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共党史
-
探寻与阐释
本书探讨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六个问题: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抗日战争前期中共组织的发展与巩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经济政策与经费来源、延安整风是如何发动的、“五四指示”后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征购、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全书立意新颖,史料扎实,注重史料挖掘与史实考证,是一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术普及读本。
-
早期中共与托派:我的革命生涯回忆
本書作者陳碧蘭,為中共早期活動家,與丈夫彭述之同為中共托派重要代表人物,本書為陳碧蘭的個人回憶錄。陳碧蘭是中共早期婦女運動領袖之一,曾就讀上海大學及留學蘇聯。她參與不少中共秘密活動,一度兼任中共婦女部代理書記,後因批評中共路線被開除出黨,轉而接受托洛茨基主張,大陸解放後與彭述之流亡法國。 本書敘述她由童年時代至流亡法國後的革命生涯,涉及不少中共早期秘密活動和黨內鬥爭內幕,牽涉李漢俊、陳潭秋陳獨秀、周恩來、鄧穎超、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施存統、張國燾、王若飛等重要人物,也牽涉大量中共黨內鬥爭的始末。作者有一定理論修養,故對黨內不同時期的思想爭論也剖析甚詳,本書對了解中共黨史以及共產黨與托派鬥爭的前因後果,有相當重要的參考作用。 -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按照中共中央批准的编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系列的计划,继二〇一三年六月出版《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后,现在出版《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收入自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党的十八大,至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献,共七十篇。其中,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决议、决定等二十五篇;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等四十五篇。有十七篇重要文献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稿都经本人审定。 -
向太阳,向光明 :朱厚泽文存,1949-2010
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深刻洞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症结 本书是一位卓越思想家的文集。1949—2010 年间朱厚泽留下了大量文章、讲话及访谈录,本书从这些文稿中汇集了他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工作、文化及宣传工作、环境问题、二十世纪至今人类社会进程的思考,探讨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路径,以及对全面深刻的改革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忧思。 当下语境,时代命题,历史眼光,洞见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白清晰的语言表达, 诸如这些方面都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价值。 -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 Chinese narratives recounting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tend to minimize the movement'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Conducting careful readings and translations of recently released documents in Russian, Japanese, and Chinese, Ishikawa Yoshihiro builds a portrait of the party's multifaceted character, revealing the provocative influences that shaped the movement and the ideologies of its competitors. Making use of public and private documents and research, Ishikawa begins the story in 1919 with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wrote extensively under pen names and, in fact, plagiarized or translated many iconic texts of early Chinese Marxism. Chinese Marxists initially drew intellectual sustenance from their Japanese counterparts, until Japan clamped down on leftist activities. The Chinese then turned to American and British sources. Ishikawa traces these networks through an exhaustive survey of journals, newspapers, and other intellectual and popular publications. He reports on numerous early meetings involving a range of groups, only some of which were later funneled into CCP membership, and he follows the developments at Soviet Russian gatherings attended by a number of Chinese representatives who claimed to speak for a nascent CCP. Concluding his narrative in 1922, one year after the party's official founding, Ishikawa clarifies a traditionally opaque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sheds new light on the subsequent behavior and attitude of the party.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档案馆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档案汇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近日出版发行。 在编辑出版了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后,中央档案馆报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开始着手编辑《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以下简称《选集》)。经过多年的准备、初编和编辑方案的几次调整,《选集》由中央档案馆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组织人员编辑完成,并由《选集》编审小组组织审定。全书按照文件形成时间编排,选收了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期间,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的重要文件4569件,共分50册,约1600万字。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重要会议等作出的决议、决定、指示、通知、电文等,以及中共中央与其他机构联合发出的文件,部分与中央文件有直接关系的文电作为附件一并收入。这些档案文献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选集》中收录的文件大部分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刊印,一部分依据当时的报刊或后来编辑出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选集、文集或党的文献汇编本刊印。在编选时本着求实存真的精神,严格保持所依据版本的原貌,只对明显错漏或不妥之处进行必要的订正和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公开出版这一时期具有权威性的档案文献选集,将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
統合與分化: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中國共產黨誕生於一個分裂的中國社會。它既不能單純依靠黨組織的力量由上而下地駕馭此一分裂社會,又不想讓自身被此一社會所吞沒,所以中共必須一方面透過統一戰線包容社會的多樣性,同時又要發動階級鬥爭重新撕裂中國社會,使統一戰線與社會的多樣性服從於黨的領導,並在此一階級二元分化的社會基礎之上,建構一個更龐大的黨國組織。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正是上述歷程的具體表現。 -
小学生成语词典
揭示了中国式思想改造的缘起与模式,尤为精英分子所重。 -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
本書特色: 1. 知名大陸文化研究學者錢理群專文推薦。 2. 亞洲學者對文革進行研究和闡釋,相較於中國學者發言(受政治限制)更為深入。 3. 以文革時期核心角色陳伯達為主要焦點,得以看出毛澤東與造反派的微妙關係。 4. 分析文革運動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 文化大革命的展開原是為了解決黨與社會主義體制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 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 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革的研究和闡釋,中國學者自身的發言,由於受到政治的限制(文革研究在中國大陸至今還是個禁區)是很不充分的,因此,占主導地位,最有影響的還是西方學者的聲音,以至於今天一些中國年輕人主要是依照西方闡釋模式來理解中國文革的。……現在,通過白承旭先生著作的中譯本,我們終於聽到了既在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傳統上不同於中國,但又與中國同屬於發展中國家,並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現實關聯的韓國學者的聲音,這可以說是期待已久。-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藉由對文化大革命的分析最終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思考:為什麼再怎麼憤怒、不滿、抗議,此時此地的人間不平還是繼續深化?正如同作者想跟南韓知識界說的,也是1867年的卡爾.馬克思要跟德國人說的:這裡說的,正是閣下的事!-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以理論性思考的深度及詳細的脈絡疏理,對文革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描繪出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並提供進一步理解的重要切入角度。-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批著名研究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的专家学者历经十多年,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访问了许多当事人,吸收了近年来最近学术理论成果,隆重推出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 《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是记述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而充分地记录了他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过程,反映了他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等。 《年谱》如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从这部年谱中,可以了解毛泽东在这27年间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到几乎每一天的情况。 《年谱》体现了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相统一,以档案材料为依据,采用客观记述方法,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内容十分丰富而翔实。 -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胡耀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绕开的人物。他有着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献身精神;他有着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本书真实刻录了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个历史断面,生动再现胡耀邦一生中最令人难忘和感怀的一段岁月。“四人帮”倒台后,中共中央面临“两个凡是”和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两大难题。在这场要彻底改变几十年来根深蒂固“左”的路线的搏战中,打先锋的是胡耀邦。他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大无畏精神,平反了无数的冤假错案,挽救了千百万无辜的受难者。 本书作者戴煌经过多年采访和积累资料,细心缕析,写了这部内容翔实、感人肺腑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真实地记下了胡耀邦的历史功勋。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详叙了1977年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长后,为平反冤假错案而呕心沥血的动人事迹;第二部分描述了几宗曾轰动全国而内情却鲜为人知的大案的平反过程。可以说,这是一本表现胡耀邦正直、正义的书,反映了胡耀邦在任何时候都不畏权势、坚持实事求的优良品质。本修订版,除对原书修订外,还会添加一些原书所没有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
国史札记.人物篇
《国史札记——人物篇》是一本研究共和国几十年来若干重大事件的论文集。作者林蕴晖是多年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有厚实的档案资料积累和理论功底。《国史札记——人物篇》根据19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中央机构编辑和公开出版的大量文献,领导人年谱、传记、日记及回忆录等,对长期以来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些语焉不详或令人困惑的事件和问题逐一进行考证、研究和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廓清了一些历史之谜。 -
王明中毒事件调查
回到历史的现场,洞穿历史的迷津,抵达历史的本质,还原历史的真相! 丁晓平编著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以沉潜求实的态度、简洁苍劲的叙事、抢救性的挖掘,解密历史,还原真相,以辩证分析的历史观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复杂斗争,将革命史融入中华民族史、中共党史和人类情感史去书写,体现了学术、历史、文学跨界和跨文体写作的独特魅力和境界。 事发于1943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的“王明中毒事件”,是王明孟庆树夫妇借在中央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技术事故而炮制的一起莫须有的政治事件。1975年,王明在其遗著《中共五十年》中再次“旧事重提”,骇人听闻地诬蔑毛泽东“给王明下毒”。至今,这些谣言仍堂而皇之地被复制、贩卖和炒作为所谓的“政治阴谋”,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由于王明拿走了当年在延安中央医院的全部病历,另一部分医疗会诊和审查记录被康生秘藏后流落民间,导致数十年来“王明中毒事件”始终如一团迷雾,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件“谜案”。《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以新发现的尘封近70年的20件流落民间的原始档案和文献作为物证,并采访健在的亲历者和当事人作为证人证言,针对王明《中共五十年》中所谓毛泽东“蓄意毒害王明”的歪曲诬蔑之词,逐一进行质证和辨析,完整、权威、详实地记叙了“王明中毒事件”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起到了澄清事实,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同时以辩证分析的历史观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复杂斗争。 -
中顾委工作纪实(1982-1987)
「中顧委」全名為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於1982年成立,1992年撤銷,歷時十年之久。鄧小平出任第一屆中顧委主任,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等中共元老出任副主任。首任秘書長為榮高棠 。薄一波與榮高棠是中顧委日常工作的主持人。從1986年起,作者作為榮高棠的秘書,親身經歷了中顧委的機關工作。 中顧委由一批經歷文革而倖存的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及軍隊高級將領組成,被人視為中共的「元老院」。這批中共元老權重位尊,在上世紀80年代 ,有些人名為「顧問」,其實一言九鼎 ,如鄧小平、薄一波等 。他們的言行作為,影響甚至改變了改革開放的格局。 本書的脈絡依據是作者根據榮高棠十年間的多次口述及提示而整理的文稿。文稿曾經榮本人審閱並予以補充訂正。榮逝世後,作者根據相關文獻及佐證資料重作譔寫,三易其稿 ,是當下有關中顧委的第一本內容最為詳盡的著作 ,披露了該機構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詳情,為研究改革開放運動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China Under Mao
China’s Communist Party seized power in 1949 after a long period of guerrilla insurgency followed by full-scale war, bu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as just beginning. China Under Mao narrat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oist revolutionary state from 1949 to 1976—an epoch of startling accomplishments and disastrous failures, steered by many forces but dominated above all by Mao Zedong. Mao’s China, Andrew Walder argues, was defined by two distinctive institution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Communist Party rule: a Party apparatus that exercised firm (sometimes harsh) discipline over its members and cadres; and a socialist economy modeled after the Soviet Union. Although a large national bureaucracy had oversight of this authoritarian system, Mao intervened strongly at every turn. The doctrines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that produced Mao’s greatest achievements—victory in the civil war, the creation of China’s first unified modern state,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ife—also generated his worst failures: the industrial depression and rural famine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violent destruction and stagna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isdiagnosing China’s problems as capitalist restoration and prescribing continuing class struggle against imaginary enemies as the solution, Mao ruined much of what he had built and created no viable alternative.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he left China backward and deeply divided. -
北上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
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
《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内容简介:和以往中共党史、中共组织史研究侧重制度条文而忽略实际运作的情形不同,《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另辟蹊径,将关注重点从制度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运作层面。作者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以各级党内文件为基本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侧重探讨与党组织相关的各种实践问题,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活生生地展示出来,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共产党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凡六章,分别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群体、干部群体、组织结构、党员教育、组织纪律、党政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书中关于党员群体和干部群体的社会构成、新党员的吸纳机制、干部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基层组织的状况和效能、组织纪律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的论述,都颇具新意和深度,予人启油。 -
毛主义的崛起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