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老照片
-
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
照片是瞬间的定格,也是历史的缩影。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不可避免地会打着时代的印迹、岁月的烙痕,带上人物的情绪,于是看历史照片,也往往可以在平常的人、事中品味出非同寻常的意义来。 -
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托马斯•阿罗姆(ThomasAllom,1804-1872),一个没有到过中国的英国人,所画的中国风景却成了西方最早、也最有名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图画本教科书。《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以精美的大开本形式,将一百二十余幅阿罗姆的作品以及大量其他外国画家的同类作品公诸同好。 -
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从1850到1910年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英军炮击广州城,清军在大沽的防御图,北京城沦于西人之手,中国人送来赔款,英军协助攻打太平军,蒲安臣使团,同治皇帝的婚礼与祭天,甲午战争中国征兵,李鸿章觐见英国女王,武装的“义和团民”,两宫西巡,八国联军的孟加拉国骑兵,日俄战争的俄国炮兵,中国组建新式陆军——大英帝国的强势传媒《伦敦新闻画报》对当时中国的报道,经常比落后封闭的天朝自己,既来得及时,也来得详实。 1842年,赫伯特•英格拉姆在伦敦创办了一家以图画为主体的杂志,名为《伦敦新闻画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在《伦敦新闻画报》出版发行的一百六十一年里,这个世界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信息社会的巨大转变,世界的格局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都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个记录者,《伦敦新闻画报》一直在捕捉那些终将成为历史的场景和事件,将这些当时的新闻、将来的历史,通过版画的方式拓印下来。虽然在通讯和传媒的发展中,一份杂志所能提供的只是观察世界的一个视角,但在它充满开创性的19世纪中后期,在图像尚未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年代,它借由图画提供的视角,就显得独到而珍贵了。在欧洲,这种新鲜的报道方式很快即被大量复制。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法国《小报》增刊、《画报》、《十字报画刊》,以及英国《图画报》、英国《星球报》等,其精选版画亦收入本书。 至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报道,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始终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这些关于中国的记录和解读,涉及自然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在今天看来不乏失真和谬误之处;但总体来说,这些基于在西方社会已有一定基础的现代地理、社会、经济等学科的观察,超越了中国人自身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固有的视角。作为一面来自外部的反光镜,尤其照亮了那些中国人自己习以为常因而不曾深究的部分。 -
残园惊梦
《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内容简介: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拍摄了一组共十二帧照片,成为迄今所见圆明园最早的影像记录。1933年,这十二帧玻璃底片经中国学者滕固从德国引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建筑残迹》一书。图书出版后,滕固便把玻璃底片还给了德国的收藏者。此后的七十多年里,这批玻璃底片就再也没有面世过。因为二战期间德国本土遭受了盟军的地毯式轰炸,人们对这批底片是否存留,极不乐观。2010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批保存完好的圆明园底片为台湾的著名老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所获得。《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在完整、高清呈现这批照片的同时,并邀请王军、徐家宁两位专家结合这十二帧图片,对圆明园存废的历史做了精彩诠释与解读。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内容推荐 关于民国最完整、最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 沈弘教授十年整理、翻译,原貌呈现《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 近3000张珍贵照片 100万文字 特约记者现场报道 记录军阀政治、社会事件、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艰苦的抗日战争 西方视角,他人眼睛,历史定格,呈现不一样的记忆 马勇、雷颐、余世存、解玺璋等学者作序推荐 媒体评论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民国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时代。打捞民国历史碎片,最大限度聚集外围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国历史拼图必将随着更多史料的呈现而日趋清晰。沈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质,就是打捞历史碎片,为重构历史记忆添砖加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马勇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正是外来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现代中国的许多方面“定格”下来,使“往事”并未如烟随时光消逝。鲜活的历史图片,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雷颐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而当时的报道,则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民国,熟悉现代史,但这自家的历史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关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非常道》作者,诗人、学者 余世存 -
民国名人再回首
大凡被称之为历史的东西,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那么,需要多久时间呢?有人说是五十年,刚好三代人,美国国家档案法规定档案解密的时间是三十年,亦即基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维护社会动作的安全,三十年内是不可以掀开箱底的。中国人并没有类似的法律,不过时间有其自然法则,只要人事物时过境迁,过去的恩恩怨怨不再纠缠不清,不再勾起强烈的爱憎情绪;相反地,时间的距离提供了冷静与沉思,呈现了更多元的对照,历史自然而然地会出现更多的面貌。这本《民国名人再回首》是笔者由自己所收集的民国人物照片中挑选编撰而成的,对象集中在1949年前后去了台湾的民国名人。这些照片是笔者努力找出来的好照片,特别是能够反映时代飘流感的影像,无论是人物的工作或家居的场合,正式或非正式的形象,都述说着时代的点点滴滴,并且多少希望能以这种形式的历史照片的编写,带给我们民族更多宽容与自在的文化气息。 -
北平表情
《北平表情》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的北平面孔和民国旧事,沉滞着中国的一个个缩影。时代的脚步徘徊不定,大舞台下挣扎着无所适从的芸芸众生太监、高僧、小妾、村童、医生、小贩、学生、士兵、难民、哲人、婆婆、儿媳、农妇、女仆、童养媳、工业家、赶驼人、算命先生、摩登女郎、剧院经理、音乐教授、满洲贵族、人力车夫、幸福的恋人、迷失的女孩、舢板船上的妇女、十三岁的小丈夫、葬礼上的喇叭手……他们都背负着沉重的文化传统,每一张面孔上都刻着几千年的沧桑。在新的苦难或喜悦来临之前,他们仍要用坚韧来面对尘世的宿命。 -
秦风老照片馆
在中国人历史影像的开发上,“秦风老照片馆”并不是虚拟的,它是民间博物馆与历史纪念馆的新角色。本书所辑图片即精选自秦风所收藏的海量老照片堪为十几年收藏业绩的一次检阅。时间跨度从20世纪前后直至1980年代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中国人在20世纪跋涉前行的艰难步履、经典场景也记录了东南亚的变迁,是民族与世纪的宝贵缩影。作为活跃于海峡两岸的老照片收藏第一人,书中展示的均为秦风收藏的原版照片,并附有收藏这些照片的详细经过,以及秦风对这些老照片的独到解读与特殊情感。其中许多照片以往每经披露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或丰富了人们观望历史的视角令人历久难忘。 -
影像民国
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的覆亡,中国历经了巨大的变动,战乱频仍,民生多艰。时代的影像体现了这个过程,诸多瞬间记录着历史的重要节点。《影像民国1927-1949》列为人物篇、时代篇、风土篇民国人物的特色在于其多元性,这是一个多种思想、多种势力共处一室的时代。时代节奏的自然铺陈,再现了主导国家命运的力量,战争也改变着中国的重心。在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神州的山川名胜及庶民生活是历久不变的,其影像足以作为民国时期大背景的参照。 秦风老照片馆编辑影像历史的初衷,不烧香不媚俗,只回眸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诚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所有的奋斗、背叛、牺牲、求存的故事自然呈现,交织成中国人的生命之歌。 -
消失的天府
无法再造的四川绝景,清末民初的天府之国。那爱德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涉及辛亥狂潮、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珍贵细节。这些影像不但是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印证写照,而且还成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 -
一个时代的谢幕
《一个时代的谢幕:蒋介石私人摄影师作品集》即秦风老照片馆精选1948年历史影像编辑而成。拍摄这些照片的,应当是服务于民国总统府府内的摄影师。辑一“聚散时分”,反映民国高层的动态,包括国民大会选举正副总统、正副总统就职典礼、国民政府外事礼宾活动、宋美龄出席招待女性国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等等,辑二“沪宁忆往”,呈现存亡之秋上海、南京两地的社会民生,包括沪宁线豪华列车、南京街头流浪的女孩、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演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掠影、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及蒋经国主导的经济整顿,等等。1948年间,时代转折之际,一叶知秋。国民政府已无力改造,社会危机却渐渐笼罩而来。之后,解放军将取得整个东北与华北,并挥师南下,饮马长江,南京危在旦夕。 时至今日,两岸中国人在使用有关蒋氏国民党的珍贵历史影像时,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这些图片已形成一股强大的上游力量,并为我们回望处在时代拐点的中国,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
晚清碎影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介绍了: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该馆通过与全球其它艺术博物馆、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旨在向中国民众推介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展示和多文化交流的平台。参展照片均摄于北京、广东和福建。汤姆森在广东和福建拍摄的是他风光照片中的代表作。这些照片不仅再现了美丽的风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体验。而那些反映穷苦人民的照片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充满人性的同情心。从在广东和福建的拍摄开始,汤姆逊便关注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随着旅程的展开,这种关怀也越发深切。从北京的照片来看,汤姆逊不但在人像摄影方面的才艺卓著,他的街头摄影也是同代人中的姣姣者。在20世纪,能够拍出这样生动的街头纪实的影象的大师也仅有柯特兹、布列松和杜瓦诺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在挣扎中刚刚开始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和普通中国人的当时生活。 -
壹玖壹壹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为纪念辛亥百年,本书将来自全球的大量珍罕历史图片汇集成册,以独特的视角,帮助历史学家反思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开创性事件。其中许多照片乃首度披露。 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之类的教育家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睿智而激烈的辩论。海峡两岸均在欢庆重要的周年纪念日,但对辛亥革命遗产的解释却不尽相同。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本书旨在为国人打造一部可信的“集体记忆”。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最近写道,即使最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她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本书将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
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婚葬嫁聚等;在建筑方面,北京拥有最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京老字号是竞争中留下的极品,如清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皇亲国戚、百官文武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第一家”内联升等…… -
感言老照片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时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没有“民”何来“族”,没有“家”又何来“国”?说到底,民族和国家不过是无数个人、无数家庭的集合罢了。 《老照片》把这些原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大大小小的人物,复又呈现在一个真正是“没有尊卑之别”的“舞台”之上:他们在演绎各自人生的同时,也交织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画卷。 -
80后自己的老照片
该书是一本80后的集体自传,代表了80后一代人的心声,记录了80后从童年一路走来的点滴生活。本书由多名作者撰写,作者有仍在求学的大学生,有投身于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有奋斗于企业的商场精英,有坚持自己创作梦想的文学界人士......他们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但相同的是对80后小时候难忘时光的共同记忆,相同的是多年来升学的期许与压力,相同的是在工作道路上的彷徨与希望。 -
失焦
《失焦:卡帕传》是本摄影手记,记录了卡帕追随盟军转战大西洋、北非、欧洲的经历及其四海为家的一生。他用小说笔法记述自己的事情,文字直接、幽默,文风简洁明快。卡帕的摄影,没有太多的色调、裁切的技巧讲究,他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是他全身心投身战地摄影的真实呈现。《失焦:卡帕传》附录卡帕在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及二战等各个时期的摄影作品。 -
晚清映像
偷窥同治大婚、目击西太后葬礼、鲜为人知的晚清汽车拉力赛、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洋街坊的杭州日记、北京城墙的攻破、俄国探险家陕南印象等等,我们通过晚清来华的西方人,看到了用画笔、相机记录下来的这些难以看到的珍贵历史瞬间。西方人的视角、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及背后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本书的独到之处。 本书是作者关于老照片的第一本集子。沈弘教授现住在北京,他的家庭曾于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家庭读书藏书状元户”。 -
内战结束的前夜
《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中的照片出自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伯恩斯就他的老相机,从这些被尘封了50多年的照片来看1947年的上海,看那些正处于贫困、腐败和混乱的包围中反映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的照片绝不普通,它们以静态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在1948年至1949年短短两年间,竟会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在本书中,杰克·伯恩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镜头,将当时的许多场景聚焦在我们面前:都市贫民不同程度的窘境;种种天下太平假象的崩溃;对所谓“疑匪”进行残酷镇压,恣意滥杀的暴行;外国人的特权与中国人毫无人权可言的强烈反差等等。对于当时那个苦难的岁月来说,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图解实录。 这些照片如实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的大动乱给中国民众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并揭示了这场大劫难的本质。对于这场改变世界命运的大革命,伯恩斯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真实记载其焦点事件,有振聋发聩之效的图片。 -
京剧老照片·第1辑
“京剧老照片系列”第1辑约3万字,收录民国京剧鼎盛时期生旦净丑各行当高清京剧老照片271幅,分为“氍毹撷英”(剧照)、“庐山真容”(便装照)、“聊斋闲话”(包括杨小楼、余叔岩、武净三个专题)三部分,是传统京剧真实影像的再现,具有一定的文献及收藏价值。 书中所收录照片少见且珍贵,图像清晰,解读有一定深度:或披露少为人知的细节,或有深度的学术发见,深入谈论某人、某行当、某班社,非上网可查的简单的小传或介绍,以及泛泛而谈的艺术历程与评价。 本书采用20开本,设计精美,装帧考究,值得收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