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高等教育
-
北大批判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 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的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 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 你看美国的常青藤,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没有工商管理类的学位。只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学院等少数例外。美国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缺乏领袖素质,而希望招募学人文的那种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 中国公众意见领袖 聚焦高等教育中的132条常青藤法则 -
大学有精神
本书是陈平原教授对年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体制的思考,体现了一个人文学者对大学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对当前的大学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
细读美国大学
本书作者亦庄亦谐的描述,将你带进了一个哲学的思考境界。美国大学管理,高深莫测。本书犹如开启了美国大学管理的一扇窗户,使我们窥见了大学管理者的智慧和尴尬、管理政治的奥妙和玄机、不同群体在大学中的利益摩擦、大学的理念与日益商业化的市侩之间的冲突。 本书也是一位先行者留给后来者的人生指南,从求学读书拿学位的每一个细节,从维持生计打工遭冷眼观人间万象,从立志奋斗寻找工作到处理人际关系,你都可以找到生涯规划的案例。总体上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使我们认识了比较真实的美国大学;而且,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语言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广泛的读者面,尤其是对于准备去美国留学的青年学子,更是值得一读。 作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院助理院长,在美国大学里既有教学经历,也有行政管理经验,本书是作者多年对美国大学运行机制的观察、研究及亲身体验的文字表述,对国人真正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及研究生培养、大学与政府及家长关系等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书中的一篇篇短文,折射出作者阅历的广泛、人情世故的练达、对真的孜孜追求、对善的渴望。 目录 题记 第一辑 “书”海拾零 从美国的“高考”说起 民主社会中的贵族 常青藤的光环 “仓储式”的公立大学 “自由教育” 教授就是大学 大学的用人之道 为大学排名 评估大学春秋 大学里的民主 学术自由的代价 师生之间 网上的莎士比亚 第二辑 就事论事 师道之难 言论自由与“政治上的正确性” 大学校长的言论(不)自由 淘气、传统、淘气的传统 记忆的编码 没有落地的靴子 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 大学不可承受之重 管理时尚与大学的效率 华尔街上的大学 浮想联翩说歧视 第三辑 人在“书”中 体验象牙之塔 来美国学什么? 自费生、公费生 宗教休克 留学打工记事 给教授打分写评语 当一回“钦差大臣” 附录 美国大学的分类与美新杂志的排名 美国高校的认证 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 平等权利法案与美国大学招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大学的理念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于1852年在都柏林所做的一系列演讲,第二部分是10篇关于大学学科的演讲和论文。本书充分表现了西方高等教育中所遵循的精神原则和操作方法,对于正在进行重要变革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应该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大学的理念》导读 一 纽曼的论证/[001] 二 内容分析表/[005] 三 反思的问题/[O11] 《大学的理念》界定与诠释 前言 第一卷 大学教育——分九讲阐述 第一讲 导言/[033] 第二讲 神学——知识的一个分支/[046] 第三讲 神学对其他知识分支的关系/[063] 第四讲 其他知识分支对神学的关系/[083] 第五讲 作为自身目的的知识/[104] 第六讲 从与学习的关系看待知识/[123] 第七讲 从与职业技能的关系看待知识/[143] 第八讲 从与宗教的关系看待知识/[163] 第九讲 教会对知识的职责/[184] 第二卷 大学科目——在一些演讲和论文中的论述(选文四篇) 选文一 基督教与文学——在哲学与文学院的演讲(1854年11月)/[205] 选文二 英语中的天主教文学(1854年一1858年)/[219] 选文三 基督教与自然科学——在医学院的演讲(1855年11月)/[246] 选文四基督教与科学研究——为理学院写的演讲稿(1855年)/[264] 注释 评论:再思《大学的理念》 解释性论文导言/[289] 纽曼时代的纽曼——马莎·麦克马金·加兰德/[295] 纽曼的大学与我们的大学——弗兰克·M·特纳/[312] 神学与大学:纽曼的理念与当前的现实——乔治·M·马斯登/[332] <大学的理念》中自我的悖论——萨拉·卡斯特洛一克拉伦/[348] 纽曼与电子大学的理念一乔治·P·兰多/[369] 建议阅读书目 评论人介绍 译后记 -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1943年,由哈佛大学各学科领域12位最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集体性潜心研究之后,形成了以"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终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也成为美国1947年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目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书出版近6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特征日趋显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不断恶化,"红皮书"始终以其卓越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吸引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始终如一的关注。它不但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同时也是美国及欧洲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著名学术专著。 本书中译本的出版有助于反思中国高教中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等诸多问题。本书可提供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制定高等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的参考;可提供教育研究人员作为有关教育研究工作的参考;可提供教育工作者作为进修、提高的参考;还可以用作两岸三地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
回归大学之道
《回归大学之道》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创造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本书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史会的心血之作,它在收集大量原始资料文献和历史图片的基础上,集中紧凑地呈现了这所战时流亡名校的漂泊历程。关心西南联大校史以及中国大学史的人士不可不读。 -
大学的使命
本书是作者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该书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展开,以其犀利的笔锋,剖析了欧洲大学的弊端,进而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独特的改革思路。 -
走出象牙塔
在这《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中,博克旁征博引,显示了作者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厚功底,并有力地论证了他的一些独到见解。因此,该书出版后,在西方高等教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表述大学继教学、研究功能后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经典之作。但是,由于作者政治立场的限制,该书也不乏政治偏见。为了避免读者误解,译者删去了一些带有不良政治色彩的内容。即使如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仍然应持扬弃的态度。 -
Excellent Sheep
A groundbreaking manifesto for people searching for the kind of insight on leading, thinking, and living that elite schools should be—but aren’t—providing. As a professor at Yale, Bill Deresiewicz saw something that troubled him deeply. His students, some of the nation’s brightest minds, were adrift when it came to the big questions: how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and how to find a sense of purpose. Excellent Sheep takes a sharp look at the high-pressure conveyor belt that begins with parents and counselors who demand perfect grades and culminates in the skewed applications Deresiewicz saw firsthand as a member of Yale’s admissions committee. As schools shift focus from the humanities to "practical" subjects like econom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are losing the ability to think in innovative ways. Deresiewicz explains how college should be a time for self-discovery, when students can establish their own values and measures of success, so they can forge their own path. He addresses parents, students, educators, and anyone who's interested in the direc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featuring quotes from real students and graduates he has corresponded with over the years, candidly exposing where the system is broken and clearly presenting solutions. -
燕京大学1919-1952
★这不仅是一部校史,更是中西文明冲突视角之下的中国近现代史 ★燕京大学校友余英时作序、章诒和题写书名 ★94年来最独特、最好看的燕京大学校史 ★燕大一隅,折射着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命运 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校长,燕大开始它33年短暂历史中的辉煌业绩;1952年在新政 权推行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永远地消逝了。33年间,燕京大学在教育方法、课程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极为显赫的声名,并一度与北大、清华比肩,被誉为“中国教会大学之首”“世界一流大学”。更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西安事变、国共内战、学生运动……近现代中国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和燕大有关;司徒雷登、傅泾波、张东荪等燕大人,也深深地介入了时代。本书讲述了民国一代学人风采、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曲折历程、燕大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共和国建立后知识分子的命运等侧面,通过燕大这个角度,展现出中西文明冲突中一个时代的命运。 ★本书取材丰富、分析精密、叙事流畅、论断公允,不但如实地保存了燕京大学33年间的辉煌业绩,而且更将它“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内在精神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燕大校友 余英时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