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傅国涌

  • 过去的小学

    作者:傅国涌 编

    《过去的学校丛书:过去的小学》讲述许多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可能就是小学,不一定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但他在一所健全的小学所获得的滋养,足以在精神上支撑他的一生。《过去的学校丛书:过去的小学》告诉我们小学提供的是文明的底线教育,它绝不是今天升学流水线上一道工序、一个环节,而是有自身独立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人格的熏陶与训练,是全方位的人的教育,是精神成人的起点。
  • 笔底波澜

    作者:傅国涌

    本书全面梳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言论史,起自1872年上海《申报》创刊,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每年一篇,评述当年风云人物、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形式胪列该年言论史实。本书呈现了转型时期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历史图景,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历程中如何运用言论武器表达观点,争取权利,推动社会变革进步。
  • 大商人

    作者:傅国涌

    揭开历史的层层帷幕,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的商业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建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永久黄的团队精神,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感悟式格言……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的宝贵经验,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作者读史两年、寻访一年,为追寻企业家们的本土传统,走遍大江南北,用常带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家们的群像,还原了那些商业先驱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反抗,执着与奋斗,光荣与梦想。
  • 百年寻梦

    作者:傅国涌

    傅国涌,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曾在中学任教,1999年开始写作,以历史随笔为主,在《书屋》《随笔》《读书》等10余家报刊发表100多万字。文章曾多次被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2002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3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2年中国随笔年选》等。著有《金庸传》、《走近叶公超》、《笔底波澜——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等。
  • 百年辛亥(下册)

    作者:傅国涌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册)》由傅国涌所著,将从辛亥革命的表象逐渐深入到它的内层,重新解读百年前的那场大变局。从武昌枪响到清帝退位,大江南北,从各省封疆大吏到五公大臣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史家的冷静之笔将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态、表现一一呈现,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美化或丑化,在大师鲜为人知的细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王朝落幕时的真实面孔。辛亥革命最终以和谈的方式完成了民国的“创世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北双方财政的困境,正是缺饯逼使双方走向对话、妥协,并以民国结束了帝国,这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点。在辛亥大潮中,不仅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一登场,其中还闪现着许多初次亮相的少年学子的身影,他们中既有后求的名将白崇禧、张治中、万耀煌们,也有知以分子叶圣陶、萨孟武、顾颉刚、吴宓们,他们一起推开或见证了民国的那扇门。
  • 遮蔽与记忆

    作者:傅国涌,向继东

    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有自己的角度。单篇来看也许不是历史,但合起来看,或许就是历史的某一维度。如把书中林蕴晖的《三年大饥荒中的人口非正常变动》和茆家升的《大跃进中的安徽官场和一个人的觉醒》连起来看,前者是史家大角度、全方位探讨“三年困难时期”究竟饿死了多少人,后者却是安徽一省个案的一个视角。王文华的《晋察冀解放区的“五月复查”运动》是写山西土改中的事;景凯旋的《一个革命话语的产生》,详细披露了《白毛女》这一经典话剧的创作全过程。 本书还要特别提到台湾学者徐宗懋的《1947年春: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一文。当年国民党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怎样?徐先生以史家的笔法,提供了不少难得一见的细节。徐先生的优势是:身在放开“党禁”、“报禁”之后的台湾,能看到我们无法看到的史料。还有杨天石的《1949:蒋介石在日记中如何反省》、苏双碧的《吴晗:学者官员双重身份的悲剧》、李蟠的《喝过延河水的红小鬼阎明智》、雷颐的《森有礼的悲剧》等,都是十分可读的篇什,且又能发人深思。
  • 主角与配角

    作者:傅国涌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舞台、剧本和角色不可分离,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相互依存、制约和转移。本书从角色意识这一新视角观察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社会第一次大转型过程中最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通过其台前后的诸多细节,展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真实图景和演变轨迹。 由于作者采取的视角新颖,采掘的历史深博、图片丰富,清未明初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角之争,光复会与同盟会的革命“正统”之争,得以更真切地揭示初个中内幕……
  • 百年辛亥(上册)

    作者:傅国涌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讲述了:长期以来,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述,而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汪荣宝、郑孝胥、恽毓鼎、叶昌炽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陆澹安等学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计约翰等外国人的日记,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国外交人员的书信,通过这些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 追寻律师的传统

    作者:傅国涌 编

    作为律师,必须坚持一个光照百代的传统观点:人的自由权利、生命尊严是我们应予维护的至高利益。 ——张思之 只有清楚自己的历史,我们的路才有可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踏实,才不至于陷入虚无和迷茫,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 ——傅国涌 民国肇始,律师登上历史舞台,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为自身的职业伦理,维护人权,推动社会进步。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源溯始,以上海本土律师及律师组织为观察对象,讲述民初律师行业的发端;中编着重展示民国律师的风采,既有刘崇佑、阮性存、张耀曾等人办理社会重大案件的经过, 也有曹汝霖、包天笑、吴凯声等律师执业者的亲笔记录和口述;下编则通过第一手资料呈现典型司法案例,如陈独秀案、“七君子”案,直击历史现场。
  • 常识的立场

    作者:傅国涌 编

    《书屋》创刊于1995年,1999年到2001年6月在周实主编时代达到鼎盛期,那时的《书屋》浑身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几乎每一期都有读者翘首期待的好文章,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回响。与《东方》强化的知识分子公共意识、《方法》特别强调的启蒙意识不同,《书屋》似乎没有特别标举什么,有之也不过是对常识的肯定,2000年第2期的《书屋絮语》说:“记得《书屋》创刊不久,曾经发过一篇文章,文章具体如何写的,三言两语难以尽意,但那题目却如烙印深深烙在我的心上——‘胜过真理的是我们的常识’!”
  • 直面转型时代

    作者:傅国涌 编

    钟沛璋先生主编的《东方》双月刊酝酿于1992年,创刊于1993年10月,到1996年年底,共出版19期,短短三年多时间,发表了全国数百位学者、作家七百多篇关怀中国命运、富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吸引了大量有精神追求的读者,打破了当时思想文化界沉闷的空气,称《东方》重新开启了一个时代并不过分。《东方》有自己的定位,那就是自觉的知识分子公共意识,直面眼下的转型时代,并逐渐形成清晰的表述,为读者搭建起一个“书斋与社会、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平台。
  • 得寸进寸集

    作者:傅国涌

    《得寸进寸集》一个古老民族在流了大多的鲜血之后,也许更应该珍视那些不流一滴血的本土精神资源。
  • 发现廿八都

    作者:傅国涌

    我不知道江南古镇里,还有哪个地方像廿八都那样成片成群,整条街整条胡同,保存着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没有比廿八都更让人捉摸不透的古镇了。它像个谜,存在于蛮荒苍茫的大山里。——作家 汪浙成你记住廿八都这个地方,这地方有故事。总有一天,它会很出名。——皮定均上将 一个叫做廿八都的古镇,地属浙江省江山市,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个“鸡响鸣三省”的山区古镇,带有几分神秘。从古到今,廿八都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每个时代的胎记。它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历史。一是黄巢开辟仙霞古道以来的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二是数百年来作为重要商旅集散地从繁荣到衰落的历史。三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吃公共食堂及“文革”的历史。明代最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三过廿八都,流连四天,并将他的游踪一一记入了传世经典《徐霞客游记》中。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守仙霞关,留下了他年轻的踪迹。才情洋溢的作家郁达夫也来到过廿八都。现在镇上三千六百多人口中姓氏就有一百四十多个,流行的方言有十来种,是名副其实的“百姓镇”、“方言王国”。古镇遍布徽式、浙式、赣式、闽式甚至西洋建筑的特征。廿八都保存下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壁画、墨迹、楹联、标语等,不仅具有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更是历史与文明的见证。
  • 笔底波澜

    作者:傅国涌

    本书系傅国涌先生新著,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中国言论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从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反独裁斗争中,用言论的武器与晚清政府、国民党反对派做斗争的艰辛历程。
  • 偶像的黄昏

    作者:傅国涌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顶峰。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 大商人

    作者:傅国涌

    中国现代工同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和卢作孚,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群以实业报国为终生理想的大商人,铸就了现代工商业的传统和灵魂。 掀开历史的一层层帷幕,这些曾叱咤风云大半生的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特征的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造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永久黄”的团队精神,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感悟式格言……这一切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 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悬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这个根也不在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盛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价或是官商,或悬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倒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他(张謇)尽毕生精力搞起来的通州工业今日之发达,足以证明他是中国有力的实业家,再加上他的才学和声望,他今后将会活跃在中国的政界或实业界的。” “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著,民生利赖。是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诱迫,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 “我们(范旭东)办实业的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我们为救国家的危亡而办实业,在环境许可之下,不问事业的大小,努力地往前干去。” “以外貌言,无有知其(穆藕初)为中国之棉业大王者。君为人和蔼,交友以信,举止正大,见识宏远,中西人士无不乐于相处。噫!如君之才高德备,诚可谓中国第一人物矣。” “我(刘鸿生)的全部理想,只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二个、三个,越多越好。” “卢先生(卢作孚)是中国一位大事业家,一手经营北碚,艰苦缔创并主持民生公司。卢先生简单、朴素、刻苦、笃实,不铺张,不夸大,充分表现了中国事业家的风度,其气魄已先声夺人。” 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详细记录了明清开始、经历民国时期直至中国建国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本土的企业家的成长及兴衰。书中用6个清末民初最为著名的实业家的事迹,来追寻近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其中包括了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描写史料翔实、内容细致,不但有对各企业家生平的记录,更是对中国近代企业的一次系统梳理,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中国近代商业发展、商业智慧、商业教训。 中国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商业的方向。 在现今历史题材比较热的时候,从工商业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当年的历史,从中可以发现,在那个混乱的历史年代,中国的工商业竟然曾经发展到如此进步的一个程度,中国的工商业界,竟然出现过如此科学和民族的管理方式,竟然会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眼光……学习并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从中学到适用的工商业之道,将是让读者意想不到的一大收获。
  • 鲁迅的声音

    作者:鲁迅 著,傅国涌 编

    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鲁迅讲演全集。名家编注·权威读本。鲁迅讲演全集1912——1936。 “鲁迅是醇香的老酒,多少年轻有梦的人都会被他醉倒,甚至醉一辈子。” 鲁迅的散文、杂文和小说已经家喻户晓,但他的公共意识和演说才能却鲜为人知。本书是傅国涌先生潜心研读鲁迅的成果之一。编者细密研读了鲁迅作品和所有现存的有关鲁迅讲演的史料,以严谨的态度和文学阅读的丰富体悟,重新梳理、编排了鲁迅全部的讲演内容,并以这些讲演的内在精神为主题将它们分为五大类。全书配有120幅珍贵历史图片。与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无论是在文献完整度、编排的可读性和立意的深度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鲁迅出众的讲演才能,也能更为真实、全面地认识这位文豪的思想。 本书有10余万字的内容是《鲁迅全集》所未收入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奉献读者! 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本鲁迅讲演全集,收入了所有能找到的讲演记录及回忆片断,有些是《鲁迅全集》、《鲁迅佚文集》所漏收或不收的,新的篇章占全书二分之一,可以看到鲁迅演讲的全貌。讲演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与他的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旧体诗、书信、日记一样,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他的讲演和他笔下的文字一样,是历史暗夜里的星火,始终是要哽住一个罪恶时代的咽喉。鲁迅先生去世70余年,但他依然活在本民族的心中。出版这本《鲁迅的声音》不仅仅是对先生的纪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他的思想资源还是能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勇气,重读人孤讲演纪录,依然能令我们激动。他的话当然不是句句真理,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在专制势力的压制下,出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对了解不多的前苏联、对左翼意识形态曾有过真诚的向往,这从他的许多讲演中也可看出,相信读者会有各自的判断。尽管如此,鲁迅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始终保持了清醒地独立的判断,他坚持站在边缘、民间、底层大众的立场,对一切人间的不平、非文明的因素进行无情地批判,独立思考——也一直是他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 金庸传

    作者:傅国涌

    八十岁的全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忠实地再现了金庸青少年时代备历艰辛的求学生活、创作武侠小说和创立《明报》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他成长的脚印,奋斗的汗水和思想的脉络。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的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在这部传记中,您将看到一个神坛之下的金庸,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人性中的欢乐与悲伤、高尚与卑微、天才与平庸、谦逊与傲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的曲折和变化,他的思想与故事折射出了大时代的星星点点。
  • 金庸传(修订版)

    作者:傅国涌

    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的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详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的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2003年本书初版问世后曾引起广泛关注。十年后推出的修订本,使用大量原始材料,增补了许多鲜活的细节,不仅可以理解金庸作为报人、作家和商人的一生,并透过这个人物的命运更深地认识二十世纪风云跌宕的大时代,看到两岸三地在这个大时代中的变迁。
  • 过去的中学

    作者:傅国涌编

    过去的中学:人生最关键阶段的教育和学习,ISBN:9787535432544,作者:傅国涌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