和诗书画选》已然伫立在历史微茫的月色下,博大如山,柔情似水:她牵挂的又何啻落花时节几个江南旧相识? ——董 桥 -
张充和小楷
张充和系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艺术家,张氏三姐妹在中国近现代文坛、艺坛有较大的影响。抗战时期,张充和旅居大后方重庆,向著名书法大师沈尹默学习书法,使之在书法创作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充和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其书以小楷见长,得晋唐小楷雅逸、俊美的风神。本集所收系张充和小楷代表作品《白石词》、《淮海词》,从中可以小楷艺术独具的魅力和张充和在小楷创作上的较高成就。 -
小园即事
合肥张家的文化,如水流动,斯文百年,绵延不断。张家十姐弟各有才艺,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书法、昆曲、诗词等出身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风,早已经汇进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于这个斯文流动的家族,对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长经历,张充和女史本人会作何无意书写? 1936年,张充和经胡适介绍进入《中央日报》编辑“贡献”副刊,一年多时间,她发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说、随笔、书评、艺术评论等等。追溯张充和民国文选,亲情、师道、成长、变故、友谊、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张充和的小文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隐含着无限的悲悯之心,她以一个“退步者”的姿态,逐步走向她的“无所不能”的造境(沈尹默语)。 《桃花鱼》背后的曲折和坦阔,《小园即事》里的寻常家境,龙门巷的童年记事,姑苏城外浓雾里的母女情深,扬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岛海边的绮丽旅程,曹操点将台的古意回归,拙政园里的昆音袅袅……看张充和文字里“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的多情世界。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最后的闺秀”或许太过于传奇和正式,不妨从充和本人的文字开始,还原她自己。 附记:文字之外,本书披露一百多幅往事图片,包括沈从文长子绘画不同时期的四姨张充和(顽皮、青春、时尚、优雅、亲切),以及九如巷张家新发现的1936年卞之琳、张充和苏州园林合影,等等。付梓之际,衷心感谢张寰和、周孝华夫妇提供稿件和口述回忆,感谢周有光、傅汉思、张定和、沈龙朱、周和庆、陈安娜诸位多篇文章,感谢史景迁、金安平夫妇与郑培凯、鄢秀夫妇祝贺题词。 -
古色今香
笔笔稳贴,字字生姿,琴曲书画大家张充和题字墨宝,诚书苑之奇葩,字林之精品。 今近百幅张充和书法佳作、封面题字,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精选编注,并辑入张充和自选的手书诗词、工尺谱和条幅等作品,独具创意,别开生面,汇为《古色今香》:第一集收录张充和给自己的题字,如工尺谱《思凡•芦林》、诗词《小园》、《桃花鱼》等;第二集收录给沈从文的题字,如书名、挽联等;第三集收录其他方面的题字,上辑题给白慎谦、金安平、孙康宜、傅汉思、黄裳、焦承允、顾彬、钱存训、沈尹默、施蛰存、史景迁、周有光、余英时、董桥等,下辑题给新近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庆典、北京语言大学及中国文化研究社、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每一个字都像一副面孔,或眉清目秀,或启唇欲语,在纸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神容,适合展玩、收藏。 综观《古色今香》与《曲人鸿爪》,一为张充和题字选集,一为曲友题赠张充和选集,比足并辔,击节可赏。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 ——周有光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欧阳中石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余英时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许倬云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 桥 张充和题签,多参以六朝墓志笔意,具端庄古雅之致。 ——白谦慎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陈平原 -
天涯晚笛
本書是被譽為「民國時代最後一位才女」的張充的口述實錄故事。張充和,心國重慶、昆明時代著名的「張家四姐妹」的四小姐,也為胡適之、沈尹默、張大千、章士釗、卞之琳等一代宗師的同時代好友,書法、崑曲、詩詞的造詣皆秀逸超凡,乃當今碩果僅存的世紀老人,今年已屆百歲。 作者為張充和的耶魯晚輩與居所近鄰,多年來時相登門求教,向老人學習書法、詩詞,也常常陪老人聊天懷舊。此書為張充和老人自2007年始,向作者斷斷續續口述的人生故事。 -
天涯晚笛
《天涯晚笛》,“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的口述实录故事。 民国时期,她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她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她的昆曲、诗词、书法造诣皆秀逸超凡,成就件件文坛轶事,汪曾祺赞她唱腔“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欧阳中石称她书法非常精到“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她为姐夫沈从文写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传诵一时;她因诗人卞之琳起争议,“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文坛哗然;她看林徽因,永远是众人的中心,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她说自己的同事朱自清,他和冰心早期的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sentimental,即感伤,滥情)…… 本书作者苏炜是张充和的耶鲁晚辈与居所近邻,多年来时相登门求教,学习书法、诗词。《天涯晚笛》即为张充和自本世纪以来向苏炜断断续续口述的人生故事,其中披露珍贵影像一百多幅,包括杨振声、查阜西送给她的结婚礼物“八卦墨”和“寒泉琴”,又特别附录“合肥四姊妹”的张家谱系图,厘清跟张爱玲不是一族的亲戚,其中主要篇什均经张充和亲自审阅修改。 编辑推荐: ★ 百岁张充和的“朝花夕拾”——她从民国走来,今年100岁,还跟我们一样活着。听张充和讲故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戏,章士钊赠诗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学他娘家的书法,闻一多生活拮据却主动刻图章相赠,胡适访学喜欢到美国西海岸她家去挥毫,张大千在耶鲁拿她的旧宣纸画芍药与人物……她的相交师友,一众名家,灿若星辰,她的曲艺小楷,格调极高,秀逸超凡。 ★ “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口述实录——《天涯晚笛》同路走来的旧雨新知,她看程砚秋,觉得闹;她看马连良,嫌他油;她看杨荫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原来是在给音乐算节奏;她看陆小曼,也会唱曲也会画画,有不错的印象;她看林徽因,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她看苦苦追求她的卞之琳,好意是心领了,“但这种事情不能勉强”;她看朱自清和冰心,早期白话文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 ★ “合肥四姊妹”的世纪长河——余英时认为,周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天涯晚笛》特别附录“合肥张家谱系图”,厘清“合肥四姊妹”跟张爱玲不是一族的亲戚。今天回望四对夫妇(张元和嫁顾传玠,张允和嫁周有光,张兆和嫁沈从文,张充和嫁傅汉思),四妹张充和100岁,二姐夫周有光108岁,仍未止歇,可敬可佩! -
曲人鸿爪
一位文化曲人独特的世纪回忆, 穿越抗战与内战的烽火,浸润她六十年来海外移居的生涯,记录众多曲人以曲会友的盛事,荟萃他们丹青墨韵的精华, 这就是曲坛名家、书苑才女张充和珍藏至今的纪念册《曲人鸿爪》(三大集):第一集存藏抗战前后吴梅、杜岑、路朝銮、龚圣俞、陶光、罗常培、杨荫浏、唐兰等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年至1966年间,身在美国的李方桂、胡适、吕振原、王季迁、项馨吾及身在台湾的蒋复璁、郑骞、焦承允、汪经昌、夏焕新、毓子山等作品;第三集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农、林焘、赵荣琛、余英时、吴晓铃、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闻等作品。 今依据近百岁高龄的张充和本人口述,孙康宜笔录曲人本事,钩沉演艺传承,再现当年沙龙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对《曲人鸿爪》各家题词和画幅做出画龙点睛的诠释和导读。此外,附录张家旧影、张充和事略年表及其题字存目。全书文字书画,相得益彰,冀能留住张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许许多多的谁家庭院。 -
合肥四姊妹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作者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国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一群来自合肥乡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历史与命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