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傅斯年

  • 傅斯年遺札

    作者:王汎森編

    内容简介 《傅斯年遗札》收录了傅斯年致亲友及各类机关的私人、公务书札,收信人有蔡元培、罗家伦、胡适、李济、顾维钧、李四光等各界著名人物。书中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文献,以中研院史语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史语所档案”、“史语所考古组档案”为主,兼取中研院近代史所“朱家骅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及《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等公开出版物。
  • 傅斯年“战国子家”与《史记》讲义

    作者:傅斯年

    战国子家与《史记》讲义,ISBN:9787806964033,作者:傅斯年 讲授,姜胜利 整理
  • 性命古训辨证

    作者:傅斯年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最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本书是傅斯年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此书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从甲骨文钟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关“性”、“命”二字悉数统计,以音韵、训诂、考据方法,通过字形寻求字义。在探求古字演进的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探求其演进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以“性”、“命”两字的解释来梳理孔、孟、荀、墨诸子思想,最终得出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之集大成的结论。
  • 傅斯年图传

    作者:马亮宽,程方

    《傅斯年图传》讲述了: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学者和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涉及多种领域且有重要贡献,被同时代人誉为“最稀有的天才”。他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的意见和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傅斯年被师友称为“最能办事、最有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领袖,创办和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二十多年,一大批名家学者汇聚在他的麾下。他领导进行的大规模殷墟挖掘、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傅斯年生活在外敌入侵、社会动荡的旧中国,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使他出入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抗日战争时期,他怀着书生报国的激情,主导舆论,讨奸御寇,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工作。他猛烈抨击国民党政权的各种弊端,揭露孔祥熙、宋子文的贪腐行为,被人称为“傅大炮”。 作者马亮宽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士人知识分子等研究。近几年进行傅斯年专题研究,曾出版《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合著)等专著,在《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有关论文二十多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 傅斯年

    作者:王汎森

    傅斯年是民國時期學界最有影響力、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 他最重要的學術主張是「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重構了他從疑古走向重建古史的過程 傅斯年(1896-1950),民國時期學界最活躍、最有影響、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一個「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人。 他組織並領導了二十年以史語所為核心的學術群體,促成了如考古學、甲骨文、金文研究和清宮檔案的收集與研究等很多領域的進步;他強調中國歷史學的專業化和收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對形成學術研究的新風範有卓越的貢獻。 傅斯年生活在後傳統、後科學、後古史辨的時代,本書作者王汎森針對他最重要的學術主張「夷夏東西說」,重構其從疑古走向重建古史的過程。並藉傅斯年看他這一代知識人如何陷入種種的「兩難」,進而將其個案帶到中國現代思想史兩個更廣泛的主題上來:一是五四青年的文化反傳統主義之產生和發展,二是在中國建設一個學術社會進程中的成功與挫折。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歷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係,這些為他日後學術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新歷史學派的形塑〉,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回國後,傅斯年建立了史語所,集中了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臺??; 第三章,〈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作者向人們展示了上個世紀史學家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了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單一體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表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並重新描繪出古代歷史的畫卷。王先生檢討了傅斯年的理論的價值、影響及值得商榷之處; 第四章,〈反內省的道德哲學〉,作者結合了當時的時代思潮,精闢地分析了知識份子群體的矛盾心態,指出傅斯年在反對傳統的道德內省哲學時與清代考據派學者在精神上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為參照系和武器,對中國的內省的道德傳統進行駁斥。傅斯年集中地對「性」、「命」、「令」、「心」這幾個關鍵概念作了詳細的辨證,寫成〈性命古訓辨證〉(1940年);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負擔〉,在這一章中,作者認為中日戰爭爆發後民族主義興起、專制政治下民主與獨裁辯論的高漲、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個人主義、反傳統、宣導純學術等成為一種負擔,並闡述這種轉變的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時代人所受的影響; 第六章,〈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將蔣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國領導人,但是蔣介石的獨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滿,因此他對蔣的態度是複雜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已經漸漸緩解了傳統價值與現代價值之間的張力。 此外,另有〈引言:1895年後的思潮與傅斯年〉、〈結語: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書後另附六篇專文。
  • 手植楨楠已成蔭: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作者:蘇同炳

    傅斯年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界的傳奇性人物。他一生只從事學術文化的研究與學術單位的領導工作,所擔任的職務是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大校長等,其政治理念是要以在野之身發揮「說公平話」的輿論力量來監督政府,幫助政府,所以他不願做官,其獨立特行的自由主義派人物風格,久已為世景仰。有關其生平事蹟的研究文章亦多不勝數。此書所述,乃是傅先生在民國十七年受命創建中研院史語所後,在很短時間內便將此所建成蜚聲國際之漢學重鎮的經過,充分顯示其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的工作精神,歷二十年而不懈,乃是傅先生傳記資料中極富傳奇色彩之一章。
  • 陳寅恪與傅斯年

    作者:岳南

    在20世紀初葉成群而來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外,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在學術界維持著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後者則非傅斯年莫屬。 陳寅恪先後留洋16載,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傅斯年乃五四運動健將,負笈海外7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4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氏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北伐成功後,被譽為「人間最希有的一個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三百年來僅此一人」、「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開創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令人扼腕的是,由於國共分裂,這對同學加姻親關係的曠代天才,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台灣省議會大廳,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並世成雙的奇葩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了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著學術事業的艱難過程,生動卓然地展現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事業追求的通俗作品,讀來感人淚下,悵然歎息。
  • 天朝 洋奴 万邦协和

    作者:傅斯年

    “焚书坑儒”有这回事吗?/《道德经》的五千字到底是谁写的? 看民国学界第一大牛人 蒋介石面前翘二郎腿的傅斯年 让孔祥熙‘宋子文连续下台的傅斯年 执大柄以定是非 戳破我们的历史“常识” 中国近代历史独立学者傅国涌导读 本书编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编选了傅斯年先生的政论、随笔性质的文章,主要凸显他对国家、社会、个人前途命运的思考;第二部分是他的历史讲义,作为他的历史学术成果的展示;第三部分是他的《新潮》《西潮》所大声疾呼的民族文化革新运动,以展示他在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有力思考。可以说这三部分分别体现了傅斯年先生的人格魅力、学术成就、历史定位。作为“与大师一起读历史”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本书所编选审定的文章,一方面体现了傅斯年先生对历史所发出的思考、勘定、判断或设想,另一方面体现了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他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 傅斯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作者:傅斯年

    《性命古训辩证》一书于1940年正式出版,傅氏时在昆明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是书写于抗战之前,中经战乱,先后在上海、香港排印,故版式不一。本集采自台湾联经1980年版《傅斯年全集》第二册,版式已经划一。是书从甲骨金文开始追溯“性”、“命”二字的来源及其演变,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史各家流派,一直推断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作者以考据、训诂、语言学等方法与社会历史背景互相发明印证,重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 傅斯年(1896—1950),山东省聊城县人。三十三岁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所所长,擘画安阳殷墟考古等田野调查工作,为中国信史建立珍贵的史迹史料。五十岁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五十四岁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广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实图书、奖励研究,奠定台大的学术根基与自由传统。
  • 史学方法导论·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作者:傅斯年

    《史学方法导论·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讲述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虽为残稿,但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巨大,何兹全先生评价,此书“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美籍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评价:“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历史天才,是无疑的……这篇文章(指《夷夏东西说》)以前,中国古代史毫无系统可言。” 《史学方法导论》一书则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是这种治史原则的完整体现,当年影响巨大,人称傅斯年开创了“史料学派”。
  • 史学方法导论

    作者:傅斯年

    《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傅斯年)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致蔡元培: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等。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作者:傅斯年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 史料论略及其他

    作者:傅斯年

  • 现实政治

    作者:傅斯年

    洞察现实政治之壶奥,痛陈积存千年之流弊
  • 东北史纲

    作者:傅斯年

    《东北史纲》是傅斯年在九一八事变后心焦如焚的情绪下赶出来的作品,主要是为了说服国联李顿调查团东北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此书大概旨在根据史书之记载证明东北属于中国,以驳斥日人"汉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之谬论。
  • 史学方法导论

    作者:傅斯年

    《史学方法导论》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的十三篇有关史学问题的学术文章。其中以《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为代表,在此文中,傅斯年先生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发掘、鉴定与应用的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一贯观点。其他十二篇文章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作者:傅斯年

    傅斯年撰写该书的主旨是用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中国上古时代族群的分布、发展和融合。其基本理论是:在上古时代,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活着东西两大族群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夏商周时代,夏主要生活在西方,在东方渤海周围,生活着许多夷族部落,后殷商统领诸夷族兴起灭夏。傅斯年得出的结论是:“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相互参考,均揭示我们商起于东北,此一说谓之为已经证成可也。” 傅斯年的中国上古东西两大族群对峙发展理论得到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傅斯年所系统论述的先秦东西两大族群的对峙和发展“成为一个解释整个中国大陆古史的一把钥匙。”
  • 真理与历史

    作者:[德]施耐德

    本书为“阅读中国系列之喜玛拉雅学术文库”之一,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两位独具特点的学者——陈寅恪、傅斯年的分析论述,进而透视近代中国史学的变迁以及史家在社会当中地位之转变,同时进一步分析史家与建立民族认同之关系。
  •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文集

    作者:傅斯年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最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 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

    作者:傅斯年

    傅斯年先生一生治学广泛,尤以上古史和秦汉史见长,本书精选傅氏论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的经典论著十篇,涉及先秦民族、战国诸子、《尚书》、《庄子》、《史记》等涉及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研究,体现傅氏一贯重视史料,以史料为依据的学风,为当时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在今日仍有重大参考价值。